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漁業養殖充氧設備,尤其是利用低品位能驅動的充氧設備。
技術背景
本發明涉及一些養殖領域,像傳統的養殖行業,特別是一些對氧氣要求較高的動物養殖,例如漁業養殖,據了解,每年我國漁業生產因氧氣濃度低致使水生物希望而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觀3. 8億元,魚塘的魚兒最怕兩種天氣,而最近這兩種天氣都具備了。一怕降水天氣,白天太陽,傍晚時下大雨,或者連日的陰雨綿綿,空氣不流暢;二怕潮濕、悶熱的天氣,空氣濕度大,人都會感到不舒適,大量降雨導致魚兒死亡可能有兩個渠道,一是降雨導致垃圾、殘余農藥瓶、有毒塑料等污染物被雨水浸泡,這些含有有毒物質的雨水隨后又流入池塘,自然就會惡化水質,導致魚類死亡。另一個原因是濕熱天氣使得魚塘浮游生物、 微生物等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導致本來就缺氧的魚塘雪上加霜,由于不同品種的魚耐低氧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水體不是極度缺氧時,有些魚可能死亡,有些則可能存活;而如果水質惡化導致魚兒中毒,所有的品種都會死亡。此外,缺氧時,個體大的魚一般先死亡,死亡比例比個體小的魚高,但水草、龜、螺等其他水生物一般不會死。而水質惡化有毒時,其他水生物也會大批死亡,在水體缺氧時,魚會呈浮頭狀態,即在水面吞咽空氣,沿池塘壁游動出現不良天氣時要適當減少投飼量,并盡量在上午投飼,切忌喂夜食。大雨和低氣壓的悶熱天氣,要在中午開動增氧機攪水增氧,沒有增氧機設備,要準備足量的增氧劑,如果是水質污染造成死魚,應馬上報告漁業主管部門和漁業環境監測部門,在氧氣濃度不是很高的時候需要不定期的進行導氧,以滿足養殖物對氧氣的需求。
傳統的充氧泵就是直接往氣石里面充的空氣,其原理是通過橡皮球的體積發生變化,使橡皮球里的空氣壓力增大,將空氣從氣石里沖出來,以達到提高水中的氧氣濃度。在這一環節需要動用大量的高品位能源,例如電能、熱能等,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高品位能源。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需氧養殖業因氧氣濃度過低產生的損失和傳統導氧設備消耗高品位能源的缺點和弊端,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及時補充水域或地面空間領域的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并且是利用低品位能源驅動的導氧設備。
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在于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由供熱單元、熱交換單元、U型循環槽、氣壓鼓膜、壓力泵、流體驅動風葉、導氣管和氣泡石組成,其中,供熱單元由風動力采集單元、螺桿式壓縮機組成,風動力采集單元又包括風葉和行星變速器,風葉把采集到的風動力通過行星變速器傳動給螺桿式壓縮機,壓縮機通過制造強壓獲取熱能,通過熱交換單元傳遞給U型循環槽,U型循環槽內的產生冷熱對流微循環驅動風葉運轉,風葉制造壓力泵內的低壓環境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經由氣泡鼓膜和導氣管到氣泡石,把水面以上的空氣在氣泡石終端釋放到水面以下,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采用風能采集單元在環境中采集能量制造熱能進而制造流動水體微循環驅動風葉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相比較傳統的電驅式打氧泵節省了大量的高品位能源,并且能夠長期有效的為相關空間領域提供換氣支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案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傳統的水域充氧設備通常都是電能驅動,在一定時間段內不定期給養,在陰雨天氣大規模給養,傳統的電能驅動充氧設備一般內置壓縮機,在電力的驅動下壓縮機運行制造氣壓,從外界抽取空氣到水面以下的氣泡石,從而提高水體含氧量。
在傳統的水域充氧設備的工作運行中需耗費大量的高品位電能,而本發明涉及的該領域的充氧設備一改傳統的壓縮機制造氣壓的方式,啟用熱能驅動U型管,通過冷熱對流微循環制造氣壓抽取外界空氣到水體,大大減少了該領域充氧能源的消耗。
本發明涉及的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有導氣管和氣泡石,其特征在于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采用風能采集單元在環境中采集能量制造熱能進而制造流動水體微循環驅動風葉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用以提高水體含氧量,熱驅魚池充氧泵由供熱單元、熱交換單元、U 型循環槽、氣壓鼓膜、壓力泵、流體驅動風葉、導氣管和氣泡石組成,其中,供熱單元由風動力采集單元、螺桿式壓縮機組成,風動力采集單元又包括風葉和行星變速器,風葉把采集到的風動力通過行星變速器傳動給螺桿式壓縮機,壓縮機通過制造強壓獲取熱能,通過熱交換單元傳遞給U型循環槽,U型循環槽內的產生冷熱對流微循環驅動風葉運轉,風葉制造壓力泵內的低壓環境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經由氣泡鼓膜和導氣管到氣泡石,把水面以上的空氣在氣泡石終端釋放到水面以下,增加水中的含氧濃度。
