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草本植物的栽培技術,特別是紫蘇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背景技術:
紫蘇是唇形花科紫蘇屬植物。1年生草本,株高60厘米-150厘米。有特殊香味,莖直立,四棱形紫色或綠紫色。葉對生,先端突出或漸尖,邊緣有粗圓鋸齒,兩面紫色,或表面綠色,背面紫色。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淡紫色或淡紅色,種子橢圓形,細小。
紫蘇是國家衛生部首批頒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60種植物之一,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紫蘇的生育期可劃分為六個時期,分別是小苗期(自種子發芽到定植前,一般25-45天);幼苗期(定植后到長到6片大葉前,一般20-40天);六葉期(生長出六片大葉到采葉前,一般20-40天);采葉初期(開始采收葉片到側枝完全,一般20-40天);采葉盛期(側枝完全長出,采葉達到鼎盛的時期,一般60-90天);采葉末期(植株開始老化到拔苗,一般20-40天)。目前,紫蘇的種植方法一般為在大田或大棚中,采用常規方法種植,即經過育苗、定植,按常規方法進行肥水管理,所種植的紫蘇不僅產量低,而且品質差,不符合無害化食品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想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采用該技術生產的紫蘇,品質好,產量高,能達到無害化的要求。
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其特征是一是苗棚內育苗①播種將已催芽的種子混合2-3倍的沙子或細土均勻撒在含水量12-18%的苗床上,保持苗床土壤濕潤;②分苗小苗長至兩對真葉時,將小苗分到育苗穴盤內,保持穴盤基質濕度,并保持室溫在18-25度,直至小苗長至6-8片葉、高10-12cm;二是大棚內田間栽培管理①大棚內整地施基肥,棚內施足有機肥,深翻后耙平起壟,并鋪設噴灌或滴灌,關閉大棚高溫悶棚48小時左右;②定植,選擇無病蟲的健壯苗,株距為18-20cm,行距為21--23cm,定植后立即澆足水,3天后澆第二遍水,然后蹲苗10-15天;③生長期水肥管理,按無害化要求施肥,定植后在小苗四葉至五葉期供肥一次,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之比大于2∶1,以后每半月追一次肥,葉面追肥與土壤追肥交替進行,葉面追肥用生物活性肥,土壤追肥用復合肥隨滴灌沖施;④葉片采收管理,采葉主莖真葉長到第五對時采摘,分枝第三對葉長出時采摘;整枝六葉期起打去主干上的四對以下的真葉和分枝上的第一對和第二對真葉,只保留至五到六對側枝;⑤病蟲害防治,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⑥大棚設施管理,大棚內設有加溫設施、照明設施、防蟲設施、通風換氣設施、降溫加濕設施,控制棚內溫度、濕度在紫蘇適宜的生長范圍內。
所述的棚內基肥用量以2.5畝大棚計,有機肥800--1200kg,有機生物肥800--1200kg,復合肥100--150kg為宜。
所述的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最好采用在大棚(以2.5畝大棚計)各進出口、通風口處設置40目的防蟲網,設置頻振式捕蟲儀1-2臺,黃油粘蟲板30-50塊,掛撲蟲燈3-5個,燈下面掛盛有清水的盆。
控制棚內溫度、濕度的最佳方法為當白天外界溫度達到10度以上、天氣晴好、大棚內的溫度上升到18-20度時,開窗戶和前風機口進行自然通風;溫度上升到22-24度時,開風機強制通風,同時增加濕度,當夜間外界溫度降至10度時,在大棚頂部再加二層膜,當夜間大棚內的溫度降至12-15度時給棚內加溫,保持棚溫16-20度。
