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中連動式攝影系統可執行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且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列步驟。利用第一攝影機得到第一影像。利用第二攝影機得到第二影像,其中第一影像的拍攝視野至少部分涵蓋第二影像的拍攝視野。依據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建立控制對應表。接收指定指令,其中指定指令指定第一影像中的興趣區域。依據興趣區域控制對應表調整第二攝影機的拍攝視野,使第二攝影機拍攝興趣區域并輸出第三影像。如此一來,可簡易地使第二攝影機與第一攝影機連動。
【專利說明】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特別是一種能使多個攝影機快速連動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監控設備的普及化,越來越多人會裝設監控設備來保障自身的財產與人身安全。為能無死角的監控,因此有廠商提出可全景(panorama)拍攝的攝影機。而全景攝影機的實現方式可以由多組鏡頭所接合而成,也可以利用以單一個魚眼鏡頭(fisheye lens)而實現。全景拍攝的優點在于可以全方位且無死角的方式觀看所拍攝的數碼影像。
[0003]雖然全景攝影機具有廣角度拍攝的優點,但由于全景攝影機無法進行光學變焦的處理。所以觀看者無法從全景影像中的任一觀看目標進行影像的縮放處理。雖然全景攝影機可以通過數碼變焦的方式,對觀看目標進行影像的縮放。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僅是利用像素的插補處理,所以經過數碼變焦后的影像解析度會大幅下降,使得數碼影像會有成像品質不佳的問題。若是在離全景攝影機較遠的地方發生事故時,觀看者較難從全景影像中觀看到清晰的觀看目標。
[0004]相較于全景攝影機而言,回轉變焦攝影機(pan-tilt-zoom, PTZ)可以進行光學變焦的處理。因此回轉變焦攝影機可以拉近(zoom in)拍攝視野,使得遠處的觀看目標可以被放大。但回轉變焦攝影機的拍攝視野則小于全景攝影機的拍攝視野。因此有人嘗試利用一臺全景攝影機搭配另一臺回轉變焦攝影機以拍攝相同場景的細節。
[0005]但是由于不同位置的攝影機的視角不可能完全一致,若以環境中某一全景攝影機的觀點驅動環境中另一回轉變焦攝影機時,視野會出現誤差。且現有的搭配方式需要即時運算每個像素在兩個攝影機所擷取的影像中對應的位置,因此需要耗費極大的運算資源以及運算時間。即使以采樣的方式取代對每個像素運算,仍需要有不短的反應時間。特別是當回轉變焦攝影機同時需要進行在不同軸上的轉動以及變焦時,更是需要繁雜的計算才能得到控制回轉變焦攝影機所需的參數。
【發明內容】
[0006]有鑒于以上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連動式攝影系統包括一第一攝影機、一第二攝影機、一校準單元以及一控制單元;且連動式攝影系統可執行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
[0007]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列步驟。利用一第一攝影機得到一第一影像。利用一第二攝影機得到一第二影像,其中第一影像的拍攝視野至少部分涵蓋第二影像的拍攝視野。依據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建立一控制對應表。接收一指定指令,其中指定指令指定第一影像中的一興趣區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依據興趣區域以及控制對應表調整第二攝影機的拍攝視野,使第二攝影機拍攝興趣區域并輸出一第三影像。
[0008]而于連動式攝影系統之中,第一攝影機用以得到第一影像,第二攝影機用以得到第二影像,其中第一影像的拍攝視野至少部分涵蓋第二影像的拍攝視野。校準單元用以依據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建立控制對應表。控制單元用以接收指定指令,其中指定指令指定第一影像中的興趣區域;以及依據興趣區域以及控制對應表調整第二攝影機的拍攝視野,使第二攝影機拍攝興趣區域并輸出第三影像。
[0009]綜上所述,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可以利用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建立控制對應表,并以查表的方式直接得到興趣區域所對應的參數并據以得到第三影像。因此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能夠快速地使多個攝影機連動,而減少使用者需等待的反應時間。
[0010]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連動式攝影系統的方框示意圖;
[0012]圖2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一攝影機與第二攝影機的架設示意圖;
[0013]圖2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第一攝影機與第二攝影機的架設示意圖;
[0014]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0015]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步驟S200的流程圖;
[0016]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四影像的示意圖;
[0017]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步驟S300的流程圖;
[0018]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定位點的示意圖;
