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ー種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
背景技術:
保護性耕作優(yōu)于傳統(tǒng)耕作,必將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不爭的事實。但目前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機具還存在ー個最主要的問題是,對于土壌有機質少的地塊,不松土免耕播種的小麥根系難下扎,產量受影響。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它裝有深松鏟,可通過深松鏟的擺動實現(xiàn)深松作業(yè),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包括懸掛支架,懸掛支架上安裝變速箱和旋耕刀,旋耕刀位于懸掛支架的下方;變速箱的輸出軸通過傳動機構與旋耕刀的軸連接;變速箱的輸出軸上安裝傳動軸,傳動軸上安裝偏心軸承,偏心軸承的外周安裝連桿套;連桿套上安裝連桿,懸掛支架上安裝擺臂,擺臂通過擺臂軸與懸掛支架鉸接;擺臂的一端與連桿鉸接,擺臂的另一端安裝松土鏟;松土鏟位于懸掛支架的下方,且位于旋耕刀的后方。為進ー步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所述傳動機構是傳動帶,旋耕刀的軸通過傳動軸和傳動帶與變速箱的輸出軸連接。所述懸掛支架上安裝肥料箱;所述松土鏟上安裝底肥管,底肥管上安裝種肥管,底肥管的下料ロ低于種肥管的下料ロ ;種肥管和底肥管分別通過管道與肥料箱相通。所述懸掛支架上安裝第一播種開溝器和第二播種開溝器,第一播種開溝器上安裝第一下種管,第二播種開溝器上安裝;懸掛支架上安裝種子箱,種子箱通過管道分別與第一下種管和相通;第一播種開溝器位于前方,且位于種肥管的后方。所述懸掛支架的底部安裝平土板,平土板位于第一播種開溝器和種肥管之間;耕作時平土板的下端與地面接觸。所述懸掛支架上安裝鎮(zhèn)壓輪,鎮(zhèn)壓輪位于懸掛支架的最后端,鎮(zhèn)壓輪上設有數(shù)個環(huán)形槽。所述環(huán)形槽的寬度為22cm,任兩個相鄰的環(huán)形槽之間間距是22cm。所述懸掛支架上安裝搶泥杠,搶泥杠位于鎮(zhèn)壓輪的外側,為鎮(zhèn)壓輪清理其上的粘土。所述連桿套由固定套和活動套連接構成;固定套的一端與活動套的一端鉸接,固定套上安裝,活動套上安裝;和連接構成;第一殼體的一端左右對稱設置兩根插頭,每根插頭上各開設ー個凸臺通孔和ー個凹槽,同側的凹槽與凸臺通孔一一對應相通,每根插頭上各安裝一根彈性片,每個彈性片上安裝ー個定位凸臺,定位凸臺位于插頭內側,且定位凸臺的一部分位于相應的凸臺通孔內;第一殼體上安裝第二殼體,第二殼體上開設兩個插孔,插孔與插頭一一對應配合,每個插孔的側壁上各開設ー個側孔;第二殼體內開設內腔和兩個通孔,通孔分別與插孔一一對應相通;第二殼體的一端開設定位塊槽,定位塊槽內安裝定位塊,定位塊伸出定位塊槽外安裝拉環(huán);內腔內安裝升降連板,升降連板上安裝兩個楔塊,楔塊分別位于通孔內,升降連板上安裝連桿,連桿的一端穿入定位塊槽內與定位塊固定連接;連桿的外、周安裝復位簧,復位簧位于內腔內。所述第一殼體上安裝定位齒,定位齒位于兩插頭之間,定位齒上安裝齒條;第二殼體上開設定位齒槽,定位齒槽與定位齒對應;第二殼體內開設安裝腔,安裝腔與定位齒槽相通;安裝腔內安裝齒輪,齒輪的軸上安裝撥桿,撥桿的兩端各開設ー個條形滑動槽;安裝腔內安裝兩個導向套,每個導向套內安裝一根推拉桿,每根推拉桿的一端各設置ー個限位柱,兩限位柱與兩條形滑動槽一一對應配合;每根推拉桿的另ー端位于ー個插孔內安裝ー個卡塊;每個楔塊內側開設ー個卡塊槽,兩個卡塊槽與兩個卡塊
