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構造以及連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于連接構造以及連接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打印機等的印刷裝 置,為了抑制在設置處的占有面積,在確保在內部接受印刷用紙的體積的同時,進行小型化。印刷裝置具有的功能,由被稱為主板的電路基板控制,但隨著如此的要求,對主板也要求小型化。對應于如此的要求,不在主板部安裝全部的功能而僅僅安裝主要功能,如使用者進行操作的操作面板、存儲器等的讀卡器那樣的,印刷裝置具備的功能被安裝于子基板(子板)。如此的子板,在印刷裝置的內部高效地配置。并且,在主板和子板之間,經由線束、帶狀電纜、柔性扁平電纜線(FFC)這樣的布線部件電連接。一般的,電力或者電信號,通過一對導電線形成傳送線路被傳送,在電子設備中,此一對導電線的一方被設定為與殼體的地(GND)相同的電位。此時,因為在一對傳送線路的導電線之間電流分別向相反的方向流動,由于由各自的導電線形成的磁場互相抵消,不形成向傳送線路外界的磁場。因此,不對外界給予輻射噪聲的影響。(此傳送形式也被稱為常模。)另一方面,對于一對導電線以同一方向(同相位)流動的電流存在,被解釋為此電流由于空間的寄生電容等成為噪聲源。(此傳送形式被稱為共模。)在如此的共模中的噪聲(共模噪聲),如果是經由空間等的電容而返回噪聲源的水平,則因為其電流量極小,所以不會成為一般性的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電磁兼容性)的問題。由于諧振等產生了與空間的耦合的情況下,因為向空間流出噪聲的能量,所以噪聲電流增大。此結果是,由于不能抑制到規定的噪聲輻射水平以下,產生EMC的問題。例如,在由布線部件連接了主板和子板間的情況下,由于各板中的連接部的布線圖案和/或使用的布線部件的傳送阻抗和信號的阻抗不匹配等,在信號線和GND線(地線)形成共模。并且,在布線部件中,除了信號線和GND線,共模噪聲經由GND-電源間的旁路電容流入電源線,存在在包含信號線、電源線以及GND線而構成布線部件的多個線中重疊同相位的噪聲的情況。進一步的,布線部件的長度對于重疊的噪聲的有效波長,接近1/4波長或者1/2波長的情況下,在布線部件的長度方向產生噪聲(高頻)電流的諧振,與空間耦合,向外界放出噪聲。此時,因為從噪聲源不斷輻射的高頻電流以同相位供給到布線部件的各線,所以輻射超過設備的噪聲限制的限制值的水平的噪聲。作為如此的共模噪聲的對策,因為在電源線和信號線、GND線被重疊了同相位的噪聲,所以由包含電阻、線圈以及電容的LCR電路進行應對是困難的。因此,在布線部件被重疊了共模噪聲的情況下,如下述的專利文獻I所述,壓至殼體地,或者如下述的專利文獻2所示,插入共模扼流圈和/或鐵氧體磁芯,阻止共模噪聲的傳送,或者抑制向空間的輻射。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特開2007-311709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6-191006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解決的問題但是,這樣的構造,是以在布線部件的附近存在殼體地為前提,在產品設計的自由度方面有很大的制約。并且,鐵氧體磁芯等的對策,為了充分地得到效果,存在增大鐵氧體磁芯的體積的必要,并且,存在準備用于在產品殼體內固定鐵氧體磁芯的部件并安裝的必要。進一步的,因為在鐵氧體磁芯卷繞布線部件等的作業也是必要的,所以在組裝時需要更多的工時和成本。
于是,本發明是鑒于所述課題做出的發明,目的在于以低價并且簡單的結構抑制重疊于布線部件的共模噪聲的輻射。用于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是為了解決所述課題的至少一部分的技術,能夠作為以下的形態或者實施例實現。應用例一本應用例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根據所述結構,在共模噪聲在第一設備側產生,沿著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從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向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傳導的情況,因為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在第一設備側一方的端部被電絕緣,另一方的端部被連接于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所以在布線部件內中在第二導電線,與流過第一導電線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第一導電線以及第二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被抑制。因此,通過在布線部件設置第二導電線,能夠容易并且低價地抑制共模噪聲的輻射。應用例二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根據所述結構,因為共模噪聲經由布線部件的地線被傳導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作為輻射噪聲對策是有效的。應用例三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二導電線,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的最外側部。根據所述結構,因為所述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是開路,所以越是接近所述端部,高頻電流越是不流動,與之相伴,在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外部形成的高頻磁場變小。因此,通過在所述布線部件的其他的導電線對生成此高頻磁場的電阻小的所述布線部件的相對于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的最外側部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能夠使對于所述第一導電線生成的高頻磁場的抵消效果最大化。由于此效果能夠進一步高效地降低來自布線部件的
噪聲輻射。應用例四本應用例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三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并且,使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設備的電路電絕緣。 根據所述結構,在共模噪聲在第一設備側產生,沿著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從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向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傳導的情況,因為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在第一設備側一方的端部被電絕緣,另一方的端部被連接于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所以在布線部件內在第二導電線,與流過第一導電線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第一導電線以及第二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被抑制。同樣的,在共模噪聲在第二設備側產生,沿著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從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向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傳導的情況,因為布線部件的第三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在第二設備被電絕緣,一方的端部被連接于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在布線部件內在第三導電線,與流過第一導電線的在第二設備側產生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第一導電線以及第三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由第二設備產生的共模噪聲的輻射,也被抑制。因此,通過在布線部件設置第二導電線和第三導電線,能夠不考慮共模噪聲產生的設備,容易并且低價地抑制共模噪聲的輻射。應用例五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根據所述結構,因為共模噪聲經由布線部件的地線被傳導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作為輻射噪聲對策是有效的。應用例六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二導電線以及所述第三導電線,分別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部。根據所述結構,因為所述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是開路,所以越是接近所述各自的端部,高頻電流越是不流動,與之相伴,在所述第二導電線以及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外部形成的高頻磁場變小。因此,通過,在所述布線部件的其他的導電線對生成此高頻磁場的電阻小的所述布線部件的對于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最外側部的一方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在另一方配置第三導電線,能夠使對于所述第一導電線生成的高頻磁場的抵消效果最大化。