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草地生態治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種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
背景技術:
在我國天然草地中,退化草地達到70%,嚴重退化草地達到40%,因此如何恢復退化草地,發揮草地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不斷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環境,愈來愈受到人們所關注。專利號為“200810057435. 4”的“一種促進羊草復壯促生的方法”提出一種板結性退化羊草草地的機械化復壯促生工藝,適合建群種和退化伴生種、 土壤呈現板結性退化的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生長年在5年以上的人工羊草草場。其是通過在羊草返青期或羊草生長衰退期的雨前對羊草草地進行切根作業,切斷羊草的橫走根系促進羊草分蘗,把一株變為多株,形成更多的植物個體,保持羊草高產量。由于其需要采用機械作業,同時是針對羊草的根系特性而采用的方法,而對于坡度較陡、機械難以作業的山坡,以及新疆特有的天然草甸草原上,植被類型以羊茅、苔草、鐵桿蒿為主要建群種,針茅、 萎棱菜、火絨草、糙蘇為伴生種,并不適合采用此種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適合坡度較陡、機械難以作業的山坡使用的恢復天然草地植被的方法,特別是提出一種利用牲畜放牧松土,人工撒播牧草種子,再次放牧,借助牲畜把種子踩埋到土壤里的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分為牲畜松土階段、 人工撒播種子階段和牲畜追耕階段三個階段。首先在待改良的草甸草原上牲畜放牧,隨牲畜的移動、踩踏使草地土壤松動,使得撒播的種子在松土上更容易坐床。再通過人工均勻撒播牧草種子完成初步補種,后利用牲畜放牧時的隨意走動性,通過牲畜的踩踏將草種踏入土壤內,有利于種子與土壤更好地接觸、生根、發芽,完成二次補種。由于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①改良效果顯著,同樣草地類型、 同樣草種、同樣季節牲畜追耕法無論植被蓋度、鮮草產量都高于單一人工撒播改良,并達到顯著水平。②人工可以較均勻撒播牧草種子,種子浪費少,并能夠準確控制播種量,提高效益。③牲畜放牧過程中排泄的糞便又進行施肥,這是一種十分有效而又廉價的草地植被恢復方法。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實施例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分為牲畜松土階段、人工撒播種子階段和牲畜追耕階段三個階段。首先在待改良的草甸草原上牲畜放牧,隨牲畜的移動、踩踏使草地土壤松動,使得撒播的種子在松土上更容易坐床。再通過人工均勻撒播牧草種子完成初步補種,后利用牲畜放牧時的隨意走動性,通過牲畜的踩踏將草種踏入土壤內,有利于種子與土壤更好地接觸、生根、發芽,完成二次補種。本發明的具體步驟如下
根據試驗地的植被類型選擇混播新疆地方品種奇臺紅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引進塔烏庫姆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Tawukumu),分早春、晚春和秋季臨凍前等三個時間段實施改良。一、牲畜松土階段首先讓牲畜在即將改良的草甸草原上來回走動,隨牲畜的移動、踩踏使草地土壤松動,能起到松土作用,將撒播的種子在松土上更容易坐床。二、人工撒播種子階段
I、播種前預處理紅豆草種子播種前2—3天用30_40°C溫水浸泡或用弱硫酸浸泡處理種皮。塔烏庫姆冰草種子播種前陽光下涼曬5— 7小時即可。此步是為了打破種子休眠,提高發芽率和幼苗整齊度。2、混合畝播量按紅豆草種與冰草種4:1混合,混合后拌勻。3、將紅豆草種與冰草種4:1混合,混合后拌勻,人工均勻撒播在草地上。三、牲畜追耕階段再將羊群放牧兩天,通過羊群的踩踏將人工播種時撒播的種子踏入草地,有利于種子與土壤更好地接觸、生根、發芽。此次放牧完成后,適當休牧。一般要求休牧三個月或以上,待草地上的植物根系形成及發達后即可放牧。種子撒播后必須當天完成牲畜追耕放牧。當天追耕的目的有二 1、把撒播的種子直接埋到濕土里,以利于生根、發芽。2、防止撒播的種子被風吹走或被鳥類采食,影響改良效果。冰草正常播種深度2. 0—3. O厘米為宜。紅豆草播種深度3. 0—4. O厘米,墑情差時可以達到5厘米。前述具體羊群數量根據待改良的草地面積而定。面積小,羊頭數可以少一點,面積大,就要多一點。將各個步驟分解試驗
