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茶葉的栽培方法,特別是一種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技術背景有機茶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完全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按國際"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方法生產的鮮葉,就是要求在栽培過程中,不采用轉基因手段,不使用輻射技術,不使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人工合成制劑,依靠作物輪作及秸稈、畜肥、豆科作物、綠肥、場外有機廢料、礦物養分維持養分平衡,并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且在加工、包裝和貯運過程中不造成二次污染,最后經"有機食品"認證機構頒證的茶葉。有機茶業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茶葉的有機化栽培是為維護生態平衡而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模式。目前該領域現有技術水平已趨成熟,科技含量高,主要涉及生態工程、生物工程和電子機械等先進科技,而產地的微生態特質是實現有機茶生產達標的基礎因素。茶葉生產的有機化,是茶葉生產的最高級別,也是未來茶葉生產的必然走向。國內現有有機茶產地,很大程度依賴于產地微生態特質有利因子,而利用現代技術不足;有的有機茶產地還有限地的利用化學制劑和生物制劑結合達到"有機級",仍存在不達標潛在風險;有的有機茶區提出的有機茶生產技術方案尚不完整,如福建茶區的"綠色食品茶葉栽培綜合技術"、河南信陽茶區的"推行茶葉清潔生產實現茶業可持續發展"方案等僅是有機茶生產技術的一部分。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茶葉有機化栽培中過多依賴于產地微生態特質,或有機化栽培過程不夠完整,以及因有限地使用化學試劑造成茶葉不達標等缺陷而發明一種盡量運用現代技術成果、技術可操作性強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本發明的目的是按如下的方式來實現的(一)建立人工復合生態有機茶園一.建設有機茶園所要求的環境在茶園最高處外圍四周和有害性風口設置防護林,主林帶種植2—3行高大常綠喬木,兩側配以2—3行灌木,園內道路和水溝旁種行道樹,并套種遮蔭樹。選用的樹種不能與茶樹搶水爭肥及病蟲害互為寄主,如銀合歡、槐樹、銀杏、油柿等。新建茶園坡度不超過25便于機械化操作。二.創建適于有機茶園的的土壤有機茶園要求土壤自然肥力高,土層深厚,質地輕,通透性能良好,不積水,營養元素豐富而平衡。三.修建有機茶園隔離帶有機茶園與常規農業區之間必須有隔離帶。隔離帶常以山川、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為好;以人工樹林或人工植被作隔離帶亦可,但必須按有機方式栽培。隔離帶寬度不得小于9米。(二)選擇有機茶園的茶葉樹種一.選擇抗逆性強,如葉片角質層厚和單寧含量高的茶樹品種。二.選產量高、品質優、芽葉粗壯、經濟效益高的品種,如無性系。三.建立高標準良種苗圃基地,培育新品種或培育抗逆性強的優質壯苗。(三)茶樹的種植一.品種組合有機茶園的品種不能單一,要搭配合理,種植無性系品種,引進品種要嚴格檢疫。二.種植方式種植方式有單行條栽和雙行條栽兩種。單行條栽規格150厘米X33厘米,每叢定植2—3株,約4000株/畝;雙行條栽規格150厘米X40厘米X33厘米,每叢定植2—3株,約6000株/畝。種植前按茶行行距劃線開溝,深25厘米以上,施足有機肥,其中餅肥150—200公斤/畝。茶苗帶土移栽,栽后踏實,灌足定根水。三.種植時間以秋季或春季為好。(四)苗期管理一.茶苗成活前,要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干旱。二.行間鋪草或種植綠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土流失。三.淺耕松土,勤鋤雜草,防止草荒。四.及時補齊缺苗,防止缺株斷行。五.及時定剪。移栽成活后,定剪苗高1520厘米。(五)有機茶園的土壤管理一.行間鋪草或種植綠肥。草料每畝每年不少于1000公斤,原料可以用山草、稻草、麥稈等。二.中耕鋤草,保證茶樹生長。春茶采摘前要進行一次淺耕除草,深度為10厘米;春茶結束后結合追肥進行淺中耕除草,可疏松采茶時踏實的表土,推遲夏草生長,深度為10~15厘米;秋冬季節結合施基肥還要進行一次行間深耕除草,深度為2030厘米。深耕時行中間深,兩邊淺,做到不傷根或少傷根。三.茶園飼養蚯蚓。茶園養蚯蚓有兩個步驟首先是建立繁殖蚯蚓的培養床,擴大蜒弼l數量,為茶園接種用;然后是在茶園建立適于蛆蚓生長繁衍的條件,將來自培養床的蛆蚓放入,直到生長繁衍TH常為止,以改良茶樹牛長的士壤環境。(六)有機茶園的肥料管理和使用一.人畜禽糞便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發酵,以殺滅各種寄生蟲卵和病原菌、雜草種子,去除有害有機酸和有害氣體,達到無害化衛生標準。