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林業種植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到水土保持、治理沙漠和荒山等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
現有技術中,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速生林等喬木均是把沙堤推平后修建灌溉渠道,然后大水漫灌,這樣既破壞了地形地貌和現有植被,又破壞了生態平衡,浪費了水、肥,因而,投資巨大,但效益卻極其低下;最重要的是,上述速生林等造紙樹種,一般5年后砍伐,然后從頭栽種,無法達到持續發展的要求。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首先挖坑,其后在坑內鋪設可降解塑料袋,塑料袋內裝有營養土,所述營養土內至少種植一種喬木和一種灌木,適當時候將塑料袋底部捅破;所述喬木和灌木的苗木培育在育苗營養缽內,然后直接栽種在營養土中;所述喬木的樹干外圍套有透氣隔離套;所述喬木可以選擇速生楊、棗樹、刺槐等樹種;所述灌木可以選擇紫穗槐、檸條、沙棘或枸杞中等樹種。
本發明所用的塑料袋、育苗營養缽和透氣隔離套均采用雙降解塑料制成,一般4個月左右即可以降解,其中塑料袋中還含有EM、稀土及各種能殺滅速生楊蟲害的農藥等;育苗營養缽還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及藥劑;透氣隔離套還可以用廢舊塑料制作且反復使用。
本發明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中喬木選擇速生楊、棗樹等經濟林果,灌木選擇紫穗槐、沙棘、檸條等具有固氮功能、也可作飼料的樹種,由于同穴混交,灌木產生的氮肥全部被速生楊所吸收,從而達到以林養林的目的,當速生楊在第5年砍伐后,灌木林則覆蓋沙地,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同時又可以作為放牧山羊的飼料林;在速生林成長的5年內,與之同穴栽種的灌木各具用途如紫穗槐素有“鐵桿綠肥”之稱,它富含氮、磷、鉀,可以平茬做綠肥,有利于速生楊的生長;檸條的枝葉同樣可以肥地,其枝葉中富含氮、磷、鉀,每1000公斤枝葉可頂得上4000公斤羊糞的肥力;沙棘每畝根瘤菌達50公斤左右,固氮12-17公斤,相當于施用30公斤尿素,可提高土壤有機質2.4%、水解氮5倍、速效磷40%,使速生楊的生長量提高1-2倍,是改造速生楊“小老頭樹”的良好灌木。
本發明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中喬木還可以選擇刺槐等固氮樹種,灌木選擇枸杞等非固氮樹種,也可以將多種喬木和灌木種植在同穴內如速生楊、刺槐、檸條和紫穗槐同穴混交,即高、中喬與低灌混交。
通過上述不同喬木和灌木的同穴混交,充分利用植物自身吸收功能吸收空氣中的游離氮使之變成水解氮,實現以林養林的目的,且經濟林、飼料林均可取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從治理沙漠到開發沙漠的實質性突破;本發明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不擠占有效耕地,不需平整土地、不需建造灌溉渠系,不用破壞地形地貌及現有植被,投資小,見效大。
本發明的混交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一次澆水,喬灌數株一次成活,大大提高了植物成活率及覆蓋率,對治理沙漠、水土保持,具有極大意義。
實施例2在缺水、干旱的山區或沙漠地帶,挖坑,將可降解塑料袋1鋪入坑內,放入含有農藥、底肥的潮濕營養土,栽入喬木3和灌木4,喬木3可以為刺槐,灌木4可以為枸杞;把透氣隔離套5套在速生楊3的根部,其1/3埋入土中,然后將塑料袋1的袋口扎在透氣隔離套5的頂部,從透氣隔離套2的端口澆水,適當時候將塑料袋1底部捅被;在透氣隔離套2的上端部及保水透氣袋1上扎若干個氣孔6,待灌木4長至接近拱項時,打開保水透氣袋1袋口,剪開,平鋪在坑邊。
實施例3上述植樹方法的過程同實施例1,只是將喬木選擇為速生楊和刺槐,灌木為檸條和紫穗槐,實現高、中喬與低灌混交。
權利要求
1.一種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首先挖坑,其特征是其后在坑內鋪設可降解塑料袋,塑料袋內裝有營養土,所述營養土內至少種植一種喬木和一種灌木,適當時候將塑料袋底部捅破。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喬木和灌木的苗木培育在育苗營養缽內,然后直接栽種在營養土中。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喬木的樹干外圍套有透氣隔離套。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喬木可以選擇速生楊、棗樹、刺槐等樹種。
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灌木可以選擇紫穗槐、檸條、沙棘或枸杞等樹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到水土保持、治理沙漠和荒山等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同穴喬灌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挖坑,在坑內鋪設可降解塑料袋,塑料袋內裝有營養土,所述營養土內至少種植一種喬木和一種灌木,適當時候降塑料袋底部捅破;本方法通過不同喬木和灌木的同穴混交,充分利用植物自身吸收功能吸收空氣中的游離氮使之變成水解氮,實現以林養林的目的,且經濟林、飼料林均可取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從治理沙漠到開發沙漠的實質性突破;本發明的同穴喬灌混交種植方法,不擠占有效耕地,不需平整土地、不需建造灌溉渠系,不用破壞地形地貌及現有植被,投資小,見效大。
文檔編號A01G23/00GK1423923SQ02160200
公開日2003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2年12月27日
發明者衛瑋, 王禹, 衛璇, 衛毅 申請人:銀川市蘭天實用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