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田間地頭使用的打谷機,具體說是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
背景技術:
農民在田間地頭作業的簡單打谷機主要分為人力打谷機和動力打谷機兩種,大體的結構和功能都差不多,人力打谷機通過腳踏控制傳動機構驅動脫粒滾筒旋轉打谷,而動力打谷機的脫粒滾筒旋轉是由電動機或柴油機帶動的動力裝置直接驅動。在動力打谷機的動力裝置無法工作的特殊情況下,往往需要配備著人力打谷機以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打谷工作,因而造成打谷機的多余閑置和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為此有人公開了一種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號為91219592.4。
這種將人力、動力兩種功能合二為一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的人力、動力轉換是在脫粒滾筒軸端上完成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人力驅動裝置由與脫粒滾筒軸端固聯的從動齒輪、與從動齒輪相嚙合的主動齒輪、與主動齒輪偏心鉸聯的腳踏連桿傳動機構組成,當需要動力驅動時,拆除腳踏連桿傳動機構,在從動齒輪向外的脫粒滾筒軸端上直接固裝上動力驅動輪,動力驅動輪通過皮帶與動力裝置連接,脫粒滾筒旋轉時,從動齒輪與主動齒輪沒有脫離聯系繼續嚙合轉動。為了便于打脫下來的谷粒、禾草等雜物得以清理和分選,所述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脫粒滾筒另一軸端連接有振動傳遞機構,谷箱下方還設置了谷粒振動分選篩,谷粒振動分選篩一端固定鉸裝,另一端斜向下方與振動傳遞機構連接,實現了谷粒振動分選篩繞鉸裝點的上下擺動振動,谷粒振動分選篩上有一層篩網,振動過程中谷粒通過篩網落入收集箱中,其它的禾草雜物通過傾斜的谷粒振動分選篩向其它的地方排放。
所述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較好的完成了人力打谷機和動力打谷機的組合,給農民的打谷作業帶來了方便。但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其一是從動齒輪與主動齒輪不方便拆卸,以至于用動力裝置驅動時從動齒輪與主動齒輪還在嚙合轉動,不僅不安全,還浪費了機械動力,產生了多余的噪音;另外谷粒振動分選篩對于谷粒、禾草等雜物的振動不一致,離谷粒振動分選篩固定鉸裝端近的振動幅度小,離谷粒振動分選篩固定鉸裝端遠的振動幅度大,谷粒的篩選不充分,以至于有些谷粒混在禾草等雜物中被排除。
(三)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上述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也是提供了一種人力、動力轉換方便、運動機構無干涉,谷粒脫凈率更高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
能實現上述目的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包括有脫粒滾筒,脫粒滾筒一側軸端與人力傳動機構連接,脫粒滾筒另一側的軸端與振動傳遞機構連接,振動傳遞機構與脫粒滾筒下方的谷粒分選裝置連接,所不同的是在人力、動力轉換時,將人力傳動機構方便地從脫粒滾筒的軸端上卸除后,再與動力裝置的動力驅動輪連接,避免了人力傳動機構對動力驅動的干涉;同時谷粒分選裝置為入口帶篩網且底部設有出料口的谷箱,而且谷箱的振動方式為前后往復振動,活動的谷箱是傳統固定谷箱與谷粒振動分選篩的聯合體,有效的簡化了結構,強化了功能,谷箱整體式的前后往復振動,篩網上的谷粒、禾草等雜物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分選。
振動傳遞機構中以曲柄搖桿機構較為常用,要將脫粒滾筒軸的旋轉運動轉換成谷箱的前后往復振動,則最簡單的曲柄搖桿機由曲柄、連桿和搖桿組成,曲柄的一端與脫粒滾筒軸端固聯,搖桿的一端固定鉸裝,曲柄的另一端、連桿的兩端和搖桿的另一端依次鉸聯,搖桿直接或間接與谷箱鉸裝。如此結構下搖桿已經實現了繞一端鉸聯點的擺動,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推動谷箱前后往復運動,快速的前后往復運動形成振動,前后往復振動的最好形式為水平前后往復振動,此時的谷箱由四根等長的連桿組成的平行四邊形機構懸掛支撐在脫粒滾筒的下方。
所述動力裝置為由固裝的電動機或柴油機帶動的傳動機構,最簡單的傳動機構是由電動機或柴油機輸出端上固裝的動力輸出傳動輪、脫粒滾筒軸端的動力驅動輪和與兩者連接的皮帶構成,電動機或柴油機的轉速往往大于脫粒滾筒的轉速,因此傳動機構要有降速功能,以動力驅動輪的直徑大于動力輸出傳動輪的直徑來實現。
所述人力傳動機構有多種,較為簡單的結構包括與脫粒滾筒軸端方便固聯的從動齒輪、與從動齒輪相嚙合的主動齒輪、與主動齒輪偏心鉸聯的腳踏搖桿傳動機構,踏板搖桿傳動機構動力有限,無法直接提供給脫粒滾筒較高的轉速,因此人力傳動機構中要有增速功能,以主動齒輪的直徑大于從動齒輪的直徑來實現。踏板搖桿傳動機構實際上也是一種曲柄搖桿機構的反動作形式,它的一種簡單形式包括桿部鉸聯的腳踏搖桿和連接支桿,連接支桿的一端與主動齒輪偏心鉸聯,主動齒輪即相當于曲柄搖桿機構中的曲柄,連接支桿的另一端與腳踏搖桿的一端鉸聯,踏板安裝在腳踏搖桿的另一端,踩動踏板使腳踏搖桿另一端擺動帶動連接支桿,一頭偏心餃聯的連接支桿最后帶動主動齒輪旋轉,主動齒輪的旋轉慣性通過踏板搖桿傳動機構反傳遞,使腳踏搖桿恢復踩動力矩,實現腳踏搖桿連續對主動齒輪的驅動,主動齒輪帶動嚙合的從動齒輪最終驅使脫粒滾筒的旋轉,脫粒滾筒的旋轉速度由腳踏搖桿的運動頻率決定。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1、本實用新型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能實現人力、動力之間的快速拆換,兩者之間無任何傳動關系上的干涉之處。
