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土壤沙化防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的國家之一。嚴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脅著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 展。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 97X 104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8. 12%,分布在除上海、臺灣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89個縣(旗、區)。96. 28%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河北、陜西、寧夏8省(自治區)。防治荒漠化,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社會緊迫而艱巨的任務。近年來,各種土壤改良方法相繼問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這些方法大多成本較高,易產生二次污染。城市污泥作為污水處理過程中一種廢棄物產量大,簡單堆放或填埋都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且污泥中有機質、氮、磷等養分含量豐富,可以作為重要的肥源之一用以土地利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土壤沙化的問題提供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該方法包含如下步驟(I)在待修復或改良的土壤上種植果樹,優選蘋果樹或棗樹,種植間距為3_5m ;(2)以污泥制生物碳土作為土壤改良劑,以每年兩次的頻率施加到土壤中,連續施用兩年;施加標準為當土壤中大于0. 025mm的粒徑顆粒比例在80%以上時,污泥制生物碳土添加量為30kg/株;當土壤中大于0. 025mm的粒徑顆粒比例在50%_80%之間時,污泥制生物碳土添加量為20kg/株;土壤中大于0. 025mm的粒徑顆粒比例在50%以下時,污泥制生物碳土添加量為IOkg/株;(3)污泥制生物碳土施用后,相隔7-10天后,對土地進行澆灌,灌溉量為20-30L/株與正常土地一樣進行生產和田間管理。所述污泥制生物碳土為城市污泥經脫水、堆肥后與雞糞、秸桿、黃土再經堆肥,風干后所得。步驟(2)中污泥制生物碳土每年兩次的頻度施加,其施加時間為春季和秋季。步驟(2)中污泥制生物碳土施加方式為放射狀施加,即在每株果樹周圍挖出4-5條溝呈放射狀分布,將污泥制生物碳土均勻放入其中,然后以挖出土壤覆蓋回填。污泥制生物碳土施加兩年后,不必再進行土壤改良,或將其代替化肥、有機肥繼續使用。使用年限不超過10年。
本發明方法的有益效果為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増加土壤儲水能力,提高土壌有機物含量,増加土壌肥力;還能夠為大量的城市污泥提供出路,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本發明的方法具有環境風險低,操作簡單易行,成本低、見效快、收益大,便于大規模推廣等優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方法做進ー步說明。實施例I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吳家村進行沙化土壌的改良修復,建設示范點ー處,北緯39。58’33. 88’’,東經 116。02’31. 86’’,土壤改良面積約 100 畝。(I)采樣測定及改良方法設計 通過對吳家村沙化土壤現場采樣測定,結果詳見表I。表I門頭溝吳家村沙化土壤理化性質
權利要求
1.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含如下步驟 (1)在待修復或改良的土壤上種植果樹,優選蘋果樹或棗樹,種植間距為3-5m; (2)以污泥制生物碳土作為土壤改良劑,以每年兩次的頻率施加到土壤中,連續施用兩年;施加標準為當土壤中大于0. 025mm的粒徑顆粒比例在80%以上時,污泥制生物碳土添加量為30kg/株;當土壤中大于0. 025mm的粒徑顆粒比例在50%_80%之間時,污泥制生物碳土添加量為20kg/株;土壤中大于0. 025mm的粒徑顆粒比例在50%以下時,污泥制生物碳土添加量為IOkg/株; (3)污泥制生物碳土施用后,相隔7-10天后,對土地進行澆灌,灌溉量為20-30L/株,與正常土地一樣進行生產和田間管理。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制生物碳土為城市污泥經脫水、堆肥后與雞糞、秸桿、黃土再經堆肥,風干后所得。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污泥制生物碳土每年兩次的頻度施加,其施加時間為春季和秋季。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污泥制生物碳土施加方式為放射狀施加,即在每株果樹周圍挖出4-5條溝呈放射狀分布,將污泥制生物碳土均勻放入其中,然后以挖出土壤覆蓋回填。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屬于土壤沙化防治技術領域的一種植物-污泥制生物碳土聯合生態修復沙化土壤的方法,此方法以污泥制生物碳土作為改良劑,每年兩次施加到土壤中,在沙化土壤上種植果樹,利用其聯合作用修復沙化土壤;改良劑施入7-10天后,對土地進行灌溉,然后與正常土地一樣進行生產和田間管理。使用本發明的方法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還能夠為大量的城市污泥提供出路,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且本發明具有環境風險低,操作簡單易行,成本低、見效快、收益大,便于大規模推廣等優點,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文檔編號A01B77/00GK102771217SQ20121028519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0日
發明者丁志偉, 郭浩, 韓東梅, 馬偉芳, 馬雄威 申請人:北京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