對應配合;齒輪的軸上安裝扭簧,扭簧一端與齒輪連接,扭簧另一端與第一殼體連接。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它可在玉米秸桿粉碎還田覆蓋地表不耕地的情況下,一次進地能順序完成種植帶旋耕、筑畦修道、種植帶震動深松、分層施肥、碎土平畦、精密播種、淺溝鎮(zhèn)壓等多項作業(yè)。該技術改傳統(tǒng)的秸桿取走為秸桿粉碎還田,改傳統(tǒng)的機械無規(guī)律壓地 作業(yè)為固定道行走作業(yè),改傳統(tǒng)的全面耕整地為只旋耕種植帶并對種植帶進行深松,改化肥撒施為分層深施,改傳統(tǒng)平作的大畦漫灌為小畦節(jié)水灌溉,改小麥條播為寬幅精密播種,改傳統(tǒng)雜亂的小麥玉米種植規(guī)格為統(tǒng)ー的標準化種植。該機是為實現(xiàn)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肥精密播種技木,與六種小麥玉米一年兩作高產栽培機械化種植規(guī)格配套,而設計的集多種功能與一體的復式作業(yè)機械。拖拉機后輸出軸通過連接件與變速箱的花鍵主軸連接,變速箱的傘齒輪和直齒輪連接旋耕機構和震動深松機構;驅動鎮(zhèn)壓輪通過鏈輪和鏈條與排種機構和排肥機構連接。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肥精密播種機分大、中、小型,分別配套90、74和66kW左右的輪式拖拉機。該機一次進地能順序完成種植帶旋耕、筑畦修道、間隔震動深松、分層施肥、碎土平畦、精密播種、淺溝鎮(zhèn)壓等多項作業(yè)。該機主要集成了以下技術
①種植帶旋耕振動深松技術。每條種植帶旋耕寬一般在22cm,播種2行小麥,兩播種帶之間不動地寬一般在22cm。在旋耕刀后面,每組播種帶旋耕刀中間,裝有松土鏟。深松鏟的深松深度能在20 35cm之間可調,一般毎年調節(jié)2個鏟的深松深度在30cm左右,其它鏟深松在25cm左右,并每年調換深淺位置,這樣既能減少動力消耗,又能每2 4年毎條種植帶有一次深松深度達到30cm以上。深松纟產疏松耕層而不反轉土壤,能改善土壤結構,打破犁底層,提高蓄水能力。特別是深松與旋耕開溝播種及鎮(zhèn)壓相結合,避免了單純深松易失墑的問題,從而使無水澆條件的地也能進行深松,有水澆條件的地在稍旱的情況下,也不用澆水。少耕深松分層施肥精密播種技術高產栽培機械化植規(guī)格共有190cm、276 cm、280cm、285 cm、340 cm、380 cm六種基本種植規(guī)格。190型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肥固定道精密播種機種植規(guī)格適合山區(qū)、丘陵區(qū)和井灌區(qū)的小塊地作業(yè),作業(yè)幅寬190cm,種植帶也就是耕作帶和不耕作帶寬一般在都22cm左右,高產地塊適當加寬,低產地塊適當減少。畦埂底部寬一般在35cm左右,旱地可更換起壟刀為直刀不起壟。畦面寬154cm左右,每溝寬22cm左右,播種2行小麥,共4溝播種8行小麥,小麥收獲后在畦面內播種3行玉米,玉米行距66cm。276型適合不筑畦作業(yè),作業(yè)幅寬276cm左右,耕作帶和不耕作帶寬23cm左右,共6溝播種12行小麥,小麥收獲后在作業(yè)幅寬內播種5行玉米,玉米行距57cm。280型適合黃灌區(qū)作業(yè),作業(yè)幅寬280cm,畦面寬246cm左右,耕作帶和不耕作帶寬均在22cm左右,一次播種6溝12行小麥,小麥收獲后在畦面內播種5行玉米,玉米行距56cm。285型適合井灌區(qū)較大地塊作業(yè),作業(yè)幅寬285cm,一次播種2小畦,大畦埂底部寬35cm,小畦埂寬30cm,小畦面寬IIOcm左右,一次播種6溝12行小麥,小麥收獲后在播幅內播種5行玉米,玉米行距57cm。