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
一種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林業領域的育苗栽培方法,具體涉及一種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油橄欖(Olea europaea L.)是原產地中海地區的珍貴木本油料樹種。其主要產品橄欖油是著名的優質食用油,被譽為“植物油皇后”。橄欖油雖是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產品,但近20年來產銷持續兩旺,這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加深了人們對油橄欖產品的認識。 有鑒于此,地處亞熱帶的世界各國都對引種油橄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國規模引種油橄欖始于1964年,甘肅隴南的白龍江河谷區是我國最佳適生區,截至2011年底,甘肅省油橄欖栽培面積達到24. 5萬畝,2011年鮮果產量為4500t,年產油600t,鮮果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以上,油橄欖栽培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第一。在甘肅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發展的重點區域是漢王、石門、三河、城關等鄉鎮的重點村,油橄欖收入已占農民種植收入的40%以上, 油橄欖逐漸成為振興地方經濟、幫助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搖錢樹”。武都因此被國家質監總局批準為甘肅油橄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中國油橄欖之鄉”。
但是,目前甘肅油橄欖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種苗質量差。現有育苗方式培育的苗木根系較弱,生理活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生長緩慢,童期長, 嚴重影響了油橄欖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油橄欖若用種子繁育后代分化變異較大,其母本的優良性狀得不到完整的保留, 因此生產上基本不用此方式繁育。國外油橄欖生產苗木主要是扦插繁育和嫁接繁育,我國主要以扦插繁育為主。目前生產上多采用露天冷床扦插繁育,用該法育苗生根率受氣候影響較大,生根率較低;且生根較慢,生根時間長,需要5 6個月;扦插生根后,移苗培養時正值初夏,高溫天氣,管理稍有不善則成苗率較低;育苗周期較長,在苗圃至少需要兩年才能出圃栽植,因此在短期內無法獲得大量的苗木,在生產上不能及時提供大量苗木。
由于油橄欖被我國引進的歷史不長,苗木培育技術研究領域尚有許多空白。近年來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進行了良種壯苗培育技術研究,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出了一套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技術,提高了生根率,大大的縮短了育苗周期,降低了育苗成本,取得了較為成熟的實用技術成果。據我們對國內油橄欖苗木培育技術的了解,并進行了技術查新發現,目前國內尚沒有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培育成功的生產實踐和研究理論報道。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生根時間短、育苗周期短、苗木根系好,生理活性好,造林成活率高的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包括插床準備、插穗采集、插條處理、扦插方法與扦插時間、插后管理,具體方法步驟如下a.插床準備在日光溫室內,按溫室面積設計插床、步道;在插床區挖除20 22cm,將底面整平,四周用磚塊圍邊;在插床內底層鋪5cm厚的細沙;細沙上面鋪一層耐30 40°溫度的隔熱材料;在隔熱材料上面均勻地鋪設、兩端呈“U”字型折回排列的地熱線,兩相鄰地熱線間隔 10 15cm,將地熱線固定在苗床兩端、拉直;在地熱線上覆設15cm厚的濕沙;電熱線一端安裝控溫儀,接上電源;扦插前把床面整平,然后用質量百分比濃度0. 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灑床面進行消毒,噴灑量3 4kg/m2 ;細沙粒度為0. 5mm 1. 5mm ;隔熱材料是塑料膜或無紡布;b.插穗采集選擇1年生幼樹作為采集插穗的母樹,選擇無病蟲害、成熟度好的枝條作插條;插條剪成長度10 12cm,留4 6節,頂端上留2 4片葉,上端距芽0. 5 Icm處剪平,下端剪成斜馬耳形;剪好后每100根捆成一捆,剪條過程與成捆后需經常噴水保持插條枝葉濕潤; 采條與扦插同時進行,隨采隨處理;即采集成捆的插條隨時進入下步驟;c.插條處理將剪好的插條根部放在IOOOmg 2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 5cm ;第二天插前將插條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劑,蘸取深度3cm ;用吲哚丁酸2000mg/kg溶液加入適量的滑石粉調成糨糊狀,制得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劑;d.扦插方法用一塊長100cm、寬5 6 cm的薄木板,將木板平放在插壤表面,在緊靠木板的一側邊開溝,溝深6 7cm ;將插條直放入溝內;回填插壤埋實插條基部,深度為插條的1/2 ;插條的行距為木板寬度即5 6 cm,株距為3 4 cm ;插后立即澆透水;e.扦插時間11月 翌年2月;f.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溫室內溫度18 20°C,濕度90% 95%,使插條及其葉片濕潤有光澤,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溫度23 25°C,含水率60% 70% ;扦插后35 40天產生愈傷組織,45 55天生根,而后下床按照現有的行標LY/T1000-1991方法,移植至容器袋或營養缽,培育容器苗。
