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綠僵菌素與辛硫磷復配的殺蟲主劑及殺蟲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農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綠僵菌素與辛硫磷復配 的殺蟲主劑及殺蟲劑。
背景技術:
當前化學藥劑防治害蟲仍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應用手段,由于連 續、頻繁、高劑量使用,致使害蟲對常用化學藥劑的抗藥性日益提高, 防治效果不斷下降。
辛硫磷(phoxim)是一種高效、安全和廣譜的有機磷殺蟲殺螨劑, 對害蟲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具有滲透作用,但無內吸傳導作用。辛 硫磷對葉面害蟲、地下害蟲、貯糧害蟲、家畜'體內外寄生蟲和多種衛 生害蟲,都有良好防效。對危害農、林、園藝作物的各種鱗翅目害蟲 幼蟲防效顯著,對卵也有一定殺傷作用,特別對較大令幼蟲殺傷力較 強。在使用方法上,既可常量噴霧,又可小容量、超低容量彌霧和飛 機航噴,還可拌種、撒毒土、撒顆粒、灌澆等。因此,辛硫磷在我國 是一個很重要的殺蟲劑。然而,由于長期使用,害蟲對辛硫磷的抗藥 性已經顯著發展,極大地限制了它的應用。采用農藥復配技術或混合 施用技術是克服或延緩抗藥性的一個重要方法。目前辛硫磷的復配劑 有與擬除蟲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有機磷類、抗生素類及生長調節 劑類復配的殺蟲劑。但害蟲對農藥的抗藥性是不斷發展的,對復配農 藥也不斷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綠僵菌素(destruxin)是昆蟲病原真菌-綠僵菌(Meto^/z/ww
var. am'wp/zV^)產生的環縮肽類抗生素。綠僵菌素具有顯 著的殺蟲效果,并且具有不同于現有殺蟲劑的全新的作用機理,主要 作用于昆蟲的血淋巴免疫系統,使之喪失免疫防御能力。綠僵菌素易 降解、無殘留,毒性低,開發利用綠僵菌素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雖然如此,生物農藥雖然殺蟲機理獨特,對天敵和生態環境影響 小,但往往起效較慢,防治效果不如化學藥劑,成為大面積推廣應用 的障礙。
以小菜蛾(P/wfe〃a x_y/cwfe〃a)的防治為例,小菜蛾(戶/wfe〃a xy/wte//a)屬鱗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在十 字花科蔬菜種植區常年發生,成為熱帶和亞熱帶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 害蟲。小菜蛾在我國各省均有分布,為國家農業害蟲抗藥性監測的對 象。小菜蛾發生代數多,繁殖系數高,世代重疊,蟲口數量增長快, 對十字花科蔬菜危害極為嚴重。對小菜蛾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但 小菜蛾對多種化學藥劑產生了抗性,目前已對有機磷、有機氯、氨基 甲酸酯、擬除蟲菊酯和酰基脲類及生物制劑Bt類型等多種農藥產生 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需要尋找新的防治途徑。
所以,如果采用農藥復配技術或混合施用技術克服或延緩害蟲對 化學藥劑抗藥性、同時克服生物農藥起效較慢、防治效果不穩定的缺 陷,對發展和保障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未見綠僵菌素與辛硫磷復配的報道。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綠僵菌素與 辛硫磷復配的殺蟲主劑,通過不斷的實驗研究,找到綠僵菌素與辛硫 磷合適的復配比例,得到一種高效、低毒的復配型殺蟲主劑。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在上述殺蟲主劑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主 劑與輔劑的配比,制備得到一種殺蟲效果好且穩定、實際應用推廣性 很強的殺蟲劑。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
提供一種綠僵菌素與辛硫磷復配殺蟲主劑,所述綠僵菌素辛硫
磷的質量比為6 1 : 4 9。
所述綠僵菌素辛硫磷的質量比優選為1 : 9或6 : 4。
所述綠僵菌素為綠僵菌素A、綠僵菌素B或綠僵菌素E任意一 種或者是兩種以上以任何比例混合的混合物。
在上述主劑的基礎上配以常規使用的輔劑,可制備得到一種殺蟲 劑,按質量百分比計,主劑占50%,輔劑占50%,所述綠僵菌素辛 硫磷的質量比優選為1 : 9。
所述復配殺蟲劑可以按照現有常規技術制備成乳油等各種劑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的綠僵菌素與辛硫磷新的復配技術方案,利 用高效、安全和廣譜的有機磷殺蟲殺螨劑辛硫磷和具有顯著殺蟲效果 的昆蟲病原真菌綠僵菌素,通過大量實驗確定了二者的優選復配比 例,依此主劑制備的殺蟲劑具有不同于現有殺蟲劑的全新的作用機 理,殺蟲效果顯著,尤其是針對危害嚴重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毒殺作用顯著,同時具有環境友好的特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1本發明所述殺蟲劑主劑對十字花科蔬菜害蟲的毒力測定
以小菜蛾(尸/"W/ax;;/osfe〃a)作為實驗對象,室內毒力測定時, 采用葉片藥膜法。