二.有機肥應就地生產使用。葉面肥必須是在采摘前20天使用。三.建立有機肥源1).茶場建立養殖場,如養豬、羊、雞、鴨。按有機農業方式飼養,以便積蓄欄糞肥,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2).建立有機茶綠肥基地。除了在茶園間作綠肥外,應有計劃建立專用綠肥基地,以廣辟有機肥源。3).收購作物薬稈、野生綠肥、收集生物無害副產物,自制有機堆肥。4).有機肥的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的方法為物理法和生物法。物理法如爆曬、高溫處理;生物法一般采用兩種堆制方法平面堆積法,溫度可達7(^C以上;挖坑堆積法,溫度可控制在65^左右。四.有機茶園的施肥1).重施基肥。在冬季或冬、春之交期間結合冬耕進行,在茶行一側或兩側開施肥溝,幼齡茶園溝寬15厘米,深15—20厘米,成齡茶園溝深20—25厘米,肥料均勻撒入溝后蓋土。一般畝施有機肥1500—2500公斤,鈣鎂磷肥25公斤,部分微生物肥。2).適時追肥。有機茶園的追肥以含氮量較高的有機肥為主,可采用腐熟后的有機液肥或使用商品有機肥。一般畝施100—200公斤。全年追肥3次。第一次3月上、中旬,第二次5月下旬,第三次7月下旬至8月上旬。施肥深度,幼齡茶園開溝4—6厘米深,成齡茶園10—15厘米深。3).施根外肥。當發現茶樹營養不良或出現某些營養缺素癥時,必須采取根外施肥進行補救。可限量選用化學型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鎂、硫酸鋅、鉬酸銨、硼砂等,濃度限于0.01%以下,最后一次噴施時間必須在采茶甜20天。噴施時間,晴天傍晚時,陰天不限。如噴后2天內下雨,需重新噴施。噴施時要將葉片正反面噴濕噴勻。五.修剪枝葉回歸茶園,或作茶園土壤覆蓋物鋪于土壤表面。(七)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一.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二.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1).給天敵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2).人為釋放天敵。3).建立天敵昆蟲的中間寄主和補充營養基地。三.利用物理機械殺滅害蟲。四.生物防治,即利用生物制劑控制茶屬病蟲發生與危害。il.選用礦物源、植物源農藥。六.保護茶園生物多樣性群落結構。創造不利于病蟲和雜草滋生、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增強茶園自然生態的調控能力。七.平衡施肥,減少病蟲為害。(八)有機茶樹的修一.定型修剪。主要用于幼齡茶樹定型培養骨架,促進分枝,控制樹冠高度,加速橫向擴展。二.輕修剪。在各茶季結束后進行,剪去樹冠面5—10厘米的細弱枝層,提高茶樹萌芽力,并減少茶梢蛾的危害。三.深修剪。對投產多年的樹冠產生大量雞爪枝的茶園,或因受嚴重凍害或病蟲的蓬面枝葉,進行深修剪,使骨架高度保持40—50厘米,在夏茶采摘后進行,促進三級骨干枝重新萌發。四.重修剪。對樹齡長、樹冠上部已衰敗的茶園,即三級骨千枝和生產枝已衰弱,只有二級骨千枝尚健壯的茶樹,5月底前將衰老茶樹離地面20—25厘米以上樹冠剪除,促進新枝在7月上旬前萌發;當年夏茶采摘后78月份再進行重剪,從離地面35—40厘米處全部剪平,剪后增施有機肥,促進二級骨干枝萌發,重新培養樹冠。,五.臺刈。骨干枝已全部衰退、新梢短小的茶園,將老茶樹離地5—10厘米或10—20厘米以上全部割去。在春茶后或在晚秋或秋后進行。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如下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如下有機茶是未來茶葉生產的必然走向,本發明規范國內茶葉的有機化種植,促進產茶區更大規模向無害化一有機化方向發展;本發明不依賴于產地微生態特質有利因子,盡量運用現代技術成果,技術可操作性強,有機茶的質量能夠得到保證。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是按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施的(--)建立人工復合生態有機茶園一.建設有機茶園所要求的環境在有機茶園最高處外圍四周和有害性風口設置防護林,主林帶種植2—3行高大常綠喬木,兩側配以2—3行灌木,園內道路和水溝旁種行道樹,并套種遮蔭樹。選用的樹種不能與茶樹搶水爭肥及病蟲害互為寄主,如銀合歡、槐樹、銀杏、油柿等。新建茶園坡度不超過25Q,便于機械化操作。因此,生態茶園必須遠離城市,遠離公路和村莊,以防止城鄉灰塵、廢水、廢氣及過多人為活動給茶葉帶來污染。生態茶園周圍不得有大氣污染源,特別是上風口不得有污染源,如化工廠,水泥廠等;周圍沒有金屬或非金屬礦山;灌溉水不能有污染物,特別是重金屬和有害物質汞、鉛、鉻、鎘、酚、苯、氰等;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懸浮顆粒、氟的濃度必須在標準限值內。土壤未受到污染,無農藥污染或農藥殘留。具體要求是1).茶園的大氣環境質量應符合-1996中規定的一級標準的要求;2).茶園的灌溉水質量應符合-1992中規定的旱作農ffl灌溉水質要求;3).