溫床育苗的關鍵也是溫度、濕度管理。保持插壤溫度23 25°C的做法是將控溫儀溫度設定在25°C ;插壤的水分不易太多,插壤含水率保持在60% 70%的簡便檢測方法是手握插壤成團,松開即散,手掌濕潤并沾有細沙粒為水分適宜,水分過多根部易腐爛。插后管理要保持空氣溫度不能高于地溫,否則只長葉不生根,日光溫室的濕度在90% 95%,使插穗上始終保持霧水狀;日光溫室室溫保持在18 20°C。
本發明扦插育苗生根率高達90%以上,扦插后35 40天產生愈傷組織,45 55 天即可生根。本發明所培育苗木的關鍵在于插條處理,插壤溫度高于空氣溫度,有利于根系的生長,所培育的苗木根系健壯。有益效果詳盡說明如下第一,縮短育苗周期;傳統育苗生根需5 6個月,而使用本發明可縮至50天左右,大大縮短了育苗時間,溫床至少能扦插兩批苗,第一批11月初至12月底,下床移植到容器袋或營養缽,在溫室中繼續培育,第二批12月底至翌年2月底,下床后移植到容器袋后室外培育,兩批苗木都能在3月初之前移植培育,而3月正值植物生長期開始,下床苗沒有錯過生長季節,苗木生長量可達50 60cm,當年就能出圃。而傳統的育苗苗木下床時間在4 5 月,正值初夏,溫度較高,苗木移植出現緩苗現象,生長量僅15 25cm,當年不能出圃,只能第二年出圃。從經營管理角度來說,育苗周期的縮短,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育苗利潤。
第二,提高生根率;傳統育苗生根率在40% 80%之間,本發明生根率可達90%以上,生根率大大提高。由于育苗利潤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生根率的高低,生根率的提高,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育苗利潤。
第三,苗木質量的提高;使用傳統育苗方法,空氣溫度高于插壤溫度,使得插條有利于枝葉生長,而不利于根系生長,因此所培育的苗木,根系較弱,生理活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生長緩慢,果樹童期長,嚴重影響了油橄欖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而使用本發明所培育苗木,插壤溫度高于空氣溫度,有利于根系的生長,所培育的苗木根系健壯。
第四,延長扦插季節;使用傳統育苗方法,因生根時間長,受外界環境溫度較大,要使苗木有較高的移植成活率,必須在5月以前下床,因此只能在11月 12月底扦插。本發明,生根時間短,扦插時間可延長至2月底。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a.插床準備在日光溫室內,按溫室面積設計插床、步道;在插床區挖除20cm,將底面整平,四周用磚塊圍邊;在插床內底層鋪5cm厚的細沙;細沙上面鋪一層耐30 40°溫度的塑料膜;在塑料膜上面均勻地鋪設、兩端呈“U”字型折回排列的地熱線,兩相鄰地熱線間隔10 15cm, 將地熱線固定在苗床兩端、拉直;在地熱線上覆設15cm厚的濕沙;電熱線一端安裝控溫儀, 接上電源;扦插前把床面整平,然后用質量百分比濃度0. 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灑床面進行消毒,噴灑量:3kg/m2 ;細沙粒度為0. 5mm 1. 5mm ;b.插穗采集選擇1年生幼樹作為采集插穗的母樹,選擇無病蟲害、成熟度好的枝條作插條;插條剪成長度10 12cm,留4 6節,頂端上留2 4片葉,上端距芽0. 5 Icm處剪平,下端剪成斜馬耳形;剪好后每100根捆成一捆,剪條過程與成捆后需經常噴水保持插條枝葉濕潤; 隨采隨處理;c.插條處理將剪好的插條根部放在1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5cm ;第二天插前將插條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劑,蘸取深度3cm ;用吲哚丁酸2000mg/kg溶液加入適量的滑石粉調成糨糊狀,制得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劑;d.扦插時間與扦插方法11月1日,用一塊長100cm、寬5 cm的薄木板,將木板平放在插壤表面,在緊靠木板的一側邊開溝,溝深6 7cm ;將插條直放入溝內;回填插壤埋實插條基部,深度為插條的1/2 ; 插條的行距為木板寬度即5 cm,株距為4 cm;插后立即澆透水;e.插后管理5保持日光溫室內溫度18 19°C,濕度93% 95%,使插條及其葉片濕潤有光澤,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溫度23 °C,含水率60% 62% ;扦插后35 40天產生愈傷組織,45 55天生根,11月沈日下床,按照現有的行標LY/T1000-1991方法,移植容器袋或營養缽培育。
實施例2a.插床準備在日光溫室內,按溫室面積設計插床、步道;在插床區挖除22cm,用質量百分比濃度 0. 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灑床面進行消毒,噴灑量4kg/m2 ;其余同實施例1。
b.插穗采集同實施例1。
c.插條處理將剪好的插條根部放在15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其余同實施例1。
d.扦插時間與扦插方法12月觀日,用一塊長100cm、寬6 cm的薄木板開溝,插條的行距為5 cm,株距為3 cm; 其余同實施例1。
e.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溫室內溫度19 20°C,濕度91% 93%,使插條及其葉片濕潤有光澤,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溫度,含水率66% 68% ;扦插后36 40天產生愈傷組織,45 52天生根;翌年3月2日下床,按行標LY/T1000-1991移植,培育容器苗。
