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人參種植中的土壤防病蟲害的方法,S卩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
害的土壤管理方法。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干燥根,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多生長于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是名貴中藥材。性味甘、微苦。具有微溫、補氣、生灃安神、益氣等功能。我國人工栽種人參歷史悠久,傳統的人工種植的人參一般稱為“園參”,多在我國吉林省一帶上坡上栽種,采取仿生態的伐林栽植。但由于傳統的毀林栽參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嚴重影響了生態和社會健康、有序、高效、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非林地人參種植是一種改變傳統人參種植模式的新型種植模式,將人參種植由林下山地轉移至非林平地,主要以前茬作物為玉米或大豆的農田為主,從土地選擇、土壤檢測、土壤改良到改良土壤所用肥料的選擇施用,再到各生產環節關鍵技術的應用,直至人參作貨等,都嚴格按照中藥材GAP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及標準的生產操作規程進行,通過建立標準操作規程和跟蹤記錄,每個步驟做到量化考核,追蹤溯源,嚴控各環節,確保非林地人參的生產質量安全。現在國家非常重視中藥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中藥產業化,現代化建設,為振興吉林省人參這一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非林地人參種植,提供優質好參是迫在眉睫,如何改進農田種植人參非常有必要。相對于傳統人參種植所采用的林地而言,非林地人參種植所采用的土地坡度低于45°,如農田地、撂荒地等,稱為非林地。人參侵染性病害有50余種,非侵染性病害8種。產區主要人參病害約20余種,這些為害根部的病原微生物多為土壤習宿性、非專化型的寄生。加之人參在一地要連續種植3年以上,更利于病原物的積累,造成病害日益猖撅。特別是由致病菌引起的猝倒病、立枯病、疫病、黑斑病等土傳病害,在當代農業上被稱之為農作物“癌癥”。病害發生時人參植株瘦弱、葉片黃化、開花延遲等癥狀,嚴重影響人參的生長和產量。對人參產生影響的病害有相當一部分是土傳病害,由于人參是多年生藥物,在同一地點的連續種植更以造成病原物的積累。這些病害如果發病,會對人參的正常生長和產量有很大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適合規范化種植、抑制病原菌的產生和繁殖、土壤改良效果更好、有利于人參種植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包括(1)紫外線殺菌每年4月中旬至9月下旬,對黑色休閑土地進行旋翻,翻地5-15次,7-8月間,高溫期多翻地,每次翻地深度為0. 10-1. Om,優選45cm,后一次與前一次翻地的方向要形成一定的角度,翻地間隔2-3日;(2)調節土壤pH值,抑制病原菌繁殖根據土壤檢測結果確定施用量;a.過酸性土壤用生石灰調節pH值①pH在4. 0-4. 2之間,石灰施用量為170_200kg/畝;②pH在4. 2-4. 8之間,石灰施用量為100_170kg/畝;③pH在4. 8-5. 3之間,石灰施用量為80_100kg/畝;b.堿性土壤用腐殖質調節pH值堿性土壤改良可以采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其目的是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從而酸化土壤;①干秸稈還田用量為pH在7. 0-7. 2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350-500kg/畝;pH在7. 2-7. 5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500_700kg/畝;pH在7. 5-7. 8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700_1000kg/畝;或②青稞期秸稈還田用量為pH在7. 0-7. 2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6_8噸/畝;pH在7. 2-7. 5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8_11噸/畝;pH在7. 5-7. 8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11-14噸/畝;或③直接施用自產有機肥(或市面購買):pH在7. 0-7. 2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2_3噸/畝;pH在7. 2-7. 5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3_5噸/畝;pH在7. 5-7. 8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5-8噸/畝;(3)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的施用a、旋地后施用有機肥和微生物菌劑進行土壤改良;b、在播種前兩周,施入微生物菌劑;(4)人工土壤消毒a殺蟲劑的施用在春季或夏季,每次旋地后,揚撒殺蟲劑;b床面消毒播種后的床面及過道,選用預防土傳及種傳病害效果顯著的綠色農藥進行消毒;c春季消毒早春人參出苗前,將床面及作業道進行噴灑消毒;(5) 土壤的田間管理a除草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進行除草;馬道溝覆一層膜;參床四周的雜草要及時鏟除;b松土 人參出苗后要勤松土,春季頭遍松土和秋后最后一遍松土要深,夏季3-10遍松土要淺,發現病株立即拔除深埋或燒掉,并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用藥物對病區進行處理;