由于此效果能夠進一步高效地降低來自布線部件的噪聲輻射。應用例七本應用例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分別具有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的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四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并且,將所述第四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五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五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根據所述結構,在共模噪聲在第一設備側產生,沿著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以及第四導電線從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向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傳 導的情況,因為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以及第五導電線是,在第一設備側,第二導電線以及第五導電線的各自的一方的端部被電絕緣,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被連接于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第五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被連接于第二設備的第二電極,所以在布線部件內在第二導電線以及第五導電線,與流過第一導電線以及第四導電線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第一導電線和第四導電線以及第二導電線和第五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被抑制。因此,通過在布線部件設置第二導電線和第五導電線,能夠高效地、容易并且低價地抑制共模噪聲的輻射。應用例八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二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二電極,分別是電源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是電源線。根據所述結構,因為共模噪聲經由布線部件的地線以及電源線被傳導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作為輻射噪聲對策是有效的。應用例九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二導電線以及所述第五導電線,分別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部。根據所述結構,因為所述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五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是開路,所以越是接近所述各自的端部,高頻電流越是不流動,與之相伴,在所述第二導電線以及所述第五導電線的外部形成的高頻磁場變小。因此,通過在所述布線部件的其他的導電線對生成此高頻磁場的電阻小的所述布線部件的對于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部的一方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在另一方配置第五導電線,能夠使對于所述第一導電線以及第四導電線生成的高頻磁場的抵消效果最大化。由于此效果能夠進一步高效地降低來自布線部件的噪聲輻射。應用例十
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六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或者第二電極,并且,使所述第六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設備的電路電絕緣。根據所述結構,在第二設備側產生共模噪聲,沿著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或者第四導電線從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或者第二電極向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或者第二電極傳導的情況,因為所述布線部件的第六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被連接于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或者第二電極,所述第六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和第二設備被電絕緣,所以在所述布線部件內在第六導電線,與流過第一導電線或者第四導電線的在第二設備側產生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第一導電線或者第四導電線和第六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由第二設備產生的共模噪聲的輻射也被抑制。因此,通過在布線部件設置第六導電線,能夠不考慮共模噪聲產生的設備地,容易并且低價地抑制共模噪聲的輻射。應用例^^一
本應用例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分別具有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的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四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并且,將所述第四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在與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連接的附近經由高頻短路電容器電連接。根據所述結構,在第一設備側產生共模噪聲,沿著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以及第四導電線從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向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傳導的情況,因為第二導電線是,在第一設備側,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被電絕緣,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被連接于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進一步的,還經由高頻短路電容器被連接于第二設備的第二電極,所以在布線部件內在第二導電線,與流過第一導電線以及第四導電線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第一導電線和第四導電線以及第二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被抑制。因此,電纜或者與所述同樣的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被降低,并且,能夠高效地使用構成布線部件的導電線的根數,能夠提供能夠更容易并且低價地抑制共模噪聲的輻射的布線部件。應用例十二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二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二電極,分別是電源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是電源線。根據所述結構,因為共模噪聲經由布線部件的地線以及電源線被傳導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作為輻射噪聲對策是有效的。
應用例十三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所述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設備的基板上開路。根據所述構造,能夠構成高效地降低共模噪聲的輻射的布線部件。并且,能夠不對構成布線部件的每個導電線施加特別的加工而進行使用,沒有隨著制造的成本提高。應用例十四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布線部件具有的多個所述導電線的線寬度或者直徑大致相同,沿著所述布線部件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根據所述結構,例如,因為能夠使用扁平電纜那樣的現有的電纜,所以能夠低價的