2、本實用新型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將傳統固定谷箱與振動分選篩合二為一,并且將合并的谷箱設置成前后往復運動的振動方式,簡化了結構,提高了篩凈率。
3、本實用新型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往復振動的谷箱由曲柄搖桿結構帶動,結構簡單,運動方式可靠。
4、本實用新型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的腳踏連桿傳動機構采用了與主動大齒輪偏心的鉸聯方法,操縱靈活省力。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實施方式中另一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中,脫粒滾筒12被由兩端的軸承座旋轉支撐在機架13的頂部,脫粒滾筒12周圍擋罩15面向機架13的正面有喂谷入口。脫粒滾筒12正下方的谷箱6被四根等長連桿組成的平行四邊形機構懸吊在機架13上,谷箱6可在機架13正面方向前后運動,谷箱6的上端入口處隔著一層篩網7,谷箱6倒錐狀的底部設有出料口8。
如圖1所示的人力傳動機構由與脫粒滾筒12軸端固聯的從動齒輪14、與從動齒輪14相嚙合的主動齒輪11、與主動齒輪偏心鉸聯的腳踏搖桿傳動機構組成,腳踏搖桿傳動機構又由腳踏搖桿10和連接支桿9構成,腳踏搖桿10的桿部鉸聯在機架13正面下方,腳踏搖桿10的左端置于機架13外,腳踏搖桿10的右端置于機架13內處于脫粒滾筒12中心的正面偏下方,連接支桿9的上端與主動齒輪11偏心鉸聯,連接支桿9的下端與腳踏搖桿10的右端鉸聯,連接支桿9的下端與腳踏搖桿10的右端的連線與垂直線成一定的夾角,踏板安裝在腳踏搖桿10的左端。機架13的這一側面的下方、連接支桿9的前方還設有電動機或者柴油機的固定安裝位置16。
如圖2所示為振動傳遞機構中的曲柄搖桿機構,由曲柄1、連桿2、搖桿4組成,曲柄1的一端與脫粒滾筒12軸端固聯,搖桿4的一端固定鉸裝在谷箱6后部的機架13上,曲柄1的另一端、連桿2的兩端和搖桿4的另一端依次鉸聯,搖桿4的鉸裝軸上固聯著推桿的一端,推桿的另一端與谷箱6鉸裝,推桿從后方推動谷箱6前后往復振動。經篩選后的禾草等雜物留在篩網7上,并可從前后方向拋離篩網7,為從前方一個方向收集禾草等雜物,則可將篩網7的后方與擋罩15連為一體。
權利要求1.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包括有脫粒滾筒,脫粒滾筒一側軸端與人力傳動機構連接,脫粒滾筒另一側的軸端與振動傳遞機構連接,振動傳遞機構與脫粒滾筒下方的谷粒分選裝置連接,其特征在于方便地卸除人力傳動機構后的脫粒滾筒(12)的軸端與動力裝置的動力驅動輪連接;前后往復振動的谷粒分選裝置為入口帶篩網(7)且底部設有出料口(8)的谷箱(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特征在于振動傳遞機構為曲柄搖桿機構,包括曲柄(1)、連桿(2)、搖桿(4),曲柄(1)的一端與脫粒滾筒(12)軸端固聯,搖桿(4)的一端固定鉸裝,曲柄(1)的另一端、連桿(2)的兩端和搖桿(4)的另一端依次鉸聯,搖桿(4)與谷箱(6)鉸裝。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特征在于谷箱(6)由平行四邊形機構懸掛支承。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何一種所述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特征在于動力裝置包括固裝的電動機或柴油機、電動機或柴油機輸出端上固裝的動力輸出傳動輪,動力輸出傳動輪通過皮帶與動力驅動輪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3任何一種所述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特征在于人力傳動機構包括與脫粒滾筒(12)軸端固聯的從動齒輪(14)、與從動齒輪(14)相嚙合的主動齒輪(11)、與主動齒輪(11)偏心鉸聯的腳踏搖桿傳動機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特征在于踏板搖桿傳動機構包括桿部鉸聯的腳踏搖桿(10)和連接支桿(9),連接支桿(9)的一端與主動齒輪(11)偏心鉸聯,連接支桿(9)的另一端與腳踏搖桿(10)的一端鉸聯,踏板安裝在腳踏搖桿(10)的另一端。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特征在于從動齒輪(14)的直徑小于主動齒輪(11)的直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田間地頭用的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其特點是脫粒滾筒一側的軸端與人力傳動機構連接,在方便地拆除人力傳動機構后,脫粒滾筒的軸端可與動力裝置的動力驅動輪直接連接;人力傳動機構為大小齒輪的嚙合,大齒輪的旋轉由偏心鉸聯的腳踏連桿傳動機構控制。脫粒滾筒的另一軸端與作為振動傳遞機構的曲柄搖桿機構連接,曲柄搖桿機構帶動脫粒滾筒下方的帶篩網的谷箱前后往復振動,對谷粒和禾草等雜物進行分選收集。本實用新型人力、動力兩用打谷機人力、動力轉換靈活方便,谷粒的分選率高,是農民理想的脫粒工具。
文檔編號A01F12/44GK2875033SQ20062003285
公開日2007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1月17日
發明者張齊山 申請人:張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