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糧食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大豆脫粒作業完全使用脫粒機,專業脫大豆的機械較少,兼脫機型較多, 使大豆脫凈率、清潔率、破碎率和生產效率難以達到國家優等品的指標。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大豆的種植面積不斷變化,針對大豆的收獲季節短,收割后即得脫粒的現狀,否則就會由于大豆開夾而造成損失,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多是采用圓柱形平頭脫粒釘齒,由于釘齒頂端的棱角作用會使大豆的破碎率難以降低,農民對此不是很滿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本脫粒裝置能大大降低脫粒過程中大豆的破碎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包括上殼體、排草導板、柵格式凹板和脫粒滾筒,上殼體內側固定設置若干條排草導板,殼體下端固定設置柵格式凹板,脫粒滾筒同軸設置在上殼體和柵格式凹板之間,脫粒滾筒包括主軸、輻板、紋桿、入草釘齒、脫粒釘齒、排草釘齒、至少六個輻板相間固定在主軸上,至少四根紋桿傾斜于軸向固定設置在輻板外圓周上,滾筒的前端紋桿上固定設置入草釘齒,中端固定設置若干脫粒釘齒,后端固定設置排草釘齒,上殼體和柵格式凹板經軸承及軸承座和主軸固定連接。所述的紋桿與主軸的平面傾斜夾角是45°。所述的脫粒釘齒呈倒V字型設置在紋桿上,其倒V字型的平面與紋桿的軸向夾角是 30° 至 45°。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將原來的脫粒滾筒上的脫粒釘齒頂端設置成圓角型,不僅降低了大豆的粉碎率,還提高了脫凈率,由于在滾筒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不同形狀的喂入和排出釘齒,同時大大加快了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圖3為圖1中滾筒紋桿總成主視圖。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包括上殼體3、排草導板5、柵格式凹板13和脫粒滾筒,上殼體3內側固定設置若干條排草導板5,殼體3下端固定設置柵格式凹板13,脫粒滾筒同軸設置在上殼體3和柵格式凹板之間,脫粒滾筒包括主軸8、輻板7、 紋桿2、入草釘齒6、脫粒釘齒4、排草釘齒1、至少六個輻板相間固定在主軸8上,至少四根紋桿2傾斜于軸向固定設置在輻板7的外圓周上,滾筒的前端紋桿上固定設置入草釘齒6, 中端固定設置若干脫粒釘齒4,后端固定設置排草釘齒1,上殼體3和柵格式凹版13經軸承及軸承座和主軸8固定連接。所述的紋桿2與主軸8的平面傾斜夾角是45°。所述的脫粒釘齒4呈倒V字型設置在紋桿2上,其倒V字型的平面與紋桿2的軸向夾角是30°至45°。本實用新型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可以安裝于任何機型的大豆脫粒機上,只需將本裝置的主軸經軸承座支撐固定安裝在脫粒機的機架上即可,配套動力可以是拖拉機也可以是內燃機,如圖1、圖2所示,可裝內燃機10,經內燃機動力輸出輪11帶動脫粒機皮帶輪9, 即可實現脫粒工作,本裝置的柵格式凹板下面設置搖篩12,圖中的14和15分別是本裝置的入料口和出雜口。
權利要求1.一種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包括上殼體(3)、排草導板(5)、柵格式凹板(1 和脫粒滾筒,其特征在于上殼體(3)內側固定設置若干條排草導板(5),殼體(3)下端固定設置柵格式凹板(13),脫粒滾筒同軸設置在上殼體(3)和柵格式凹板(13)之間,脫粒滾筒包括主軸(8)、輻板(7)、紋桿(2)、入草釘齒(6)、脫粒釘齒(4)、排草釘齒(1),至少六個輻板(7)相間固定在主軸(8)上,至少四根紋桿(2)傾斜于軸向固定設置在輻板(7)外圓周上,滾筒的前端紋桿上固定設置入草釘齒(6),中端固定設置若干脫粒釘齒(4),后端固定設置排草釘齒(1),上殼體(3)和柵格式凹板(13)經軸承及軸承座和主軸(8)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紋桿(2)與主軸 (8)的平面傾斜夾角是4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脫粒釘齒(4)呈倒 V字型設置在紋桿(2)上,其倒V字型的平面與紋桿(2)的軸向夾角是30°至4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豆脫粒機脫粒裝置,包括上殼體、排草導板、柵格式凹板和脫粒滾筒,上殼體內側固定設置若干條排草導板,殼體下端固定設置柵格式凹板,脫粒滾筒同軸設置在上殼體和柵格式凹板之間,脫粒滾筒由至少四根紋桿傾斜于軸向固定設置在輻板外圓周上,滾筒的紋桿上分別設置入草釘齒、脫粒釘齒和排草釘齒,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將原來的脫粒滾筒上的脫粒釘齒頂端設置成圓角型,不僅降低了大豆的粉碎率,還提高了脫凈率,由于在滾筒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不同形狀的喂入和排出釘齒,同時大大加快了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A01F11/00GK201995352SQ2011200972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6日
發明者朱秀才 申請人:朱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