采購電纜。應用例十五本應用例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布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沿著所述布線部件配置的第一導電線和第二導電線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二設備側經由電阻相互連接,和所述電阻連接的所述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二設備側與所述布線部件的布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各自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設備側相互連接,并且,與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根據所述結構,在第一設備側產生共模噪聲,沿著布線部件的布線從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傳導的情況,因為布線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二設備側與第一導電線連接,所以在布線部件內在第一導電線,與流過布線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布線以及第一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被抑制。并且,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正在哪個布線中流過能夠通過檢驗等進行確定。應用例十六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一方,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另一方,配置所述布線部件的布線。根據所述結構,因為成為反平行的關系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成為相鄰配置的關系,所以能夠更好的抑制輻射噪聲。應用例十七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布線部件的布線,與所述第一設備的接地電極和所述第二設備的接地電極連接。根據所述結構,因為共模噪聲經由布線部件的地線被傳導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作為輻射噪聲對策是有效的。應用例十八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作為相鄰的對,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的最外側部。根據所述結構,因為所述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成為電氣高阻抗,所以越是接近端部,高頻電流越不流動,與之相伴,在所述第二導電線外部形成的高頻磁場變小。因此,通過在所述布線部件的其他的導電線的對生成此高頻磁場的電阻小的所述布線部件的相對于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一方最外側部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能夠使對于所述第一導電線生成的高頻磁場的抵消效果最大化。由于此效果能夠進一步高效地降低來自布線部件的噪聲輻射。應用例十九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電阻,配合輻射噪聲的頻帶設定電阻值。根據所述結構,能夠針對應對的輻射噪聲的頻率進行調整,能夠針對對于必要的噪聲頻帶起到應對效果。應用例二十本應用例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布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沿著所述布線部件配置的第一導電線和第二導電線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在所 述第二設備側經由第一電阻相互連接,與所述第一電阻連接的所述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二設備側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各自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設備側相互連接,并且,與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進一步的,沿著所述布線部件配置的第三導電線和第四導電線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設備側經由第二電阻相互連接,與所述第二電阻連接的所述第三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二設備側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所述第三導電線和所述第四導電線各自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二設備側相互連接,并且,與所述第二設備的電路電絕緣。根據所述結構,在第一設備側產生共模噪聲,沿著布線部件的布線從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傳導的情況,因為第一布線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二設備側與第一導電線連接,所以在布線部件內在第一導電線,與流過第一布線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布線以及第一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福射被抑制。進一步的,在共模噪聲在第二設備側產生,沿著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從第二設備向第一設備傳導的情況,因為所述第二布線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一設備側與第三導電線連接,所以在布線部件內在第三導電線,與流過第二布線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相反的(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過。此時,由于布線以及第一導電線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被抑制。因此,能夠抑制向布線部件的雙方傳播的共模噪聲的輻射噪聲。應用例二i^一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一方,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并且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另一方,配置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并且,在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兩側的一方,配置所述第四導電線,在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兩側的另一方,配置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根據所述構造,因為成為反平行的關系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成為被相鄰配置的關系,所以能夠更好地抑制輻射噪聲。應用例二十二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或者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的任意的布線,是連接所述第一設備的接地電極和所述第二設備的接地電極的布線。
根據所述結構,因為共模噪聲經由布線部件的地線被傳導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作為輻射噪聲對策是有效的。應用例二十三在所述應用例的連接構造中,優選的,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以及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是同一布線。根據所述結構,能夠減少布線部件的布線的根數。并且,為了使得成為所述的連接構造,通過由布線部件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能夠容易并且低價地抑制共模噪聲的輻射。
圖I是表示作為印刷裝置的打印機的外觀的圖。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一的扁平電纜的結構的圖。圖3是表不實施方式一的仿真模型的圖。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一的頻率500MHz的周邊頻帶的輻射效率的圖。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二的扁平電纜的結構的圖。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三的扁平電纜的結構的圖。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三的其他的扁平電纜的結構的圖。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三的頻率500MHz的周邊頻帶的輻射效率的圖。圖9是表示實施方式四的扁平電纜的結構的圖。圖10是表示實施方式五的扁平電纜的結構的圖。圖11是表示實施方式五的頻率500MHz的周邊頻帶的輻射效率的圖。圖12是表示實施方式六的扁平電纜的結構的圖。圖13是表示實施方式六的頻率500MHz的周邊頻帶的輻射效率的圖。符號的說明10打印機、12用紙、15存儲卡插入部、20主板、24連接部、25GND電極、26電源端子、27連接器、28連接器、30子板、35GND電極、36電源端子、38高頻短路電容器、39連接器、50地壁、55電場吸收壁、100扁平電纜、110信號線、120第一 GND線、130電源線、140第二GND線、145第一導電線、150第三GND線、155第二導電線、160第二電源線、165電阻、170第三電源線、200扁平電纜、210信號線、220第一 GND線、221第二 GND線、230電源線、240第一導電線、241第三導電線、250第二導電線、251第四導電線、260電阻、261電阻。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一)圖I是表示作為印刷裝置的打印機10的外觀的圖。此打印機10,是所謂的獨立式。在打印機10的側面,設置存儲卡插入部15。使用者向存儲卡插入部15插入存儲卡(未圖示。),通過操作未圖示的操作部,打印機10,讀取寫入到存儲卡中的圖像數據,對從取得的圖像數據中由使用者進行印刷指示了的圖像數據進行圖像處理,轉印到用紙12上然后排出。
