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珍稀古樹木根系損傷的修復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林木修復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珍稀古樹木根系損傷的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珍貴、稀有的古樹木在園林中是一道亮麗的標志性景觀,承載著歷史文化意義,同時也具有科研價值,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標本。樹木根系健康和功能良好是確保樹木健康生長的必要前提之一。但有時,樹木根系因根部病蟲害或嚴重的人為傷害等因素造成損傷時, 根系功能就難以正常發揮,樹木的健康生長和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加以挽救和復壯,樹木可能難逃死亡的厄運。尤其是珍稀的或具有獨特景觀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且亟需保護的古樹木,就非常有必要采取科學有效地保護措施,使其保持生機,并使其特有的價值得以延續,但迄今還沒有相應的科學有效的修復辦法。針對此前相關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了珍稀古樹木根系損傷的修復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珍稀古樹木根系損傷的修復方法,該方法以古樹木為受體樹木,通過受體樹木與供體樹木的根系進行嫁接,由供體樹木的根系向受體樹木的根系輸送養分、水分和礦質元素,從而使受體樹木的根系得以復活、復壯;本發明按受體樹木根系損傷的部位及程度,確定修復方案分為單條側根修復、多條側根修復或全部根系修復;通過修復,使古樹木的生機得以恢復,生長更加旺盛。本發明可以實現對古樹木的就地挽救和復壯式修復,延續古樹木獨特的景觀標志意義及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具有明顯的科研價值、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珍稀古樹木根系損傷的修復方法,其特點在于該方法以古樹木為受體樹木,通過受體樹木與供體樹木的根系進行嫁接,由供體樹木的根系向受體樹木的根系輸送養分、水分和礦質元素,從而使受體樹木的根系復活、復壯,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a)、確定修復方案確認受體樹木因根系損傷處于生長衰弱狀態,查清受體樹木根系損傷的部位及程度,按損傷程度確定修復方案分為單條側根修復、多條側根修復或全部根系修復,修復時機為春季或秋季;
b)、移植供體樹木按修復方案,確定在待修復受體樹木損傷的根系周邊,移植一株或多株健康的同種樹木或親和性良好的同屬樹木作為供體樹木,移栽后對供體樹木的根部進行施肥并掩埋,確認供體樹木在新生境下生長良好;
C)、單條側根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的單條側根上,制作受體破口接合面,選擇一株供體樹木的側根作為接穗,并在其上制作接穗接合面,使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 Π ;d)、多條側根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的多條側根上,分別制作多個受體破口接合面,選擇多株供體樹木的側根作為接穗,并在其上分別制作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對應的接穗接合面,使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一一對應,并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逐個將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
e)、全部根系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地表以下的主干周邊,制作一個或多個受體破口接合面,選擇一株或多株供體樹木,在每株供體樹木地表以下的主干上,制作一個供體破口接合面,用供體樹木的枝條制作一根或數根接穗,在其兩端制作接穗接合面,使其兩端的接穗接合面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及供體破口接合面一一對應,并相互吻合;清潔處理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及供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
f)、消毒及維護保養對c)、d)及e)步驟所述的受體破口接合面,均要去除破口損毀部位的腐爛組織,阻止病腐擴散,對破口進行消毒、防腐;對形成的嫁接接口逐個用可降解材料進行包裹,其外圍用可降解繩索綁扎,施入養分土,對嫁接接口培土掩埋,并予以維護保養,完成受體樹木根部的修復。本發明對古樹木樹根系損傷部位進行成功修復,在修復的同時,使古樹木的生機得以恢復,生長更加旺盛。本發明可以實現對古樹木的就地挽救和復壯式修復,延續古樹木獨特的景觀標志意義及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具有明顯的科研價值、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1為本發明單條側根修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多條側根修復的結構示意圖3為本發明全部根系修復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方法以古樹木為受體樹木1,通過受體樹木與供體樹木的根系進行嫁接, 由供體樹木的根系向受體樹木的根系輸送養分、水分和生長所需的礦物質元素,從而使受體樹木的根系復活、復壯或強化根系功能,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a)、確定修復方案確認受體樹木因根系損傷處于生長衰弱狀態,查清受體樹木1根系損傷的部位及程度,按損傷程度確定修復方案分為單條側根修復、多條側根修復或全部根系修復,修復時機為春季或秋季;
