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元件裝配設備和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元件裝配設備,用于將電子元件自動裝配在插件板上,例如印刷電路板上。
電子元件裝配設備用于將各種電子元件自動裝配在印刷電路板上。這種電子元件裝配設備包括導軌和元件架,導軌用作插件板的支架,用于導引插件板到達預定位置,元件架用于支承要裝配的各種元件。此外還配備有裝配頭,它在一個平面內按X-Y坐標移動,以便將電子元件傳送到插件板上要求的位置用于裝配。裝配頭有一個吸嘴,或換句話說有一個抽氣口,用于通過真空壓力拾取電子元件。此吸嘴或抽氣口可以相對于插件板支架和元件架上下移動。
電子元件裝配設備的通用性并因而其極限的使用價值,可依據其處理形狀各異和尺寸不等的多種電子元件的能力來衡量。然而,一種傳統的元件裝配設備在這一方面的能力有限。采用這種傳統設備帶來另一個問題是,一旦這種不同尺寸的電子元件被拾取,卻又難以將它們準確定位。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本發明提供一種元件裝配設備,它可用于夾緊和定位吸在吸嘴上或換句話說吸在抽氣口上的多種尺寸的元件。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將元件自動裝配在插件板上的元件裝配設備,它包括裝配頭,它可移動地裝在插件板與支承元件的元件架之間;壓緊件驅動室,它裝在裝配頭的一個端部;空心桿,它安裝成可穿過壓緊件驅動室沿軸向滑動,并被設在一個用于拾取和吸住元件的吸嘴的端部;第一對壓緊件或換句話說夾緊件,它們被此面對面地裝在壓緊件驅動室內,以便朝著空心桿移動或從空心桿移開;第二對奪緊件或換句話說夾緊件,它們相對于第一對壓緊件成預定角度地配置著,以便朝著空心桿移動或從空心桿移開;第一致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對壓緊件;以及,第二致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二對壓緊件,所以,被吸嘴吸住的元件可被夾緊和釋放。
最好,第一和第二對壓緊件各有一個內部壓緊部分和一個外部壓緊部分,每一對壓緊部分可以夾緊一個元件;第一和第二對壓緊件可拆下地裝在壓緊件驅動室內;以及,還進一步設置有彈簧,用以將每一個壓緊件彈性地壓向空心桿,所以,壓緊件彈性地固持著元件。
按照具有上述結構的元件裝配設備,被吸嘴吸住的元件,可被安裝在壓緊件驅動室內的壓緊件準確地夾緊和定位。可以夾緊任何矩形的元件,因為第一壓緊件由第一致動機構驅動,而第二壓緊件由第二致動機構驅動。此外,可以在減小運動行程的情況下夾緊各種尺寸的元件,因為每個壓緊件有內部的壓緊部分和外部的壓緊部分。
可拆式地安裝壓緊件可便于在磨損時更換。還有,元件可以在壓緊件與元件之間不發生沖擊的情況下夾緊,因為壓緊件是被彈簧彈性地壓向空心桿的。
按另一觀點,也提供了一種元件裝配方法,它包括裝配頭,它可移動地裝在插件板與支承元件的元件架之間;吸嘴主體,它與裝配頭組裝在一起;空心管,它與吸嘴主體組裝在一起,以便沿吸嘴主體的軸線移動;元件定位機構,它與空心管組裝在一起,并向內壓和從空心管端頭伸出,元件定位機構的寬度在吸嘴主體下降時變大,在吸嘴主體上升時減小;以及元件拾取機構,它安裝成可在元件定位機構里面沿吸嘴主體的軸線移動,用于當元件定位機構的寬度變大時從元件定位機構中移出,以便拾取和固持元件,當元件定位機構寬度減小時,將元件拾取機構拾取的元件,相對于元件拾取機構定位和固持。