在打印機10的內部,分離配置安裝了用于控制包含印刷的成為主體功能的電子電路的主板20、和安裝了用于讀取存儲卡的電子電路的子板30。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一中,主板20是第一設備,子板30是第二設備。主板20以及子板30,由FFC那樣的扁平電纜100(布線部件)電連接,經由此扁平電纜100具有的多個導電線,在主板20和子板30之間,進行電源的供給、數據通信以及控制信號的授受等。本實施例一中,在主板20和子板30,搭載由扁平電纜100構成的數據總線的總線控制器(未圖示。),控制在主板20和子板30間發送接收的數據的協議。圖2是表示扁平電纜100的結構的圖。此扁平電纜100,作為導電線,包含信號線110、第一 GND線(地線)120、電源線130以及第二 GND線140。并且,各線的寬度大致相同,各線沿著扁平電纜100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由主板20側的連接器27以及子板30側的連接器37固定,被電連接。第一導電線即第一 GND線120,連接主板20的GND電極(接地電極)25、和子板30 的GND電極35。并且,第二導電線即第二 GND線140,一方和子板30的GND電極35連接,另一方到達主板20附近,但不與主板20的GND電極25連接而開路。也就是說,與主板20的電路電絕緣。雖然圖2中表示了第二 GND線14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到達主板20的連接器27的狀況,但是只要是第二 GND線14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和主板20的電路相連接,也可以在連接器27中機械固定。并且,電源線130,連接主板20的電源端子26、和子板30的電源端子36,從主板20向子板30供給電源。并且,可知在實驗上優選,第二 GND線140那樣的一方的端部被絕緣的線,被配置在相對于扁平電纜100的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最外側的端部的任一方。這是為了使第二 GND線140形成的輻射電磁場的作用更高效地行使功能。定性來說,因為第二 GND線140的一方的端部成為開路,所以越是接近此端部,高頻電流越是不流動,與之相伴,在第二 GND線140的外部形成的高頻磁場變小。因此,通過在扁平電纜100的其他導電線對生成此高頻磁場的電阻小的扁平電纜100的相對于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部,配置第二 GND線140,能夠使對于由后述的第一 GND線120以及電源線130等生成的高頻磁場的抵消效果最大化。本實施方式一中,假設為共模噪聲源在主板20側的情況,共模噪聲從主板20向著子板30傳導的方式。因此,在共模噪聲從主板20向子板30傳導的情況下,在信號線110,或者第一 GND線120以及電源線130,同相位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沿著各自的線流過。對于此,因為在第二 GND線140,來自第一 GND線120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經由子板30上的GND電極35,從子板30向主板20流過,所以在扁平電纜100中對于第一 GND線120、電源線130以及信號線110,成為在第二 GND線140以相互相反方向流過高頻電流的關系。此結果是,由信號線110和/或、特別是第一 GND線120以及電源線130和第二 GND線140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相互抵消的關系,相對于沒有第二 GND線時的所述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此輻射水平被降低。特別是,在扁平電纜100的長度接近共模噪聲的有效波長的1/4波長、或者1/2波長的情況下,存在由于扁平電纜100的長度引起的共模噪聲的波長諧振,向空間輻射噪聲的情況。但是,因為第二 GND線140如上所述同樣地具有相對于共模噪聲的導電方向的高頻電流的流動向相反方向流動的作用,所以輻射電磁場能夠抵消,能夠抑制從扁平電纜100輻射的輻射電磁場。并且,實施方式一的具體的結構不受限定,信號線110由多個線構成,也可以包含發送作為數字處理的基準信號的時鐘信號的線等。并且,包含由2根線構成的差動線路等也可以。并且,GND線,進一步包含多個線也可以。也就是說,第一 GND線120以及第二 GND線140,分別由多個線構成也可以。然后,關于本實施方式一的效果,通過使用電磁場仿真進行討論來說明。作為仿真模型,在扁平電纜100,用厚度35微米的銅箔以O. 3mm的間隔平行配置3根寬度O. 7mm、長度150mm的線。也就是說,作為電源線130、第一 GND線120、以及第二 GND線140,關于電源線130和第一 GND線120,在它們的兩個前端部之間,由高頻短路電容器進行線間連接, 成為線間高頻電位相等。并且,關于作為噪聲的信號源,將信號源的一方的極連接于電源線130,將另一方的極連接于相對于扁平電纜100垂直設定的仿真空間的地壁50。由此,模擬地對電源線130和第一 GND線120激勵同相位的高頻信號(共模信號)。并且,使第二 GND線140的成為信號源側的前端部為開路狀態,其相反側的前端部成為與第
一GND線120短路的狀態。并且,為了簡化仿真模型,信號線110和作為外部裝備附加的樹脂等被省略。并且,關于本仿真空間,如圖3所示,將地壁50以外的壁面分別作為電場吸收壁55。通過此模型,扁平電纜100能夠將信號源60側作為主板20側,將其相反側作為子板30側。但是,根據本來的情況,應該在成為扁平電纜100的子板30側的一側設定適當的負載電阻,但此驗證中,設為考慮為來自扁平電纜100的輻射電磁場水平為最壞條件的開路狀態。這是,在基本匹配的負載條件下,首先不引起扁平電纜100的電場輻射的問題,并且,如果是某一程度的電阻,則雖然基本不匹配但也會是產生噪聲的能量損失的電磁場的輻射。因此,最嚴峻的情況,是被假定為考慮為能量損失最小的開路狀態。如圖4所示,所述仿真中的輻射電磁場的狀況,信號源的波長為大約1/4波長為500MHz附近,可以說出現以下狀況。I.沒有設置扁平電纜100的第二 GND線140的狀態,在沿著其長邊方向的方向具有主要的偏振波的電磁波,對于與扁平電纜100的長邊方向垂直的空間有效地放出。2.展示了 在本實施方式一的狀態的設置了第二 GND線140的狀態下,扁平電纜100的輻射電磁場的狀況,與所述I.的狀態相比較,在500MHz帶域(band)的輻射效率,降低輻射效率到約2. 4%的程度。正如通過以上的研究明確的,根據本實施方式一,能夠降低從主板20經由扁平電纜100向子板30的共模噪聲的福射電磁場的水平。(實施方式二)然后,關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二,參照表示扁平電纜100的結構的圖5進行說明。并且,以下的說明中,關于和已經說明了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實施方式二中,在扁平電纜100上,包含信號線110、第一 GND線120、電源線130、以及第二 GND線140,在實施方式二中,進一步包含第三GND線150。并且,各線的寬度大致相同,各線沿著扁平電纜100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通過主板20側的連接器27以及子板30側的連接器37固定,被電連接。第三導電線即第三GND線150,一方和主板20的GND電極25連接,另一方到達子板30附近,但不與子板30的GND電極35連接。也就是說,與子板30的電路電絕緣。雖然在圖5中,表示了第三GND線15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到達子板30的連接器37的狀況,但是只要是第三GND線15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和子板30的電路相連接,在連接器37中機械固定也可以。在本實施方式二中,假設共模噪聲源在主板20側以及子板30側的雙方的情況。此結構中,在主板20和子板30間,不考慮信號的傳送方向,共模噪聲在板間傳導。因此,在共模噪聲在主板20和子板30間傳導的情況下,沿著各自的傳導方向,在
信號線110或者第一 GND線120以及電源線130各自的線間,流過同相位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但是,在第二 GND線140以及第三GND線150,能夠流過與各自傳導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相反方向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此結果是,在共模噪聲從主板20向子板30傳導的情況下,對于在扁平電纜100中在信號線110、或者第一 GND線120以及電源線130流過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流過第二GND線140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成為反平行的關系。進一步的,在共模噪聲從子板30向主板20傳導的情況下,對于在扁平電纜100中信號線110、或者第一 GND線120以及電源線130流過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流過第三GND線150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成為反平行的關系。由于如此的共模噪聲的電流的反平行關系,由各自的線形成的輻射電磁場成為被抵消的關系,能夠抑制全體的輻射電磁場。并且,實施方式二的具體的結構不被限定,信號線110由多個線構成,也可以包含發送作為數字處理的基準信號的時鐘信號的線等。并且,也可以包含由2根線構成的差動線路等。并且,GND線也可以還包含多個線。