茶園的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1995中規定的I類土壤環境質量,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mg/kg)為鎘(cd)《0.20,汞(Hg)《0.15,砷(As)《15,銅(Cu)《50,鉛(Ph)《35,鉻(Cr)《90。有機茶生產過程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NY5196-2002標準。開辟有機茶園時除關注工業污染源外,不可忽視大氣氟化物污染源,如磷肥廠、水泥廠、陶瓷工業、玻璃廠、磚瓦廠、制茶葉時煤炭加熱等,都是氟毒的來源。據測定,每生產l億塊磚,排氟約42噸。氟不僅殘留在茶葉中,而且還造成人畜中毒。大氣中含氟的國家衛生標準為7ug.m—:i。邊茶含氟高主要是上述人為因素造成的。有機茶園建設的核心是"天然"、"自然",與任何有害物質格格不入。實質上有機茶園的構成是一個人工復合生態系統,該"復合"系統是一個多功能、結構復雜的操作系統,以適合茶樹生長的環境條件為生態茶園的調控指標。其指標可簡要概括為有效土層達50厘米以上,土壤質地疏松,吸水透氣性好,土壤相對含水率達70%—90%;礦物質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達2%以上,含氮量大于1%,pH值4.5—6.0;茶園內直射光比例小,漫射光比例大,隱蔽度30%左右,茶葉面溫度不超過35^C;茶樹樹冠覆蓋率達90%,綠葉層厚度15—20厘米,葉面積指數3—5。二.創建適于有機茶園的土壤有機茶園要求土壤自然肥力高,土層深厚,質地輕,通透性能良好,不積水,營養元素豐富而平衡。土壤化學性能和物理性能指標具體要求見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三.修建有機茶園隔離帶有機茶園與常規農業區之間必須有隔離帶。隔離帶以山川、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為好;以人工樹林或人工植被作隔離帶亦可,但必須按有機方式栽培。隔離帶寬度不得小于9米。有機茶園周圍的樹木包括防護林帶、行道樹或遮蔭樹必須嚴加保護,不夠的要補充種植,務必達到自然生態的要求。對茶園內的自然植被如生長于山頂、山谷和溪邊的自然植被也必須嚴加保護,不得開墾或消除。在坡地種植茶樹要沿等高線或修梯田進行栽種,對梯地茶園梯壁上的雜草要以割帶鋤,或在梯壁上種植綠肥、護梯植物。有機茶園的特質就是"天然",而從種植結構上講,有機茶園又可定義為"立體茶園",就是在同一片茶園上以茶樹為主要物種,同時實施多物種立體復合栽培,并要求多樣性的植被比例要平衡,各昆蟲包括天敵比例要平衡,土壤微生物比例也要平衡,簡稱"三平衡",人為地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茶樹生長與茶園生態系統和諧統一,保持茶園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有機茶園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就是上方有喬木,中間種茶樹,地上種綠草的三層空間結構模式。常言茶樹出深山,高山出好茶。這說明,一個生態平衡的環境,一片富含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的土壤,加之適合的氣候,就構成了優質茶樹生長的基本因素。(二)選擇有機茶園的茶葉樹種一.選抗性強的品種,如葉片角質層厚和茶單寧含量高的茶樹品種。二.選產量高、品質優、芽葉粗壯、經濟效益高的品種,如無性系。三.建立高標準良種苗圃基地,培育新品種或培育抗逆性強的優質壯苗。(三)茶樹的種植一.品種組合有機茶園的品種不能單一,要搭配合理,種植無性系品種,引進品種要嚴格檢疫。二.種植方式種植方式有單行條栽和雙行條栽兩種。單行條栽規格150厘米X33厘米,每叢定植2—3株,約4000株/畝;雙行條栽規格150厘米X40厘米X33厘米,每叢定植2—3株,約6000株/畝。種植前按茶行行距劃線開溝,深25厘米以上,施足有機肥,其中餅肥150—200公斤/畝。茶苗帶土移栽,栽后踏實,灌足定根水。三.種植時間以秋季或春季為好。(四)苗期管理一.茶苗成活前,要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干旱。二.行間鋪草或種植綠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土流失。三.淺耕松土,勤鋤雜草,防止草荒。四.及時補齊缺苗,防止缺株斷行。五.及時定剪。移栽成活后,定剪苗高1520厘米。(五)有機茶園的土壤管理一.行間鋪草或種植綠肥,草料每畝每年不少于IOOO公斤。原料可以用山草、稻草、麥稈等。行間鋪草或種植綠肥是減緩地表徑流增加土層蓄水、抑制雜草生長、有利土壤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夏天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抗旱保墑、冬天穩定土壤熱量防止凍害的最好措施。鋪草或種綠肥可免除中耕。種植綠肥分春播夏季綠肥和秋播冬季綠肥。