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涉及含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殺菌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應用。技術背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Agriculturalantiobiotic120)別名:農抗120、抗霉菌素120、120農用抗菌素。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是一種廣譜抗菌素,它對許多植物病原菌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瓜類白粉病、花卉白粉病和小麥銹病防效較好。醚菌酯(Kresoxim-methyl)化學名稱:甲基(E)-2-甲氧基亞氨基-2-[2-(0-甲苯氧基)苯基]醋酸鹽,分子式:C18H19NO4。其是醌外抑制劑,通過阻礙細胞色素b與細胞色素c1的電子傳遞,抑制線粒體呼吸。選擇性來源于植物體內酶的去酯化。具有保護性、治療性、鏟除性與長殘效性,抑制孢子萌發(fā)。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化學名稱:甲基(N)-[[1-(4-氯苯)吡唑-3基)-氧]-0-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分子式:C19H8ClN3O4。其是醌外抑制劑,通過作用于細胞色素復合物bc1阻礙電子傳導,以抑制線粒體的呼吸作用,具有保護性、治療性和跨層傳導性。肟菌酯(Trifloxystrobin)化學名稱:(2Z)-2-甲氧基亞氨基-2-[2-[[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甲基]苯基]乙酸甲酯;三氟敏;肟草酯;肟菌脂;三1氟敏,分子式:C20H19F3N2O4。肟菌酯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它是具有殺菌活性的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A(strobilurintenacellus菌二級代謝物)的合成類似物。對子囊菌類、半知菌類、擔子菌類和卵菌綱等真菌都有良好的活性。具有化學動力學特性的殺菌劑,它能被植物蠟質層強烈吸附,對植物表面提供優(yōu)異的保護活性。它是一種呼吸抑制劑,通過鎖住細胞色素b與c1之間的電子傳遞而阻止細胞ATP合成,從而抑制其線粒體呼吸而發(fā)揮抑菌作用。醚菌胺(Dimoxystrobin)化學名稱:(E)-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2[a-(2,5-二甲苯氧基)-鄰-甲苯基]乙酰胺,分子式:C19H22N2O3。其是醌外抑制劑,通過作用于細胞色素復合物bc1阻礙電子傳導,以抑制線粒體的呼吸作用。具有保護性、治療性和傳導性,抑制孢子萌發(fā)與菌絲生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單劑長期使用可能帶來抗性發(fā)生、藥效下降等問題,本發(fā)明提出的殺菌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以及適量的表面活性劑和載體。含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殺菌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重量比為1∶70~7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選自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活性成分B選自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中之一種。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較優(yōu)的重量比為1∶50~50∶1;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優(yōu)選的重量比為1∶30~30∶1;更優(yōu)選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的重量比為1∶10~10∶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為1∶10~10∶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的重量比為1∶10~10∶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的重量比為1∶10~10∶1。所述的含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組合物制成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懸乳劑、水乳劑、微乳劑、微囊懸浮劑、微囊懸浮-懸浮劑。所述的含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殺菌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所述的作物包括果樹、蔬菜、糧食作物、茶樹、觀賞植物。所述的病害包括白粉病、炭疽病、紋枯病、枯萎病、銹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軸腐病。本發(fā)明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決于單獨使用時的施用量,也取決于一種化合物與另一種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時也與目標病害有關。通常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為總重量的1%~90%,較佳的為5%~80%。根據不同的制劑類型,活性成分含量范圍有所不同。通常,液體制劑含有按重量計1%~60%的活性物質,較佳地為5%~50%;固體制劑含有按重量計5%~80%的活性物質,較佳地為10%~80%。本發(fā)明的殺菌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種表面活性劑,以利于施用時活性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劑含量為制劑總重量的2%~30%,余量為固體或液體稀釋劑。本發(fā)明的殺菌組合物所選用的表面活性劑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可以選自分散劑、濕潤劑、增稠劑或消泡劑中的一種或幾種。根據不同劑型,制劑中還可以含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穩(wěn)定劑、抗凍劑等。本發(fā)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經稀釋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備,即將活性成分與液體溶劑或固體載體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劑如分散劑、穩(wěn)定劑、濕潤劑、粘結劑、消泡劑等中的一種或幾種。本發(fā)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農藥上可接受的劑型。其中優(yōu)選劑型為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懸乳劑、水乳劑、微乳劑、微囊懸浮劑、微囊懸浮-懸浮劑。組合物制成可濕性粉劑時包含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70%、活性成分B1%~70%、分散劑1%~12%、濕潤劑1%~8%、填料余量。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70%、活性成分B1%~70%、分散劑1%~12%、濕潤劑1%~8%、崩解劑1%~10%、粘結劑0%~8%、填料余量。組合物制成懸浮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分散劑1%~10%、濕潤劑1%~10%、消泡劑0.1%~2%、增稠劑0.05%~2%、抗凍劑0%~8%、去離子水加至100%。組合物制成懸乳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乳化劑1%~10%、分散劑1%~10%、溶劑0~20%、消泡劑0.1%~2%、增稠劑0.05%~2%、抗凍劑0%~8%、穩(wěn)定劑0%~3%、去離子水加至100%。組合物制成水乳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溶劑1%~20%、乳化劑1%~12%、抗凍劑0%~8%、消泡劑0.1%~2%、增稠劑0.05%~2%、去離子水加至100%。組合物制成微乳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乳化劑1%~15%、溶劑1%~10%、抗凍劑0%~8%、穩(wěn)定劑0%~3%、消泡劑0.1%~2%、去離子水加至100%。組合物制成微囊懸浮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0%、分散劑2%~10%、溶劑1%~10%、乳化劑1%~7%、pH調節(jié)劑0.1%~5%、消泡劑0.1%~2%、去離子水加至100%。組合物制成微囊懸浮-懸浮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表面活性劑2%~15%、溶劑1%~15%、乳化劑1%~8%、消泡劑0.1%~2%、增稠劑0.05%~2%、pH調節(jié)劑0.1%~5%、去離子水加至100%。