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苗木移植培育方法,具體涉及一種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人們對環境的重視以及對綠化要求的提高,苗木的移植已經非常普遍,其中海岸松苗木的移植尤為普遍,然而在海岸松苗木移植過程中仍具有以下問題第一、傳統松類植物苗木移栽方法只是簡單的將苗木從育苗地里挖出來,根系部位留土,用繩子進行簡單的包扎然后運至栽種地,這種方式容易使苗木根部受到傷害,導致苗木移植后成活率低甚至于移栽不成功。第二、傳統松類植物苗木移栽方法在運輸過程中由于苗木根部帶土規格不同,排 列不整齊,容易受到擠壓,從而使苗木莖葉和根部受到傷害,導致苗木移植后成活率低甚至于移栽不成功。第三、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多種網袋,由于其不是專業用于海岸松苗木移植的網袋,網袋的設計體積比較小和縫隙比較小,因而比較大的苗木的根系無法穿過網袋縫隙,從而影響海岸松苗木根部發育,容易導致海岸松苗木根部結團,從而影響苗木發育,從而苗木移植后成活率低甚至于移栽不成功。如上可知,由于技術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海岸松苗木移栽不成功或移植后成活率低等缺點,從而制約造林或者綠化工程進度。為了解決傳統方法以及市場出現的網袋造成的海岸松苗木移植過程中出現的成活率低的問題,需要對現有的海岸松苗木移植方法進行改進,提高移植成活率。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人進行了銳意,結果發現。通過使用由尼龍編制而成的具有大小適宜網眼的網袋作為移植容器,使得海岸松苗木從育苗到移栽造林過程中始終在網袋中生長,避免轉移和包扎的過程,降低造林的工序,提高效率,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使造林的過程更加簡便易行,從而完成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方面I. 一種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將所選用的育苗區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采用硫酸亞鐵溶液噴灑育苗區土壤;(2)選擇以下透氣透水網袋作為育苗容器所述網袋包括網袋體和與網袋體相連的網袋底,網袋體和網袋底上的網眼面積為O. 25-1平方厘米;(3)起苗起苗前,將苗地澆透水,然后以苗木為中心沿半徑為5-15cm的圓周向下挖土取苗,挖土深度至少為20cm ;(4)裝袋在上述透氣透水網袋中裝入其容量1/3-2/3的土,然后將上述起出的苗木置于網袋中,使得根系舒展,再裝滿土墩實;(5)定植采用低床,床深 30-50cm,床寬 I. 5-2. 0m,株行距(30-50)X (30-50)cm,將裝有苗木的網袋用土壤固定,使得網袋中的土壤表面在同一高度,網袋之間的空隙用土壤填實;(6)苗木管理苗木定植澆水后,如有苗木傾斜和倒伏,在土壤表層干燥時扶正踏實,然后澆水,澆水后進行中耕、鋤草,在緩苗期后,結合澆水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2次,以促進苗木正常生長。2.根據上述I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I)中,酸亞鐵溶液噴灑育苗區土壤濃度為3%。3.根據上述I或2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2)中,網袋由尼龍斜錯交叉編制而成,網眼為四邊形網眼。4.根據上述任一項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2)中,網袋體為圓柱形,網袋體的高度為25-30cm,網袋底的直徑為15-20cm,網眼面積為 O. 4-0. 6平方厘米。5.根據上述任一項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2)中,網眼的相鄰兩邊之間的角度為30-150度。6.根據上述任一項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3)中,在起苗前I天,將苗地澆透水,然后以苗木為中心沿半徑為5-lOcm的圓周向下挖土取苗,挖土深度至少為20cm,如苗木主根過長,剪留20cm左右。7.根據上述任一項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4)中,將多株苗木置于網袋中,裝滿土時裝土深度不超過苗木原地徑痕跡的I. 5-2. Ocm08.根據上述任一項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5)中,床深40cm,床寬I. 6m,株行距40 X 40cm,定植一畦苗木后澆透水,再定植下一畦苗木。9.根據上述任一項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6)中,每隔10-15天澆水一次,在整個生長期中澆水4-5次。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具有以下優點(I)采用改進的海岸松苗木移植用的透氣透水網袋代替傳統的育苗容器,所述網袋大小適宜的網眼,可以有效的網住苗木根部的土壤,保證土壤在運輸過程中不會脫落,保證了根部不受損傷,從而提高了苗木移植后的成活率;(2)采用改進的海岸松苗木移植用的透氣透水網袋代替傳統的育苗容器,網袋的形狀可根據要求隨意改變,網袋大小及其柔韌性使其可以適用于不同大小的海岸松苗木,并能保證海岸松苗木不從網眼中脫落,且使得海岸松苗木的根部可以透出網眼縫隙,從而避免海岸松苗木的根系結團,使海岸松苗木可以良好的發育生長,從而提高了海岸松苗木移植后的成活率;(3)采用改進的海岸松苗木移植用的透氣透水網袋代替傳統的育苗容器,所述網袋由尼龍編制,制作成本低,存放方便,透氣透水,利于苗木生長,網眼大小適宜,不影響海岸松苗木根部生長發育,便于苗木移栽,苗木移植時只需連袋取出,就可保留植株根部土壤,造林時把袋底割破種植即可,使用便利;(4)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海岸松苗木從育苗到移栽造林過程中始終在網袋中生長,避免轉移和包扎的過程,降低造林的工序,所培育的大苗造林成活率高達95%以上。