品種見下表-春播夏季綠肥<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注"+"表示特性的強弱,符號多表示強,下表同<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有機茶園間種綠肥的主要目的是改良茶園土壤理化性質,增加有機質肥源,不斷提升茶園土壤肥力,為有機茶園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促進茶樹生長。為避免綠肥與茶樹爭肥、爭水、爭光等現象發生,要根據綠肥習性、茶園土壤特點及當地氣候特點,因地制宜選好綠肥種類和品種。對l一2年生幼齡茶園宜選用早熟、矮生或匍匐型綠肥,如伏花生、綠豆等,既不妨礙茶樹生長,又有利于水七保持;對于3—4年生茶園,可選用早熟、矮生的綠肥,如烏豇豆、黑毛豆、小綠豆等,可防止與茶樹形成生長競爭的矛盾。華南茶區既作肥料又做茶苗遮蔭物的綠肥要選桿高、葉疏、枝干呈傘狀的山毛豆、木豆等。長江北茶區既作肥料又作土壤保濕用的綠肥,可選用毛葉首子等。不管那種綠肥,一旦出現與茶樹競爭時要及時刈割埋青。尤其高桿綠肥,刈青不及時,可使夏秋茶減產50%左右,如刈青及時,則可使產量提高20%左右。坎邊綠肥宜以多年生綠肥為主。長江以北茶區可種紫穗槐、草木樨;長江中下游茶區選用紫穗槐、知風草、霜落、大葉胡桂子等。華南茶區可選用爬地木蘭、無刺含羞草等。有機茶園種綠肥,不僅要種,而且種植要及時。適時種植是茶園綠肥高產優質的保證。我國大部分茶區冬季少雨,氣溫較低,冬季綠肥如播種太晚,在越冬前苗小、根弱,抗寒抗旱能力弱,易受危害,影響綠肥未來的產量,因此綠肥在播種期內要力爭早播。二.中耕除草,保證茶樹生長。茶采摘前要進行一次淺耕除草,清除越冬雜草,深度為IO厘米;春茶結束后結合追肥進行淺中耕除草,可疏松采茶時踏實的表土,推遲夏草生長,深度為10~15厘米;秋冬季節結合施基肥還要進行一次行間深耕除草,深度為20—30厘米,深耕時行中間深,兩邊淺,做到不傷根或少傷根。茶園如果不種綠肥或鋪草,必須精耕細作勤除雜草。雜草是有機茶園一大害,不僅與茶樹爭光、爭肥、爭水,而且是病蟲棲息的場所和傳播的媒介,稍一疏忽便成草荒、蟲災。夏季(雨季)是雜草生長旺季,而秋季(如果是長江中下游梅雨季節)是雜草結籽期,這兩次除草必須抓緊進行。秋季除草對抑制第二年雜草生長有重要作用。非鋪草或未種植綠肥的有機茶園,一年3次中耕除草必不可少。如果有機茶園栽培密度合適,深耕施基肥的基礎工作好,成園后條行密閉度高,根系密度大,土壤較舒松,雜草少,可免除中耕;或者每年將大量的有機肥和枯枝落葉等鋪在行間,防止土壤裸露,使土壤的有機層保持松軟富有彈性,防止采摘人員對土壤的直接踩踏;每當茶樹進行重修剪時進行一次深耕,把表土的有機層翻入土中,如此周期性的進行,亦可免耕。三.茶樹行間養蚯蚓。茶園養蚯躬l有如下兩個步驟-1).蟲種培養建立繁殖蚯蚓的培養床,擴大蛆蚓數量,為茶園接種用。2).放養茶園在茶園建立適于蛆蚓生長繁衍的條件,將來自培養床的蛆蚓放入,直到生長繁衍lH常為止,以改良茶樹生長的土壤環境。茶園飼養蚯蚓有很多優點其一,蚯蚓可吞食茶園枯枝濫葉,使未腐解的有機質變成肥料,促進土壤有機質的腐化分解,加速有效養分的釋放,提高土壤肥力;其二,蚯蚓的大量繁殖和生長,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能,有利茶樹根系生長;其三,蚯蚓軀體是具有含氮很高的動物蛋白質,在土壤中死亡腐爛,是很好的有機肥料。茶園養蚯蚓是有機茶生產的重要土壤管理措施之一。(六)有機茶園的肥料管理和使用一.人畜禽糞便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發酵,以殺滅各種寄生蟲卵和病原菌、雜草種子,去除有害有機酸和有害氣體,達到無害化衛生標準。嚴禁使用未腐熟的人畜禽糞便。二.有機肥應就地生產使用。葉面肥必須是在采摘甜20天使用。三.建立有機肥源1).茶場建立養殖場,如養豬、羊、雞、鴨。按有機農業方式飼養,以便積蓄欄糞肥,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2).建立有機茶綠肥基地。除了在茶園間作綠肥外,應有計劃建立專用綠肥基地,以廣辟有機肥源。3).收購作物薬稈、野生綠肥、收集生物無害副產物,自制有機堆肥。4).有機肥的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有物理法和生物法。物理法如爆曬、高溫處理,后者養分損失大,成本高;生物法一般采用兩種堆制方法平面堆積法,溫度可達7(^C以上;挖坑堆積法,溫度可控制在65GC左右。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的必要性有機肥中如人畜禽糞便中常常帶有各種病原菌、病毒、寄生蟲卵及惡臭味等;有機肥中的有些雜草,常常帶有各種病蟲害傳染體及種子;收集的作物薬稈難免帶有病蟲害等。更主要是必須把有機質肥料變成茶樹可吸收的有效營養素,才能被茶樹吸收利用。因此,有機肥的無害化處理,第一是達到無害,第二是達到茶樹可吸收狀態,二者是統一的整體。現介紹如下幾種干堆熱發酵方法1).EM堆腐法EM是一種好氧和嫌氧有效微生物群,主要是由光合細菌、放線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組成,在農業和環保上有廣泛的用途,它具有除臭、殺蟲、殺菌、凈化環境、促進植物生長等多種功能。用它處理人畜糞便作堆肥,可以起到無害化作用。2).有機肥自制發酵催熟堆腐法先制備發酵催熟粉然后制堆肥。3).