板簧可用作元件定位機構,以便固持和側向定位此固持住的元件。采用重量輕的板簧作為元件定位機構可防止損壞元件,因而可在迅速定位的過程中使元件不受到任何顯著沖擊地平穩定位。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和優點,可通過詳細說明附圖所示之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看得更加清楚。其中
圖1是按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配設備的示意平面圖;圖2是按圖1所示之設備的前視圖;圖3是圖1和圖2所示裝配頭端視圖;圖4是沿圖3之N—N線的視圖;圖5是圖3所示裝配頭平面圖;圖6是圖3所示裝配頭前視圖;圖7是沿圖6中VII—VII線的視圖;圖8是沿圖3中VIII—VIII線的視圖;圖9是壓緊件驅動室底視的底視圖10是裝在圖9的底板上處于全閉合位置的壓緊件驅動板底視圖;圖11是裝在圖9的底板上處于全回退位置的壓緊件驅動板底視圖;圖12是裝在壓緊件驅動板上的壓緊件底視圖;圖13是沿圖12之XIII—XIII線的剖視圖;圖14是沿圖12之XIV—IV線的剖視圖;圖15是按本發明另一種實施例的一種元件裝配設備的示意平面圖;圖16是圖15所示元件裝配設備的前視圖;圖17是圖16之元件裝配設備吸嘴剖視圖;以及圖18A和18B是說明圖17中板簧定位的視圖。
圖1是按本發明第一種實施例的電子元件裝配設備平面圖,圖2是圖1所示設備的前視圖。
參見圖1和2,電子元件裝配設備有一對平行配置的主支架1和2,以及分別與主支架1和2組裝在一起的導軌3和4。垂直于主支架1和2的橫梁5,它的兩端分別與導軌3和4連接,并沿主支呆1和2在Y軸方向被導引。主部件6可滑動地連接在橫梁5上,以便沿X軸方向移動。
為使橫梁5沿Y軸方向移動,由電機77驅動的螺桿8可旋轉地與主支架2組合。螺桿8通過螺紋與橫梁5的一個端部相連。聯動軸10與橫梁5平行地裝在橫梁5上。被固定在聯動軸10兩端的小齒輪11和12,分別與固定在主支架2和1上的齒條13和14嚙合。因此,當電機7驅動螺桿8時,橫梁5沿Y軸方向移動。這時,由于與齒條13和14嚙合的小齒輪11和12旋轉,從而使橫梁5與主支架1和2成直角地沿Y軸方向移動。
螺桿15可旋轉地裝在橫梁5中,以便使主部件6沿X軸方向移動。螺桿15通過螺紋與主部件6連接,并可被一條牙輪皮帶(圖中未表示)所驅動,此牙輪皮帶在裝于電機16的軸上的皮帶輪(圖中未表示)和裝在螺桿15上的皮帶輪(圖中示表示)上運動。
一對導引件21和22平行地安裝在主支架1和2的下方,主支架1和2相對于導引件垂直地延伸。導引件21和22構成了一個傳送裝置,用于傳送插件板20,例如印刷電路板。插件板20被導引件21和22導向在插件板支架(圖中未表示)上的預定位置。導引件21可按照插件板20的尺寸,朝著或離開導引件22的方向移動。
有多個支承各種電子元件的元件架23設在由導引件21和22構成的傳送裝置兩側。主部件6上裝有多個裝配頭24,以便把每個元件架23的元件裝到插件板20上。
如圖2所示,裝配頭24有一個可上下移動的吸嘴25(吸口)。吸嘴25從元件架23上拾取一個元件,并將此元件通過沿主支架1和2在Y軸方向移動橫梁5和通過沿橫梁5在X軸方向同步地移動裝配頭24,裝在插件板20的預定位置上。為了拾取此元件,吸嘴25首先向下朝元件架23移動,然后向上并移向插件板20的預定位置。此后,當下降吸嘴25時,此元件便被裝在插件板20的預定位置上了。
吸嘴25有一個與真空泵27連接的吸孔26。元件被拾取,并在真空泵27通過吸孔26產生的真空壓力作用下,固持在吸嘴25端部。壓力傳感器28用來檢測吸孔26處的壓力,當吸嘴25上沒有元件時吸孔26處近似于大氣壓力,而每當使用真空泵27使吸嘴25吸住一個元件時,吸孔26處的壓力便被置于一個低于大氣壓力的預定水平。雖然圖2表示的只是裝在單個裝配頭上的一個壓力傳感器28,實際上為每個裝配頭24設有同樣的壓力傳感器28。