也就是說,第一 GND線120、第二 GND線140以及第三GND線150,分別由多個線構成也可以。根據本實施例二,對于從主板20以及子板30雙方產生的共模噪聲,能夠降低共模噪聲的輻射電磁場水平。(實施方式三)然后,關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三,參照表示扁平電纜100的結構的圖6進行說明。在實施方式三中,在扁平電纜100上,包含信號線110、第一 GND線120、電源線130、以及第二 GND線140,在實施方式三中,進一步包含第二電源線160。并且,各線的寬度大致相同,各線沿著扁平電纜100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通過主板20側的連接器27以及子板30側的連接器37固定,被電連接。此第二電源線160的一方的端部,在子板30與電源端子36電連接,第二電源線160的另一方的端部到達主板20附近,但與主板20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三中,電源線130作為第四導電線行使功能,第二電源線160作為第五導電線行使功能。雖然在圖6中,表示了第二電源線16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到達主板20的連接器27的狀況,但是只要是第二電源線16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和主板20的電路相連接,也可以在連接器27中機械固定。在此結構中,對于從主板20向子板30傳導的共模噪聲,在所述的第二 GND線140流動的反方向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此外,關于沿著電源線130流動的共模噪聲的高頻成分,也能夠由第二電源線160增加反方向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成分。由此,相比于第一實施方式,因為能夠增加反平行的高頻電流流動的關系,所以能夠更良好地使來自各線的輻射電磁場的抵消進行作用,抑制來自扁平電纜100輻射的輻射電磁場。并且,實施方式三的具體的結構沒有被限定,信號線110由多個線構成,包含發送作為數字處理的基準信號的時鐘信號的線也可以。并且,包含由2根線構成的差動線路等也可以。并且,GND線以及電源線,進一步包含多個線也可以。也就是說,第一 GND線120以及第二 GND線140,進一步的,電源線130以及第二電源線160,分別由多個線構成也可以。進一步的,在實施方式三中,在共模噪聲從主板20以及子板30的雙方產生的情況下,如表示扁平電纜100的結構的圖7所示,可以設置第三電源線170作為第六導電線。并且,各線的寬度大致相同,各線沿著扁平電纜100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通過主板20側的連接器27以及子板30側的連接器37固定,被電連接。此情況下,第三電源線170的一方的端部和主板20的電源端子26連接,另一方的端部到達子板30附近,但與子板30的電路電絕緣。雖然在圖7中,表示了第三電源線17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到達子板30的連接器 37的狀況,但是只要是第三電源線170的另一方的端部沒有和子板30的電路相連接,在連接器37中機械固定也可以。由此,在共模噪聲從子板30向主板20傳導的時候,雖然在扁平電纜100中沿著信號線110、或者第一 GND線120以及第一電源線130,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流過,但是在第三電源線170中,流過與之成為反平行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由此,能夠使由各自的線形成的輻射電磁場抵消,能夠降低來自扁平電纜100的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并且,此具體的結構不被限定,第六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與主板20的GND電極連接也可以,另外也可以設定在主板20的GND電極和電源端子的各自連接一方的端部的多個第六導電線。然后,關于本實施方式三的效果,與實施方式一同樣的,通過使用電磁場仿真進行討論來說明。并且,關于仿真模型基本上采用與實施方式一同樣的形態。作為本實施方式三的狀態,在扁平電纜100,用厚度35微米的銅箔以O. 3mm的間隔平行配置4根寬度O. 7mm、長度150mm的線,首先,在中央配置第一 GND線120和電源線130的2根,在第一 GND線120側旁配置第二 GND線140,在電源線130的側旁配置第二電源線160。并且,為了簡化仿真模型,信號線110和作為外部裝備附加的樹脂等被省略。關于第一電源線130和第一 GND線120之間,在它們的兩個前端部之間由高頻短路電容器進行線間連接,使得線間的高頻電位相等。并且,關于作為噪聲的信號源,將信號源的一方的極連接于電源線130,將另一方的極連接于對于扁平電纜100垂直設定的仿真空間的地壁50。由此,模擬地對第一電源線130和第一 GND線120激勵同相位的高頻信號(共模信號)。并且,使第二 GND線140的成為信號源側的前端部為開路狀態,其相反側的前端部與第一 GND線120短路的狀態。進一步的,第二電源線160,其成為信號源側的前端部為開路狀態,其相反側的前端部成為與第一電源線130短路的狀態。如圖3所示,在仿真空間中,將地壁50以外的壁面分別作為電場吸收壁55。通過此模型,假設為扁平電纜100將信號源側作為主板20側,將其相反側作為子板30偵U。如圖8所示,是關于使用所述電磁場仿真驗證時的500MHz頻帶的福射效率的結果O
I.仿真中的輻射電磁場的狀況是,在信號源的波長為大致1/4波長為500MHz附近時,沒有設置扁平電纜100的第二 GND線140以及第二電源線160的狀態,在沿著其長邊方向的方向具有主要的偏振波的電磁波,對于與扁平電纜100的長邊方向垂直的空間有效地放出。2.展示了 在本實施方式三的狀態的設置了第二 GND線140和第二電源線160的狀態下,扁平電纜100的輻射電磁場的狀況,與I.的狀態相比較,在500MHz帶域的輻射效率,進一步降低輻射效率到約1%的程度。
正如通過以上的討論明確的,根據本實施方式三,能夠降低在主板20和子板30產生的共模噪聲的輻射電磁場的水平。(實施方式四)然后,關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四,參照表示扁平電纜100的結構的圖9進行說明。在實施方式四中,在扁平電纜100上,包含信號線110、第一 GND線120、電源線130、以及第
二GND線140,子板30的GND電極35,經由高頻短路電容器38與電源線130的一方的端部連接。各線的寬度大致相同,各線沿著扁平電纜100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通過主板20側的連接器27以及子板30側的連接器37固定,被電連接。在本實施方式四中,除了對于從主板20向子板30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向,在所述的第二 GND線140流動的反方向的高頻電流以外,關于沿著電源線130從主板20向子板30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成分,也能夠流入第二 GND線140。因此,能夠更高效地得到關于高頻電流的流動的反平行。特別是,作為此結構的特長,能夠減少構成扁平電纜100的線的根數。并且,實施方式四的具體的結構沒有被限定,信號線110由多個線構成,包含發送作為數字處理的基準信號的時鐘信號的線也可以。并且,包含由2根線構成的差動線路等也可以。并且,GND線進一步包含多個線也可以。也就是說,第一 GND線120以及第二 GND線140,分別由多個線構成也可以。進一步的,雖然本實施方式四,是從主板20向子板30傳播共模噪聲的情況的對策,但是,如實施方式二中所述,設置第三GND線150,將一方的端部連接于主板20的GND電極,使第三GND線150的另一方的端部與子板30絕緣也可以。根據本實施方式四,除了實施方式二中所述的效果,還能夠降低構成扁平電纜100的線的根數。并且,在本實施方式四中說明的,第二GND線140以及第二電源線160、第三電源線170的開路的端部,只要是在前端部朝向的設備的板附近,在扁平電纜100中是開路狀態也可以。并且,在將扁平電纜100插入在所述設備的板上設置的為了扁平電纜100用而設置的連接器進行使用時,在第二 GND線140以及第二電源線160、第三電源線170的端部連接于連接器內的電極端子的狀態下,使得連接器內的電極端子成為與在所述設備的板內構成的電路圖案電絕緣的狀態,構成開路狀態也可以。以布線部件為起因的輻射電磁場的問題中,通常存在除了布線部件的長度,連接的設備的板的大小也是重要原因的情況。此情況下,(I)也可以,在所述設備的板內,形成和構成所述設備的電路圖案電絕緣的任意圖案,經由所述扁平電纜100用的連接器連接它,設為第二 GND線140、或者第三GND線150或者第二電源線160、或者第三電源線170的開路的如端部。并且,對于同樣的問題,(2)也可以,將在設備的板上形成的電源線/圖案,以及GND線/圖案,利用板的形狀,從構成所述設備的電路圖案的任意位置線狀地引出,經由所述扁平電纜100用的連接器,與第一 GND線120以及第二 GND線140、或者第三GND線150、或者第一電源線130、或者第二電源線160、或者第三電源線170連接。可以由所述(1)、(2)將本申請實施方式的布線部件的噪聲輻射抑制的頻率特性調整為應該應對的共模噪聲的頻帶進行應用。(實施方式五) 然后,關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五,參照表示扁平電纜100的結構的圖10進行說明。在實施方式五中,扁平電纜100,作為布線,包含信號線110、第一 GND線120、電源線130等。進一步的,扁平電纜100,與布線同時,還具有第一導電線145以及第二導電線155。并且,各線的寬度大致相同,各線沿著扁平電纜100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通過主板20側的連接器27以及子板30側的連接器37固定,被電連接。也就是說,第一 GND線120,連接主板20的GND電極(接地電極)25和子板30的GND電極35,電源線130連接主板20的電源端子26和子板30的電源端子36,信號線110連接主板20的信號端子和子板30的信號端子。這些布線為了用于使主板20和子板30實行必要的功能,能夠分別準備多根。