加入騾馬糞作"接種劑"或"添加劑"堆制利用馬糞高含有機質和高熱性纖維分解菌,讓肥料各元素氨化和養分快速釋放。4).加入石灰(或草木灰)低溫發酵法調節有機物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酸性。5).無害化處理發酵的數字指標如下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繁衍、調節通透氣、肥料元素交換、軟化等必需的成分。通常占肥料各元素的60—70%。通氣通氣是微生物繁衍、腐熟過程所必需的因素。一般采用開通氣溝或建造通氣塔來完成;或后期翻動通氣;或泥封留孔待用。溫度溫度也是微生物繁衍、活動、腐熟的生物過程所必需的。一般嫌氣菌需溫度25—35QC,好氧菌40—50GC,高溫菌(如騾馬糞中高熱性纖維分解菌)55—65。C。養分最適微生物養分需要的C/N比為25:1。但秸稈類的C/N比為60—100:1,不宜微生物活動。為此必須加入人糞尿,禽畜糞等把C/N比調至25:1,起碼要調至45:1。酸堿度微生物最喜歡的環境是中性至微堿性(pH=6.4—8.1),而有機物在發酵過程中有機物類會不斷產生有機酸和碳酸,使pH變酸,因此必須加入堿性物質進行調節。四.有機茶園的施肥1).重施基肥。在冬季或冬、春之交期間結合冬耕進行,在茶行一側或兩側開施肥溝,幼齡茶園溝寬15厘米,深1520厘米,成齡茶園溝深2025厘米,肥料均勻撒入溝后蓋土。一般畝施有機肥1500—2500公斤,鈣鎂磷肥25公斤,部分微生物肥。基肥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足夠的全面的能緩慢釋放的營養物質,滿足茶樹生長發育的需要。有機茶園的基肥以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包括廄肥、堆肥、綠肥、草煤、牲畜糞尿、餅肥等,配合天然礦質肥(如磷礦粉、鈣鎂磷肥等)、鉀肥或微生物肥。有條件可選用有機茶專用肥作基肥。2).適時追肥。有機茶園的追肥以含氮量較高的有機肥為主,可采用腐熟后的有機液肥或使用商品有機肥。一般畝施100—200公斤。全年追肥3次。第一次3月上、中旬,第二次5月下旬,第三次7月下旬至8月上旬。施肥深度,幼齡茶園開溝4一6厘米深,成齡茶園10—15厘米深。追肥的主要作用是不斷補充茶樹生長過程中對營養元素的需要,以免養分脫節,所以追肥要及時。3).施根外肥。當發現茶樹營養不良或出現某些營養缺素癥時,必須采取根外施肥進行補救。可選用化學型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鎂、硫酸鋅、鉬酸銨、硼砂等,濃度限于0.01%以下,最后一次噴施時間必須在釆茶前20天。噴施時間,晴天傍晚時,陰天不限。如噴后2天內下雨,需重新噴施。噴施時要將葉片TH反面噴濕噴勻。施肥時應截斷一切因施肥而攜入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污染源。肥料使用應把握如下準則外來有機肥,商品有機肥、復混肥、葉面肥、微生物肥等必須經有機認證機構認證或許可才能使用;微生物肥必須嚴格按使用說明書要求操作;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肥料、城市垃圾和污泥、醫院糞便和垃圾、以及含有害物質如毒氣、病源微生物、重金屬等的工業垃圾。容許使用的肥料如下1).有機肥畜禽糞(經無害化處理)、綠肥(栽培或野生綠肥)、餅肥、腐質酸類肥、沼氣液肥和殘渣等。2).機肥在有機肥中加入適量的微量營養元素制成的有機復混肥。3).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磷細菌肥、硝酸鹽細菌肥、鉀細菌肥、復合微生物肥等。4).無機礦物肥礦物鉀肥、礦物磷肥(磷礦粉)、煅燒磷酸鹽(鈣鎂磷肥、脫氧磷肥)、石灰、石膏。5).葉面肥微量元素的葉面肥料,如以Fe、Mn、Zn、B、Mo等微量元素為主配置的肥料和含有植物生長輔助物質的葉面肥如天然有機物提取液或接種有益菌類的發酵液,再配加一些腐殖酸、藻酸、氨基酸等配置的肥料。6).其它肥料不含有毒物質的食品、紡織工業的有機副產品,以骨粉、骨酸廢渣、氨基酸殘渣、家禽家畜加工廢料、糖廠廢料制成的肥料。五.修剪枝葉回歸茶園,或作為茶園土壤覆蓋物鋪于土壤表面。為了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除施肥外,還要充分發揮茶樹自身物質循環的優勢,大力推廣修剪枝葉回歸茶園。(七)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一.做好病蟲預測預報。茶區要建立病蟲測報點,通過定期、定點的ffl間調查,及時發現病蟲,做到防治心中有數,準確有效。二.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1).給天敵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如茶園種植防護林、行道樹、茶園間種綠肥、茶樹行間鋪草等均可給天敵創造良好的棲息、繁殖場所。在進行茶園耕作、修剪等人為干擾較大的農活時,給天敵一個緩沖地帶,減輕天敵的損傷,如修剪、臺刈下來的茶屬枝葉,先集中堆放在茶園附近,讓天敵飛回茶園后再處理;人工摘除害蟲卵塊、蟲苞、護囊等均有不少天敵寄生,宜分別放入寄生蜂保護器內或堆放在適當地方,待寄生蜂、寄生蠅天敵羽化飛回茶園后再集中處理。2).人為釋放天敵天敵赤眼蜂已制成赤眼蜂卡,每卡有赤眼蜂卵1000—1200個,同時有赤眼蜂孵化器,可人工繁殖,放進茶園。