圖3是表示在圖1和2中的三個裝配頭24之一的剖面圖。一個圓柱件32可旋轉地通過軸承33裝在支板31上,支板31垂直固定在橫梁5的前面。在圓柱件32的一端固定著壓緊件驅動室34。為了旋轉此圓柱件32,采用了皮帶輪36(皮帶輪36固定在軸或電機35上)、皮帶輪37(固定在圓柱件32上)、以及牙輪皮帶38,它用于將這兩個皮帶輪36和37連接起來。
空心桿40通過止推軸承41裝在圓柱件32的當中,所以空心桿40可沿軸沒滑動。如圖4所示,為使空以桿40沿軸向下降和上升,將一個與空心桿40平行延伸的導軌42與支板31組合在一起。被安裝成可沿導軌42滑動的滑塊43通過軸承44與空心桿40的尾端相連。皮帶輪46固定在電機45的軸上,電機45固定在支板31的上端。牙輪皮帶48裝在皮帶輪46和皮帶輪47之間,皮帶輪47可旋轉地與支板31下端相連。滑塊43固定在牙輪皮帶48上。因此,當電機45工作時,滑塊43可沿導軌42滑動,因而使空心桿40上下移動。
圖6是表示在圖3中的裝配頭24前視圖。兩根螺桿51和52可旋轉地裝在裝配頭24中。螺桿51和52分別被電機53和54驅動旋轉,電機53作為第一致動機構,用于驅動后面還要敘述的第一對壓緊件,或換句話說是夾緊件,電機54作為第二致動機構,用于驅動后面還要敘述的第二對壓緊件,或換言之是夾緊件,螺母55和56分別擰在螺桿51和52上。
如圖7所示,螺母55固定在滑板58上,滑板58安裝成可沿導軌57滑動,導軌57固定在支板31上平行于導軌42。類似地,螺母56固定在滑板60上,滑板60安裝成可沿導軌59滑動。導軌59固定在支板31上平行于導軌42。
如圖3所示,滑板58通過軸承62a與套筒61相連,套筒61安裝成可在空心桿40外沿軸向滑動。套筒61通過連接件62與凸輪63相連。類似地,滑板60通過軸承65與定位環64相連,定位環64安裝成可在套筒外面沿軸向滑動。定位環64通過連接件66與凸輪67相連。
因此,當電機53和54工作時,凸輪63和67借助于螺桿51和52沿著與空心桿40的滑動相同的方向運動。銷子68和69被作軸向運動的凸輪63和67轉動。如圖8所示,兩個由凸輪63轉動的銷子68被安裝在一個旋轉件70a上彼此面對著,或換句話說沿直徑彼此對置。兩個被凸輪67轉動的銷子69安裝在旋轉件70b上彼此面對,或換句話說彼此沿直徑對置。
圖9表示的是壓緊件驅動室34的底板71。底板71有一個其總體形狀如“+”號的空心部分72。4根導桿73a—73d固定在底板71上成矩形。導桿73a—73d的每一根與一塊壓緊件驅動板組合在一起,所以,壓緊件驅動板可分別沿其導桿軸向滑動。為了便于表示,圖9只表示了與兩根平行導桿73a和73b組裝在一起的兩塊壓緊件驅動板74a和74b,所以壓緊件驅動板74a和74b可以滑動。其他的導桿73c和73d與另外兩塊壓緊件驅動板(圖上未表示)組裝在一起,所以這兩塊壓緊件驅動板也可以滑動。
壓緊件驅動板74a和74b被拉力螺旋彈簧75a和75b沿它們互相前進的方向彈性地偏拉著。固定在具有兩個銷子68的旋轉件70a上的兩個銷子76,與圖9所示之壓緊件驅動板74a和74b連接。因此,當旋轉件70a旋轉時,壓緊件驅動板74a和74b分別克服拉力螺旋彈簧75d和75b的彈性力而彼此分開。類似地,固定在具有兩個銷子69的旋轉件70b上的兩個銷子77,與壓緊件驅動板(圖中未表示)連接起來,它們與導桿73c和73d組裝在一起,以便能沿導桿73c和73d滑動。因此,當旋轉件70b旋轉時,壓緊件驅動板彼此分開。
如圖10所示,每一塊壓緊件驅動板74a至74d與一組復合銷78和一個板簧79組合在一起。在圖10中,壓緊件驅動板74a—74d已充分地彼此相向前進。在圖11中,壓緊件驅動件被表示為完全退回或移開。