由于在紫蘇的生長過程中所施的肥料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達到無害化衛生要求,而且以有機肥為主,病蟲害的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因而本發明生產出的紫蘇質量好,不含農藥等殘留物,能達到無害化要求,還由于在紫蘇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均采用設施大棚控制溫濕度,使棚內的溫濕度始終保持在紫蘇適宜的生長發育范圍內,因而,紫蘇生長速度快,產量高。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下面結合具體實施的例子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本發明采用在苗棚內育苗,在大棚內栽培管理,苗棚內裝有照明設施、通風排水設施、防蟲設施,大棚內裝有加溫設施、照明設施、防蟲設施、通風換氣設施、降溫加濕設施。其具體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如下一、育苗1、苗床準備苗床采用110cm寬,長10m,深40cm的水泥池,苗床底層土為肥沃、疏松、無病蟲的園土,上層用10cm營養土,其配方為草炭4份、園土6份,攪拌均勻,整平待用。
2、播種育苗棚內一年四季都可以育苗,播種量為每棚2.5畝用種40-50克。一般每畝20克左右,視種子大小而定。
室溫下用清水將種子浸泡48小時,除去秕籽和雜質,將種子上的黏液洗凈后用濕毛巾包好在20-23℃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1-2次,種子60%露白后,即可播種。
苗床播種墑情在含水量16%,將催芽的種子混2-3倍的沙子或細土均勻撒在苗床上,然后覆蓋一層細土或草炭。播后為保證種子成活率,每天淋水保持土壤濕潤,4-6天苗即可出齊。
3、分苗小苗長至兩對真葉時,開始分苗到育苗穴盤。分到穴盤里的小苗應立即澆水,溫度保持在18-25度,當苗長至6-8片葉、高10-12cm左右時即可定植,在定植前給小苗打一次營養液。穴盤基質采用草炭3份、蛭石7份,混合均勻。
二、田間栽培管理技術園地選擇標準氣候條件所選園區應處于溫度適宜的中緯度地區,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熱,便于周年生產。陽光充足,年日照時數不低于2200小時,地下水資源豐富,水利條件便利。
土壤條件土壤需要高肥力,堿解氮(N)在100mg/kg以上,有效磷在80mg/kg,速效鉀180mg/kg以上的土壤。
栽培技術1、設施及設備大棚選擇3連棟塑料大棚,2.5畝每棚,要求大棚必須有加溫設施、照明設施、防蟲設施、通風換氣設施、降溫加濕設施等。
2、整地施肥每棚基肥用量有機肥1000kg,有機生物肥1000kg,復合肥150kg,深翻20-35厘米,耙平起壟,壟高15-20厘米,壟寬80厘米,溝寬40厘米。鋪設噴灌或滴灌,每壟2根,關閉大棚進行高溫悶棚48小時。
3、定植定植前澆水,但不宜過多,以不粘定植鏟為宜。選擇有3對真葉、10-12cm高、無病蟲的健壯苗進行定植。每壟4行,株距為18-20cm,行距為22cm,每壟100株。共50行,每棚2萬株苗。定植苗要周正、直立,定植深度不宜過淺或過深,以不露出根系為宜。
定植后立即澆足緩苗水。3天后澆第二遍水,及時松土2-3次,然后蹲苗10-15天,此后土壤應保持見干見濕狀態。
4、水肥管理技術土壤施肥原則施用的肥料品種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達到無害化衛生要求。施肥量以土壤養分測定分析結果及紫蘇的需肥規律和肥料效應為基礎確定,以高氮低鉀生物有機肥為主,每次追肥5kg/畝。定植后在四葉期至五葉期供肥一次,施肥原則是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配合使用,有機與無機之比不低于2∶1。
施肥應根據長勢、棚溫、土壤干濕度的情況具體決定。定植后在四葉期至五葉期供肥一次,以后在葉片發黃、變薄的情況下每畝可以追施復合肥4公斤左右。一般情況下每半月追一次肥,葉面追肥與土壤追肥交替進行。葉面追肥用生物活性肥,土壤追肥畝用復合肥4公斤隨滴灌沖施。
5、采收管理技術(1)、采葉當主莖真葉長到第五對時就可以采摘,分枝第三對葉長出即可采摘。每次每株采葉不超過10片。
(2)葉片選擇采葉規格為直徑5.5-8.5公分的完美葉片。超大、太小、老葉、狹長葉、蟲眼、斑點、黃尖、黑尖、撕裂等不合格葉片都不能采收。
(3)整枝六葉期起就要陸續打去主干上的四對以下的真葉和分枝上的第一對和第二對真葉,在采葉初期完成,一般留至五到六對側枝,其余都要打掉,以避免讓廢枝廢葉消耗養分,提高葉的產量和質量。
6、病蟲害防治主要病為灰霉病、斑點病等。主要害蟲有夜蛾科的地老虎、斜紋夜蛾、草地螟、蠐螬、螻蛄、蟋蟀、大灰象甲、蚜蟲、紅蜘蛛、白粉虱、薊馬等,病蟲害的防治不使用農藥,全部采用物理防治(1)、在各進出口、通風口處設有40目的防蟲網,防止害蟲進入。
(2)、每棚設有頻振式捕蟲儀1臺,黃油粘蟲板40塊。
(3)、每次換茬整地前,有機肥撒開后高溫悶棚48小時,整地后再高溫悶棚48小時。
(4)、注意通風、降濕,防止溫度、濕度過高或過低,減少病害侵染機會。