本發(fā)明的可濕性粉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水分散粒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懸浮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懸乳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微乳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水乳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微囊懸浮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微囊懸浮-懸浮劑主要技術指標: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1)本發(fā)明組合物在一定范圍內有很好的增效與持效作用,防效高于單劑;(2)農藥用藥量減少,降低農藥在作物上的殘留量,減輕環(huán)境污染;(3)擴大了殺菌譜,對多種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紋枯病、枯萎病、銹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軸腐病都有較高活性。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中的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應用實施例一實例16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0%、醚菌酯5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鹽4%、無患子粉3%、輕質碳酸鈣加至100%,混合物進行氣流粉碎,制得6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實例2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醚菌酯20%、聚羧酸鹽3.5%、十二烷基硫酸鈉3.6%、高嶺土加至100%,混合物進行氣流粉碎,制得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實例37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5%、醚菌酯35%、木質素磺酸鹽4.5%、潤濕滲透劑F3%、碳酸氫鈉3.1%、輕質碳酸鈣加至100%,混合制得7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實例4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0%、醚菌酯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鹽4%、十二烷基苯磺酸鈉3.8%、尿素3%、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實例54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0%、醚菌酯1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4%、蠶沙3.7%、硅油0.1%、羥乙基纖維素0.12%、甘油1%、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懸浮劑。實例6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5%、醚菌酯25%、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4%、拉開粉BX3.7%、癸酸0.12%、硅酸鋁鎂0.12%、乙二醇1%、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懸浮劑。實例71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懸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0%、醚菌酯1%、烷基苯磺酸鈣鹽3.2%、十二烷基苯磺酸鈉3%、乙腈7%、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硅酮類0.14%、瓜膠0.14%、丙二醇4%、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懸乳劑。實例8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微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5%、醚菌酯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N-辛基吡咯烷酮7%、丙二醇3%、硅油0.2%、去離子水補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微乳劑。實例92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水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醚菌酯20%、烷基苯磺酸鈣4%、三甲基環(huán)己烯酮4.5%、丙三醇5%、有機硅0.11%、瓜膠0.12%、去離子水補足100%,制得2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水乳劑。實例103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0%、醚菌酯1%、褐藻酸鈉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4%、植物油7%、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4%、PH調節(jié)劑鹽酸與氫氧化鈉共計1.8%、硅酮類0.12%、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實例113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懸浮-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0.5%、醚菌酯35%、無患子粉4%、木質素磺酸鹽4%、聚異氰酸酯5%、聚乙烯醇0.15%、甲苯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3.8%、硅酮類0.2%、PH調節(jié)劑檸檬酸與氫氧化鈉共計1.9%、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懸浮-懸浮劑。將實例1-11中醚菌酯換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同樣可制得新制劑。實例127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50%、吡唑醚菌酯2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縮合物硫酸鹽4%、潤濕滲透劑F5%、高嶺土加至100%,混合物進行氣流粉碎,制得7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實例13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5%、吡唑醚菌酯25%、萘磺酸甲醛縮合物3%、十二烷基苯磺酸鈉3%、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進行氣流粉碎,制得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實例146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0%、吡唑醚菌酯5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鹽4%、皂角粉5%、硫酸銨3%、白炭黑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實例15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吡唑醚菌酯2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鹽4.5%、拉開粉BX5%、葡萄糖3%、高嶺土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實例16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0%、吡唑醚菌酯10%、雙(烷基)萘磺酸鹽甲醛縮合物4%、十二烷基硫酸鈉3%、硅酮類0.1%、阿拉伯膠0.1%、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實例17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5%、吡唑醚菌酯5%、木質素磺酸鹽4%、茶枯5%、硅酮類0.1%、明膠0.12%、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實例183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懸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5%、吡唑醚菌酯0.5%、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4%、拉開粉BX4.1%、N,丙醇7%、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5%、C8~10脂肪醇類0.1%、阿拉伯膠0.05%、丙三醇1.8%、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懸乳劑。實例192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吡唑醚菌酯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聚乙二醇4.1%、丙酮6%、癸酸0.15%、去離子水補足100%,制得2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乳劑。