如圖12所示,壓緊件81a—81d插在壓緊件驅動板74a—74d上的復合銷78和板簧79之間,所以壓緊件81a—81d可以拆下。
第一組壓緊件81a和81b彼此面對面地設置,第二組壓緊件81c和81d彼此面對面地設置并與第一組壓緊件81a和81b形成一個預定的角度。
圖13是取自圖12的沿X111—X111線的剖面圖。圖14是取自圖12的沿X1V-X1V線的剖面圖。與壓緊件驅動板74a和74b組合在一起的第一組壓緊件81a和81b,具有外部的壓緊部分82a和低于外部壓緊部分82a的內部壓緊部分82b。與壓緊件驅動板74c和74d組合在一起的第二組壓緊件81c和81d,具有外部的壓緊部分82c和低于外部的壓緊部分82c的內部的壓緊部分82d。第一組壓緊件81a和82b的內部的壓緊部分82b,高于第二組壓緊件81c和81d的內部的內部的壓緊部分82d。
由于壓緊件81a—81d具有如上所述之不同高度,以及,它們從如圖13和14所示的虛線到實線的運動行程比較短,所以可以在減少運動行程的同時夾緊各種尺寸的電子元件。
將電子元件用上述元件裝配設備裝在插件板20上的過程如下。
裝配頭24的吸嘴25在橫梁5沿Y軸方向和裝配頭24沿橫梁X軸方向移動的同時,移向預定的元件架23。在那里,空心桿在電機45的驅動力作用下,向下前進或下降,所以吸嘴25與元件接觸。于是元件被拾取,并在真空泵27產生的真空壓力作用下吸在吸嘴25上。
接著,空心桿40在電機45驅動力作用下向上縮回或上升。在吸嘴25吸著元件上升到壓緊件81a—81d后,第一對壓緊件81a和81b以及第二對壓緊件81c和81d,在驅動電機53和54作用下互相獨立地彼此接近。因此,即使元件不是正方形而是某種矩形,仍能保證妥當地被夾緊和定位。在矩形元件的情況下,可通過電機53和54以不同的轉速旋轉將元件夾緊。
在夾緊的同時,元件在小的彈性力或板簧79作用下定位和固定。此夾緊操作可在裝配頭24將元件傳送到插件板20上預定位置的同時進行。在傳送的過程中,元件被壓緊件81a—81d夾緊。因此,即使元件被快速傳送,它也不會從吸嘴25上掉落。
圖15是按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的元件裝配設備平面示意圖。圖16是圖15所示元件裝配設備示意前視圖。在圖15和16中與圖1和2的那些相同的構件用同樣的數字表示。圖17是圖16所示元件裝配設備吸嘴的示意剖面圖。圖18A和18B用于說明圖17中板簧的定位。
如同第一種實施例的裝配頭24那樣,第二種實施例的裝配頭124被安裝成可在支承一種元件的元件支承架23與元件要裝配在那里的插件板20之間移動,它有一個可上下移動的吸嘴125。然而,與第一種實施例不同,裝配頭124上同有設置緊件驅動室34、壓緊件81a—81d和用于驅動這些壓緊件的電機53與54。
第二種實施例的吸嘴125拾取元件并將其裝在印刷電路板20上的方式,與第一種實施例的方式相同。也就是說,通過沿水平支架1和2在Y軸方向移動橫梁5,以及沿橫梁在X軸方向移動裝配頭124,從元件架23上拾取元件并將其裝在印刷電路板20的預定位置上。為了拾取元件,吸嘴125向下朝元件架23移動以拾取元件,然后上移并朝著印刷電路板20的預定位置移動。接著,吸嘴125再次下移,將元件安裝在印刷電路板20的預定位置上。
吸嘴125的主體127固定在裝配頭124的一個上和下,或換句話說垂直的驅動部分128上。垂直驅動部分128與第一種實施例中圖3中所示之空心桿40相當。通孔129垂直地別在主體127中。主體127與垂直驅動部分128之間的間隙用密封件130密封,密封件130裝在制于主體127外表面中的槽內,因此使通孔129成為氣密的。
空心管131與主體127配裝在一起,以便沿的軸線上下移動。制在空心管131上部的凸緣131a扣在裝配頭124的固定部分132上面,所以防止了空心管131向下移動。
