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食用菌烘干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烘干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食用菌烘干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食用菌烘干設備供熱方式是通過燃料燃燒進行熱交換,然后用燃燒產生的熱量烘干食用菌。但燃燒時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大于160°C的廢熱,熱效率低下且對
環境污染嚴重。目前,控制烤房內的溫度是通過控制燃料燃燒時的進氧量來實現的,由于燃燒是個不能及時調控的過程,升溫不及時,當烤房要恒溫時因燃料燃燒時有余熱的慣性恒溫恒不住,控溫不準、波動大,對食用菌烘干物造成很大質量問題,降低了產品質量等級。現有烤房技術中,烘烤時大量的濕熱空氣直接排到大氣中,對地球變暖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為了保證烤房內的溫度,大量地添加木柴或煤炭燃燒,浪費了大量的不可循環能源。現有烤房技術中因燃燒需要添加燃料,清理煤渣,要專業人員全程會值守,需要頻繁調動食用菌干燥物的位置,勞動強度大。供熱設備因燃燒不可避免的高溫氧化,大大降低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烘干效果好,節能環保的食用菌烘干設備。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食用菌烘干設備,所述食用菌烘干設備包括熱泵機組、氣流通道、加熱氣流的加熱室、烘干食用菌等烘干室、去除空氣水分的除濕室、驅動氣流通道內氣體流動的氣流循環裝置;所述氣流通道按氣流方向依次貫穿加熱室、烘干室與除濕室,位于加熱室中的氣流通道為加熱氣流通道,位于烘干室中的氣流通道為烘干氣流通道,位于除濕室中的氣流通道為除濕氣流通道,加熱氣流通道、烘干氣流通道與除濕氣流通道三者首尾貫通構成循環的氣流通道;烘干設備設有連通外界與氣流通道的風口,烘干室設有食用菌進出的烤房門;所述熱泵機組包括壓縮機、蒸發器與冷凝器,所述蒸發器位于加熱除濕通道內,所述冷凝器位于加熱氣流通道內。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中采用燃燒加熱方式的食用菌烘干設備,本實用新型采用了熱泵為熱空氣來源,在同樣的能耗下,熱泵所產生的熱量遠大于直接燃燒或加熱產生的熱量。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將烘干后的濕潤氣體通過蒸發器的熱交換,將濕潤氣體中的水分冷凝去除成為干燥的氣體,更有利于烘干使用。而且熱泵產生的熱量方便可控,有利于保持烘干食用菌的質量。其中,所述壓縮機設置于氣流通道中,位于氣流方向上的蒸發器后,冷凝器前。其中,所述蒸發器設置于冷凝器下方。[0013]其中,所述烘干氣流通道包括兩個以上并聯的烘干氣流支道。其中,所述氣流循環裝置包括設置于每條烘干氣流支道中的內循環風機。其中,所述氣流循環裝置包括設置于加熱室的冷凝器風機,設置于烘干室的循環風機,設置于除濕室的蒸發器風機。其中,所述風口包括連通加熱室與外界的加熱室進風口以及連通氣流通道與外界的出風口,所述風口設有由風門驅動裝置驅動的風門,所述壓縮機數量為2臺以上,所述食用菌烘干設備設有控制器、所述烘干室內設有溫度傳感器與濕度傳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風門驅動裝置、壓縮機、氣流循環裝置以及風門控制器相連接。其中,所述烘干設備還設有檢測烘干設備內氣體壓強的壓力表。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所述食用菌烘干裝置結構原理圖。標號說明1、加熱室 11、加熱氣流通道 13、加熱室進風口 2、烘干室 21、烘干氣流通道211、烘干氣流支道22、烤房門3、除濕室31、除濕氣流通道41、壓縮機42、蒸發器43、冷凝器51、冷凝器風機52、內循環風機53、蒸發器風機6、控制器7、壓力表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食用菌烘干設備,所述食用菌烘干設備包括熱泵機組、氣流通道、加熱氣流的加熱室1、烘干食用菌等烘干室2、去除空氣水分的除濕室3、 驅動氣流通道內氣體流動的氣流循環裝置;所述氣流通道按氣流方向依次貫穿加熱室、烘干室與除濕室,位于加熱室中的氣流通道為加熱氣流通道11,位于烘干室中的氣流通道為烘干氣流通道21,位于除濕室中的氣流通道為除濕氣流通道31,加熱氣流通道11、烘干氣流通道21與除濕氣流通道31三者首尾貫通構成循環的氣流通道;烘干設備設有連通外界與氣流通道的風口,烘干室設有食用菌進出的烤房門22 ;所述熱泵機組包括壓縮機41、蒸發器42與冷凝器43,所述蒸發器42位于加熱除濕通道內,所述冷凝器43位于加熱氣流通道內。本實用新型采用了熱泵為熱空氣來源,在同樣的能耗下,熱泵所產生的熱量遠大于直接燃燒或加熱產生的熱量。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將烘干后的濕潤氣體通過蒸發器的熱交換,將濕潤氣體中的水分冷凝去除成為干燥的氣體,更有利于烘干使用。而且熱泵產生的熱量方便可控,有利于保持烘干食用菌的質量。在另一實施例中,參見圖1,所述壓縮機41設置于氣流通道中,位于氣流方向上的蒸發器42后,冷凝器43前。其優勢在于,壓縮機本身工作時產生熱量,需要散熱,而經過蒸發器后的氣流溫度較低,既可以冷卻壓縮機,散走壓縮機工作產生的熱量,又可以利用該熱量加熱氣流,對進入冷凝器的氣流進行預熱,節約能源。