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花生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栽培技術領域,涉及ー種花生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花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發展花生生產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花生種植包括整地、播種、起壟、田間管理、收獲。傳統花生種植一般是ー個地塊ー個品種,如果一塊地需種幾個品種,也是將品種按先后次序,播完ー個,再播另ー個,品種間不進行混作。這樣在花生出苗生長過程中,因為相鄰壟上為同一品種花生,植株之間的高度基本相同,使花生冠層受光面積、冠層內透光率和CO2的交流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冠層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莢果產量的提高。如何改進花生的種植方法以提高花生產量,這 是本技術領域目前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ー種花生種植方法,通過改變種植方法,以增加花生植株受光面積和CO2的交流,提高冠層的光合作用,進而提高莢果產量。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ー種花生種植方法,包括整地、播種、起壟、施肥、田間管理、收獲,其特征在于播種時,選擇兩個生育期相近、類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種,按壟相間排列,即 第I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2壟播種花生品種B,第3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4壟播種花生品種B,以此類推,其余種植過程同常規栽培。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發明選擇兩個生育期相近、類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種,按壟相間排列種植,這樣在花生出苗生長過程中,不同壟上花生植株高度有一定差異,在田間形成波浪式冠層表面,可以增加花生冠層受光面積、冠層內透光率和CO2的交流,提高冠層光合作用,進而提高莢果產量。本發明花生平均株高降低2. 2% -2.7%,壟上植株基部CO2濃度和透光率分別增加3.7% -6. 8%和8.3% -16.4%,冠層光合強度提高3. 7% -6. I %,莢果增產
10.1% -14. 7%。
圖I為本發明ー種花生種植方法的試驗田中花生出苗后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1,本發明ー種花生種植方法的實施例,包括整地、播種、起壟、施肥、田間管理、收獲,播種吋,選兩個在生育期相近,類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種,按壟相間排列,即 第I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2壟播種花生品種B,第3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4壟播種花生品種B,以此類推,其余種植過程同常規栽培。這樣在花生出苗生長過程中,在田間形成波浪式冠層表面,可以增加花生冠層受光面積、冠層內透光率和C02的交流,提高冠層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花生產量。以下是采用本發明花生種植方法和常規花生種植法在試驗田對比種植的實施例。實施例一高產水平大田試驗。花生品種山花7號和花育22號。本發明技木山花7號和花育22號隔壟種植,常規技術山花7號和花育22號分別連壟種植。試驗田壟距85cm,壟面寬50_55cm,壟上行距30_35cm,壟上播2行花生,相距30cm,穴距15cm,每穴2粒種子,春播覆膜栽培,畝施三料復合肥(N15 %、P2O5IS %>K2015% )80kg,耕翻25cm。種植結果見表I。表I對花生冠層光、氣、光合作用和產量的影響
權利要求
1.ー種花生種植方法,包括整地、播種、起壟、施肥、田間管理、收獲,其特征在于,播種時,選擇兩個生育期相近、類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種,按壟相間排列,即第I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2壟播種花生品種B,第3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4壟播種花生品種B,以此類推,其余種植過程同常規栽培。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花生種植方法,包括整地、播種、起壟、施肥、田間管理、收獲,其特點是播種時,選擇兩個生育期相近、類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種,按壟相間排列,即第1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2壟播種花生品種B,第3壟播種花生品種A,第4壟播種花生品種B,以此類推,其余種植過程同常規栽培。這樣花生出苗生長過程中不同壟上花生植株高度有一定差異,在田間形成波浪式冠層表面,可以增加花生冠層受光面積、冠層內透光率和CO2的交流,提高冠層光合作用,進而提高莢果產量。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652479SQ20121008466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8日
發明者王才斌, 鄭亞萍 申請人:山東省花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