在空心管131的側面制有多個螺釘孔131b,以及起元件定位機構作用的4個板簧134,在將其插入彈簧槽131c的同時,通過將螺釘133裝入螺釘孔131b中,使4個板簧134與空心管131的外表面連接。板簧134從空心管131的前端伸出。也就是說,板簧134端部被安裝成低于空心管131。板簧134彈性地向內壓,亦即其端頭互相接近,并且板簧134的端部向里彎曲。如圖18A和B所示,一對板簧134a和134b的彎曲部分尺寸相同,它們各自的端部彼此平行地面對面,而另一對板簧134c和134d的端部尺寸與前一對的不同。因此,這4個板簧134的邊構成了一個與要拾取的元件形狀(底視圖)相應的矩形。
內空心管135安裝成能沿空心管131里面的主體127滑動。槽127b和131f分別在吸嘴主體127和空心管131內沿軸向延伸。銷子136裝在槽127b和131f內并貫穿內空心管135。因此,防止了空心管131、主體127和內空心管135的分別轉動,而且由于有銷子136,沿軸向的滑動距離限在預定的范圍內。
螺旋壓縮彈簧137裝在一個制在吸嘴主體127外表面上的凸緣127a與制在空心管131內表面上的凸緣部分131e之間。銷子136在螺旋壓縮彈簧137彈力的作用下與主體127的槽127b相接觸。一個螺旋壓縮彈簧139裝在卡環138與銷子136之間,以便彈性地壓在卡環138和銷子136上,彈性力的方向是使它們互相后退或移開。卡環138裝在環槽127c中,該環槽127c制在主體127的外表面上。
元件拾取件140可滑動地裝在內空心管135中。因此,元件拾取件140可在內空心管135作用下沿主體127軸向移動。槽140a沿軸向構成,以便將銷子136裝入在4塊板簧134里面的元件拾取件140中,從而防止元件拾取件140運動。螺旋壓縮彈簧141裝在元件拾取件140與銷子136之間。螺旋壓縮彈簧141的端插入制在銷子136中央的一個小直徑孔136a中。因此,防止了銷子136的軸向偏移。
元件拾取件140上制有一個吸孔142,它沿軸向與主體127的通孔129連通。在真空泵27(見圖16)的真空壓力作用下,通過孔129和吸孔142拾取電子元件。
在上述結構的元件裝配設備中,若裝配頭124的垂直驅動部分128向下朝著位于元件架23上的元件移動,則整個吸嘴125向下運動。空心管131下降時受擋在凸緣131a上的固定部分132的作用而停在一個預定位置上。
由于銷子136在螺旋壓縮彈簧139壓力的作用下與制在空心管131上的槽131f上端緊密接觸,再加上銷子136穿過內空心管135和元件拾取件140形成了它們的停擋,所以只有吸嘴主體127在垂直驅動部分128作用下繼續下降。
因此,當吸嘴主體127朝著元件架23下降時,其端部被彈性地向里壓的板簧134,在主體127端頭的壓力下向外張開。于是板簧134端部之間的寬度變大。
之后,若主體127繼續它向下的運動,銷子136便會與另一端,亦即與槽127b的上端接觸,因此使銷子136與吸嘴主體127一起進一步向下移動。
因此,被銷子136穿過的內空心管135和與內空心管135連接的元件拾取件140,在螺旋壓縮彈簧141的作用下,隨主體127一起向下運動。于是,元件拾取件140從寬度變大了的板簧134伸出,并朝著元件下降。
在主體127到達它的最低點前,元件拾取件140的吸附面與元件的上表面接觸,于是元件被元件拾取件140通過加在吸孔125中的真空壓力拾取和吸住,吸孔125通過主體127的通孔129與真空泵27是連通的。在元件拾取件140接觸元件進,盡管主體127在垂直驅動部分128作用下進一步向下移動,但在槽140a與銷子136共同作用下,在壓縮螺旋壓縮彈簧141的同時,元件拾取件140仍可相對于主體127運動。因此,可以防止發生超行程的情況,這種超行程發生在元件已被拾取時,由于垂直驅動部分128的行程與元件高度之間的誤差引起的,從而避免元件拾取件140在元件上作用過量的力。