利用茶園生態環境較為穩定,溫濕度適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和流行的條件,可將白僵菌、蟲草菌、多角體病毒等各種有益微生物釋放到茶園中去,使其建立種群,并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3).建立天敵昆蟲的中間寄主和補充營養基地寄生性天敵昆蟲(寄生蜂、寄生蠅)和捕食性天敵昆蟲(食蚜蠅)羽化后,需吸吮花蜜進行補充營養,然后尋找寄主進行產卵繁殖。因此,為了延長天敵昆蟲的壽命和增加產卵量,可在茶園周圍種植一些不同時期丌花的蜜源植物,作為天敵昆蟲的補充營養基地。實驗表明,平托花生、圓葉決明、紅根草、爬地蘭等草種會吸引七星瓢蟲等益蟲和專吃茶葉害蟲的紅蜘蛛。在自然界,天敵對害蟲的控制作用是長期存在的,充分發揮并利用天敵對害蟲的自然控制效能是害蟲生態調控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利用物理機械殺滅害蟲。利用昆蟲信息素和互利素來誘殺和干擾害蟲的iH常行為。利用黑光燈、紅外線滅蛾器、色板、糖醋液等誘殺成蟲,減少產卵。德國不來梅海外研究與開發協會開發的"太陽能光電去除茶園害蟲"裝置,由太陽能硅電池板、蓄電池、逆變器、自控開關、頻振式殺蟲燈、落蟲袋及支架組成。--盞燈即可將方圓50畝茶園范圍內的害蟲誘引及殺滅。殺蟲效果達95%以上。四.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劑控制茶屬病蟲發生與危害,如用白僵菌871菌粉拌細土,于茶麗紋象甲成蟲出土前施于土面,可有效防治茶麗紋象甲;用白僵菌871菌粉0.5—1.0公斤加水100—200公斤噴灑茶屬葉面,0了防治茶麗紋象甲、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等;用蘇云金桿菌可防治茶毛蟲、茶刺蛾和茶尺蠖;用茶毛蟲病毒提取液或茶毛蟲尸100—200頭加水50公斤所得的浸出液,可防治茶毛蟲;用赤眼蜂、蜘蛛能有效控制茶尺蠖和茶樹螨類等害蟲的發生與蔓延。蟲害中尺蠖蟲危害明顯而且嚴重,可致茶葉減產60%以上。武漢大學研制的活體微生物農藥"武大綠洲茶園",就是以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為主,運用人工制造"蟲瘟"以毒攻毒,讓病毒直接進入害蟲的胃腸道與中腸細胞結合復制,使其感病中毒迅速死亡。幼蟲死亡后,這種活體病毒依然存活,并能增殖在種群間不斷傳播引發流行病,不斷殺滅蛹和卵。目前可直接用于有機茶大面積防治茶尺蠖、茶毛蟲、茶小巻葉蛾三大害蟲。具有安全、無殘留、不損害茶葉品質等優點,符合歐盟有機食品生產要求。防治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防治成本只相當于化學農藥的1/10。湖南石門生態茶園,利用小蜘蛛進入茶園結網,有效地殺滅飛虱、葉蟬、蚜蟲、葉螨、蝗蝻等茶葉害蟲,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臺灣省茶業改良場研究發現,在茶園中種植香茅草,最高可減少30%的刺粉虱及茶角盲椿象危害,可減少10%小綠葉蟬的危害。五.選用礦物源、植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如苦楝樹、除蟲菊和魚藤酮等均具殺蟲活性,對鱗翅目害蟲和假眼小綠葉蟬都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源農藥對益蟲也有殺傷力,須在害蟲發生嚴重時才能使用。礦物源農藥如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可用于防治茶樹螨類、小綠葉蟬和茶樹病害。但使用時間應嚴格控制在冬季封園時使用。有機茶園允許使用的農藥見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六.保護茶園生物多樣性群落結構。首先執行有機茶園植被建設標準,要注意維持和保護好防風林、行道樹、遮蔭樹和其它植被,創造不利于病蟲和雜草滋生、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增強茶園自然生態的調控能力。七.平衡施肥與病蟲害防治茶樹鉀營養與病蟲害存在密切關系茶園缺鉀,引起茶棘脛蠹蟲、小綠葉蟬、角蝽盲等的危害,若在幼齡或老茶樹修剪時施高劑量的鉀肥,增加莖桿組織強度,不僅可減除上述蟲害,而且可增產茶葉10%30%。茶園缺鉀,紅銹病、炭疽病、赤星病等將發生,發病率可分別達到65%、22%、76%,若在春、夏季補施一定的鉀肥,則上述三種病可減少到很低的程度。可見,通過平衡施肥,可得到防病蟲的明顯效果。有機茶園禁止使用一切化學合成農藥。嚴禁使用的農藥有六六六、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三氯殺螨醇、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久效磷、毒殺芬、艾氏劑、殺蟲瞇、磷胺、內吸磷、氰戊菊脂等高毒、高殘留農藥。防治病蟲害的原則是實行以預防為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生物防治為中心,以農藥(非化學合成農藥)防治為輔助的綜合防治措施。(八)有機茶茶樹的修剪一.