340型適合黃灌區(qū)中底產田的大地塊作業(yè),作業(yè)幅寬340cm,一次播I個整畦2個半畦8溝16行小麥,畦埂寬32cm,畦面寬138cm左右,種植帶寬18cm,不耕作帶寬22cm,小麥收獲后在小畦面內播種3行玉米,玉米行距60cm。380型適合黃灌區(qū)高產田的大地塊作業(yè),作業(yè)幅寬380cm,一次播I個整畦2個半畦8溝16行小麥,畦埂寬32cm,畦面寬154cm左右,耕作帶和不耕作帶寬均在22cm左右,小麥收獲后在畦面內播種3行玉米,玉米行距66cm。②澆水固定畦技術。播種機通過畦埂兩邊種植帶的旋刀向畦埂拋土的拋旋刀旋起的土在成型裝置的整形下筑起畦埂。畦埂位置毎年固定不動,播種小麥和玉米時均可對原畦埂進行扶土作業(yè)。用旋耕刀旋起的碎土筑畦埂,畦埂規(guī)整,占地面積小,土地利用率高,畦埂寬可根據(jù)需要在26 35cm之間調整。③固定道作業(yè)技木。掛接小麥、玉米兩用型播種機的拖拉機和小麥玉米兩用型聯(lián)合收獲機,在田間作業(yè)時,均在不耕作帶的固定道上行走,固定道永久保留。固定道作業(yè),機械不碾壓作物種植區(qū),不會有輪轍造成地表不平,從而保證播種質量。固定道路基較硬,機械行走消耗動力少,輪胎附著力好。④分層施肥技木。緊靠深松鏟后面,前后有兩根施肥管。底肥管緊靠深松鏟之后,·底肥分散施在兩行小麥中間地下15 20cm之間。緊靠底肥管后面一根為種肥管,種肥施在2行小麥中間,在種子下方3 5cm。施肥管與深松鏟的相對位置可調,出廠時施肥管的位置是按深松25cm安裝的,若増加深松深度要相應上提施肥管。每畝總施肥量在20 70公斤之間可調,底肥施肥量一般占總施肥量的60%以上。分層施肥解決了施底肥的問題,避免了集中施肥燒種燒苗,并顯著提高肥料利用率,還可在播種時施控釋肥減少追肥作業(yè)環(huán)節(jié)。⑤平畦精密播種提高播種質量技木。在旋耕刀后擋板下方裝有活動拖地的平土板,平土板起檔土、碎土和平整畦面的作用。與現(xiàn)有的免耕播種機相比,后移播種裝置到旋耕刀后面的平畦板之后,旋耕刀拋起的土打在平畦板上,使拋起的土進ー步破碎并快速落地,平畦板把畦面拖平,然后用圓盤式播種器再二次開溝播種,從而保證了播深一致。仿型鎮(zhèn)壓輪能較好地壓實播種帶,并形成淺溝,有利于保墑和集納雨雪。采用了圓盤播種器通過性能好,避免了秸桿擁堵現(xiàn)象。該機采用圓盤式雙播種管播種器,寬苗帶播種。每個圓盤播種器內并排2根播種管,每行小麥5cm的播種帶用2套排種器和2根播種管播種,并裝有散種板,使播下的種子均勻分布在播種帶內,有效避免了缺苗斷壟和疙瘩苗,達到了精密播種。采用種植帶旋耕、振動深松、分層施肥、平畦器平畦、圓盤式播種器播種、仿型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等相結合技木,能有效解決秸桿擁堵現(xiàn)象,顯著提高了播種質量和糧食產量。⑥淺溝防粘鎮(zhèn)壓技木。為增強苗帶和深松部位的鎮(zhèn)壓效果,設計成大小直徑相差6cm的大小輪組合式鎮(zhèn)壓輪。鎮(zhèn)壓后形成苗帶淺溝,有利于保墑和蓄積雨雪,并避免了高壟塌土壓苗現(xiàn)象。在鎮(zhèn)壓輪上包有5_厚的橡膠皮,橡膠皮的彈性變性和塑料刮土板的配合,有效防止了鎮(zhèn)壓輪粘土。⑦防纏防堵技術。一是在旋耕刀軸上非耕作帶不留刀座,避免了纏草;ニ是在機器最前面的種植帶旋耕刀在20cm左右的種植帶內,裝有8把旋耕刀,密度較大,破茬碎秸、防纏防堵效果好,旋耕刀并把種植帶內的部分秸桿分到非種植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種床;三是非種植帶不進行任何耕作,并存放秸桿。四是深松鏟緊靠旋耕刀之后,旋耕刀與深松鏟之間的間隙較小,旋耕刀能隨時清除深松鏟上的掛草,不會出現(xiàn)掛草現(xiàn)象。