[0019]圖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步驟S340的流程圖;
[0020]圖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圓角座標的示意圖;
[0021]圖1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內插法的示意圖;
[0022]圖1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步驟S500的流程圖;
[0023]圖12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步驟S510的流程圖;
[0024]圖12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步驟S510的流程圖;
[0025]圖1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邊映點的示意圖;
[0026]圖1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二參考圓的示意圖。
[0027]其中,附圖標記
[0028]22第一攝影機
[0029]24第二攝影機
[0030]26校準單元
[0031]28控制單元
[0032]30第四影像
[0033]31 參考軸
[0034]32第五影像
[0035]33 參考軸
[0036]34部分的全景接圖
[0037]35參考軸
[0038]40第一影像[0039]41第一中心點
[0040]42第二中映點
[0041]43定位點
[0042]44、44a、44b、44c、44d 座標點
[0043]45第一參考圓
[0044]50第二影像
[0045]51第一中映點
[0046]52第二中心點
[0047]53定位點
[0048]55第二參考圓
[0049]56縮放夾角
[0050]60興趣區域
[0051]61第三中心點
[0052]62、62a、62b 邊界點
[0053]71第三中映點
[0054]72、72a、72b 邊映點
【具體實施方式】
[0055]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的詳細特征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并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權利要求范圍及附圖,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的目的及優點。以下的實施例是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的范疇。
[0056]本發明提供一種連動式攝影系統及其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中連動式攝影系統可執行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首先請參考圖1,其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連動式攝影系統的方框示意圖。連動式攝影系統包括一第一攝影機22、一第二攝影機24、一校準單元26以及一控制單元28。其中第一攝影機22、第二攝影機24以及校準單元26分別連接到控制單元28。第一攝影機22以及第二攝影機24可分別對其拍攝視野(field of view)擷取影像,且控制單元28可利用第一攝影機22得到一第一影像,并利用第二攝影機24得到一第二影像。
[0057]第一攝影機22以及第二攝影機24可以例如是一組鏡頭加上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O))、一組鏡頭加上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或是一網絡攝影機(Internet Protocol camera, IPcamera)。更進一步地說,第一攝影機22的種類可以是魚眼(fisheye)攝影機、全景攝影機或廣角攝影機,以下是以魚眼攝影機為例,因此第一影像是為全景影像(或稱為魚眼影像)。一般而言,全景影像可以涵蓋360度的拍攝視野。第二攝影機24則可以是回轉變焦攝影機(Pan-Tilt-Zoom camera, PTZ camera)或是數碼回轉變焦的攝影機。
[0058]第一攝影機22的拍攝視野至少部份涵蓋第二攝影機24所拍攝的部分視野。為此第一攝影機22與第二攝影機24的可以相鄰架設,也可以將第一攝影機22與第二攝影機24以相隔一定距離的方式架設。以在同一房間中為例,第一攝影機22可與第二攝影機24并列的設置于相鄰位置,如圖2A所示。此外,也可以將第一攝影機22與第二攝影機24設置于房間中的不同位置,如圖2B所示。
[0059]校準單元26以及控制單元28可以通過個人計算機、網絡影像記錄器(networkvideo recorder, DVR)、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或具有計算能力的電子裝置所實現。除了上述元件之外,連動式攝影系統亦可依實際需求包括儲存單元以暫存或儲存擷取的影像,且儲存單元可連接到控制單元28。儲存單元例如可以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 RAM)、快取記憶體(flash memory)或是硬碟。
[0060]控制單元28并可以連接到一顯示器,以顯示第一攝影機22或第二攝影機24擷取的影像,或是顯示控制單元28處理過的影像。且連動式攝影系統可通過一通訊單元連上網絡,并通過網絡連到一伺服器或一遠端顯示器,以增加連動式攝影系統的使用彈性。根據一實施范例,校準單元26以及控制單元28可被配置于同一臺計算機或伺服器,再通過網絡連接第一攝影機22以及第二攝影機24。
[0061]接下來請參照圖3,其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圖。連動式攝影系統可通過此一多攝影機控制方法,令第二攝影機24依據第一攝影機22以及使用者發出的一指定指令進行左右轉動(pan)、上下轉動(tilt)或是改變縮放(zoom)倍率,進而使第二攝影機24據以擷取一第三影像。