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蒸發器42設置于冷凝器43下方。[0029]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烘干氣流通道21包括兩個以上并聯的烘干氣流支道211。并聯的氣流支道可以避免過長的烘干路徑上靠后的食用菌得不到干燥的高溫氣流的烘干,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氣流循環裝置包括設置于每條烘干氣流支道211中的內循環風機52。利用內循環風機,可以使上述每一條烘干氣流支道得到充分的氣流驅動。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氣流循環裝置包括設置于加熱室1的冷凝器風機51,設置于烘干室的循環風機,設置于除濕室3的蒸發器風機53。經過多級風機的接力,氣流可以更有效的進行循環。作為對上述各實施例的改進,所述風口包括連通加熱室1與外界的加熱室進風口 13以及連通氣流通道與外界的出風口,所述風口設有由風門驅動裝置驅動的風門,所述壓縮機41數量為2臺以上,所述食用菌烘干設備設有控制器6、所述烘干室內設有溫度傳感器與濕度傳感器,所述控制器6分別與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風門驅動裝置、壓縮機、氣流循環裝置以及風門控制器相連接。在該實施例中,控制器通過溫度傳感器與濕度傳感器檢測到的信息,根椐烘烤工藝曲線要求設定值,自動控制蒸發器從空氣中吸收顯熱和潛熱的多少和壓縮機的工作臺數來控制烘干室內的溫度。控制烘干室內的濕度是通過烘干室內實時測量到的濕度值,根椐烘烤工藝曲線要求設定濕度值,自動控制風口開啟的大小或關閉,控制進入氣流通道內外界空氣多少以及外排氣體的多少來確保烘干室內濕度與設定值相同。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如圖1所示,烘干設備還設有檢測烘干設備內氣體壓強的壓力表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烘干設備包括熱泵機組、氣流通道、 加熱氣流的加熱室、烘干食用菌等烘干室、去除空氣水分的除濕室、驅動氣流通道內氣體流動的氣流循環裝置;所述氣流通道按氣流方向依次貫穿加熱室、烘干室與除濕室,位于加熱室中的氣流通道為加熱氣流通道,位于烘干室中的氣流通道為烘干氣流通道,位于除濕室中的氣流通道為除濕氣流通道,加熱氣流通道、烘干氣流通道與除濕氣流通道三者首尾貫通構成循環的氣流通道;烘干設備設有連通外界與氣流通道的風口,烘干室設有食用菌進出的烤房門;所述熱泵機組包括壓縮機、蒸發器與冷凝器,所述蒸發器位于加熱除濕通道內,所述冷凝器位于加熱氣流通道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設置于氣流通道中,位于氣流方向上的蒸發器后,冷凝器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器設置于冷凝器下方。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氣流通道包括兩個以上并聯的烘干氣流支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流循環裝置包括設置于每條烘干氣流支道中的內循環風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流循環裝置包括設置于加熱室的冷凝器風機,設置于烘干室的循環風機,設置于除濕室的蒸發器風機。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任意一項所述的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口包括連通加熱室與外界的加熱室進風口以及連通氣流通道與外界的出風口,所述風口設有由風門驅動裝置驅動的風門,所述壓縮機數量為2臺以上,所述食用菌烘干設備設有控制器、所述烘干室內設有溫度傳感器與濕度傳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風門驅動裝置、壓縮機、氣流循環裝置以及風門控制器相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食用菌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設備還設有檢測烘干設備內氣體壓強的壓力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食用菌烘干設備,所述食用菌烘干設備包括熱泵機組、氣流通道、加熱氣流的加熱室、烘干食用菌等烘干室、去除空氣水分的除濕室、驅動氣流通道內氣體流動的氣流循環裝置;所述氣流通道按氣流方向依次貫穿加熱室、烘干室與除濕室,位于加熱室中的氣流通道為加熱氣流通道,位于烘干室中的氣流通道為烘干氣流通道,位于除濕室中的氣流通道為除濕氣流通道,加熱氣流通道、烘干氣流通道與除濕氣流通道三者首尾貫通構成循環的氣流通道;烘干設備設有連通外界與氣流通道的風口,烘干室設有食用菌進出的烤房門;所述熱泵機組包括壓縮機、蒸發器與冷凝器,所述蒸發器位于加熱除濕通道內,所述冷凝器位于加熱氣流通道內。
文檔編號A23N12/08GK201976709SQ2010206828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7日
發明者丁應永, 真強壽 申請人:邵武市九亮工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