底肥和種肥施肥管前后緊密排列在深松鏟之后,也不會掛草。五是用圓盤式播種裝置也不存在擁堵問題,并且圓盤播種器分前后兩排分布,加大了秸桿通過空間,避免了堵塞。這ー系列措施,在高產地塊秸桿覆蓋的前提下,使免耕播種機有效解決擁堵問題。⑧節(jié)本增產技木。應用該機減少了機械配置和機械進地次數(shù),降低了作業(yè)成本。能減少水、化肥、鋼材、能源等資源消耗,保護環(huán)境;秸桿還田覆蓋增加有機質和保墑、深松打破犁底層、分層施肥提高肥效、精密播種有利于小麥生長、小溝播蓄水保墑、大小行種植通風透光好等一系列措施,能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它的連桿套上裝有鎖定機構。鎖定機構既可防止連桿在外力作用下由偏心軸承上意外脫離,又可在非深松作業(yè)時,將連桿與偏心軸承分離,以便節(jié)省動力。當需將連桿由偏心軸承上取下時,要先將拉環(huán)向上提拉,通過拉環(huán)27打開鎖定機構后,才可將連桿套10打開,使連桿套10與偏心軸承4脫離。本發(fā)明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安全方便的優(yōu)點。
圖I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右視圖;圖3是圖2中A方向的向視圖;圖4是第二殼體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的E向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鎖定機構閉合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I的A向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4是IV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4的V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10是圖7的C向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為第一殼體結構;圖11是圖10的俯視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懸掛支架2主花鍵軸3變速箱4偏心軸承5擺臂6肥料箱
7第一播種開溝器8種肥管9種子箱10連桿套101固定套102活動套11種肥箱支架12傳動帶13第一下種管14連桿15支架輪16旋耕刀17松土鏟18底肥管19插頭21定位齒22定位凸臺23鎖定機構24定位齒槽25插孔26側孔27拉環(huán)28第一導向凸沿29第一殼體30升降連板31連桿32定位塊33定位塊槽34復位簧35內腔36楔塊37凸臺通孔38彈性片39齒輪40齒條41撥桿42推拉桿43條形滑動槽44第二殼體45限位柱46導向套47卡塊48卡塊槽49通孔50安裝腔51凹槽52擺臂軸53傳動軸54平土板55第二播種開溝器56第二下種管57鎮(zhèn)壓輪58搶泥杠59播種調節(jié)手柄60排肥、排種器61偏心軸軸承座62環(huán)形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包括懸掛支架1,懸掛支架I上安裝變速箱3和旋耕刀16,旋耕刀16位于懸掛支架I的下方。變速箱3的輸出軸通過傳動機構與旋耕刀16的軸連接,變速箱3驅動旋耕刀16旋轉。變速箱3的輸出軸上安裝傳動軸53,傳動軸53上安裝偏心軸承4。偏心軸承4的外周安裝連桿套10。連桿套10上安裝連桿14。