[0062]首先可利用第一攝影機得到第一影像(步驟S100),并利用第二攝影機得到第二影像,其中第一影像的拍攝視野至少部分涵蓋第二影像的拍攝視野(步驟S200)。請一并參照圖4,其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步驟S200的流程圖。于步驟S200中,校準單元26或控制單元28可執行下述步驟S210以及S220以獲得第二影像。
[0063]校準單元26先利用第二攝影機24對于不同的拍攝視野擷取多個第四影像(步驟S210),這些第四影像可以不是全景影像而是平面影像(planar image)。接著校準單元26再將第四影像進行全景接圖(panorama stitching)以產生一個全景影像,并以此全景影像作為第二影像(步驟S220),如圖5所示。
[0064]全景接圖用以將第二攝影機24所拍攝的多個第四影像30進行拼接。如圖5所示,多個不同視角的第四影像30分別被擷取,而這些第四影像30所涵蓋的視角均為相鄰的背景,且在這些第四影像30中可以有部分的影像內容是重疊的。接著將這些第四影像30進行扭曲變形處理,并得到對應的多個第五影像32。由于第一影像22系由魚眼鏡頭或廣角鏡所拍攝的全景影像,因此需要先將第四影像30進行扭曲處理成第五影像32再進行全景接圖的處理后得到的第二影像才會與第一影像類似。
[0065]一般而言,全景接圖時可以根據多張經過扭曲后的第五影像32中的多組特征(feature)進行接合,特征可以是影像中的特定物件或場景。因此兩個第五影像32在合并時可以以場景或物件來進行對接。經過前述的接合處理后,可以得到部分的全景接圖34。同理,對于第一影像中的拍攝視野的其他區域,第二攝影機24可以進行拍攝并進行相應的處理。將所有部分的全景接圖34也進行前述的接合處理后可以得到完整全景影像,接合得到的全景影像會被作為第二影像。
[0066]由于第四影像30經過扭曲變形后成為第五影像32,因此每一個第四影像30上的水平線都會轉換成圓弧。例如圖5中以水平方向貫穿第四影像30的一參考軸31是水平的,但經扭曲后第五影像32的參考軸33已變成圓弧形,而接合的到的部分的全景接圖34中的參考軸35自然也維持與參考軸33相同的圓弧形。
[0067]得到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之后,校準單元26依據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建立一控制對應表(步驟S300)。其中校準單元26可以直接接收或是通過控制單元28接收第一影像或第四影像;而若是由控制單元28產生第二影像,校準單元26也可直接從控制單元28接收第二影像。
[0068]請一并參照圖6以及圖7,其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步驟S300的流程圖以及定位點的示意圖。
[0069]第一影像40具有一第一中心點41,第二影像50具有一第二中心點52 ;且第一中心點41對應第二影像50中的一第一中映點51,而第二中心點52對應第一影像40中的一第二中映點42。第一中映點51可視為將第一中心點41映射(mapping)到第二影像50中的投影點;第二中映點42則可視為將第二中心點52映射到第一影像40中的投影點。由于第一攝影機22與第二攝影機24必定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因此第一影像40與第二影像50的拍攝視野必非完全相同。而在第二影像50中,第一中映點51與第二中心點52的位置也必不相同。且隨著配置間距越遠,在第二影像50中第一中映點51與第二中心點52之間的距離會越大。類似地,在第一影像40中,第二中映點42與第二中心點52的位置也必不相同。
[0070]校準單元26在第一影像40與第二影像50中可分別設定位置對應的M個定位點43以及53。其中M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數(步驟S310),例如M可以是50或100。定位點43以及53是為在第一影像40以及第二影像50中對應相同位置的參考點。如前述,由于第一攝影機40與第二攝影機50的配置位置不同,因此拍攝視野中同一個物件在第一影像40以及第二影像50中亦會落于不同位置。舉例而言,相同的一幅畫的右上角在第一影像40中的座標是(160,180),但相同的點在第一影像40中的座標是(270,80)。
[0071]選取參考點的方式除了可以由使用者自行選擇外,也可以通過特征點抽取與辨識比對(feature point extraction and matching)技術找出第一影像40與全景影像50中對應的定位點43以及53的位置。
[0072]校準單元26從第一影像40的M個定位點43中,依所有組合順序從第一影像40中分別選取三個定位點43為一定位點組。其中共會產生N個定位點組,N為正整數(步驟S320)。更實際地說,N為從M個定位點43中一次取3個定位點43的組合數Cf。假設M為4,則校準單元26可從這4個定位點43中依序將第1、2、3個定位點43作為第一個定位點組;將第1、2、4個定位點43作為第二個定位點組;將第1、3、4個定位點43作為第三個定位
點組;將第2、3、4個定位點43作為第四個定位點組;共會產生C =4個定位點組。
[0073]接著,校準單元26計算與N個定位點組分別對應的N個座標轉換參數組(步驟S330)。針對N個定位點組,校準單元26可逐一根據對應的定位點43以及53進行仿射轉換,以計算一個座標轉換參數組。其中前述M個定位點43在第一影像40的位置以及定位點53在第二影像50之中的位置被視為已知數。仿射轉換是根據下式進行運算:
【權利要求】
