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草莓種苗繁育方法
草莓種苗繁育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草莓種苗繁育方法。
技術背景
草莓種苗繁育技術是草莓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繁育生長健壯品質優秀的無病毒草莓種苗更是各草莓繁育中心及草莓種植戶之夢寐所求。隨著近年來全國草莓種植地域分布愈來愈廣,面積不斷擴大,草莓種苗快繁擴繁體系得到了各方重視。但是,目前國內草莓種苗繁育市場魚龍混雜,要么種苗質量差成活難,2010年曾有栽植戶成活率不足30%, 給群眾造成巨大損失;要么采用設施繁育營養缽種苗,雖然質量較好但成本太高,一般農戶難以接受,且繁育數量受限制,供需矛盾較大。隨著國內外草莓需求市場的快速擴大,種植戶在草莓促成栽培條件下追求草莓品質優良和前期產量的愿望日益迫切,優質草莓種苗供應特別是無病毒營養缽育草莓種苗成為群眾需求重點。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草莓種苗繁育方法,既能按照當前技術模式在大棚內育苗,省時省工,便于管理和分類,又能突破常規在露地繁育出優質營養缽育種苗,節約投資,擴大優質種苗繁育數量,降低種植戶種苗成本,而且優質苗率可以達到95%以上,解決了當前營養缽育草莓種苗技術中存在的難以在露地繁育、費時費工、成本過高、優質苗率低等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 將原種苗在營養缽中進行繁育,并一直培育至原種苗進入生殖生長周期、r -IlJ ;
步驟2 將裝有原種苗的營養缽與繁育穴盤按照繁殖系數進行布局繁苗畦,即將營養缽放入繁育穴盤,然后填充營養土,營養土壓實后與繁育穴盤面等平后,進行育苗;
步驟3 原種苗匍匐莖頂端幼苗開始生根后,進行固定整理,使匍匐莖頂端幼苗在繁育穴盤目中的營養缽內生長,最終形成獨立種苗。
所述步驟2是在匍匐莖頂端幼苗根系萌發前完成。
所述步驟2是在原種苗進入生殖生長周期前。
所述步驟1的原種苗在三月中下旬定植在營養缽中進行繁育。
所述育苗方式包括單側育苗,單側育苗在原種苗一側進行單向繁育,需單側預留 150CM繁育帶,原種苗密度縱向間距為120CM,一個原種苗配套對應兩排繁育穴盤。
所述育苗方式包括雙側育苗,雙側育苗中間一行為原種苗,原種苗與原種苗之間橫向間隔60CM,原種苗兩側規劃預留繁育空間及操作通道各150CM,每側可向外縱向放置3 個繁育穴盤,滿足60-90個苗位。
所述原種苗與繁育穴盤按1 90配比布局繁苗畦,按原種苗繁育速度依次擺放。
所述繁育穴盤為15目繁育穴盤,目與目之間的間距不少于12厘米,所述每目的高為7cm,一端孔的直徑D為7cm,另一端孔的直徑d為5cm。
所述營養缽的容積為2升。
所述營養土由草炭、蛭石、熟化土構成,所述草炭、蛭石、熟化土按體積比5 :5:1 比例配置。
所述營養土濕度要求、追肥、防病方法與常規繁育相同,營養土濕度以用手緊捏能成團為宜,追肥以葉面噴肥和原種苗根部追肥配合為佳,防病以預防白粉、炭疽感染為主, 用藥可用阿米西達、代森錳鋅、甲托、咪酰胺輪用最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有
一、把營養缽草莓種苗繁育通過繁育穴盤由室內發展到室外,降低設施條件、減小勞動強度、降低種苗成本、容易按照市場需求增減種苗繁育面積,該方法繁育的種苗成本在當前僅0. 4元,節約成本將近一半。
二、原種苗及營養缽用營養土可有效阻斷土傳病毒,使繁育出的種苗病毒攜帶率減到最小,以保證種苗質量。
三、繁育的原種苗采用營養缽限根處理,種苗根系發達,一般定植后沒有緩苗期, 使得草莓果采收期提前10天以上,且前期產量較高,效益突出。
利用繁育穴盤添加營養缽育苗,改進草莓種苗繁育方式,達到低成本、高效率、突破當前技術條件限制,滿足快繁擴繁優繁目標。
圖1(a)是繁育穴盤俯視圖,圖2(b)是繁育穴盤左視圖,圖1 (c)是繁育穴盤仰視圖。