懸掛支架I上安裝擺臂5,擺臂5通過擺臂軸52與懸掛支架I鉸接。擺臂5的一端與連桿14鉸接,擺臂5的另一端安裝松土鏟17。松土鏟17位于懸掛支架I的下方,且位于旋耕刀16的后方。變速箱3與拖拉機等驅動機構連接。耕作時,一方面,變速箱3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旋耕刀16旋轉耕作的同時,打碎耕地上還田秸桿;另一方面,變速箱3通過傳動軸53帶動偏心軸承4轉動,偏心軸承4通過連桿套10帶動連桿14作上下往復移動,連桿14通過15帶動松土鏟17擺動,達到深松土壌的效果。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肥固定道精密播種技木,通過6種小麥玉米一年兩作高產栽培機械化種植規(guī)格和與之配套的6種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肥固定道精密播種機來實現(xiàn)。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肥固定道精密播種技木,在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區(qū),改傳統(tǒng)的秸桿取走為秸桿粉碎還田,改傳統(tǒng)的機械無規(guī)律壓地作業(yè)為固定道行走作業(yè),改傳統(tǒng)的全面耕整地為只旋耕種植帶并對種植帶進行深松,改化肥撒施為分層深施,改傳統(tǒng)平作的大畦漫灌為小畦節(jié)水灌溉,改小麥條播為寬幅精密播種,改傳統(tǒng)雜亂的小麥玉米種植規(guī)格為統(tǒng)ー的標準化種植。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固定道精密播種機,它包括機架、變速箱、限深輪、旋耕刀軸、播種帶旋耕刀、筑畦拋旋刀和畦埂成型裝置、振動裝置和震動深松鏟、肥料箱、種子箱、底肥施肥管、種肥施肥管、碎土平畦板、圓盤雙播種管播種器、傳動鏈輪、鎮(zhèn)壓輪、調節(jié)裝置等。拖拉機后輸出軸通過連接件與變速箱的花鍵主軸連接,變速箱的傘齒輪和直齒輪連接并帶動旋耕刀軸轉動。變速箱兩端的震動器動力輸出軸上裝有偏心軸承,偏心軸承通過連桿帶動 深松鏟震動。驅動鎮(zhèn)壓輪通過鏈輪和鏈條與排種機構和排肥機構連接排種和排肥。小麥少耕深松分層施肥精密播種機分大、中、小型,分別配套90、74和66kW左右的輪式拖拉機。如圖2所示,所述傳動機構是傳動帶12。旋耕刀16的軸通過傳動軸53和傳動帶12與變速箱3的輸出軸連接。變速箱3通過傳動帶12和傳動軸53帶動旋耕刀16旋轉。為實現(xiàn)雙層施肥,如圖I所示,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肥料箱6。所述松土鏟17上安裝底肥管18,底肥管18上安裝種肥管8,底肥管18的下料ロ低于種肥管8的下料ロ。種肥管8和底肥管18分別通過管道與肥料箱6相通。種肥管8施種肥,底肥管18施底肥,可實現(xiàn)一次足量施肥,而不會帶來燒苗的情況。為實現(xiàn)播種功能,如圖I所示,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第一播種開溝器7和第二播 種開溝器55,第一播種開溝器7上安裝第一下種管13,第二播種開溝器55上安裝23。懸掛支架I上安裝種子箱9,種子箱9通過管道分別與第一下種管13和23相通。為減少前進的阻力,如圖I所示,第一播種開溝器7位于22前方,且位于種肥管8的后方。為便于將旋耕刀16翻起的土重新鋪平,如圖I所示,所述懸掛支架I的底部安裝平土板54,平土板54位于第一播種開溝器7和種肥管8之間。耕作時平土板54的下端與地面接觸。