1.一種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一第一攝影機得到一第一影像; 利用一第二攝影機得到一第二影像,其中該第一影像的拍攝視野至少部分涵蓋該第二影像的拍攝視野; 依據該第一影像以及該第二影像建立一控制對應表; 接收一指定指令,其中該指定指令指定該弟一影像中的一興趣區域;以及依據該興趣區域以及該控制對應表調整該第二攝影機的拍攝視野,使該第二攝影機拍攝該興趣區域并輸出一第三影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利用該第二攝影機得到該第二影像的步驟包括: 利用該第二攝影機對于不同的拍攝視野擷取多個第四影像;以及 將該些第四影像進行全景接圖以產生一全景影像,并以該全景影像作為該第二影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影像包括多個座標點,且該依據該第一影像以及該第二影像建立該控制對應表的步驟包括: 在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中分別設定位置對應的M個定位點,M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數; 從該第一影像的該M個定位點中,依所有組合順序分別選取三個該些定位點為一定位點組,其中共產生N個該定位點組,N為正整數; 計算與該N個定位點組分別對應的N個座標轉換參數組; 針對該第一影像中的每一該座標點,依據該N個座標轉換參數組之一執行一轉換程序,以得到每一該座標點對應于該第二攝影機的一拍攝位置參數;以及將該些拍攝位置參數存入該控制對應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轉換程序逐一針對該些座標點執行以下步驟: 依據目前針對的該座標點選取該N個定位點組之一; 依據選取的該定位點組所對應的該座標轉換參數組計算目前針對的該坐標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一映射點;以及 得到該映射點對應的該拍攝位置參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選取的該定位點組是為由離目前針對的該座標點直線距離最近的三個該定位點所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拍攝位置參數包括該第二攝影機的一傾角以及一搖攝角。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依據該興趣區域以及該控制對應表調整該第二攝影機的拍攝視野,使該第二攝影機拍攝該興趣區域并輸出該第三影像的步驟包括: 依據該興趣區域的一第三中心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一拍攝位置參數;以及 令該第二攝 影機依據查詢得到的該拍攝位置參數動作并擷取輸出該第三影像。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影像包括一第二中心點,該興趣區域包括多個邊界點,且該依據該興趣區域的該第三中心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的步驟包括: 計算該第三中心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一第三中映點,以及該些邊界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多個邊映點; 依據該些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以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一縮放夾角;以及依據該第三中映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其中該拍攝位置參數包括一傾角、一搖攝角。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依據該些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以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該縮放夾角的步驟包括: 計算每一該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與該第三中映點所構成的多個夾角,并找出該些夾角中的一最大銳角夾角;以及 將該最大銳角夾角乘以2作為該縮放夾角。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興趣區域為圓形,該第二影像包括一第二中心點,該興趣區域包括多個邊界點,且該依據該興趣區域的該第三中心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的步驟包括: 計算該第二中心點在該第一影像中的一第二中映點及該第三中心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一第三中映點; 以該第二中映點為圓心,并以該第二中映點與該第三中心點的距離為半徑,計算得到一第一參考圓,其中該第一參考圓與該些邊界點的其中之二相交; 計算與該第一參考圓相交的該二`邊界點在該第二影像中形成的兩個邊映點; 依據該兩個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以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一縮放夾角;以及依據該第三中映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其中該拍攝位置參數包括一傾角、一搖攝角。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多攝影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依據該兩個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以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一縮放夾角的步驟包括: 計算每一該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與該第三中映點所形成的多個夾角;以及 將該些夾角中最大的一銳角夾角乘以2作為該縮放夾角。
