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及其繁育種和雜交種培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石竹的繁育培植方法,尤其是一種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及其繁育種和雜交種培植方法,屬于植物培植
技術領域:
。
背景技術:
:石竹(DianthuschinensisL.)是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原產中國東北、華北、長江流域及東南亞地區,分布很廣。因其花色嬌艷,花期較長,常作盆花(花壇)和切花使用,是美化城鄉環境的重要花卉品種。雜交育種是創造花舟新品種或新類型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能把兩個或多個種、品種的優良特性和特征結合起來,還可以產生巨大的雜種優勢,提高花舟的生長勢、抗逆性等。根據資料報道,目前意大利、荷蘭、波蘭、以色列、美國等還只能通過利用人工去雄的常規雜交方法培育石竹雜交品種,但這種方法費工費時。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提出一種省工節本的石竹雄性不育系的轉育方法,進而給出在此方法基礎上的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繁育種和雜交種培植方法,從而為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石竹花卉新品種或新類型創造良好條件。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的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方法包括以下第一步、以已有石竹雄性不育系為母本,以至少兩個石竹自交親和系為父本,分別與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不育系進行成對雜交;第二步、從成對雜交后代中選擇與父本經濟性狀最接近的單林為母本,再與原父本回交;第三步、重復第一和第二步,通過至少三代回交轉育,得到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第一次作為母本的現有石竹雄性不育系可以是自行優選的材料,也可以是M480A、Z(M68A之一;自交親和系除自己選擇之外,也可以是20708B、20710B、20712B、20714B、20715B、20718B之一;以上石竹標準代號的品系分別于2002年研制成功,并公開銷售,可以根據需要在市場上購買到(例如到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購買,地址江蘇省句容市寧杭路112號),因此本發明切實可行。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方法巧妙采用轉育方法,可以得到不育性十分穩定、植林開花結實性狀正常、配合力好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并且簡單易行,省工節本。在此基礎上,本發明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繁育種子和雜交種子的培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作為父本的保持系(即用于連續回交的自交親和系)和自交親和系于秋季播種;步驟二、待6葉后,將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林和保持系植林、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抹和自交親和系植抹,分別按行比3-5:l移栽至相互分離的大田,最好是兩個隔離網棚中;步驟三、待移栽后的植抹開花時,進行授粉;步驟四、待種子成熟后,分別采集相互分離(或兩個網棚中)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抹上的種子,即得到石竹雄性不育系繁育種子和所需的石竹雄性不育系雜交種子。實驗證明采用本發明方法得到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具有以下突出優點雄性不育性穩定,不育株率和不育抹度均為100%,不受環境條件影響,在隔離區內用其配制的雜交種雜交率可達100%;有較好的配合力,用其與多個自交親和系雜交,多數組合表現出抗病、生長勢旺盛、花枝數增多、花色艷麗等超親優勢;在隔離條件下不育系的繁育及雜交種的培植過程中均可用蜜蜂授粉,能顯著省工節本。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圖1為本發明一個轉育實施例的過程模式圖。圖2為本發明一個雜交實施例的過程模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本實施例參見圖1,為了獲得不育性穩定、植林生長發育及開花結實正常、經濟性狀優良穩定、配合力強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采取了連續回交的轉育方法,以優選的現有石竹雄性不育系20480A或20468A作母本,并選擇性狀穩定、配合力強的現有高代自交親和系20708B、20710B、20714B、20715B、20718B之一為父本進4亍成對雜交;進而從成對雜交后代中選擇與父本經濟性狀最接近的不育性徹底單林為母本,再與原父本回交;如此連續回交多代(例如五代),直至得到主要經濟性狀類似于回交父本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通常用固定的穩定自交親和系轉育5代后,就可獲得經濟性狀與配合力和回交父本相似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而用于連續回交的父本就是保持系。保持系的性狀好壞直接影響轉育成功后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性狀,優良的保持系應具備下列特性(l)主要特征特性優良、穩定一致;(2)有較好的配合力;(3)回交轉育后代雄性不育抹率及不育度均達100%;(4)花期自交表現親和。本實施例保持系的主要農藝性狀參見表l。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注B表示保持系本實施例獲得可實際應用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的主要農藝性狀見表2。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注A表示雄性不育系在此基礎上,本實施例進一步利用石竹雄性不育系得到其繁育種子,將轉育得到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種子作為母本,和相應的作為父本的保持系種子于秋季播種;待6葉后將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抹和保持系植林分別按行比4:l移栽到繁殖大田的網棚中;帶移栽后的植株開花時放進蜜蜂進行授粉;待種子成熟后,從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株上上收獲的種子即為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的繁育種子。