將綠僵菌素與辛硫磷單劑以及按照質量比為6 1 : 4 9將各藥 劑配制成所需濃度,每處理設6個濃度梯度,每個濃度設3次重復。 所述綠僵菌素為綠僵菌素A、綠僵菌素B或綠僵菌素E任意一種或 者是兩種以上以任何比例混合的混合物。用干凈無農藥污染的小白菜 葉片在藥液中浸漬5 s后取出陰干,放入直徑9 cm鋪有濾紙的培養 皿中,然后接入15頭小菜蛾3齡幼蟲。置于詞養室中飼養。飼養條 件為溫度25 28°C, RH 70 % 80 %,光照為L : D = 14 h : 10 h。 藥后72 h、辛硫磷藥后24 h、其他藥劑藥后48 h檢查結果。用毛筆 尖觸碰幼蟲,若身體不動則視為死亡。設清水處理的葉片作對照。求 藥劑濃度對數一死亡率幾率值的回歸方程和LC5o值,參照孫云沛法 計算混合劑的共毒系數(CTC),主要實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 綠僵菌素與辛硫磷以6:4、 5:5、 4:6、 3:7、 2:8、 1:9比例混配時,其共 毒系數達分別達到156.00、 132.26、 143.35、 146.83、 124.2i和165.56, 具有增效作用。
表l 綠僵菌素、辛硫磷單劑及其混合劑對小菜蛾3齡幼蟲的毒力 測定綠慣齒素辛硫磷毒力冋歸方程LCsoOig/mL. 72小時)相關系
(w/w)及其95%置信限數雙 CTC
10:0y = 2,0865x + 0.6189125.82 (107.84—146.79)0.9765一
9:1y = 1.6960x + 1,4841118.32 (98.72 — 141.81)0,979898.72
8:2y= 1.5962x + 1.825997.39 (80.66—117.61)0.98581〗1.91
7:3y = 1.406x + 2.1104113.55 (91.70—140.61)0.986189.97
6:4y = 1.4308x + 2.147261.63 (50.07—75.85)0.9875156.00
5:5y = l'5709x + 2.114968.64 (56.88—82.84)0.9610132.26
4:6y = L5389x + 2.038859.99 (49.35— 72.92)0.9863143.35
3:7y = 1.6025x + 2.020555.63 (46.03—67.25)0.9739146.83
2:8y = 1.6066x + 1.986162.63 (51.76—75.78)0.9942124.21
1:9y = 1.7159x+ , 2.094844.85 (37.64—53.43)0.9955165.56
0:10y = 2.1222x + 1.071171.01 (60.66—83.14)0.9945一
注共毒系數CTC小于80時,二者之間有減效作用;大于120
時具有增效作用;介于80 120之間時是相加作用。
實施例2 50%綠僵菌素與辛硫磷(混配比例1:9)乳油對小菜蛾的室
內毒力測定
50%綠僵菌素與辛硫磷(混配比例1:9)乳油用水稀釋至待測濃 度梯度,其它實驗方法同實施例l,結果如表2,所述乳油的共毒系 數達150.48,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表2 綠僵菌素、辛硫磷及50 %綠*辛(]:9)乳油對斜紋夜蛾3 齡幼蟲的毒力測定
處理3J力冋歸方程LC5o(|jg/mL, 72小時) 及其95%置信限相關系數共毒系數 CTC
綠慣/齒素y=2.0865x +0.6189125.82 (107.84—146.79)0.9765—
50%綠《辛(1:9)乳油y=1.6639x +2.182749.34 (41.23 — 59.04)0.9884150.4S
辛硫磷y=2.1222x+ 1.071171.01 (60.66—83.14)0.9945—
權利要求
1、一種綠僵菌素與辛硫磷的復配殺蟲主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綠僵菌素∶辛硫磷的質量比為6~1∶4~9。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綠僵菌素與辛硫磷的復配殺蟲主劑,其 特征在于所述綠僵菌素辛硫磷的質量比為6:4、 5:5、 4:6、 3:7、 2:8 或1:9。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綠僵菌素與辛硫磷的復配型殺蟲劑, 其特征在于所述綠僵菌素為綠僵菌素A、綠僵菌素B或綠僵菌素E 任意一種或者是兩種以上以任何比例混合的混合物。
4、 一種殺蟲劑,包括主劑和輔劑,其特征在于按質量百分比計, 主劑占50%,輔劑占50%;所述主劑為綠僵菌素和辛硫磷的混合物, 所述綠僵i素辛硫磷的質量比為1 : 9。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綠僵菌素與辛硫磷復配的殺蟲主劑及殺蟲劑。所述主劑為綠僵菌素和辛硫磷的混合物,所述綠僵菌素∶辛硫磷的質量比為6~1∶4~9。本發明同時提供了一種殺蟲劑,包括上述殺蟲主劑和常規使用的輔劑。本發明利用高效、安全和廣譜的有機磷殺蟲殺螨劑辛硫磷和具有顯著殺蟲效果的昆蟲病原真菌綠僵菌素進行復配,通過大量實驗確定了二者的優選復配比例,制備得到的殺蟲劑具有不同于現有殺蟲劑的全新的作用機理,殺蟲效果顯著,尤其是針對危害嚴重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的毒殺作用顯著,同時具有環境友好的特點。
文檔編號A01P7/00GK101433216SQ200810219999
公開日2009年5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15日
發明者任順祥, 胡瓊波 申請人: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