c清理田間衛生秋季上防寒土之前,徹底清除床上的枯枝病株;d多年生人參地管理多年生人參地有鹽成分集結現象時,在9月下旬-11月間,用干凈的黃土或作業道內的細土,于參床表面覆蓋l-5cm,優選2-3cm。在步驟(3)a中,有機肥使用量為2-20t/畝;微生物菌劑施用量為200-800kg/畝,菌液濃度為105-108cfu/ml,按1 5的比例進行稀釋施用。優選有機肥使用量為2_12t/畝;微生物菌劑施用量為500-600kg/畝。在步驟(3)b中,將105-108cfu/ml生物菌劑按0. 5_3kg/m2的量施入5_30cm深的土壤中,優選15-20cm。在步驟中,揚撒15%樂斯本顆粒殺蟲劑,每畝地用藥量0. 5_3kg。在步驟中,選用預防土傳及種傳病害效果顯著的綠色農藥如惡霉靈進行噴霧消毒,5g 一袋惡霉靈加15-20kg水,打藥量為藥液浸潤池面3-30mm,優選2 3mm。在步驟G) c中,早春人參出苗前,用0.03%惡霉靈將床面及作業道進行噴灑消毒;打藥量為藥液浸潤池面3-30mm,優選2_3mm。在步驟(4)中有人參生長發育期土壤消毒;人參出苗整齊后,每隔10-15天進行一次根際土壤消毒處理,下法①②單獨施用或輪換施用①EM菌劑,原液+營養液24kg/畝,稀釋500-3000倍灌根施用;②枯草芽孢桿菌105-108Cfu/ml生物菌劑按0. 5-1. 5kg/m2+EM菌劑原液+營養液Ukg/m2,稀釋500-3000倍灌根施用。本發明的優點是1、通過采用紫外線殺菌、調節土壤pH值,抑制病原菌繁殖、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的施用、土壤消毒等方法對土壤改良,創造適合人參生長的土壤環境,實現了對非林地人參種植的病蟲害防治,將土壤中存活的細菌和蟲卵殺死,可以有效的減少化學藥劑的施用。2、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破壞病原菌和蟲卵存活的環境,創造適應人參健康生長的營養條件。3、可以抑制馬道溝中雜草的生長,避免雜草與人參植株爭取養分,增強人參植株自身的抗病性;而且有利于排水,防止因參床含水量過大病原菌繁殖,產生病害。4、可抵抗病原菌的侵入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加根部重量,提高人參內部組織密度,降低紅皮病的發病率,從而提高人參質量,為非林地人參種植提供了土壤保障,有利于人參非林地生產。5、能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有力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解決傳統人參種植過程中的農殘、重金屬含量超標問題,保證人參原藥材產品質量。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具體實施例方式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包括;一、實施地點試驗區為某非林地參場,該區地處長白山系的老嶺山脈北麓,屬北溫帶氣候。地理位置Ν4Γ 8' 4.72〃、E125° 58' 14",太陽高度角約為52. 5°,海拔682米。年平均氣溫4. 4°C,年平均降水量800-900毫米,無霜期11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200小時,年積溫2500°C,屬高寒山區之一。二、實施步驟1、紫外線殺菌
每年4月中旬至9月下旬,對租用土地進行旋翻,翻地次數至少5次;7-8月,在高溫期要多翻地,每次翻地深度約為0. 10-1. OOm或0. 45m,增強紫外線的消毒殺菌作用。每次翻地深度為0.45m左右,后一次與前一次翻地的方向要形成一定的角度。翻地間隔3日,如果在這期間出現雨水,必須待土地不泥濘的情況下進行下次翻地。每次翻地不得遺漏死角。翻地目的是進行紫外線殺菌。2、土壤指標檢測改良后的土壤首先按表1進行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表1 土壤檢測項目及標準列表
檢查項目檢查方法檢查項目檢查方法病原菌種類測定PCR法重金屬及農殘含量按GB/T1奶06-2009測定各項指標真菌/細菌比率磷酸脂肪酸分析法(PLFA鹽類濃度按 NY/T 1121.16-2008測定細菌總數的測定平板菌落計數法十壤酸堿度CPH值)按 GB/T19506-2009。3、調節土壤pH值,抑制病原菌繁殖。根據土壤檢測結果確定施用量,石灰類改良劑的溶解度不大,一般采用表面撒施后再犁入土中。其翻土的深度應與改良的土壤深度目標一致。另外,應與有機肥混合施用。因為有機質中的有機酸可以與鈣結合助于其向下移動。(1)過酸性土壤用生石灰調節pH值①pH在4. 0-4. 2之間,石灰施用量為170_200kg/畝;②pH在4. 2-4. 8之間,石灰施用量為100_170kg/畝;③pH在4. 8-5. 3之間,石灰施用量為80_100kg/畝。(2)堿性土壤用有機肥調節pH值堿性土壤改良可以采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其目的是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從而酸化土壤。①干秸稈還田用量為pH在7. 0-7. 2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350-500kg/畝;pH在7. 2-7. 5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500_700kg/畝;pH在7. 5-7. 8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700_1000kg/畝;②青稞期秸稈還田用量為pH在7. 0-7. 2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6-8噸/畝;pH在7. 2-7. 5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8-11噸/畝;
