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護路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通過種草進行土質路面護理的方法,屬于路面養護領域。
背景技術:
世界上有大量的農田作業道路路面處于裸露狀態,即土質路面,僅在中國上個世 紀的后50年里,圍繞農村經濟建設,特別是山區水土保持和農田基本建設,修筑了各種用途的農田作業道路300多萬km,占地約130萬hm2,占農村道路的80%以上。由于農田作業道路設計標準低,傳統的道路修筑技術無法解決土質道路路面集水和排水所造成的嚴重水土流失問題,因此極易形成破壞性的道路沖刷,是生態環境最脆弱的農業用地功能單位之一。據統計,在坡面匯流的共同作用下,導致強烈溝蝕作用,每km2 土質山坡道路路面土壤侵蝕模數高達3. 49 9. 02萬t。土質道路水土流失是所有人工生態系統中最嚴重的土地利用類型,土壤侵蝕模數是相同條件下林地的250倍。土質道路水土流失破壞了區域生態景觀的完整性,是景觀生態修復最重要的實驗場地,也是景觀生態恢復的難點。近年來,道路維護和管理措施的研究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高度重視,有學者對鄉村道路對陸地景觀系統的影響和林區路面沉降的防治進行了研究。其中,臺灣的林親義先生對山坡土質道路侵蝕的機理、類型、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加以治理,如路旁修滲水窖、排水渠等擋土排水措施。在中國內地,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鄭世清研究員率先開展了山坡土質道路侵蝕與防治方向研究,通過對道路邊坡造林種草和道路匯、排水系統的工程設計及改造,有效分散了路面徑流,從而達到減小侵蝕、維護道路的目的,并通過對牧草根系水保功能評價,提出了山坡道路邊坡防蝕的技術指標體系和防蝕措施。與此同時,關于牧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生態系統、草場土壤性狀、草場退化、牧草水保原理和意義等方面。但田間地塊裸露的土質道路,雨季泥濘、旱季塵土飛揚,形成的農業生態系統劣質生態景觀并未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于是,開展路面種草在道路維護、農業生態系統景觀修復等方面的研究,就具有了現實的生態經濟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現有情況,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消除土質路面土壤侵蝕引發道路損毀的方法,以降低道路維護費用,改善路面裸露造成的不良景觀影響。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首先,對土質路面進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塊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草種和肥料。撒播的草種主要包括無芒麥雀、老芒麥、披堿草、早熟禾、胡枝子或小冠花,不同的地區可以選擇不同的草種,其中,無芒麥雀的綜合表現最好。按比例撒播草種和肥料可以使草種生長均勻,肥料供應充足、合理,以滿足草種前期生長的需要。接著,用籬笆耙土,使草種埋入土壤1-3厘米深處,使草種處于較理想的生長環境中,既利于長出,又利于后期道路使用和養護。最后,用人工踩踏或機械鎮壓夯實,完成路面種草護路過程。研究表明,路面種草能有效防止土質路面的水土流失,路面種草后的徑流量減少46. 2 %,土壤侵蝕量減少54. 5%,而牧草的車輪壓死率為18. 9%,禾本科牧草一般可承受300t 次/年以下車輛的碾壓;道路種草后每年每km維修需土方量和維修費用分別為22. 8m3和48. 6元,對照無種草路面分別減少69. 0%和69. 5%;路面種草后5年內不去維修仍可通行,這與無種草路面需年年維修形成鮮明對比,特別 是無芒雀麥,平均每年可減少維修費用76. 1%,大大降低了后期維護成本,保證了通行質量。為進一步提高使用質量,保證長期使用效果,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還包括在夯實后路面上與后期使用中車輛壓痕位置對應的地方鋪設石子。由于土質路面在長期使用中車輛壓痕會較為集中在路面某個位置,一方面,受壓部位牧草會全部死亡,路面出現兩行54. 3cm寬的裸露車痕;另一方面,隨著車輛通行數量的增多,相應壓痕路面會以I 2cm/年的速度下沉,形成匯、排水壕溝,給種草路面帶來嚴重水土流失。于是,為防止此種情況,在相應壓痕位置的路面鋪設石子,一方面保護草種,保證牧草正常生長;另一方面可抬高路基,以抵消路面下沉過程,提高路面耐用性,防止匯流情況發生。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撤播種草方法,通過對路面進行翻耕-撤播草種-埋入-夯實,使路面在后期使用中始終被牧草覆蓋,有效消除和減少了降水侵蝕引發的道路路面損毀現象,防止了水土流失,改變了傳統道路路面裸露的狀態,豐富了路面景觀生態結構,同時,針對車輛壓痕造成的壓痕處牧草死亡、路基下沉的現象,在相應壓痕處鋪設石子后,還使道路壽命明顯延長,消除了壓痕處匯流情況的發生,路面耐用性增強,維護費用大幅降低。而栽種多種耐踐踏牧草后,還能為家畜提供豐富的牧草,提高大量土質路面的利用效率。其方法實用性強、操作簡單,播撒草種后路面使用效果明顯改善,特別適于在山區道路上推廣使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種植無芒雀麥為例,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包括首先,對土質路面進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塊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無芒雀麥草種和肥料。無芒雀麥耐干旱、耐碾壓,生長能力強,后期維護成本低,綜合適應能力最好。接著,用籬笆耙土,使無芒雀麥的草種埋入土壤1-3厘米深,使草種有充足的生長環境和生長空間;再接著,用人工踩踏或機械鎮壓的方式進行夯實,使路面平整、路基穩固;最后,在與后期使用中車輛壓痕位置對應的路面上鋪設石子,形成高于土質路面的石子路面,從而完成路面種草護路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然澆灌,無芒雀麥從土質路面下長出,將裸露的土質路面覆蓋,同時,位于石子下方的無芒雀麥從石縫中長出,形成牧草對路面的完全覆蓋。牧草有效防止了路面水土流失,改善了路面景觀狀態,而鋪設的石子路面可有效抬高路基,充分抵消長期使用中產生的路面下沉現象,并充分防止了匯流情況的發生,大大提高了土質路面的耐用性。
權利要求
1.ー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對土質路面進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塊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草種和肥料;然后,用籬笆耙土,使草種埋入土壌1-3厘米深處;最后,用人工踩踏或機械鎮壓夯實,完成路面種草護路過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夯實后路面上鋪設石子,所述石子鋪設的位置與后期使用中車輛壓痕的位置相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撒播的草種包括無芒麥雀、老芒麥、披堿草、早熟禾、胡枝子或小冠花。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土質路面的撒播種草方法,首先,對土質路面進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塊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草種和肥料;然后,用籬笆耙土,使草種埋入土壤1-3厘米深處;最后,用人工踩踏或機械鎮壓夯實,完成路面種草護路過程。本發明所述方法能有效消除和減少降水侵蝕引發的道路路面損毀現象,防止水土流失,豐富路面景觀生態,不僅路面耐用性增強,而且維護費用大幅降低,具有實用性強、操作簡單、使用效果明顯改善的優點,特別適于在山區道路上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630455SQ20121010946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6日
發明者曹世雄, 趙輝, 陳麗 申請人: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