圖2(a)是本發明的單側育苗示意圖,圖2(b)是本發明的雙側育苗示意圖。
圖3(a)是本發明的固定夾結構示意圖,圖3(b)是是本發明的固定夾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 將原種苗在營養缽中進行繁育,并一直培育至原種苗進入生殖生長周期、r -IlJ ;
步驟2 將裝有原種苗的營養缽與繁育穴盤按照繁殖系數進行布局繁苗畦,即將營養缽放入繁育穴盤,然后填充營養土,營養土壓實后與繁育穴盤面等平后,進行育苗;
步驟3 原種苗匍匐莖頂端幼苗開始生根后,進行固定整理,使匍匐莖頂端幼苗在繁育穴盤目中的營養缽內生長,最終形成獨立種苗。
草莓原種苗營養缽培養技術是將無病毒草莓原種苗在三月中下旬定植在營養缽中進行繁育培養。
該營養缽,容積規格可適當調整,但容積以滿足2升以上為宜,該數據根據滿足草莓原種苗正常生長繁殖最小供給營養容積及原種苗根系吸收營養面積實踐所得。
該方法最大優勢是在原種苗營養生長周期可進行集中管理,待進入生殖生長周期前,最遲在匍匐莖頂端幼苗根系萌發前,將原種苗營養缽和繁育穴盤按照繁殖系數,規劃用地分布定位。
標準化穴盤繁育營養缽種苗技術是設計制作專用草莓種苗繁育穴盤,繁育穴盤外形尺寸亦可變化,但實際操作中以15目為宜,目間距(縱向和橫向)均不小于12CM,以滿足每目中幼苗能夠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不小于144CM2),所述每目的高為7cm,一端孔的直徑 D為7cm,另一端孔的直徑d為5cm,正好放置一個同規格營養缽。
參照圖2,原種苗進入生殖生長期后,將原種苗連同營養缽與繁育穴盤按1 90配比布局繁苗畦,即1棵原種苗配套90目繁育穴盤(15目穴盤六個),按繁育速度依次擺放, 這樣既能滿足一顆原種苗的最大繁育系數,能有效控制數量,提高種苗質量。
具體方法如下
1、單側育苗在原種苗一側進行單向繁育,需單側預留150CM繁育帶,但原種苗密度由原來60CM縱向間距變為120CM,即一個原種苗營養缽配套對應兩排穴盤。
2、雙側育苗中間一行為原種苗,原種苗與原種苗之間縱向間隔60CM,原種苗兩側規劃預留繁育空間及操作通道各150CM,每側可向外縱向放置3個穴盤,滿足90個苗位 (該繁育系數按無病毒原種苗繁育優質種苗常規數據所得),氣候差異可適當調整(可控制在60-90之間)。
雙側育苗管理簡便,單側育苗苗齡易掌握,各有優勢,繁育過程當中繁育穴盤不需要一次布放完,而是按照原種苗匍匐莖抽生數量及坐苗情況依次布放,操作更為方便。
原種苗匍匐莖頂端幼苗開始生根后,即可按照穴位距離進行固定整理,使其根系在穴盤目中營養缽內生長,最終形成獨立種苗,固定匍匐莖頂端幼苗時應使用固定夾或同功能替代品,滿足固定牢固不損傷匍匐莖為宜。
所述固定夾上端設置有圓環,與圓環相連設置有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由兩彈性臂構成
將匍匐莖頂端幼苗的頂端芽體按照匍匐莖長度放置于營養缽內,用固定夾將芽體固定,促使根系穩定生長,保證固定深度以壓緊芽體不損傷匍匐莖組織。
繁育方法
先將營養缽放入繁育穴盤,然后填充營養土,營養土壓實后與繁育穴盤面等平。營養缽與繁育穴盤目孔大小要相適,保證起苗時營養缽連同繁育種苗能同時取出,繁育穴盤消毒后可重復使用。
營養土濕度要求、追肥、防病方法等與常規繁育相同。
營養土濕度以用手緊捏能成團為宜,追肥以葉面噴肥和原種苗根部追肥配合為佳,防病以預防白粉、炭疽感染為主,用藥可用阿米西達、代森錳鋅、甲托、咪酰胺輪用最好。
兩項專用器具配合使用就能為繁育出優質無病毒草莓種苗提供必要條件。
本方法主要是在優化原種苗管理基礎上,用繁育穴盤作為固定器固定營養缽來繁育種苗,解決了當前營養缽繁育種苗當中存在的
1、單個營養缽不易固定,需在棚內避風,限制繁育面積問題。
2、苗間距規范控制,解決了因繁苗密度太大徒長和面積浪費問題。
3、繁育系數不高,優苗率低的問題。
同時具有露地發育環境多變,種苗經過歷練,根系發達,定植后不需緩苗期,前期產量和草莓品質都有保證;操作技術簡單,勞動強度小,非青壯勞力亦可操作,人力成本降低等優勢。