b)、移植供體樹木按修復方案,確定在待修復受體樹木1損傷的根系周邊,移植一株或多株健康的同種樹木或親和性良好的同屬樹木作為供體樹木2,移栽后對供體樹木2的根部進行施肥并掩埋,確認供體樹木2在新生境下生長良好;
c)、單條側根的修復參閱圖1,在待修復受體樹木1的單條側根上,制作受體破口接合面11,選擇一株供體樹木2的側根作為接穗,并在其上制作接穗接合面21,使接穗接合面21 與受體破口接合面11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11,將接穗接合面21與受體破口接合面11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
d)、多條側根的修復參閱圖2,在待修復受體樹木1的多條側根上,分別制作多個受體破口接合面11,選擇多株供體樹木2的側根作為接穗,并在其上分別制作與受體破口接合面11對應的接穗接合面21,使接穗接合面21與受體破口接合面11 一一對應,并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逐個將接穗接合面21與受體破口接合面11貼合形成嫁接接 Π ;
e)、全部根系的修復參閱圖3,在待修復受體樹木1地表以下的主干周邊,制作一個或多個受體破口接合面11,選擇一株或多株供體樹木2,在每株供體樹木2地表以下的主干上,制作一個供體破口接合面23,用供體樹木2的枝條制作一根或數根接穗3,在其兩端制作接穗接合面21,使其兩端的接穗接合面21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11及供體破口接合面 23 —一對應,并相互吻合;清潔處理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21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 11及供體破口接合面23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
f)、消毒及維護保養對c)、d)及e)步驟所述的受體破口接合面,均要去除破口損毀部位的腐爛組織,阻止病腐擴散,對破口進行消毒、防腐;對形成的嫁接接口逐個用可降解材料進行包裹,其外圍用可降解繩索綁扎,施入養分土,對嫁接接口培土掩埋,并予以維護保養,完成受體樹木1根部的修復。
實施例1
以生長在上海某景區的香樟樹為例;其樹齡400年、樹高25米、主干直徑100cm、冠徑 15米;受體樹木選用樹齡10年的香樟樹、樹高10米、主干直徑12cm、冠徑5米;
采用受體樹木與供體樹木的側根進行嫁接的方法,對受到損傷的受體樹木根系功能進行修復,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a)、確定修復方案確認古樹木因根系損傷處于生長衰弱狀態,經查確認,古樹木根系損傷,其中一側根系損傷程度為中等,按損傷程度確定的修復方案為單條側根修復,修復時機選為春季。b)、移植供體樹木按修復方案,距待修復受體樹木根部170cm處,移植一株樹齡 10年的香樟樹為供體樹木,移栽后對供體樹木的根部進行施肥并掩埋,確認供體樹木在新生境下生長良好;
c)、單條側根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的單條側根上,制作受體破口接合面,在供體樹木的側根制作接穗,并在其上制作接穗接合面,使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
d)、消毒及維護保養對c)步驟所述的受體破口接合面,去除破口損毀部位的腐爛組織,阻止病腐擴散,對破口進行消毒、防腐;對形成的嫁接接口逐個用可降解材料進行包裹, 其外圍用可降解繩索綁扎,施入養分土,對嫁接接口培土掩埋,并予以維護保養,完成受體樹木根部的修復。
實施例2
以生長在上海某景區的銀杏樹為例;其樹齡500年、樹高28米、主干直徑120cm、冠徑 18米;受體樹木選用樹齡10年的銀杏樹、樹高11米、主干直徑13cm、冠徑7米;
采用受體樹木與多株供體樹木的側根進行嫁接的方法,對受到損傷的受體樹木根系功能進行修復,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a)、確定修復方案確認古樹木因根系損傷處于生長衰弱狀態,經查確認,古樹木根系多處損傷,其中,東西兩側根系損傷程度為中等,按損傷程度確定的修復方案為多條側根的修復,修復時機選為春季。b)、移植供體樹木按修復方案,距待修復受體樹木根部東西兩側200cm處,各移植一株樹齡10年的銀杏樹為供體樹木,移栽后對供體樹木的根部進行施肥并掩埋,確認供體樹木在新生境下生長良好;
c)、多條側根修復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兩側的單條側根上,分別制作受體破口接合面,在兩株供體樹木的側根上制作接穗,并制作接穗接合面,使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
d)、消毒及維護保養對c)步驟所述的受體破口接合面,去除破口損毀部位的腐爛組織,阻止病腐擴散,對破口進行消毒、防腐;對形成的嫁接接口逐個用可降解材料進行包裹, 其外圍用可降解繩索綁扎,施入養分土,對嫁接接口培土掩埋,并予以維護保養,完成受體樹木根部的修復。
實施例3
以生長在上海某景區的黃連木為例;其樹齡550年、樹高四米、主干直徑130cm、冠徑 20米;受體樹木選用樹齡10年的黃連木、樹高10米、主干直徑12cm、冠徑6米;
采用接穗在受體樹木與供體樹木的根系之間進行嫁接的方法,對受到損傷的受體樹木根系功能進行修復,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a)、確定修復方案確認古樹木因根系損傷處于生長衰弱狀態,經查確認,古樹木根系多處損傷,重點在東南及西北兩側,損傷程度為嚴重,按損傷程度確定的修復方案為全部根系的修復,修復時機選為春季。b)、移植供體樹木按修復方案,距待修復受體樹木根部損傷最為嚴重的東南及西北兩側200cm處,各移植一株樹齡10年的黃連木為供體樹木,移栽后對供體樹木的根部進行施肥并掩埋,確認供體樹木在新生境下生長良好;
