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種植生態水稻生產生態大米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的種植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生產生態大米的水稻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農業在最近30年來提出了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大安全食品概念與技術。無公害食品主要界定有公害食品,在綠色食品提出之后,其技術性能已經被綠色食品全程覆蓋了。綠色食品是在無公害的條件下,對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品種與數量給予了較嚴格的約定,以往高毒性的、對土壤有長時間殘留的農藥被拒絕使用,比如六六六粉劑等。化肥,尤其氮肥,對于不同作物在不同地區規定了最高使用量。但是,綠色食品仍然使用低毒的農藥,適中的化肥。有機食品完全杜絕任何一種化學物質,無論是化學制劑農藥還是任何一種化學肥料。這樣在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之間有個極陡的等差,而在這個極陡的等差之間游離了大量的新技術與新產品,這種技術與產品的安全品質高于綠色技術與食品,低于有機技術與食品。把它們劃到綠色食品,則降低了該食品的水平,劃到有機食品則又達不到,故提出生態食品的概念。關于生態大米與綠色大米和有機大米之間的區別如表I所示。表I生態大米與綠色大米和有機大米在農藥施用量、產量、品質等方面的區別對比。
權利要求
1.一種種植生態水稻生產生態大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種子處理:將水稻種子在50-53°C的水溫下,浸泡10分鐘,之后,在15-25°c的水溫下浸泡5-7天; (2)育苗營養基質配制:將粉碎的稻殼進行生物發酵,發酵后加入植物水培營養液和含有分解纖維素的真菌類微生物,混合攪拌均勻,即得; (3)土壤生態施肥:所用的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肥料混合復配而成:有機肥20-50份、生物肥0.15-0.3份、礦物肥8-12份和化肥40-70份,復配的肥料在水整地前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0-15cm內全層施入; (4)水層管理:插秧至抽穗期間,采用保水灌溉方式,水層保持6-8cm,抽穗之后,采用間歇灌溉方式,灌溉的水層深度8-10cm ; (5)生態除草:在上述步驟(4)的插秧至抽穗期間,插秧2-3天后,放入食草性或雜食性魚苗、奸苗或蟹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 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育苗的步驟,將步驟(I)得到的水稻種子播種在步驟(2)的營養基質上,覆土 0.7-1.0cm,保持溫度20-25°C,每3_5天澆一次水,每隔7天補充一次水培營養液,28-30天后,水稻秧苗高12-15cm,做插秧用苗;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肥料混合復配而成:有機肥30份、纖維素分解真菌0.3份、礦物肥10份和化肥60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生物發酵為使用酵母菌發酵,發酵溫度16-25°C,發酵時間12-16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除草還包括在水整地時第一次機械除草和使用除草劑除草。
6.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生態大米。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生產生態大米的水稻種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種子處理將水稻種子在50-53℃的水溫下,浸泡10分鐘,之后,在15-25℃的水溫下浸泡5-7天;育苗營養基質配制將粉碎的稻殼進行生物發酵,發酵后加入植物水培營養液和含有分解纖維素的真菌類微生物;土壤生態施肥所用的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肥料混合復配而成有機肥20-50份、生物肥0.15-0.3份、礦物肥8-12份和化肥40-70份;水層管理插秧至抽穗期間,采用保水灌溉方式,水層保持6-8cm,抽穗之后,采用間歇灌溉方式,灌溉的水層深度8-10cm;生態除草;本發明方法既可保持水稻的高產性又能保持稻米的安全品質與營養品質。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3141355SQ201110402829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7日
發明者肖免, 孫波, 婁艷晶 申請人:北京金稻育康米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