實例203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0%、吡唑醚菌酯5%、烷基酚甲醛樹脂聚氧乙基醚4%、乙二醇甲醚5%、甲基纖維素0.15%、丙二醇3%、硅油0.15%、去離子水補足100%,制得3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乳劑。實例214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40%、吡唑醚菌酯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4%、多官能團酰基鹵多胺4.5%、丁醚8%、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PH調節(jié)劑氫氧化鈉與檸檬酸共計2.1%、有機硅0.14%、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實例221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0%、吡唑醚菌酯1%、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5%、茶枯5%、甲醛4%、羥甲基纖維素0.1%、丙醇3.5%、苯乙基酚甲醛樹脂聚氧乙基醚4.5%、有機硅0.1%、PH調節(jié)劑氫氧化鈉與鹽酸共計2%、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懸浮劑。將實例12-22中吡唑醚菌酯換為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同樣可制得新制劑。實例238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可濕性粉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40%、肟菌酯40%、萘磺酸甲醛縮合物4%、皂角粉3%、膨潤土加至100%,混合制得8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可濕性粉劑。實例246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可濕性粉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50%、肟菌酯10%、木質素磺酸鹽5.1%、拉開粉BX3%、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可濕性粉劑。實例25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40%、肟菌酯1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縮合物硫酸鹽4%、月桂醇硫酸鈉4.5%、膨潤土3%、高嶺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劑。實例26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0%、肟菌酯30%、聚羧酸鹽4%、茶枯3%、膨潤土2%、輕質碳酸鈣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劑。實例27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5%、肟菌酯25%、酯聚氧乙烯嘧3%、無患子粉4%、C8~10脂肪醇類0.1%、羥乙基纖維素0.15%、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懸浮劑。實例28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肟菌酯1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5%、蠶沙4%、硅酮類0.1%、羥乙基纖維素0.15%、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懸浮劑。實例291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懸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肟菌酯10%、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3%、十二烷基硫酸鈉4%、三甲基環(huán)己烯酮5%、烷基苯磺酸鈣4%、硅油0.1%、明膠0.12%、乙二醇2.4%、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懸乳劑。實例30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微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5%、肟菌酯5%、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5%、甘油4%、環(huán)己酮3%、C10~20飽和脂肪酸類0.1%、去離子水補足100%,制得4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微乳劑。實例312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水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肟菌酯2%、芐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4%、乙醇5%、海藻酸鈉0.05%、甘油5%、C8~10脂肪醇類0.12%、去離子水補足100%,制得2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水乳劑。實例323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肟菌酯30%、多官能團酰基鹵二元醇4.5%、脂肪胺聚氧乙烯嘧4%、乙酸乙酯5%、C10~20飽和脂肪酸類0.05%、山梨醇酐單硬脂酸酯5%、PH調節(jié)劑山梨酸與氫氧化鈉共計2.3%、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懸浮劑。實例332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懸浮-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5%、肟菌酯0.5%、聚羧酸鹽4%、蠶沙3.6%、尿素5%、聚乙二醇0.06%、甲苯5%、苯乙基酚甲醛樹脂聚氧乙基醚4%、硅油0.12%、PH調節(jié)劑鹽酸與氫氧化鈉共計2.5%、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懸浮-懸浮劑。將實例23-33中肟菌酯換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醚菌胺同樣可制得新制劑。實例34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可濕性粉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5%、醚菌胺2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4.2%、皂角粉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可濕性粉劑。實例357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水分散粒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45%、醚菌胺30%、脂肪胺聚氧乙烯嘧4%、月桂醇硫酸鈉4.5%、葡萄糖2%、膨潤土加至100%,混合制得7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水分散粒劑。實例364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懸浮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0%、醚菌胺15%、酯聚氧乙烯嘧5%、蠶沙4%、C8~10脂肪醇類0.1%、三聚磷酸鈉0.11%、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懸浮劑。實例372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懸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0.5%、醚菌胺25%、烷基萘磺酸鹽5%、無患子粉4%、甲苯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6%、C10~20飽和脂肪酸類0.1%、酚醛樹脂0.12%、二甘醇2.4%、去離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懸乳劑。實例38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微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0%、醚菌胺20%、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3.7%、丙醇3.8%、環(huán)己酮4%、C10~20飽和脂肪酸類0.12%、去離子水補足100%,制得3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微乳劑。實例392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水乳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10%、醚菌胺15%、海藻酸鈉0.05%、甘油5%、C8~10脂肪醇類0.1%、芐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5%、環(huán)己酮3%、植物油2%、去離子水補足100%,制得2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醚菌胺水乳劑。