如圖I和圖7所示,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鎮(zhèn)壓輪57。鎮(zhèn)壓輪57位于懸掛支架I的最后端,鎮(zhèn)壓輪57上設有數(shù)個環(huán)形槽62。環(huán)形槽62對應的是非耕作帶。190型種植規(guī)格,所述環(huán)形槽62的寬度為22cm,任兩個相鄰的環(huán)形槽62之間間距是22cm。如圖I所示,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搶泥杠58,搶泥杠58位于鎮(zhèn)壓輪57的外側,為鎮(zhèn)壓輪57清理其上的粘土。如圖2和圖6所示,連桿套10通過鎖定機構23與偏心軸承4為連接。所述鎖定機構23由第一殼體29和第二殼體44構成。第一殼體29與活動套102固定連接,第二殼體44與固定套101固定連接。第一殼體29的一端左右對稱設置兩根插頭19,每根插頭19上各開設ー個凸臺通孔37和一個凹槽51。同側的凹槽51與凸臺通孔37 —一對應相通。每根插頭19上各安裝一根彈性片38。每個彈性片38上安裝ー個定位凸臺22。定位凸臺22位于插頭19內側,且定位凸臺22的一部分位于相應的凸臺通孔37內。凹槽51可為相應的彈性片38彎曲變形提供空間。第一殼體29上安裝第二殼體44,如圖4和圖5所示,第ニ殼體44上開設兩個插孔25,插孔25與插頭19 一一對應配合,每個插孔25的側壁上各開設ー個側孔26。側孔26與定位凸臺22配合將第一殼體29與第二殼體44鎖定。第二殼體44內開設內腔35和兩個通孔49,內腔35與通孔49相通,通孔49分別與插孔25——對應相通。第二殼體44的一端開設定位塊槽33,定位塊槽33內安裝定位塊32,定位塊32伸出定位塊槽33外安裝拉環(huán)27,拉環(huán)27位于掃碼儀外周。內腔35內安裝升降連板30,升降連板30上安裝兩個楔塊36,楔塊36分別位于通孔49內,升降連板30上安裝連桿31,連桿31的一端穿入定位塊槽33內與定位塊32固定連接;連桿31的外周安裝復位簧34,復位簧34位于內腔35內,復位簧34為升降連板30提供復位預緊力。如圖6所示,鎖定機構23處于鎖緊狀態(tài),定位凸臺22與側孔26配合,第一殼體29與第二殼體44鎖定于一體,無法分離,此時,連桿套10與偏心軸承4鎖定,連桿套10可在偏心軸承4的作用下帯動連桿14上下往復移動。當不需要松土鏟17深松作業(yè)時,如圖I和圖2所示,可先向上拉動拉環(huán)27,拉環(huán)27帶動定位塊32、連桿31、升降連板30和楔塊36 如圖4所示向外移動。當楔塊36完全退入內腔35內時,定位凸臺22失去楔塊36的束縛,在彈性片38的帶動下復位至如圖10所示位置,此時,定位凸臺22與側孔26分離,第一殼體29與第二殼體44失去約束,固定套101和活動套102可打開。將所述鎖定機構23重新鎖緊的過程如下將插頭19與插孔25對應,并插入插孔25內,插入過程中定位凸臺22受楔塊36的擠壓克服彈性片38的弾力經凸臺通孔37插入側孔26內,此時定位凸臺22與側孔26配合將第一殼體29與第二殼體44鎖定。如圖10和圖4所示,所述第一殼體29上安裝定位齒21,定位齒21位于兩插頭19之間,定位齒21上安裝齒條40。第二殼體44上開設定位齒槽24,定位齒槽24與定位齒21對應。第二殼體44上開設定位齒槽24,定位齒槽24與定位齒21對應。第二殼體44內開設安裝腔50,安裝腔50與定位齒槽24相通。安裝腔50內安裝齒輪39,齒輪39的軸上安裝撥桿41,撥桿41的兩端各開設ー個條形滑動槽43。安裝腔50內安裝兩個導向套46,每個導向套46內安裝一根推拉桿42,導向套46對推拉桿42起導向作用,確保推拉桿42僅作直線運動。每根推拉桿42的一端各設置ー個限位柱45,兩限位柱45與兩條形滑動槽43一一對應配合。每根推拉桿42的另一端位于ー個插孔25內安裝一個卡塊47。每個楔塊