實施例二本實施例得到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的方法與實施例一相同,在此基礎上,本實施例進一步利用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得到其雜交種子,參見圖2,首先將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和作為雜交種父本系的自交親和系種子于秋季播種;待6葉后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林和自交親和系植抹分別按行比4:l移栽到繁殖大田、最好是網棚中;待開花時放進蜜蜂用于授粉;待種子成熟后,從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林上收獲的種子即為配制的雜交種子。本實施例配制出雜交組合生長勢強,花枝數多,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其經濟性狀與父本比較見表3。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上述用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培植石竹雜交種,要注意下列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育苗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種。育苗圃應選擇地勢較高、易排、易灌水的田塊,#番種后2-3葉間苗一次,6片真葉后移栽至大田,生長期間要及時防治病蟲害。(2)適宜的母本與父本比例制種田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可排灌的地塊。一般在同密度的條件下母本與父本的行比為4:1.(3)確保空間隔離距離及授粉的蜂源石竹為異花授粉作物,容易與石竹類作物雜交,制種田與其它石竹類作物隔離距離應在1500米以上。石竹為蟲々某花,用雄性轉育不育系做母本配制雜交種,每畝制種田至少放蜂2-3箱,才能保證授粉充分。(4)時刻注意親本的純度在制種的各個環節,包括苗期、大田生長期、開花期,注意親本去雜去劣。(5)調節雙親花期一致,及時拔除父本種林,適時收獲種子。如果父母本開花期不一致,應采取錯開播期及整枝等措施將雙親花期盡量調節一致。當雙親花期結束后,應將父本種林立即全部拔除,防止混雜。當種莢黃褐色時,應及時收獲母本行上的種子,裝入網紗袋,對打下的種子及時曬干,防止霉變影響種子的發芽率。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明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以已有石竹雄性不育系為母本,以至少兩個石竹自交親和系為父本,分別與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不育系進行成對雜交;第二步、從成對雜交后代中選擇與父本經濟性狀最接近的單株為母本,再與原父本回交;第三步、重復第一和第二步,通過至少三代回交轉育,得到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不育系為20480A、20468A之一;所述自交親和系為20708B、20710B、20712B、20714B、20715B、20718B之一。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繁育種培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和作為父本的保持系種子于秋季播種;步驟二、待6葉后,將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抹和保持系植林分別按行比3-5:1移栽至大田中;步驟三、待移栽后的植林開花時,進行授粉;步驟四、待種子成熟后,采集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檔4朱上的種子,即得到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繁育種子。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雜交種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三待開花時放進蜜蜂授粉,每畝制種田至少放蜂2-3箱。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雜交種培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和作為父本的自交親和系種子于秋季播種;步驟二、待6葉后,將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才直抹和自交親和系植抹分別按行比3-5:l移栽至大田中;步驟三、待移栽后的植林開花時,進行授粉;步驟四、待種子成熟后,采集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植抹上的種子,即得到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雜交種子。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的雜交種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三待開花時放進蜜蜂授粉,每畝制種田至少放蜂2-3箱。全文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石竹雄性不育系轉育及其繁育種和雜交種培植方法,屬于植物培植
技術領域:
。該方法以已有石竹雄性不育系為母本,以至少兩個石竹自交親和系為父本,分別與作為母本的石竹雄性不育系進行成對雜交;從成對雜交后代中選擇與父本經濟性狀最接近的單株為母本,再與原父本回交;重復回交,通過至少五代回交轉育,得到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采用本發明方法得到的石竹雄性轉育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性穩定、有較好的配合力等優點;用其與多個自交親和系雜交,多數組合表現出抗病、生長勢旺盛、花枝數增多、花色艷麗等超親優勢;能顯著省工節本。文檔編號A01H1/04GK101322472SQ20081002086公開日2008年12月17日申請日期2008年8月5日優先權日2008年8月5日發明者劉小鳳,吳國平,姚悅梅,張振超,戴忠良,毛忠良,潘永飛,潘躍平,王建華,秦文斌,燕肖申請人:鎮江瑞繁農藝有限公司;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