定型修剪。主要用于幼齡茶樹定型培養骨架,促進分枝,控制樹冠高度,加速橫向擴展。幼齡茶樹一般要進行3次,第一次于定植當年的8—9月,在離地面20厘米處剪去主莖;第二年春茶后和秋茶前分別在上次剪口處提高15—20厘米修剪。茶樹經2足齡以后,每年2次定型修剪,5月、7月底各剪一次,使茶樹連同主莖形成4一5層分枝,使茶樹骨架高40—50厘米,或者經3次定剪后的幼齡茶樹,可采取留大葉的打頂采摘,以采代剪,采摘不過度,以進一步擴大樹冠和增加生產枝密度。二二輕修剪。一般在各茶季結束后進行。剪去樹冠面5—10厘米的細弱枝層,提高茶樹萌芽力,并減少茶梢蛾的危害。三.深修剪。對投產多年的樹冠產生大量雞爪枝的茶園,或因受嚴重凍害或病蟲的蓬面枝葉,進行深修剪,使骨架高度保持40—50厘米,在夏茶采摘后進行,促進三級骨干枝重新萌發。四.重修剪。對樹齡長、樹冠上部己衰敗的茶園即三級骨千枝和生產枝已衰弱,只有二級骨干枝尚健壯的茶樹,5月底前,將衰老茶樹離地面20—25厘米以上樹冠剪除,促進新枝在7月上旬前萌發;當年夏茶采摘后7—8月份再進行重剪,從離地面35—40厘米處全部剪平,剪后增施有機肥,促進二級骨干枝萌發,重新培養樹冠。五.臺刈。骨干枝已全部衰退、新梢短小的茶園,將老茶樹離地5—10厘米或10—20厘米以上全部割去。在春茶后或在晚秋或秋后進行。剪口要求平滑,不破損。待主干萌發新梢后,2年內以養葉蓬為主。臺刈后的第二年起的冬天,在離地高度分別為35厘米、45厘米、50厘米處進行3次定型修剪,形成再生樹冠后方可正常采摘。臺刈后的茶園應結合清園深耕翻并重施有機肥和速效肥,才能取得較好效果。有機茶園要開墾成適合于機械化操作,田塊要規則,田間道路相連,有利機械通行。權利要求1.一種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包括(一)建立人工復合生態有機茶園;(二)選擇有機茶園的茶葉樹種;(三)茶樹的種植;(四)苗期管理;(五)有機茶園的土壤管理;(六)有機茶園的肥料管理和使用;(七)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八)有機茶茶樹的修剪。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人工復合生態有機茶園,包括一.建設有機茶園所要求的環境有機茶園最高處外圍四周和有害風口設置防護林,主林帶種植2~3行高大常綠喬木,兩側配以23行灌木,園內道路和水溝旁種行道樹,并套種遮陰樹;選用的樹種不能與茶樹搶水爭肥及病蟲害互為寄主,如銀合歡、槐樹、銀杏、油柿等;新建茶園坡度不超過25G;二.創建適于有機茶園的土壤有機茶園要求土壤自然肥力高,土層深厚,質地輕,通透性能良好,不積水,營養元素豐富而平衡;三.修建有機茶園隔離帶有機茶園與常規農業區之間必須有隔離帶;隔離帶以山川、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為好;以人工樹林或人工植被做隔離帶亦可,但必須按有機方式栽培;隔離帶寬度不得小于9米。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選擇有機茶園的茶葉樹種,包括一.選抗性強的品種,如葉片角質層厚和單寧含量高的茶樹品種;二.選產量高、品質優、芽葉粗壯、經濟效益高的品種,如無性系;三.建立高標準良種苗圃基地,培育新品種或培育抗逆性強的優質壯苗i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茶樹的種植,包括一.品種組合;有機茶園的品種不能單一,要搭配合理;種植無性系品種,引進品種要嚴格檢疫;二.種植方式;種植方式有單行條栽和雙行條栽兩種;單行條栽規格150厘米X33厘米,每叢定植23株,約4000株/畝;雙行條栽規格150厘米X40厘米X33厘米,每叢定植23株,約6000株/畝;種植前按茶行行距畫線開溝,深25厘米以上,施足有機肥,其中餅肥150~200公斤/畝;茶苗帶土移栽,栽后踏實,灌足定根水;三.種植時間為秋季或春季。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苗期管理,包括一.茶苗成活前,要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干旱;二.行間鋪草或種綠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土流失;三.淺耕松土,勤鋤雜草,防止草荒;四.及時補齊缺苗,防止缺株斷行;五.及時定剪;移栽成活后,定剪苗高1520厘米。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五)有機茶園的土壤管理,包括一.行間鋪草或種綠肥,草料每畝每年不少于1000公斤,原料可以是山草、稻草、麥稈等;二.中耕鋤草,保證茶樹生長;春茶采摘前要進行一次淺耕除草,清除越冬雜草,深度為10厘米;春茶結束后結合追肥進行淺中耕除草,可疏松采茶時踏實的表土,推遲夏草生長,深度為10厘米~15厘米;秋冬季節結合施基肥還要進行--次行間深耕除草,深度為20-30厘米,深耕時行中間深,兩邊淺,做到不傷根或少傷根;三.茶樹行間養蚯蚓;茶園養蚯蚓有如下兩個步驟首先是建立繁殖蚯蚓的培養床,實施蟲種培養,擴大蛆蚓數量;然后是在茶園建立適于蛆蚓生長繁衍的條件,將來自培養床的蛆蚓放入,直到生長繁衍正常為止,以改良茶樹生長的土壤環境。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六)有機茶園的肥料管理和使用,包括一.