對于此,第一導電線145以及第二導電線155的一方的端部,在子板30上分別經由電阻165連接,并且,第一導電線145的一方的端部,進一步和子板30的GND電極35,或者第一 GND線120的成為子板30側的一方的端部電連接。并且,在成為第一導電線145以及第二導電線155的另一方的端部的主板20側分別電連接,此連接部24,與構成主板20的電路直接并且電絕緣。并且,直接是表示連接部24沒有在主板20上明確地與其他的電路連接。本實施方式五中,假設為共模噪聲源在主板20側的情況,從主板20向子板30傳播共模噪聲的方式。在共模噪聲從主板20向子板30傳導的情況下,在信號線110、或者電源線130和第一GND線120,同相位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沿著各自的線流過。此時,在扁平電纜100的長度與作為對象的共模噪聲的有效波長的1/4為相同程度的情況,此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在扁平電纜內的布線中,高頻電流的振幅分布顯著。也就是說,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根據從連接器27向連接器37行進的成分和由連接器37反射的成分的各相位成分的關系,和扁平電纜100的長度的關系,當其長度為共模噪聲的有效波長的大致1/4時,在連接器37側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最大,在連接器27側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最小。并且,所述振幅變化,是隨著高頻電流的相位變化的振幅的絕對值的最大和最小的差。對于如此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在本實施方式五的扁平電纜100中,通過以下的作用抑制噪聲的輻射。首先,在連接器37側共模噪聲的電流振幅成為最大(絕對值)的相位時,因為在連接器37側第一 GND線120和第一導電線145短路,所以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能夠以反平行的關系流動,由第一 GND線120和第一導電線145產生的福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在此相位時,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被抑制。然后,在連接器37側共模噪聲的電流振幅成為最小(絕對值)的相位時,因為在連接器27側第一導電線145和第二導電線155短路,構成第一導電線145和第二導電線155的大致1/2波長諧振器,產生使得以緊鄰之前的相位流入第一導電線145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在連接器27附近成為此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最大(波腹)的諧振,連接器27附近的第一導電線145和第二導電線155中的此相位時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能夠以反平行的關系流動,由第一導電線145和第二導電線155產生的福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被抑制。此時,電阻165在和第一 GND線120的連接部,抑制對第二導電線155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流入,使得流向第一導電線145,并且在電阻165和第二導電線的連接部,通過第一導電線145和第二導電線155的短路部,給予此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容易在一定程度流入第二導電線155的阻抗。因此,優選的是,將電阻165的電阻值設定為使得第二導電線155的阻抗相比于開路端的狀態不會變高的程度。但是,電阻165的電阻值根據噪聲源的阻抗變化,并且,也能夠根據應對的噪聲的頻率的頻帶寬度變化,能夠在實際的噪聲對策執行時適當地確定。并且,實施方式五的具體的結構沒有被限定,信號線110由多個線構成,包含發送作為數字處理的基準信號的時鐘信號的線也可以。并且,包含由2根線構成的差動線路等也可以。并且,GND線進一步包含多個線也可以。并且,優選的是,第一導電線145和第二導電線155作為一對,在成為對于扁平電纜100的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最外側的端部,與第一 GND線120相鄰配置。這是為了如上所述,在將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反平行的關系最大化的同時,使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難以流動的第二導電線155形成的輻射電磁場的作用更高效地行使功能。
定性來說,因為第二導電線155的子板30側的一方的端部成為電氣的高阻抗,所以越是接近此端部,高頻電流越是不流動,與之相伴,在第二導電線155的外部形成的高頻磁場變小。因此,優選的是,在扁平電纜100的其他導電線對生成此高頻磁場的電阻小的扁平電纜100的相對于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中,在最外側部配置第二導電線155。然后,關于本實施方式五的效果,通過使用電磁場仿真進行討論來說明。作為仿真模型,在扁平電纜100,用厚度35微米的銅箔以O. 3mm的間隔平行配置3根寬度O. 7mm、長度150mm的線。也就是說,設為第一 GND線120、以及第一導電線145以及第二導電線155 ;電源線130以及信號線110為了仿真模型的簡化被省略。并且,作為外裝附加的樹脂等也被省略。扁平電纜100的仿真模型,與實施方式一的圖3同樣。也就是說,將作為噪聲的信號源60的一方的極連接于第一 GND線120,將信號源60的另一方的極連接于對于扁平電纜100垂直設定的仿真空間的地壁50。并且,將地壁50以外的壁面分別作為電場吸收壁55。通過此模型,扁平電纜100能夠將信號源60側作為主板20側,將其相反側作為子板30側。進一步的,雖然都是信號源的阻抗,但共模原本是來自常模的派生,基本上可以認為其是高阻抗。因為依賴于各自的設備的連接部的電氣特性以及布線的結構等,所以很難斷定,但作為一個仿真條件,設為1ΚΩ。對于此,關于連接于第一導電線和第二導電線的電阻165,變化為例如100Ω、500Ω、1ΚΩ。并且,此電阻值的設定也不是確定的,優選的是,參照實際進行設備的輻射噪聲的對策時的測定結果而確定。除了所述條件,關于成為扁平電纜100的子板30側的端部,應該設定適當的負載電阻,此驗證中,設為考慮為來自扁平電纜100的輻射電磁場水平成為最壞的條件的開路狀態。這是,在基本匹配的負載條件下,首先不會引起扁平電纜100的電場輻射的問題,并且,如果是某一程度的電阻,則基本不匹 配但也會是產生噪聲的能量損失的電磁場的輻射。因此,最嚴峻的情況,是考慮到能量損失最小的開路狀態。以上的結構,如圖11所示,所述仿真的輻射電磁場的狀況,在信號源的波長為大致1/4波長的500MHz附近,可以說有如下情況。I.未設置扁平電纜100的第一導電線145以及第二導電線155的狀態,在沿著其長邊方向的方向具有主要的偏振波的電磁波,對于與扁平電纜100的長邊方向垂直的空間放出。2.展示了 在本實施方式五的狀態的設置了第一導電線、第二導電線以及電阻165的狀態下,扁平電纜100的輻射效率,與所述I.的狀態相比較,在500MHz帶域降低。3.可知通過變化電阻165的電阻值,能夠選擇能夠更大地降低扁平電纜100的輻射效率的頻帶。如根據以上的討論結果明確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五,能夠降低從主板20經由扁平電纜100向子板30的共模噪聲的福射電磁場的水平。(實施方式六)然后,圖12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六中的扁平電纜200的結構。在實施方式六中,在扁平電纜200,作為布線,包含信號線210、第一 GND線220、電源線230,以及第二 GND線221。進一步的,扁平電纜200,與布線同時,還具有第一導電線240、第二導電線250、以及第三導電線241、第四導電線251。并且,各線的寬度大致相同,各線沿著扁平電纜200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通過主板20側的連接器28以及子板30側的連接器39固定,被電連接。也就是說,第一 GND線220以及第二 GND線221,連接主板20的GND電極(接地電極)25、和子板30的GND電極35,電源線230連接主板20的電源端子26、和子板30的電源端子36,信號線210連接主板20的信號端子、和子板30的信號端子。這些布線是為了用于使主板20和子板30實行必要的功能,能夠分別準備多根。對于此,第一導電線240以及第二導電線250的一方的端部,在子板30上分別經由電阻260連接,并且,第一導電線240的一方的端部,進一步和子板30的GND電極35,或者第一 GND線220的子板30側的一方的端部電連接。并且,第一導電線240以及第二導電線250的另一方的端部的主板20側分別電連接,此連接部與構成主板20的電路直接地并且電絕緣。進一步的,第三導電線241以及第四導電線251的一方的端部在主板20上分別經由電阻261連接,并且,第三導電線241的一方的端部,進一步和主板20的GND電極25,或者第二 GND線221的主板20側的一方的端部電連接。并且,第三導電線241以及第四導電線251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子板30側分別電連接,此連接部,與構成子板30的電路直接地并且電絕緣。本實施方式六中,假設為共模噪聲源是在主板20側和子板30側的兩者的情況,共模噪聲向主板20以及子板30雙方傳播的樣態。