將實例34-39中醚菌胺換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同樣可制得新制劑。本發(fā)明實施例是采用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先通過室內毒力測定,明確兩種藥劑按一定比例復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為拮抗作用,0.5≤SR≤1.5為相加作用,SR>1.5為增效作用,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田間試驗。試驗方法:經預試確定各藥劑有效抑制濃度范圍后,藥劑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別設5個劑量處理,設清水對照。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進行,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藥劑對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各處理凈生長量、菌絲生長抑制率。凈生長量(mm)=測量菌落直徑-5將菌絲生長抑制率換算成機率值(y),藥液濃度(μg/mL)轉換成對數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歸方程(y=a+bx),并由此計算出每種藥劑的EC50值。同時根據Wadley法計算兩藥劑不同配比聯(lián)合增效比值(SR),SR<0.5為拮抗作用,0.5≤SR≤1.5為相加作用,SR>1.5為增效作用。計算公式如下:其中:a、b分別為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在組合中所占的比例;A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B選至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中之一種。應用實施例二:供試病害:蘋果斑點落葉病。試驗藥劑均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提供。試驗設計:經過預備試驗確定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原藥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劑的有效抑制濃度范圍。毒力測定結果表1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復配對蘋果斑點落葉病的毒力測定結果分析表由表1可知,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配比在1∶70~70∶1時,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說明兩者在1∶70~70∶1范圍內混配均表現(xiàn)出增效作用,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的配比在1∶10~10∶1時,增效作用更為明顯突出,尤其是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重量比為1∶1時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為明顯。經申請人試驗發(fā)現(xiàn)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的配比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時,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復配對白粉病、炭疽病、紋枯病、枯萎病、銹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軸腐病的防治都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40以上。應用實施例三:供試病害:香蕉黑星病。試驗藥劑均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提供。試驗設計:經過預備試驗確定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原藥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劑的有效抑制濃度范圍。毒力測定結果表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復配對香蕉黑星病的毒力測定結果分析表由表2可知,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配比在1∶70~70∶1時,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說明兩者在1∶70~70∶1范圍內混配均表現(xiàn)出增效作用,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的配比在1∶10~10∶1時,增效作用更為明顯突出,尤其是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重量比為1∶1時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為明顯。經申請人試驗發(fā)現(xiàn)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的配比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時,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吡唑醚菌酯復配對白粉病、炭疽病、紋枯病、枯萎病、銹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軸腐病的防治都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20以上。應用實施例四:供試病害:黃瓜白粉病。試驗藥劑均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提供。試驗設計:經過預備試驗確定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原藥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劑的有效抑制濃度范圍。毒力測定結果表3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復配對黃瓜白粉病的毒力測定結果分析表由表3可知,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配比在1∶70~70∶1時,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說明兩者在1∶70~70∶1范圍內混配均表現(xiàn)出增效作用,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的配比在1∶10~10∶1時,增效作用更為明顯突出,尤其是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重量比為1∶1時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為明顯。經申請人試驗發(fā)現(xiàn)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的配比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時,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肟菌酯復配對白粉病、炭疽病、紋枯病、枯萎病、銹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軸腐病的防治都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20以上。應用實施例五:供試病害:水稻紋枯病。試驗藥劑均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提供。試驗設計:經過預備試驗確定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原藥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劑的有效抑制濃度范圍。毒力測定結果表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復配對水稻紋枯病的毒力測定結果分析表由表4可知,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配比在1∶70~70∶1時,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說明兩者在1∶70~70∶1范圍內混配均表現(xiàn)出增效作用,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的配比在1∶10~10∶1時,增效作用更為明顯突出,尤其是當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重量比為1∶1時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為明顯。經申請人試驗發(fā)現(xiàn)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的配比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時,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胺復配對白粉病、炭疽病、紋枯病、枯萎病、銹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軸腐病的防治都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30以上。