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無紡布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吸味無紡布。
背景技術:
無紡布(英文名:Non Woven Fabric或者Nonwoven cloth)又稱不織布,是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而構成,是新一代環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氣、柔韌、質輕、不助燃、容易分解、無毒無刺激性、色彩豐富、價格低廉、可循環再用等特點。如多采用聚丙烯(pp材質)粒料為原料,經高溫熔融、噴絲、鋪綱、熱壓卷取連續一步法生產而成。
然而現有的無紡布不具有驅除異味的作用,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吸味無紡布。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吸味無紡布,包括第一纖維層、第二纖維層和吸味層, 所述吸味層設置于所述第一纖維層和所述第二纖維層之間,所述吸味層包括吸味層本體及設置于所述吸味層本體內部的填充棉內膽,所述吸味層本體上設置有吸味孔,所述吸味孔連通于所述填充棉內膽、所述第一纖維層和所述第二纖維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味無紡布的一種改進,所述填充棉內膽內設置有活性炭海綿。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味無紡布的一種改進,所述吸味孔的數量設置為多個,多個所述吸味孔均勻設置于所述填充棉內膽頂部和底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味無紡布的一種改進,每個所述吸味孔均設置為圓形結構,其直徑為0.01~0.05mm。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味無紡布的一種改進,每個所述吸味孔均設置為圓形結構,其直徑為0.02mm。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味無紡布的一種改進,所述第一纖維層和所述第二纖維層的厚度為0.1~1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包括第一纖維層、第二纖維層和吸味層,所述吸味層設置于所述第一纖維層和所述第二纖維層之間,所述吸味層包括吸味層本體及設置于所述吸味 層本體內部的填充棉內膽,所述吸味層本體上設置有吸味孔,所述吸味孔連通于所述填充棉內膽、所述第一纖維層和所述第二纖維層。使用時,本實用新型可以吸味層驅除環境中產生異味,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方便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和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圖1所示,一種吸味無紡布,包括第一纖維層1、第二纖維層2和吸味層3,吸味層3設置于第一纖維層1和第二纖維層2之間,吸味層3包括吸味層本體31及設置于吸味層本體31內部的填充棉內膽32,吸味層本體31上設置有吸味孔4,吸味孔4連通于填充棉內膽32、第一纖維層1和第二纖維層2。
優選地,填充棉內膽32內設置有活性炭海綿321,使得本實用新型驅除異味能力增強。
優選地,吸味孔4的數量設置為多個,多個吸味孔4均勻設置于填充棉內膽32頂部和底部。每個吸味孔4均設置為圓形結構, 其直徑為0.01~0.05mm,在這個范圍內吸附能力最強。本實施方式將直徑設置為0.02mm。
優選地,第一纖維層1和第二纖維層2的厚度為0.1~1mm,第一纖維層1和第二纖維層2的厚度一般相同,這個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能夠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凡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基礎上所作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