本發明可負載氧含量監測儀,在水體氧含量下降到一定數值時自啟運行,或者需要的時候手動開啟運行,熱驅充氧泵在源熱能的驅動下通過熱交換單元傳遞到U型循環槽在水體內產生冷熱水對流,產生微循環動力驅動風葉轉動,風葉轉動抽取空氣制造低壓,壓力作用在導氣管,通過導氣管從外界抽取空氣經過U型管內的氣泡鼓膜將空氣體檢虛擬放大,再流入終端氣泡石。
其中,風葉采用高強度鋁合金材質,單位體積質量小,運行風速低,能夠在1 2級風速正常運轉。
壓縮機采用螺桿式壓縮機,螺桿壓縮機沒有不平衡慣性力,機器可平穩地高速工作,可實現無基礎運轉,特別適合作移動式壓縮機,體積小、重量輕、占地面積少,適應性強螺桿壓縮機具有強制輸氣的特點,容積流量幾乎不受排氣壓力的影響,在寬闊的范圍內能保持較高效率,在壓縮機結構不作任何改變的情況下,適用于多種工況,能夠很好的將本發明風葉采集的動能裝換為提高工質的內能,能夠滿足本發明對壓縮機的要求。
熱交換單元采用外層保暖隔護的冷卻棒,冷卻棒適合細長型芯和普通冷卻水無法到達的區域等狹窄位置,它有很好的熱傳遞性能,從一端的熱量可以迅速傳遞到另一端,在合適位置上接通冷卻水,就實現了一個最佳的熱轉換過程,這個轉換過程不僅僅是通過金屬傳遞熱量,而是利用銅管內的制冷液作為熱交換媒介,熱傳導性是銅的200倍左右,不生銹,不產生水垢,使用的溫度范圍是50°C到2000C。
循環圈采用U行銅管,在水下一端采用熱導材質,利用水體低溫制造熱量的強制對流,使熱量在U型管內運動。
氣泡石采用人造聚乙烯合成材質,聚乙烯材質有質輕強度高、抗腐蝕的特點,采用多支路開氣孔的方式在其內制造高密度孔道,能夠在單位體積下最大限度的制造發氧覆蓋范圍。
氣泡鼓膜在熱空氣和冷水管的中間部分,氣泡鼓膜采用小型扇葉,利用流動的水體驅動扇葉的旋轉,繼而采集水面以上的空氣,利用補入的空氣制造氣泡。
權利要求
1.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在于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由供熱單元、熱交換單元、 U型循環槽、氣壓鼓膜、壓力泵、流體驅動風葉、導氣管和氣泡石組成,其中,供熱單元由風動力采集單元、螺桿式壓縮機組成,風動力采集單元又包括風葉和行星變速器,風葉把采集到的風動力通過行星變速器傳動給螺桿式壓縮機,壓縮機通過制造強壓獲取熱能,通過熱交換單元傳遞給U型循環槽,U型循環槽內的產生冷熱對流微循環驅動風葉運轉,風葉制造壓力泵內的低壓環境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經由氣泡鼓膜和導氣管到氣泡石,把水面以上的空氣在氣泡石終端釋放到水面以下,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采用風能采集單元在環境中采集能量制造熱能進而制造流動水體微循環驅動風葉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是采用螺桿式壓縮機,螺桿壓縮機沒有不平衡慣性力,機器可平穩地高速工作,可實現無基礎運轉,特別適合作移動式壓縮機,體積小、重量輕、占地面積少,適應性強螺桿壓縮機具有強制輸氣的特點,容積流量幾乎不受排氣壓力的影響,在寬闊的范圍內能保持較高效率,在壓縮機結構不作任何改變的情況下,適用于多種工況,能夠很好的將本發明風葉采集的動能裝換為提高工質的內能,能夠滿足本發明對壓縮機的要求。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是熱交換單元采用外層保暖隔護的冷卻棒,冷卻棒適合細長型芯和普通冷卻水無法到達的區域等狹窄位置,它有很好的熱傳遞性能,從一端的熱量可以迅速傳遞到另一端,在合適位置上接通冷卻水,就實現了一個最佳的熱轉換過程,這個轉換過程不僅僅是通過金屬傳遞熱量,而是利用銅管內的制冷液作為熱交換媒介,熱傳導性是銅的200倍左右,不生銹,不產生水垢,使用的溫度范圍是 50°C到 2000C 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是循環圈采用U行銅管,在水下一端采用熱導材質,利用水體低溫制造熱量的強制對流,使熱量在U型管內運動。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是氣泡鼓膜在熱空氣和冷水管的中間部分,氣泡鼓膜采用小型扇葉,利用流動的水體驅動扇葉的旋轉,繼而采集水面以上的空氣,利用補入的空氣制造氣泡。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是氣泡石采用人造聚乙烯合成材質,聚乙烯材質有質輕強度高、抗腐蝕的特點,采用多支路開氣孔的方式在其內制造高密度孔道,能夠在單位體積下最大限度的制造發氧覆蓋范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其特征是風葉采用高強度鋁合金材質,單位體積質量小,運行風速低,能夠在1 2級風速正常運轉。
全文摘要
風能熱驅魚池充氧泵,采用風能采集單元在環境中采集能量制造熱能進而制造流動水體微循環驅動風葉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用以提高水體含氧量,風葉把采集到的風動力通過行星變速器傳動給螺桿式壓縮機,壓縮機通過制造強壓獲取熱能,通過熱交換單元傳遞給U型循環槽,U型循環槽內的產生冷熱對流微循環驅動風葉運轉,風葉制造壓力泵內的低壓環境從水面以上抽取空氣,經由氣泡鼓膜和導氣管到氣泡石,把水面以上的空氣在氣泡石終端釋放到水面以下,增加水中的含氧濃度,本發明涉及的該領域的充氧設備一改傳統的壓縮機制造氣壓的方式,啟用熱能驅動U型管,通過冷熱對流微循環制造氣壓抽取外界空氣到水體,大大減少了該領域充氧能源的消耗。
文檔編號A01K63/04GK102487877SQ201110395979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日
發明者呂愛忠 申請人:呂愛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