(5)、及時清理老葉和小杈,發現發病植株立即清理出大棚。
(6)、每棚掛撲蟲燈3個,下面掛盛有清水的盆,用來夜間誘殺害蟲。
7、大棚設施管理技術(1)、當外界溫度達到10度以上,天氣晴好的時候,大棚內的溫度上升到18-20度時,開窗戶和前風機口進行自然通風;溫度上升到22-24度時開風機強制通風,隨外界溫度和大棚內的溫度的上升逐漸增加風機的個數,控制大棚內的溫度在紫蘇適宜的生長范圍內(22-28度),開風機的同時加水簾增加濕度,同時還可以降溫。
(2)當夜間外界溫度降至10度時,在大棚頂部再加二層膜,增加大棚保溫性能;當夜間大棚內的溫度降至12-15度時給棚內加溫,保持棚溫16-20度,保證紫蘇的正常生長。
權利要求
1.一種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其特征是一是苗棚內育苗①播種將已催芽的種子混合2-3倍的沙子或細土均勻撒在含水量12-18%的苗床上,保持苗床土壤濕潤;②分苗小苗長至兩對真葉時,將小苗分到育苗穴盤內,保持穴盤基質濕度,并保持室溫在18-25度,直至小苗長至6-8片葉、高10-12cm;二是大棚內田間栽培管理①大棚內整地施基肥,棚內施足有機肥,深翻后耙平起壟,并鋪設噴灌或滴灌,關閉大棚高溫悶棚48小時左右;②定植,選擇無病蟲的健壯苗,株距為18-20cm,行距為21--23cm,定植后立即澆足水,3天后澆第二遍水,然后蹲苗10-15天;③生長期水肥管理,在小苗四葉至五葉期供肥一次,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之比大于2∶1,以后每半月追一次肥,葉面追肥與土壤追肥交替進行,葉面追肥用生物活性肥,土壤追肥用復合肥隨滴灌沖施;④葉片采收管理,采葉主莖真葉長到第五對時采摘,分枝第三對葉長出時采摘;整枝六葉期起打去主干上的四對以下的真葉和分枝上的第一對和第二對真葉,只保留至五到六對側枝;⑤病蟲害防治,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⑥大棚設施管理,大棚內設有加溫設施、照明設施、防蟲設施、通風換氣設施、降溫加濕設施,控制棚內溫度、濕度在紫蘇適宜的生長范圍內。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其特征是所述的棚內基肥用量以2.5畝大棚計,有機肥800--1200kg,有機生物肥800--1200kg,復合肥100--150kg。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其特征是所述的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采用在大棚的各進出口、通風口處設置40目的防蟲網,以2.5畝大棚計,設置捕蟲儀1-2臺,黃油粘蟲板30-50塊,掛撲蟲燈3-5個,燈下面掛盛有清水的盆。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其特征是控制棚內溫度、濕度的方法為當白天外界溫度達到10度以上、天氣晴好、大棚內的溫度上升到18-20度時,開窗戶和前風機口進行自然通風;溫度上升到22-24度時,開風機強制通風,同時增加濕度,當夜間外界溫度降至10度時,在大棚頂部再加二層膜,當夜間大棚內的溫度降至12-15度時給棚內加溫,保持棚溫16-20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紫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它是在苗棚內育苗,對小苗進行分苗,小苗長至6-8片葉、高10-12cm時定植于大棚內;大棚內施足有機基肥,耙平起壟,鋪設噴灌或滴灌,高溫悶棚48小時;小苗定植株距為18-20cm,行距為21-23cm,定植后立即澆足水,3天后澆第二遍水,然后蹲苗10-15天;小苗長至四葉至五葉期供肥一次,有機肥與無機肥之比大于2∶1,以后每半月追一次肥;主莖真葉長到第五對時采摘,分枝第三對葉長出時采摘,六葉期起打去主干上四對以下的真葉和分枝上第一對和第二對真葉,只保留至五到六對側枝,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控制棚內溫度、濕度在紫蘇適宜的生長范圍內。
文檔編號A01M1/02GK101015252SQ20071001326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2007年1月21日
發明者鄧書巖, 陳宗光 申請人:煙臺青葉果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