應用實施例六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梨樹黑星病藥效試驗本試驗安排在陜西省咸陽市,試驗藥劑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fā)、提供,對照藥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市購)、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市購)、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購)、10%醚菌胺懸浮劑(自配)。藥前調查梨樹黑星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藥,每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3次。第三次施藥后7天、14天、30天分別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實驗結果如下所示:表5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梨樹黑星病藥效試驗由表5可以看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復配后能有效防治梨樹黑星病,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單劑的防效,且防效期長。在試驗用藥范圍內對標靶作物無不良影響。應用實施例七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小麥銹病藥效試驗本試驗安排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試驗藥劑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fā)、提供,對照藥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市購)、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市購)、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購)、10%醚菌胺懸浮劑(自配)。藥前調查小麥銹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藥,每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2次。第二次施藥后7天、14天、30天分別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實驗結果如下所示:表6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小麥銹病藥效試驗由表6可以看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復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麥銹病,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單劑的防效,且防效期長。在試驗用藥范圍內對標靶作物無不良影響。應用實施例八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蘋果斑點落葉病藥效試驗本試驗安排在陜西省咸陽市,試驗藥劑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fā)、提供,對照藥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市購)、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市購)、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購)、10%醚菌胺懸浮劑(自配)。藥前調查蘋果斑點落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藥,每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3次。第三次施藥后7天、14天、30天分別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實驗結果如下所示:表7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蘋果斑點落葉病藥效試驗由表7可以看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復配后能有效防治蘋果斑點落葉病,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單劑的防效,且防效期長。在試驗用藥范圍內對標靶作物無不良影響。應用實施例九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草坪褐斑病藥效試驗本試驗安排在陜西省西安市郊區(qū),試驗藥劑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fā)、提供,對照藥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市購)、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市購)、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購)、10%醚菌胺懸浮劑(自配)。藥前調查草坪褐斑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藥,每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2次。第二次施藥后7天、14天、30天分別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實驗結果如下所示:表8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草坪褐斑病藥效試驗由表8可以看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復配后能有效防治草坪褐斑病,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單劑的防效,且防效期長。在試驗用藥范圍內對標靶作物無不良影響。應用實施例十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藥效試驗本試驗安排在陜西省漢中市,試驗藥劑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fā)、提供,對照藥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市購)、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市購)、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購)、10%醚菌胺懸浮劑(自配)。藥前調查水稻稻瘟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藥,每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2次。第二次施藥后7天、14天、30天分別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實驗結果如下所示:表9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藥效試驗由表9可以看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復配后能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單劑的防效,且防效期長。在試驗用藥范圍內對標靶作物無不良影響。應用實施例十一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藥效試驗本試驗安排在陜西省渭南市郊區(qū),試驗藥劑由陜西韋爾奇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fā)、提供,對照藥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市購)、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市購)、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購)、10%醚菌胺懸浮劑(自配)。藥前調查葡萄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藥,每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2次。第二次施藥后7天、14天、30天分別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實驗結果如下所示:表1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藥效試驗由表10可以看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復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單劑的防效,且防效期長。在試驗用藥范圍內對標靶作物無不良影響。后經過在全國各地不同地方的試驗得出,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與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復配后對多種作物上的白粉病、炭疽病、紋枯病、枯萎病、銹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軸腐病等常見病害的防效均在95%以上,優(yōu)于單劑防效,增效作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