為觀測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效果,2009年試驗設置在烏魯木齊縣南山地區甘溝鄉草甸草原上,植被類型以羊茅、苔草、鐵桿蒿為主要建群種,針茅、萎棱菜、火絨草、糙蘇為伴生種,并優良牧草覆蓋度降至30%以下的植被嚴重退化區實施試驗研究。試驗區海拔 1500—1800m,地形坡度> 35°,土壤為宗鈣土,光熱條件較好,年降雨量380—550 mm,,年平均溫度I. 9°C,年蒸發量1283. 3毫升,全年無霜期89— 120天,牧草生長期150天左右。牲畜追耕法改良技術試驗以紅豆草與冰草畝播量按4:1混合后,首先在即將改良的退化草地上利用羊群放牧一天,翌日人工撒播種子,后用羊群放牧兩天,總計5畝。單一人工播種技術試驗(CK):對照試驗以紅豆草與冰草畝播量按4:1混合后人工撒播,未采取牲畜追耕,共5畝地。早春試驗于4月25日至28日冰雪融化,并土壤表皮自然開裂時進行,土壤表層 0-15cm濕度在15-17% ;晚春試驗于5月25至6月5日待雨季高峰時期,土壤表層被雨水濕透,土壤表層0-15cm,濕度在14-18%時進行;秋季試驗于臨冬下雪前11月10日至15日, 土壤表層0-15cm濕度在15-18%時完成。試驗結果分別對2009年早春、晚春和秋季臨冬補播的牲畜追耕法改良技術試驗和對照區出現的新苗、植被蓋度、鮮草產量進行了觀測記載(見表)。表I本發明試驗測定結果
晚春牲畜追耕法試驗論鮮草產量和植被蓋度分別高于對照39. 3%,31. 7%。牲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秋季臨冬的牲畜追耕法以鮮草產量、植被蓋度作比較,分別比對照提高34. 1%, 30. 2%。牲畜追耕法鮮草產量和植被蓋度都顯著高于對照,差異極顯著。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要。
權利要求
1.一種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其特征在于分為牲畜松土階段、人工撒播種子階段和牲畜追耕階段三個階段,首先在待改良的草甸草原上牲畜放牧,隨牲畜的移動、踩踏使草地土壤松動,使得撒播的種子在松土上更容易坐床,再通過人工均勻撒播牧草種子完成初步補種,后利用牲畜放牧時的隨意走動性,通過牲畜的踩踏將草種踏入土壤內,有利于種子與土壤更好地接觸、生根、發芽,完成二次補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其特征在于人工撒播種子階段包括以下步驟①播種前預處理紅豆草種子播種前2— 3天用30— 40°C溫水浸泡或用弱硫酸浸泡處理種皮,塔烏庫姆冰草種子播種前陽光下涼曬5— 7小時即可;②混合畝播量按紅豆草種與冰草種4:1混合,混合后拌勻將紅豆草種與冰草種4:1混合,混合后拌勻,人工均勻撒播在草地上。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其特征在于牲畜追耕階段放牧完成后,休牧三個月或以上,待草地上的植物根系形成及發達后即可再次放牧。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其特征在于人工撒播種子階段后必須當天完成牲畜追耕階段。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草地生態治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種牲畜追耕法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分為牲畜松土階段、人工撒播種子階段和牲畜追耕階段三個階段。首先在待改良的草甸草原上牲畜放牧,隨牲畜的移動、踩踏使草地土壤松動。再通過人工均勻撒播牧草種子完成初步補種,后利用牲畜放牧時的隨意走動性,通過牲畜的踩踏將草種踏入土壤內,完成二次補種。由于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①改良效果顯著,同樣草地類型、同樣草種、同樣季節牲畜追耕法無論植被蓋度、鮮草產量都高于單一人工撒播改良,并達到顯著水平。②人工可以較均勻撒播牧草種子,種子浪費少,并能夠準確控制播種量,提高效益。③牲畜放牧過程中排泄的糞便又進行施肥,這是一種十分有效而又廉價的草地植被恢復方法。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598970SQ20111040597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8日
發明者依明·斯迪克, 加娜提·瑪納特, 李學森, 李莉, 米克什·拜克吐爾汗 申請人:新疆畜牧科學院草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