當元件被元件拾取件140拾取時,主體127在垂直驅動部分128作用下向上運動。
在主體127向上運動,以及銷子136朝主體127槽127b的相對端移動時,元件拾取件140暫時停止,以及,主體127離開板簧134。于是,板簧134端部之間的寬度減小。例如,如圖18A所示,當彼此面對面的各個板簧134a、134b、134c和134d在側面壓在要拾取的元件上時,此處于不正確位置的元件被移動和/或轉動,從而被正確地定位和插在板簧134之間,如圖18B中所示。此元件被主體127向上升至其最高位置,主體127是在垂直驅動部分128作用下向上運動的。
吸嘴125吸住此元件,并在裝置頭124運動下將元件移向印刷電路板20的預定位置。在正確的位置,按以上所述相同的程序將元件向下移動,直至元件的下表面到達印刷電路板20的裝配表面。然后,在去除真空壓力時,元件離開元件拾取件140,并被安裝在印刷電路板20的預定位置上。
之后,吸嘴125向上運動,并被裝配頭124移回元件回23。為了將一個新的元件裝到印刷電路板20上,重復進行上述的拾取過程。
如上所述,在此實施例中,靠在空心管131上的板簧134端部之間的寬度,通過吸嘴主體127向下運動使之變大。在這一狀態,元件拾取件140從板簧134伸出并拾取元件。然后,被元件拾取件140拾取的元件在受到板簧134壓力的同時相對于元件拾取件140定位,板簧134之間的寬度在主體127作回退運動時變小。因此,元件被插入并固持在板簧134之間。
所以,元件被板簧134定位,它們可以使元件在不受顯著沖擊的情況下輕巧和高速度地定位。其結果是避免了損壞元件。
此外,因為用于使元件定位的板簧134裝在吸嘴125內,所以板簧134的定位部分與元件拾取件140的吸取面之間的垂直距離減到最小程度。因此,當拾取并裝配一個元件時,吸嘴125的上下行程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減小,使裝配作業可以快速進行。
如上所述,本發明是以上述實施例為基礎進行說明的。然而,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而可以在本發明的范圍和精神內作出許多改變。
例如,在本發明中用作元件定位機構的4個板簧134,可以用兩具L形的板簧來代替,它們彈性地向里壓。此外,板簧是一種示范性的應用,因而可以用彎曲成預定形狀的銷子來替代。因此,可以采用不同于板簧134的構件,它們的數量也可以改變,只要能隨著寬度的減小來使元件定位。
按照第一種實施例,本發明有下列優點(1)包括任何矩形在內的各種形狀的元件都能被夾緊,這是因為的設有多對壓緊件,而每一對壓緊件由其對應的電機驅動;(2)可以夾緊不同尺寸的元件,而無須增加壓緊件的移動行程;以及,(3)在夾緊的同時可以使元件準確地定位。
按照第二種實施例,本發明有下列優點(1)由于通過減小元件定位機構的寬度,可以使一個電子元件相對于元件拾取件準確定位和固持,所以可以在沒有對元件造成顯著機械沖擊的情況下,進行平穩和快速的定位;以及,(2)元件的定位機構的定位部分與元件拾取機構的吸取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可以減到最小程度,因為元件定位機構與吸嘴是插裝在一起的。因此,在拾取和裝配元件時的行程短,而且裝配作業可以快速進行。
權利要求