在共模噪聲從主板20向子板30傳導的情況,或者在相反方向傳播共模噪聲的情況,在信號線210、或者電源線230和第一 GND線220或者第二 GND線,同相位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沿著各自的線流過。此時,在扁平電纜200的長度與作為對象的共模噪聲的有效波長的1/4為相同程度的情況,此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在扁平電纜內的布線中,高頻電流的振幅分布顯著。也就是說,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根據在連接器28和連接器39之間行進的成分和由連接器28或者連接器39分別反射的成分的各相位成分的關系,和扁平電纜200的長度的關系,當其長度為共模噪聲的有效波長的大致1/4時,分別產生在連接器39側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最大的時候,和在連接器28側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最大的時候。并且,所述振幅變化,是隨著高頻電流的相位變化的振幅的絕對值的最大和最小的差。對于如此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在本實施方式六的扁平電纜200中,通過以下的作用抑制噪聲的輻射。 首先,在連接器39側成為共模噪聲的電流振幅最大(絕對值)的相位時,因為在連接器39側第一 GND線220和第一導電線240短路,所以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能夠以反平行的關系流動,由第一 GND線220和第一導電線240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在此相位時的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被抑制。然后,在連接器39側成為共模噪聲的電流振幅最小(絕對值)的相位時,因為在連接器28側第一導電線240和第二導電線250短路,構成第一導電線240和第二導電線250的大致1/2波長諧振器,產生使得以之前的相位流入第一導電線240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在連接器28附近成為此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為最大(波腹)的諧振,連接器28附近的第一導電線240和第二導電線250的此相位時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能夠以反平行的關系流動,由第一導電線240和第二導電線250產生的福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福射水平被抑制。然后,在連接器28側成為共模噪聲的電流振幅最大(絕對值)的相位時,因為在連接器28側第二 GND線221和第三導電線241短路,所以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能夠以反平行的關系流動,由第二 GND線221和第三導電線241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在此相位時的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被抑制。并且,在連接器28側成為共模噪聲的電流振幅最小(絕對值)的相位時,因為在連接器28側第三導電線241和第四導電線251短路,構成第三導電線241和第四導電線251的大致1/2波長諧振器,產生使得以之前的相位流入第三導電線241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在連接器39附近此高頻電流的振幅變化為最大(波腹)的諧振,連接器39附近的第三導電線241和第四導電線251的此相位時的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能夠以反平行的關系流動,由第三導電線241和第四導電線251產生的輻射電磁場成為抵消的關系,共模噪聲的輻射水平被抑制。此時,電阻260、電阻261根據噪聲源的阻抗變化,并且,也能夠根據應對的噪聲的頻率的頻帶寬度變化,能夠在實際的噪聲對策執行時適當地確定。并且,實施方式六的具體的結構沒有被限定,信號線210由多個線構成,包含發送作為數字處理的基準信號的時鐘信號的線也可以。并且,包含由2根線構成的差動線路等也可以。并且,GND線進一步包含多個線也可以。并且,在圖12所示的第一 GND線220以及第二 GND線221作為同一線也可以。并且,優選的是,第一導電線240和第二導電線250以及第三導電線241和第四導電線251分別作為一對,分別在對于扁平電纜100的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最外側的端部,與第一 GND線220以及第二 GND線221 —起相鄰配置。這是為了如上所述,在將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的反平行的關系最大化的同時,使共模噪聲的高頻電流難以流動的第二導電線250以及第四導電線251形成的輻射電磁場的作用更高效地行使功能。定性來說,因為第二導電線250的子板30側的一方的端部,以及第四導電線251的主板20側的一方的端部,分別成為電氣的高阻抗,所以越是接近此端部,高頻電流越是不流動,與之相伴,在第二導電線250以及第四導電線251的外部形成的高頻磁場變小。因此,優選的是,在扁平電纜200的其他導電線對生成此高頻磁場的電阻小的扁平電纜200的 對于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部,配置第二導電線250以及第四導電線251。然后,關于本實施方式六的效果,通過使用電磁場仿真進行討論來說明。作為仿真 模型,在扁平電纜200,用厚度35微米的銅箔以O. 3mm的間隔平行配置5根寬度O. 7mm、長度150mm的線。也就是說,第一 GND線220和第二 GND線221共用為I根,第一導電線240以及第二導電線250的組,和第三導電線241以及第四導電線251的組配置在GND線兩側。并且,電源線230以及信號線210為了仿真模型的簡化被省略。并且,作為外裝附加的樹脂等也被省略。扁平電纜200的仿真模型,與實施方式一的圖3同樣。關于作為噪聲的信號源60,將信號源的一方的極連接于GND線,將信號源60的另一方的極連接于對于扁平電纜200垂直設定的仿真空間的地壁50。并且,將地壁50以外的壁面分別作為電場吸收壁55。通過此模型,扁平電纜200能夠將信號源60側作為主板20側或者子板30側,將其相反側作為子板30側或者主板20偵1|。另一方面,關于電阻260、以及電阻261,如上所述,作為一個的仿真條件,使信號源的阻抗為IK Ω,使電阻260、以及電阻261分別為IK Ω。并且,電阻260、以及電阻261的電阻值的設定也不是確定的,優選的是,參照實際進行設備的輻射噪聲的對策時的測定結果確定。作為結構,如圖13所示,所述仿真的輻射電磁場的狀況,在信號源的波長為大致1/4波長即500MHz附近,可以說是如下狀況。I.沒有設置扁平電纜200的第一導電線240和第二導電線250以及第三導電線241和第四導電線251狀態,在沿著其長邊方向的方向具有主要的偏振波的電磁波,對于與扁平電纜200的長邊方向垂直的空間放出。2.展示了 在本實施方式六的狀態的設置了第一導電線240和第二導電線250以及電阻260,進一步還設置了第三導電線241和第四導電線251以及電阻261的狀態下,扁平電纜200的輻射效率,與所述I.的狀態相比較,在500MHz帶域降低。3.因為根據仿真模型,扁平電纜200,信號源和其相反側,也就是噪聲的輸入側和輸出側的線的配置形態是對稱的,所以即使交換扁平電纜200的輸入輸出也是同樣的特性。這表示了即使是從扁平電纜200的雙方的端部流入共模噪聲,也能夠抑制輻射噪聲。如根據以上的討論結果明確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六,能夠抑制從主板20以及子板30雙方經由扁平電纜200流動的共模噪聲的輻射電磁場的水平。關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一到實施方式六,參照附圖進行了說明,但是,具體的結構,并沒有限定為這些實施方式,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的設計變更等都被包含。例如,作為布線部件采用了扁平電纜100,但不限定為此。并且,關于在各個的電子設備的殼體內構成的連接主板20和子板30間的布線部件進行了說明,但是,不限定為在殼體內的應用,在各種的電子設備間也能應用。例如,個人計算機和周邊的鼠標、鍵盤、顯示器等設備間的連接也能夠應用。進一步的,個人計算機和打印機10、電視機和錄像機等設備間的連接也能夠應用。進一步的,在AC適配器等的設備的外部保持電源模塊,在使用時連接它們的設備中,關于連接設備和電源模塊的電源電纜,能夠應用本申請的連接構造以及連接方法。并且,實施如上所述方法的裝置,存在由單獨的裝置實現的情況,也存在通過組合 多個裝置實現的情況,包含各種形態。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 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
3.如權利要求I或者2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導電線,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的最外側部。
4.一種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 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三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并且,使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設備的電路電絕緣。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
6.如權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導電線以及所述第三導電線,分別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部。