pH在7. 5-7. 8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11-14噸/畝;③直接施用自產有機肥(或市面購買):pH在7. 0-7. 2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2-3噸/畝;pH在7. 2-7. 5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3_5噸/畝;
pH在7. 5-7. 8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5_8噸/畝;或以腐殖質計①pH在7. 0-7. 2之間,增加腐殖質量為1-2噸/畝;②pH在7. 2-7. 5之間,增加腐殖質量為2-4噸/畝;③pH在7. 5-7. 8之間,增加腐殖質量為4-6噸/畝;4、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的施用根據2、中的檢測結果,進行有機肥和菌肥的施用,在為作物提供多種養分和活性物質的同時,能夠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提高微生物活性,從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①播種當年的春季將腐熟的有機肥均勻的撒入土壤中。有機肥(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開有售,有機質含量在45%以上)施用量為3-6噸/畝;微生物菌劑(如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菌劑,吉林省集韓生物肥有限公司公開有售)施用量為500-600kg/畝,按1 5的比例進行稀釋,菌液濃度為105-108CfU/ml。②在播種前兩周,將濃度為105-108cfu/ml的生物菌劑(如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菌劑)按施入量0. 5-;3kg/m2施入15-20cm深的土壤中混拌均勻,促進有益菌群的增殖,可達到有效防治作物病害、拮抗土壤病原菌,避免農藥濫用造成的農殘過大,重金屬超標等問題。有效提高人參的產量和質量。(上述有機肥、微生物菌劑施用品種不限于此,還可以是市面其它同類產品)4、人工土壤消毒(1)殺蟲劑的施用播種前的春季或夏季,旋耕機沿著地塊最外邊緣,以螺旋狀向內進行旋耕作業,一般旋耕1-5遍。旋地后,揚撒15%樂斯本顆粒殺蟲劑(吉林力生農化農藥有限公司公開銷售),用藥量為0. 5-3kg/畝。然后混拌均勻,殺死土壤中固有的有害微生物及害蟲。(2)床面消毒播種后的床面及過道,選用預防土傳及種傳病害效果顯著的綠色農藥(如惡霉靈)進行消毒。用噴霧器進行人工打藥作業,每5g/袋惡霉靈加15-20kg水,打藥量為藥液浸潤池面2-3cm。(3)春季消毒早春人參出苗前,選用綠色廣譜性農藥惡霉靈按0.03%的比例,對床面及作業道進行噴灑消毒,打藥量為藥液浸潤池面2-3cm。(4)人參生長發育期土壤消毒人參出苗整齊后,每隔10-15天進行一次根際土壤消毒處理,下法①②單獨施用或輪換施用。①EM菌劑,原液+營養液24kg/畝,稀釋500-3000倍灌根施用(萬贏牌EM菌劑通化萬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②枯草芽孢桿菌IO5-IO8CfuAil生物菌劑按0. 5-1. 5kg/m2+EM菌劑原液+營養液Ukg/m2,稀釋500-3000倍灌根施用。5、土壤的田間管理(1)除草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進行除草。①在馬道溝覆一層膜,抑制馬道溝中雜草的生長,而且覆膜有利于排水,防止因參床含水量過大而造成的病原菌繁殖,從而對人參產生病害。②對參床四周的雜草要及時拔除,床幫、床頭及周邊雜草用鋤頭鏟除,大草拔出后土松要用手壓實,使植物通風透光良好,人參生長健壯才能抵抗病原菌的侵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除草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傷害人參根部。忌用藥物除草。(2)松土人參出苗后要勤松土,春季頭遍松土和秋后最后一遍松土要深,夏季松土 3-10遍,松土要淺,防止水大、土壤板結,提高參床土溫。如果發現病株立即拔除深埋或燒掉,并且根據不同的病情用藥物對病區進行處理。(3)清理田間衛生秋季人參枯萎時,要及時徹底清除池床上的枯枝、病枝,對病枝要集中深埋或燒掉,以減少第二年的侵染病原。(4)多年生人參地管理當多年生人參地有鹽成分集結現象時,在9月下旬-11月間,用干凈的黃土或作業道內的細土,于參床表面覆蓋2-3cm。覆土的作用是減少灰色霉菌病的發病率,增加根部重量及產量,減少赤斑參在總產量中的比例,從而提高人參的質量。采用人參床面覆土這項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參栽培地土壤表層鹽分的過多積聚,預防病害發生。
9
權利要求