實施例3 a.插床準備在日光溫室內,按溫室面積設計插床、步道;在插床區挖除21cm,底層細沙上面鋪一層耐30 40°溫度的無紡布作為隔熱材料;用質量百分比濃度0. 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灑床面進行消毒,噴灑量3. 5kg/m2 ;其余同實施例1。
b.插穗采集同實施例1。
c.插條處理將剪好的插條根部放在1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其余同實施例1。
d.扦插時間與扦插方法11月6日,用一塊長100cm、寬5.5 cm的薄木板開溝,插條的行距為5. 5cm,株距為 3. 5cm;其余同實施例1。
e.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溫室內溫度18 20°C,濕度93% 95%,使插條及其葉片濕潤有光澤,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溫度M 25°C,含水率67% 70% ;扦插后36 40天產生愈傷組織,45 50天生根;12月30日,下床后移植容器袋或營養缽,按行標LY/T1000-1991移植, 培育容器苗。
實施例4 a.插床準備在日光溫室內,按溫室面積設計插床、步道;在插床區挖除20cm,底層細沙上面鋪一層耐30 40°溫度的塑料膜作為隔熱材料;其余同實施例1。
b.插穗采集同實施例1。
c.插條處理將剪好的插條根部放在14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其余同實施例1。
d.扦插時間與扦插方法12月31日,用一塊長100cm、寬5. 5 cm的薄木板開溝,插條的行距為5. 5cm,株距為 3. 5cm;其余同實施例1。
e.插后管理同實施例1,翌年3月1日,下床后移植容器袋或營養缽,按行標LY/T1000-1991移植, 培育容器苗。
權利要求
1.一種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床準備、插穗采集、插條處理、扦插方法與扦插時間、插后管理,具體方法步驟如下a.插床準備在日光溫室內,按溫室面積設計插床、步道;在插床區挖除20 22cm,將底面整平,四周用磚塊圍邊;在插床內底層鋪5cm厚的細沙;細沙上面鋪一層耐30 40°溫度的隔熱材料;在隔熱材料上面均勻地鋪設、兩端呈“U”字型折回排列的地熱線,兩相鄰地熱線間隔 10 15cm,將地熱線固定在苗床兩端、拉直;在地熱線上覆設15cm厚的濕沙;電熱線一端安裝控溫儀,接上電源;扦插前把床面整平,然后用質量百分比濃度0. 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灑床面進行消毒,噴灑量3 4kg/m2 ;細沙粒度為0. 5mm 1. 5mm ;b.插穗采集選擇1年生幼樹作為采集插穗的母樹,選擇無病蟲害、成熟度好的枝條作插條;插條剪成長度10 12cm,留4 6節,頂端上留2 4片葉,上端距芽0. 5 Icm處剪平,下端剪成斜馬耳形;剪好后每100根捆成一捆,剪條過程與成捆后需經常噴水保持插條枝葉濕潤; 采條與扦插同時進行,隨采隨處理; c.插條處理將剪好的插條根部放在IOOOmg 2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 5cm ;第二天插前將插條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劑,蘸取深度3cm ;用吲哚丁酸2000mg/kg溶液加入適量的滑石粉調成糨糊狀,制得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劑;d.扦插方法用一塊長100cm、寬5 6 cm的薄木板,將木板平放在插壤表面,在緊靠木板的一側邊開溝,溝深6 7cm ;將插條直放入溝內;回填插壤埋實插條基部,深度為插條的1/2 ;插條的行距為木板寬度即5 6 cm,株距為3 4 cm ;插后立即澆透水;e.扦插時間11月 翌年2月;f.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溫室內溫度18 20°C,濕度90% 95%,使插條及其葉片濕潤有光澤,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溫度23 25V,含水率60% 70% ;扦插后35 40天產生愈傷組織,45 55天生根,而后下床按照現有的行標LY/T1000-1991移植至容器袋或營養缽,培育容器苗。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熱材料是塑料膜或無紡布或其它隔熱材料。
全文摘要
一種油橄欖溫室溫床扦插育苗方法,包括插床準備、插穗采集、插條處理、扦插方法與扦插時間、插后管理;日光溫室內設插床;選擇1年生幼樹作為采集插穗的母樹,選擇無病蟲害、成熟度好的枝條作插條;插條剪成長度10~12cm,留4~6節,頂端上留2~4片葉,上端距芽0.5~1cm處剪平,下端剪成斜馬耳形;將剪好的插條根部放在1000mg~2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5cm;第二天插前將插條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劑;插條的行距5~6cm,株距3~4cm;保持日光溫室內溫度18~20℃,濕度90%~95%,插床土壤溫度23~25℃,含水率60%~70%;45~55天生根下床。本發明扦插育苗生根率高達90%以上,扦插后35~40天產生愈傷組織,45~55天即可生根。
文檔編號A01G9/10GK102550330SQ20121008384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7日
發明者吳文俊, 姜成英, 趙夢炯, 陳煒青 申請人: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