人畜禽糞便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發酵,以殺滅各種寄生蟲卵和病原菌、雜草種子,去除有害有機酸和有害氣體,達到無害化衛生標準;二.有機肥應就地生產使用;葉面肥必須是在采摘前20天使用;三.建立有機肥源1).茶場建立養殖場,如養豬、羊、雞、鴨,按有機農業方式飼養,以便積蓄欄糞肥,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2).建立有機茶綠肥基地,除了在茶園間作綠肥外,應建立專用綠肥基地,以擴大有機肥源;3).收集作物藥稈、野生綠肥,收集生物無害副產物,自制有機堆肥;4).有機肥的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的方法為物理法和生物法,物理法如爆曬、高溫處理;生物法一般采用兩種堆制方法平面堆積法,溫度可達70QC以上,挖坑堆積法,溫度可控制在65GC左右;四.有機茶園的施肥1).重施基肥;在冬季或冬春之交期間結合冬耕進行,在茶行一側或兩側開施肥溝,幼齡茶園溝寬15厘米,深1520厘米;成齡茶園溝深2025厘米,肥料均勻撒入溝后蓋土;一般畝施有機肥1500~2500公斤,鈣鎂磷肥25公斤,部分微生物肥;2).適時追肥;有機茶園的追肥以含氮量較高的有機肥為主,可采用腐熟后的有機液肥或使用商品有機肥;一般畝施100200公斤;全年追肥3次,第一次3月上旬、中旬,第二次5月下旬,第三次7月下旬至8月上旬;施肥深度,幼齡茶園46厘米深,成齡茶園10-15厘米深;3).施根外肥;當發現茶樹營養不良或出現某些營養缺素癥時,必須采取根外施肥進行補救;可選用化學型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鎂、硫酸鋅、鉬酸銨、硼砂等,濃度限于0.01%以下,最后一次噴施時間必須在采茶前20天;噴施時間為晴天傍晚時,陰天不限;如噴后2天內下雨,需要重新噴施;噴施時要將葉片正反面噴濕噴勻;施肥時應截斷一切因施肥而攜入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污染源。4).修剪枝葉回歸茶園,或作為茶園土壤覆蓋物鋪于土壤表面;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七)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包括--.病蟲害預測預報;二.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1).給天敵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2).人為釋放天敵;3).建立天敵昆蟲的中間寄主和補充營養基地;三.利用物理機械或昆蟲信息技術殺滅害蟲;四.生物防治,即利用生物制劑控制茶屬病蟲發生與危害;五.選用礦物源、植物源農藥;六.保護茶園生物多樣性群落結構;維持和保護好防風林、行道樹、遮陰樹和其它植被,創造不利于病蟲和雜草滋生、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增強茶園自然生態的調控能力;七.平衡施肥,減少病蟲害。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八)有機茶茶樹的修剪,包括一.定型修剪;主要用于幼齡茶樹定型培養骨架,促進分枝,控制樹冠高度,加速橫向擴展;二.輕修剪;在各茶季結束后進行,剪去樹冠面510厘米的細弱枝層;輕修剪可提高茶樹萌芽力,并減少茶梢蛾的危害;三.深修剪;對投產多年的樹冠產生大量雞爪枝的茶園,或因受嚴重凍害或病蟲的蓬面枝葉,進行深修剪,使骨架高度保持在4050厘米,在夏茶采摘后進行,促進三級骨干枝重新萌發;四.重修剪;對樹齡長、樹冠上部己衰敗的茶園,即三級骨千枝和生產枝已衰弱,只有二級骨干枝尚健壯的茶樹,5月底前,將衰老茶樹離地面20-25厘米以上樹冠剪除,促進新枝在7月上旬前萌發;當年夏茶采摘后7~8月份再進行重剪,從地面3540厘米處全部剪平,剪后增施有機肥,促進二級骨干枝萌發,重新培養樹冠;五.臺刈;骨干枝已全部衰退、新梢短小的茶園,將老茶樹離地510厘米或1020厘米以上全部割去,在春茶后或在晚秋或秋后進行。全文摘要本發明是一種茶葉的栽培方法,特別是一種茶葉有機化栽培方法,包括(一)建立人工復合生態有機茶園;(二)選擇有機茶園的茶葉樹種;(三)茶樹的種植;(四)苗期管理;(五)有機茶園的土壤管理;(六)有機茶園的肥料管理和使用;(七)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八)有機茶茶樹的修剪。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如下有機茶是未來茶葉生產的必然走向,本發明規范國內茶葉的有機化種植,促進產茶區更大規模向無害化—有機化方向發展;本發明不依賴于產地微生態特質有利因子,盡量運用現代技術成果,技術可操作性強,有機茶的質量能夠得到保證。文檔編號A01G7/00GK101233804SQ200710002938公開日2008年8月6日申請日期2007年1月29日優先權日2007年1月29日發明者何佩東,李子先申請人:四川圣硒貢茗茶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