12.—種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攝影機,用以得到一第一影像; 一第二攝影機,用以得到一第二影像,其中該第一影像的拍攝視野至少部分涵蓋該第二影像的拍攝視野; 一校準單元,用以依據該第一影像以及該第二影像建立一控制對應表;以及一控制單元,用以接收一指定指令,其特征在于,該指定指令指定該第一影像中的一興趣區域;以及依據該興趣區域以及該控制對應表調整該第二攝影機的拍攝視野,使該第二攝影機拍攝該興趣區域并輸出一第三影像。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利用該第二攝影機得到該第二影像時,是利用該第二攝影機對于不同的拍攝視野擷取多個第四影像,將該些第四影像進行全景接圖以產生一全景影像,并以該全景影像作為該第二影像。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影像包括多個座標點,且在依據該第一影像以及該第二影像建立該控制對應表時,該校準單元在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中分別設定位置對應的M個定位點,M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數;從該第一影像的該M個定位點中,依所有組合順序分別選取三個該些定位點為一定位點組,其中共產生N個該定位點組,N為正整數;計算與該N個定位點組分別對應的N個座標轉換參數組;針對該第一影像中的每一該座標點,依據該N個座標轉換參數組之一執行一轉換程序,以得到每一該座標點對應于該第二攝影機的一拍攝位置參數;以及將該些拍攝位置參數存入該控制對應表。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于該轉換程序中,逐一針對該些座標點,該控制單元依據目前針對的該座標點選取該N個定位點組之一;依據選取的該定位點組所對應的該座標轉換參數組計算目前針對的該坐標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一映射點;以及得到該映射點對應的該拍攝位置參數。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選取的該定位點組是為由離目前針對的該座標點直線距離最近的三個該定位點所形成。
17.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該拍攝位置參數包括該第二攝影機的一傾角以及一搖攝角。
18.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在依據該興趣區域以及該控制對應表調整該第二攝影機的拍攝視野,使該第二攝影機拍攝該興趣區域并輸出該第三影像時,該控制單元依據該興趣區域的一第三中心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一拍攝位置參數; 以及令該第二攝影機依據查詢得到的該拍攝位置參數動作并擷取輸出該第三影像。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影像包括一第二中心點,該興趣區域包括多個邊界點,且在依據該興趣區域的一第三中心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時,該控制單元計算該第三中心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一第三中映點,以及該些邊界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多個邊映點;依據該些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以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一縮放夾角;以及依據該第三中映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其中該拍攝位置參數包括一傾角、一搖攝角。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在依據該些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以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該縮放夾角時,該控制單元計算每一該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與該第三中映點所形成的多個夾角,并找出該些夾角中的一最大銳角夾角,并將該最大銳角夾角乘以2作為該縮放夾角。
21.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興趣區域為圓形,該第二影像包括一第二中心點,該興趣區域包括多個邊界點,且在依據該興趣區域的一第三中心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時,該控制單元計算該第二中心點在該第一影像中的一第二中映點及該第三中心點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一第三中映點,并以該第二中映點為圓心,以該第二中映點與該第三中心點的距離為半徑,計算得到一第一參考圓,其中該第一參考圓與該些邊界點的其中之二相交,再計算與該第一參考圓相交的該二邊界點在該第二影像中形成的兩個邊映點,依據該兩個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一縮放夾角,以及依據該第三中映點查詢該控制對應表,以得到對應該興趣區域的該拍攝位置參數,其中該拍攝位置參數包括一傾角及一搖攝角。
22.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動式攝影系統,其特征在于,在依據該兩個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以及該第三中映點計算一縮放夾角時,該控制單元計算每一該邊映點、該第二中心點與該第三中映點所形成 的多個夾角,并將該些夾角中最大的一銳角夾角乘以2作為該縮放夾角。
【文檔編號】H04N5/232GK103780830SQ201310369631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7日
【發明者】陳志強 申請人:晶睿通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