36內側開設ー個卡塊槽48,兩個卡塊槽48與兩個卡塊47--對應配合。齒輪39的軸上
安裝扭簧,扭簧一端與齒輪39連接,扭簧另一端與第一殼體29連接。扭簧為齒輪39提供反轉復位的預緊力。卡塊47與卡塊槽48配合對楔塊36起定位作用。當定位齒21插入定位齒槽24的同時,齒條40插入安裝腔50內,起初齒條40未與齒輪39嚙合,楔塊36仍被卡塊47鎖定,此時,定位凸臺22無法推動楔塊36,當齒條40與齒輪39嚙合后,定位凸臺22大部分已位于楔塊36的側面,也無法推動楔塊36向下移動,此時,卡塊47對楔塊36的鎖定功能已完成,由齒條40帶動齒輪39轉動,齒輪39通過撥桿41帶動兩根推拉桿42向左右方向移動,將卡塊47與卡塊槽48分離。上述結構可防止組裝鎖定機構23時,定位凸臺22因推動楔塊36移動,而無法正常進入側孔26內鎖定,從而,使第一殼體29與第二殼體44連接不牢固,易造成連桿套10由偏心軸承4上脫落的情況。本發(fā)明未詳盡描述的技術內容均為公知技術。
權利要求
1.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懸掛支架(1),懸掛支架(I)上安裝變速箱(3)和旋耕刀(16),旋耕刀(16)位于懸掛支架(I)的下方;變速箱(3)的輸出軸通過傳動機構與旋耕刀(16)的軸連接;變速箱(3)的輸出軸上安裝傳動軸(53),傳動軸(53)上安裝偏心軸承(4),偏心軸承(4)的外周安裝連桿套(10);連桿套(10)上安裝連桿(14),懸掛支架(I)上安裝擺臂(5),擺臂(5)通過擺臂軸(52)與懸掛支架(I)鉸接;擺臂(5)的一端與連桿(14)鉸接,擺臂(5)的另一端安裝松土鏟(17);松土鏟(17)位于懸掛支架(I)的下方,且位于旋耕刀(16)的后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是傳動帶(12),旋耕刀(16)的軸通過傳動軸(53)和傳動帶(12)與變速箱(3)的輸出軸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肥料箱(6 );所述松土鏟(17)上安裝底肥管(18 ),底肥管(18 )上安裝種肥管(8 ),底肥管(18)的下料口低于種肥管(8)的下料口 ;種肥管(8)和底肥管(18)分別通過管道與肥料箱(6)相通。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第一播種開溝器(7)和第二播種開溝器(55),第一播種開溝器(7)上安裝第一下種管(13),第二播種開溝器(55)上安裝(23);懸掛支架(I)上安裝種子箱(9),種子箱(9)通過管道分別與第一下種管(13)和(23)相通;第一播種開溝器(7)位于(22)前方,且位于種肥管(8)的后方。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支架(I)的底部安裝平土板(54),平土板(54)位于第一播種開溝器(7)和種肥管(8)之間;耕作時平土板(54)的下端與地面接觸。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鎮(zhèn)壓輪(57 ),鎮(zhèn)壓輪(57 )位于懸掛支架(I)的最后端,鎮(zhèn)壓輪(57 )上設有數(shù)個環(huán)形槽(62)。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環(huán)形槽(62)的寬度為22cm,任兩個相鄰的環(huán)形槽(62)之間間距是22cm。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支架(I)上安裝搶泥杠(58 ),搶泥杠(58 )位于鎮(zhèn)壓輪(57 )的外側,為鎮(zhèn)壓輪(57 )清理其上的粘土。