c)、全部根系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地表以下主干根部損傷最為嚴重的東南及西北兩側,各制作一個受體破口接合面,在兩株供體樹木地表以下的主干上,分別制作一個供體破口接合面,用供體樹木的枝條制作兩根接穗,在其兩端制作接穗接合面,使其兩端的接穗接合面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及供體破口接合面一一對應,并相互吻合;清潔處理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及供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
d)、消毒及維護保養對c)步驟所述的受體破口接合面,去除破口損毀部位的腐爛組織,阻止病腐擴散,對破口進行消毒、防腐;對形成的嫁接接口逐個用可降解材料進行包裹, 其外圍用可降解繩索綁扎,施入養分土,對嫁接接口培土掩埋,并予以維護保養,完成受體樹木根部的修復。本發明對于綁扎后的接合面,需減少通風、防止雨水浸入;整個操作程序需嚴格按照林木嫁接技術規程進行,在接穗生長的小生境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則需適當補充光照。本發明用于修復古樹木根部損傷,所述供體樹木選用與受體樹木同種或親和性良好的同屬樹木,不會出現親和障礙,有利于提高接穗的成活率。本發明能夠對根部發生損傷的古樹木進行就地保護、復壯和修復,是搶救和修復珍稀古樹木的新方法,修復方案以恢復古樹木的生機、延長古樹木的壽命為宗旨,通過修復,使受到損傷的古樹木的根系功能得以修復,修復后,整個古樹的生機和活力也會得以恢復或增強,生命力也會更加旺盛。該方法能夠實現對受到損傷的古樹木根系功能的就地挽救和復壯式修復,從而恢復或增強古樹的生機和活力,進而延續古樹木獨特的景觀標志意義及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具有明顯的科研價值、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權利要求
1. 一種珍稀古樹木根系損傷的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以古樹木為受體樹木,通過受體樹木與供體樹木的根系進行嫁接,由供體樹木的根系向受體樹木的根系輸送養分、 水分和礦質元素,從而使受體樹木的根系得以復活、復壯,具體包括如下步驟a)、確定修復方案確認受體樹木因根系損傷處于生長衰弱狀態,查清受體樹木根系損傷的部位及程度, 按損傷程度確定修復方案分為單條側根修復、多條側根修復或全部根系修復,修復時機為春季或秋季;b)、移植供體樹木按修復方案,確定在待修復受體樹木損傷的根系周邊,移植一株或多株健康的同種樹木或親和性良好的同屬樹木作為供體樹木,移栽后對供體樹木的根部進行施肥并掩埋,確認供體樹木在新生境下生長良好;C)、單條側根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的單條側根上,制作受體破口接合面,選擇一株供體樹木的側根作為接穗,并在其上制作接穗接合面,使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d)、多條側根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的多條側根上,分別制作多個受體破口接合面,選擇多株供體樹木的側根作為接穗,并在其上分別制作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對應的接穗接合面,使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一一對應,并相互吻合;清潔處理受體破口接合面,逐個將接穗接合面與受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e)、全部根系的修復在待修復受體樹木地表以下的主干周邊,制作一個或多個受體破口接合面,選擇一株或多株供體樹木,在每株供體樹木地表以下的主干上,制作一個供體破口接合面,用供體樹木的枝條制作一根或數根接穗,在其兩端制作接穗接合面,使其兩端的接穗接合面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及供體破口接合面一一對應,并相互吻合;清潔處理破口接合面,將接穗接合面分別與受體破口接合面及供體破口接合面貼合形成嫁接接口 ;f)、消毒及維護保養對c)、d)及e)步驟所述的受體破口接合面,均要去除破口損毀部位的腐爛組織,阻止病腐擴散,對破口進行消毒、防腐;對形成的嫁接接口逐個用可降解材料進行包裹,其外圍用可降解繩索綁扎,施入養分土,對嫁接接口培土掩埋,并予以維護保養,完成受體樹木根部的修復。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珍稀古樹木根系損傷的修復方法,該方法以古樹木為受體樹木,通過受體樹木與供體樹木的根系進行嫁接,由供體樹木的根系向受體樹木的根系輸送養分、水分和礦質元素,從而使受體樹木的根系得以復活、復壯;本發明按受體樹木根系損傷的部位及程度,確定修復方案分為單條側根修復、多條側根修復或全部根系修復;通過修復,使古樹木的生機得以恢復,生長更加旺盛。本發明可以實現對古樹木的就地挽救和復壯式修復,延續古樹木獨特的景觀標志意義及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具有明顯的科研價值、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文檔編號A01G1/06GK102523943SQ20121000257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6日
發明者李德志, 李經綸, 秦艾麗 申請人: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