7.一種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分別具有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的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 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四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并且,將所述第四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 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五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五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二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二電極,分別是電源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是電源線。
9.如權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導電線以及所述第五導電線,分別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部。
10.如權利要求7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六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或者第二電極,并且,使所述第六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設備的電路電絕緣。
11.一種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由具有多個導電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分別具有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的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并且,將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 使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并且,將所述第二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一電極, 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四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一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并且,將所述第四導電線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第二設備的所述第二電極, 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在與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連接的附近經由高頻短路電容器電連接。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一電極,分別是接地電極,所述第一設備的第二電極以及所述第二設備的第二電極,分別是電源電極,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導電線是地線,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導電線是電源線。
13.如權利要求I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設備或者第二設備的基板上,使所述布線部件的導電線的所述絕緣的一側的端部開路。
14.如權利要求I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線部件具有的多個所述導電線的線寬度或者直徑大致相同,沿著所述布線部件以大致相同的間隔配置。
15.一種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多個布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 沿著所述布線部件配置的第一導電線和第二導電線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二設備側經由電阻相互連接, 與所述電阻連接的所述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二設備側與所述布線部件的布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 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各自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設備側相互連接,并且,與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一方,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另一方,配置所述布線部件的布線。
17.如權利要求15至16中任一個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線部件的布線,連接所述第一設備的接地電極和所述第二設備的接地電極。
18.如權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個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作為相鄰的對,被配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線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的最外側部。
19.如權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個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阻,配合輻射噪聲的頻帶設定電阻值。
20.一種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由具有多個布線的布線部件電連接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 沿著所述布線部件配置的第一導電線和第二導電線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二設備側經由第一電阻相互連接, 與所述第一電阻連接的所述第一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二設備側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 所述第一導電線和所述第二導電線各自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設備側相互連接,并且,與所述第一設備的電路電絕緣, 進一步的,沿著所述布線部件配置的第三導電線和第四導電線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設備側經由第二電阻相互連接, 與所述第二電阻連接的所述第三導電線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二設備側與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的一方的端部連接, 所述第三導電線和所述第四導電線各自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第二設備側相互連接,并且,與所述第二設備的電路電絕緣。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一方,配置所述第二導電線,并且在所述第一導電線的兩側的另一方,配置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且在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兩側的一方,配置所述第四導電線,并且,在所述第三導電線的兩側的另一方,配置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
22.如權利要求20至21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或者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是連接所述第一設備的接地電極和所述第二設備的接地電極的布線。
23.如權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一布線以及所述布線部件的第二布線,是同一布線。
24.一種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布線部件連接所述第一設備和所述第二設備,使得成為如權利要求I至23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構造。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連接構造和連接方法,容易并且低價地抑制在導電線產生的共模噪聲的輻射。在由扁平電纜(100)連接主板(20)的GND電極(25)和子板(30)的GND電極(35)的情況下,將第一GND線(120)的一方的端部連接于主板(20)的GND電極(25),并且將第一GND線(120)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子板(30)的GND電極(35),使第二GND線(140)的一方的端部和主板(20)的電路絕緣,并且,將第二GND線(140)的另一方的端部連接于子板(30)的GND電極(35)。
文檔編號H05K1/02GK102843898SQ201210208840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2日
發明者林克彥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