1. 一種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紫外線殺菌每年4月中旬至9月下旬,對黑色休閑土地進行旋翻,翻地5-15次,7-8月間,高溫期多翻地,每次翻地深度為0. 10-1. Om,后一次與前一次翻地的方向要形成一定的角度,翻地間隔2-3日;(2)調節土壤pH值,抑制病原菌繁殖根據土壤檢測結果確定施用量;a.過酸性土壤用生石灰調節pH值①pH在4.0-4. 2之間,石灰施用量為170-200kg/畝;②pH在4.2-4. 8之間,石灰施用量為100-170kg/畝;③pH在4.8-5. 3之間,石灰施用量為80-100kg/畝;b.堿性土壤用腐殖質調節pH值堿性土壤改良可以采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其目的是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從而酸化土壤;①干秸稈還田用量為pH在7. 0-7. 2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350-500kg/畝;pH在7. 2-7. 5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500-700kg/畝;pH在7. 5-7. 8之間,干秸稈還田量為700-1000kg/畝;pt/ .'τΛ ·②青稞期秸稈還田用量為pH在7. 0-7. 2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6-8噸/畝;pH在7. 2-7. 5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8-11噸/畝;pH在7. 5-7. 8之間,鮮秸稈還田量為11-14噸/畝;pt/ .'τΛ ·③直接施用自產有機肥(市面有售)pH在7. 0-7. 2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2-3噸/畝;pH在7. 2-7. 5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3-5噸/畝;pH在7. 5-7. 8之間,有機肥施用量為5-8噸/畝;(3)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的施用a、旋地后施用有機肥和微生物菌劑進行土壤改良;b、在播種前兩周,施入微生物菌劑;(4)人工土壤消毒a殺蟲劑的施用在春季或夏季,每次旋地后,揚撒殺蟲劑;b床面消毒播種后的床面及過道,選用預防土傳及種傳病害效果顯著的綠色農藥進行消毒;c春季消毒早春人參出苗前,將床面及作業道進行噴灑消毒;(5)土壤的田間管理a除草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進行除草;馬道溝覆一層膜;參床四周的雜草要及時鏟除;b松土人參出苗后要勤松土,春季頭遍松土和秋后最后一遍松土要深,夏季3-10遍松土要淺,發現病株立即拔除深埋或燒掉,并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用藥物對病區進行處理;c清理田間衛生秋季上防寒土之前,徹底清除床上的枯枝病株;d多年生人參地管理多年生人參地有鹽成分集結現象時,在9月下旬-11月間,用干凈的黃土或作業道內的細土,于參床表面覆蓋l_5cm。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a中有機肥使用量為2-12t/畝;微生物菌劑施用量為500-600kg/畝,菌液濃度為105-108cfu/ml,按1 5的比例進行稀釋施用。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b中將105-108cfu/ml生物菌劑按0. 5-3kg/m2的量施入5_30cm或15_20mm深的土壤中。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中揚撒15%樂斯本顆粒殺蟲劑,每畝地用藥量0. 5-3kg。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中選用預防土傳及種傳病害效果顯著的綠色農藥如惡霉靈進行噴霧消毒,5g—袋惡霉靈加15-20kg水,打藥量為藥液浸潤池面3-30mm或2_3mm。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中早春人參出苗前,用0. 03%惡霉靈將床面及作業道進行噴灑消毒;打藥量為藥液浸潤池面3-30mm或2_3mm。
7.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機肥使用量為3-6t/畝;微生物菌劑施用量為500-600kg/畝。
8.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1)每次翻地深度為45cm。
9.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4)中有人參生長發育期土壤消毒;人參出苗整齊后,每隔10-15天進行一次根際土壤消毒處理,下法①②單獨施用或輪換施用①EM菌劑,原液+營養液24kg/畝,稀釋500-3000倍灌根施用;②枯草芽孢桿菌105-108cfu/ml生物菌劑按0.5-1. 5kg/m2+EM菌劑原液+營養液Ukg/m2,稀釋500-3000倍灌根施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非林地人參種植防治病蟲害的土壤管理方法。包括(1)紫外線殺菌每年4月中旬至9月下旬,對黑色休閑土地進行旋翻。(2)調節土壤pH值,抑制病原菌繁殖。(3)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的施用。(4)人工土壤消毒。(5)土壤的田間管理除草、松土、清理田間衛生、多年生人參地管理等,創造適合人參生長的土壤環境,實現了對非林地人參種植的病蟲害防治,將土壤中存活的細菌和蟲卵殺死,可以有效的減少化學藥劑的施用,可抵抗病原菌的侵入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加根部重量,提高人參內部組織密度,降低紅皮病的發病率,從而提高人參質量,為非林地人參種植提供了土壤保障,有利于人參非林地生產。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550256SQ20121001291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6日
發明者劉子湫, 張洪娟, 李國君 申請人: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