該標準化方法打破繁育設施基礎限制,節約成本,擴大優質種苗繁育數量,降低種植戶種苗成本,而且優質苗率可以達到95%以上。
經實際觀察核算,使用該技術繁育的種苗成熟期一般提前10天以上,產量增加 15%以上,每畝可為農戶節約成本2000余元,增產400至500公斤。
目前,該標準化繁育技術出產種苗經北京、江蘇、河南、陜南、關中等地栽植,優勢明顯。
權利要求
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 將原種苗在營養缽中進行繁育,并一直培育至原種苗進入生殖生長周期前;步驟2 將裝有原種苗的營養缽與繁育穴盤按照繁殖系數進行布局繁苗畦,即將營養缽放入繁育穴盤,然后填充營養土,營養土壓實后與繁育穴盤面等平后,進行育苗;步驟3 原種苗匍匐莖頂端幼苗開始生根后,進行固定整理,使匍匐莖頂端幼苗在繁育穴盤目中的營養缽內生長,最終形成獨立種苗。
2.根據權利要求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是在匍匐莖頂端幼苗根系萌發前完成。
3.根據權利要求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是在原種苗進入生殖生長周期前。
4.根據權利要求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的原種苗在三月中下旬定植在營養缽中進行繁育。
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方式包括單側育苗,單側育苗在原種苗一側進行單向繁育,需單側預留150CM繁育帶,原種苗密度縱向間距為120CM,一個原種苗配套對應兩排繁育穴盤。
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方式包括雙側育苗,雙側育苗中間一行為原種苗,原種苗與原種苗之間橫向間隔60CM,原種苗兩側規劃預留繁育空間及操作通道各150CM,每側可向外縱向放置3個繁育穴盤,滿足60-90個苗位。
7.根據權利要求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種苗與繁育穴盤按 1 90配比布局繁苗畦,按原種苗繁育速度依次擺放。
8.根據權利要求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繁育穴盤為15目繁育穴盤, 目與目之間的間距不少于12厘米,所述每目的高為7cm,一端孔的直徑D為7cm,另一端孔的直徑d為5cm。
9.根據權利要求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缽的容積為2升。
10.根據權利要求1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土由草炭、蛭石、熟化土構成,所述草炭、蛭石、熟化土按體積比5 5 1比例配置。
全文摘要
草莓種苗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將原種苗在營養缽中進行繁育,并一直培育至原種苗進入生殖生長周期前;步驟2將裝有原種苗的營養缽與繁育穴盤按照繁殖系數進行布局繁苗畦,即將營養缽放入繁育穴盤,然后填充營養土,營養土壓實后與繁育穴盤面等平后,進行育苗;步驟3原種苗匍匐莖頂端幼苗開始生根后,進行固定整理,使匍匐莖頂端幼苗在繁育穴盤目中的營養缽內生長,最終形成獨立種苗,既能按照當前技術模式在大棚內育苗,省時省工,便于管理和分類,又能突破常規在露地繁育出優質營養缽育種苗,節約投資,擴大優質種苗繁育數量,降低種植戶種苗成本,而且優質苗率可以達到95%以上。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550265SQ20121003040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3日
發明者張進峰 申請人:張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