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的育秧盤播種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生產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的育秧盤播種器。
背景技術:
水稻拋秧、機插秧種植技術已廣泛應用,與其相配套的盤秧必須做到播量精確、成苗均勻、空穴率低。手工操作育苗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在育秧盤上撒細土,然后用手撒種, 最后再撒一層土 ;二是把種子、細土、肥料等按比例混合直接撒到育秧盤上,刷平即可。這兩 種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點,如穴株不均、稻種深淺不一、育苗不齊、空穴量多、合格率低等, 嚴重時將影響水稻產量。隨著農用機械在我國的不斷發展,育秧盤播種也逐漸實現了機械 化操作,市面上的播種器、播種機盡管種類繁多,但大都存在操作不便,工作效率低、播量不 易調控,使用時受整地質量、土壤狀況等條件限制等諸多不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育秧盤播種器,它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體積 小,操作方便等優點,能夠實現整盤播種,且空穴量少,穴株均勻,工作效率高。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是由種盒、齒 輪、布種軸、軸套和手柄組成,布種軸設置在種盒的下端,軸套設置在布種軸外側,齒輪設置 在布種軸的兩端,手柄固定在種盒上。所述的布種軸上均勻設置有數個布種孔,布種孔的排列方式與市面上育秧盤上的 模孔相配合。所述的軸套上均勻設置有數個通孔,通孔的排列方式與布種孔相對應。轉動軸套 即可調節布種孔的大小,改變播種量,播種精確、均勻,適應不同的穴株需要。操作時,將與育秧盤尺寸相配合的軌道架放置在育秧盤上,軌道架中空,兩側有均 勻的齒槽(齒槽的間距與育秧盤上??椎拈g距相配合),然后將本發明擺正放置在軌道架 上,此時,齒輪與軌道架兩側的齒槽嚙合,不易打滑,操作平穩,操作者手握手柄,向前推動 本發明,齒輪轉動,帶動布種軸轉動,布種軸上的布種孔將種盒中的稻種均勻的置入育秧盤 上的模孔中,操作十分簡便,易于控制。若要改變播種量,直接轉動軸套,調節到需要的大小 即可。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體積小,操作方便等優點,能夠實現整盤播種,且 空穴量少,穴株均勻,工作效率高。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3為與本發明配合的軌道架結構示意圖,圖4為布種軸3與軸套4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5為改變布種孔3-1大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5,本具體實施方式
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是由種盒1、齒輪2、布種軸3、 軸套4和手柄5組成,布種軸3設置在種盒1的下端,軸套4設置在布種軸3外側,齒輪2 設置在布種軸3的兩端,手柄5固定在種盒1上。所述的布種軸3上均勻設置有數個布種孔3-1,布種孔3-1的排列方式與市面上育 秧盤上的模孔相配合。所述的軸套4上均勻設置有數個通孔4-1,通孔4-1的排列方式與布種孔3-1相對 應。轉動軸套4即可調節布種孔3-1的大小,改變播種量,播種精確、均勻,適應不同的穴株需要。操作時,將與育秧盤尺寸相配合的軌道架放置在育秧盤上,軌道架中空,兩側有均 勻的齒槽(齒槽的間距與育秧盤上模孔的間距相配合),然后將本具體實施方式
擺正放置 在軌道架上,此時,齒輪2與軌道架兩側的齒槽嚙合,不易打滑,操作平穩,操作者手握手柄 5,向前推動本具體實施方式
,齒輪2轉動,帶動布種軸3轉動,布種軸3上的布種孔3-1將種 盒1中的稻種均勻的置入育秧盤上的??字?,操作十分簡便,易于控制。若要改變播種量, 直接轉動軸套4,調節到需要的大小即可。本具體實施方式
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體積小,操作方便等優點,能夠實現整 盤播種,且空穴量少,穴株均勻,工作效率高。
權利要求
一種新型的育秧盤播種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種盒(1)、齒輪(2)、布種軸(3)、軸套(4)和手柄(5)組成,布種軸(3)設置在種盒(1)的下端,軸套(4)設置在布種軸(3)外側,齒輪(2)設置在布種軸(3)的兩端,手柄(5)固定在種盒(1)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育秧盤播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種軸(3)上 均勻設置有數個布種孔(3-1),布種孔(3-1)的排列方式與市面上育秧盤上的??紫嗯浜稀?br>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育秧盤播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套(4)上均 勻設置有數個通孔(4-1),通孔(4-1)的排列方式與布種孔(3-1)相對應。
全文摘要
一種新型的育秧盤播種器,它涉及農業生產機械領域,它是由種盒(1)、齒輪(2)、布種軸(3)、軸套(4)和手柄(5)組成,布種軸(3)設置在種盒(1)的下端,軸套(4)設置在布種軸(3)外側,齒輪(2)設置在布種軸(3)的兩端,手柄(5)固定在種盒(1)上。它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體積小,操作方便等優點,能夠實現整盤播種,且空穴量少,穴株均勻,工作效率高。
文檔編號A01C7/20GK101796902SQ20101013501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30日
發明者吉劍, 吳中華, 唐進, 李桂云, 林昌明, 陳厚存 申請人:海安縣農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