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套(10)由固定套(101)和活動套(102)連接構成;固定套(101)的一端與活動套(102)的一端鉸接,固定套(101)上安裝(44),活動套(102)上安裝(29) ;(29)和(44)連接構成(23);第一殼體(29)的一端左右對稱設置兩根插頭(19),每根插頭(19)上各開設一個凸臺通孔(37)和一個凹槽(51),同側的凹槽(51)與凸臺通孔(37) —一對應相通,每根插頭(19)上各安裝一根彈性片(38),每個彈性片(38)上安裝一個定位凸臺(22),定位凸臺(22)位于插頭(19)內側,且定位凸臺(22)的一部分位于相應的凸臺通孔(37)內;第一殼體(29)上安裝第二殼體(44 ),第二殼體(44 )上開設兩個插孔(25 ),插孔(25 )與插頭(19 ) 一一對應配合,每個插孔(25)的側壁上各開設一個側孔(26);第二殼體(44)內開設內腔(35)和兩個通孔(49),通孔(49)分別與插孔(25)—一對應相通;第二殼體(44)的一端開設定位塊槽(33),定位塊槽(33)內安裝定位塊(32),定位塊(32)伸出定位塊槽(33)外安裝拉環(huán)(27);內腔(35)內安裝升降連板(30 ),升降連板(30 )上安裝兩個楔塊(36 ),楔塊(36 )分別位于通孔(49 )內,升降連板(30)上安裝連桿(31),連桿(31)的一端穿入定位塊槽(33)內與定位塊(32)固定連接;連桿(31)的外周安裝復位簧(34),復位簧(34)位于內腔(35)內。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29)上安裝定位齒(21),定位齒(21)位于兩插頭(19)之間,定位齒(21)上安裝齒條(40);第二殼體(44)上開設定位齒槽(24),定位齒槽(24)與定位齒(21)對應;第二殼體(44)內開設安裝腔(50 ),安裝腔(50 )與定位齒槽(24 )相通;安裝腔(50 )內安裝齒輪(39 ),齒輪(39 )的軸上安裝撥桿(41),撥桿(41)的兩端各開設一個條形滑動槽(43);安裝腔(50)內安裝兩個導向套(46 ),每個導向套(46 )內安裝一根推拉桿(42 ),每根推拉桿(42 )的一端各設置一個限位柱(45),兩限位柱(45)與兩條形滑動槽(43) —一對應配合;每根推拉桿(42)的另一端位于一個插孔(25)內安裝一個卡塊(47);每個楔塊(36)內側開設一個卡塊槽(48),兩個卡塊槽(48)與兩個卡塊(47) —一對應配合;齒輪(39)的軸上安裝扭簧,扭簧一端與齒輪(39)連接,扭簧另一端與第一殼體(29)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小麥少耕深松精密耕作機,包括懸掛支架,懸掛支架上安裝變速箱和旋耕刀,旋耕刀位于懸掛支架的下方;變速箱的輸出軸通過傳動機構與旋耕刀的軸連接;變速箱的輸出軸上安裝傳動軸,傳動軸上安裝偏心軸承,偏心軸承的外周安裝連桿套;連桿套上安裝連桿,懸掛支架上安裝擺臂,擺臂通過擺臂軸與懸掛支架鉸接;擺臂的一端與連桿鉸接,擺臂的另一端安裝松土鏟;松土鏟位于懸掛支架的下方,且位于旋耕刀的后方。它裝有深松鏟,可通過深松鏟的擺動實現(xiàn)深松作業(yè),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文檔編號A01B49/06GK102656969SQ201210180600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fā)明者劉科, 李勝勛, 楊瑩瑩, 王博, 竇樂智, 童涵, 胡文芳, 馬根眾 申請人:竇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