1.用于將元件安裝在插件板上的元件裝配設備包括橫梁,它可移動地連接在一對支架上,以便沿Y軸方向移動;裝配頭,它可滑動地連接在橫梁上,以便沿X軸方向移動;壓緊件驅動室,它裝在裝配頭的一端,用于夾緊和釋放元件;以及空心桿,它裝在裝配頭中,以便沿軸向穿過壓緊件驅動室滑動,在它的一端有通過真空壓力拾取和固持元件的吸嘴。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元件裝配設備,其特征為壓緊件驅動室包括第一對壓緊件,它們裝在壓緊件驅動室內并彼此對置著,以便朝著空心桿和離開空心桿的方向移動;第二對壓緊件,它們相對于第一對壓緊件成預定角度地配置,以便朝著空心桿和離開空心桿的方向移動;第一致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對壓緊件;以及第二致動機構,用于驅動上述第二對壓緊件。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之元件裝配設備,其特征為第一和第二對壓緊件的每一對,都有一個內部壓緊部分和一個外部壓緊部分,因此每一對壓緊件可以夾緊和釋放一個被吸嘴吸住的元件。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元件裝配設備,其特征為第一和第二對壓緊件可拆下地裝在壓緊件驅動室內。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元件裝配設備,其特征為此設備還包括有彈簧,用于將每一個壓緊件彈性地壓向空心桿。
6.一種元件裝配設備包括橫梁,它可移動地安裝在一對支架上,以便沿Y軸方向移動;裝配頭,它可滑動地安裝在橫梁上,以便沿X軸方向移動;吸嘴主體,它與裝配頭組裝在一起;空心管,它與吸嘴主體組裝在一起,以便沿此主體的軸線移動;安裝在吸嘴空心管上的元件定位機構,它被向里壓靠在吸嘴的空心管上,并從空心管的端頭伸出,以便精確地定位元件,從而當吸嘴主體下降時元件定位機構的寬度變大;當吸嘴主體上升時元件定位機構的寬度減小;以及元件拾取機構,它裝在吸嘴內,以便沿吸嘴主體的軸線移動,用于在元件定位機構的寬度變大的離開元件定位機構,以拾取并固持元件。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之元件裝配設備,其特征為元件定位機構包括多個板簧。
8.一種用于將元件安裝在插件板上的元件裝配方法,此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在沿Y軸方向移動橫梁和沿橫梁在X軸方向移動裝配頭的同時,將裝配頭的吸嘴移到預定的元件架;在電機驅動力作用下向下移動空心桿,因而使吸嘴與元件接觸;通過真空泵產生的真空壓力,用吸嘴拾取和固持此元件;在電機驅動力作用下使空心桿向上朝著第一和第二對壓緊件的方向移動;用第一和第二對壓緊件夾緊和定位此元件,并移到在插件板上的預定位置。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之元件裝配方法,其特征為采用在不同轉速下運行的電機驅動第一和第二對壓緊件夾緊元件。
全文摘要
元件裝配設備,它有第一對面對面安裝并可趄空心桿移動或移開的夾緊件,有第二對面對面地安裝、相對于第一對夾緊件有一個預定角度并可朝空心桿移動和移開的夾緊件。兩對夾緊件分別由不同的致動機構驅動。另一種元件裝配設備有一個重量很輕的元件定位機構。元件被一個從其寬度變大了的元件定位機構伸出的元件拾取機構拾取,并被元件定位機構定位和固持。因此,元件的損壞得以避免,而且,元件的拾取和裝配作業均能快速地進行。
文檔編號H05K13/04GK1140390SQ96102510
公開日1997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1996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1995年2月21日
發明者藤岡輝彥, 大川晁右 申請人:三星航空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