(5)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苗木育成后即可用于山區造林綠化工程、城市造林綠化工程及道路造林綠化工程中,能有效提高環境綠化效果。
圖I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中所用透氣透水網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I-網袋體2-網袋底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參照優選的示例性具體實施方式
和示例性實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本發明的特點和優點將隨著這些說明變得更為清楚。在這里專用的詞“示例性”意為“用作例子、實施例或說明性”。這里作為“示例性”所說明的任何實施例不必解釋為優于或好于其它實施例。盡管在附圖中示出了實施例的各種方面,但是除非特別指出,不必按比例繪制附圖。在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中,步驟(I)的作用在于對要育苗的土壤進行處理,使其適于育苗。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采用3%的硫酸亞鐵溶液噴灑育苗區土壤,使得土壤充分消毒。在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中,步驟(2)的作用在于選擇合適的育苗容器,以提高育苗成活率。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網袋由尼龍斜錯交叉編制而成,該網袋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撐開后的形狀,使用便利,而且尼龍材料是惰性材料,不會因環境因素如光照、水分或肥料等而降解或反應,使用壽命長,在甚至長達I年的育苗期間不會因品質劣化而無法使用,在育苗完成后仍然能保持良好的使用性,可以從育苗土壤中取出用于造林。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網袋的網眼為四邊形網眼,網眼面積為O. 25-1平方厘米,眼的相鄰兩邊之間的角度為30-150度,優選45-135度,如圖I所示。這樣的網眼大小能有效地網住苗木根部的土壤,保證海岸松苗木不從網眼中脫落,且使得海岸松苗木的根部可以透出網眼縫隙,從而避免海岸松苗木的根系結團,使海岸松苗木可以良好的發育生長。進一步優選地,網眼面積為O. 4-0. 6平方厘米。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網袋體為圓柱形,網袋體的高度為25-30cm,網袋底的直徑為15-20cm。這樣的網袋形狀和大小更適于用來育苗,網袋體的高度和網袋底的直徑適于苗木裝袋和育苗,可用于培育高度為I. 5-2. Om的大苗。在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中,步驟(3)的作用在于將待育苗木從苗木大田中起出,保證苗木的根系完整并盡可能多帶原土,以便后續裝袋、育苗。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起苗的前一天晚上把大田苗地澆透水,保證苗木充分吸收水分。起苗時,以苗木為中心沿半徑為5-15cm,優選的5-lOcm圓周向下挖土取苗,挖土深度至少為20cm,以確保苗木的根系完整和盡可能多的帶原土。苗木起好后,立即用草簾蓋好,運往育苗地裝袋。在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中,在步驟(4)中,先預裝部分如1/3-2/3 土壤,可以為要裝袋的苗木提供土壤基礎,避免其根部受損。可以將一株或多株苗木裝一個網袋中,裝滿土時裝土深度不超過苗木原地徑痕跡的I. 5-2. 0cm,這樣有利裝袋后的苗木培育。在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中,步驟(5)的作用在于提供適于苗木生長發育的環境。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采用低床,床深30-50cm,床寬I. 5-2. 0m,株行距(30-50) X(30-50)cm,更優選地,床深40cm,床寬L 6m,株行距40X40cm。這樣,定植后的苗木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而且,苗木數量高。
在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中,在步驟(6)中,可以按照一般的海岸松苗木移植苗木管理方式進行。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為了促進苗木正常生長,苗木定植澆水后,對于傾斜和倒伏的苗木,土壤表層干燥時扶正踏實。以后可以根據天氣和土壤墑情進行澆水,一般每隔10-15天澆水一次,整個生長期澆水4-5次即可。澆水后應及時中耕、鋤草。在苗木緩苗期后,留下生長最為茁壯的小苗,結合澆水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2次。實施例I本實施例選用的植物為法國引種海岸松,種子培育在北京林業大學生態實驗室內完成。選取山東省蓬萊市潮水鎮林業育苗基地土地作為育苗基地,用3%硫酸亞鐵溶液處理土壤,每平方米使用3%硫酸亞鐵溶液O. 5千克。采用如圖I所示網袋作為育苗容器,高30cm,直徑20cm,網眼面積約O. 6平方厘米。起苗的前一天晚上把大田苗地澆透水,保證苗木充分吸收水分。起苗時,以苗木為中心沿半徑為5-15cm,優選的5-10cm圓周向下挖土取苗,挖土深度至少為20cm,盡量保證苗木的根系完整和盡可能多帶原土,主根過長的剪留20cm左右。苗木起好后,立即用草簾蓋好,運往育苗地裝袋。裝袋時,先裝土至網袋的1/2,然后將多株海岸松幼苗置于網袋中,使根系舒展,再裝滿土墩實,裝土深度不超過苗木原地經痕跡的I. 5-2. Ocm0起苗和裝袋的時間為2010年3月份。米用低床定植,床深40cm、床寬I. 6m、株行距40 X 40cm,通過“上平下不平”的定植
方法,使網袋的土壤表層土在一個平面上。網袋的空隙以土填實,定植一畦后立即澆透水,再定植下一田圭。苗木定植澆水后,有許多苗木傾斜和倒伏,在土壤表層干燥時扶正踏實。以后每隔10-15天澆水一次,整個生長期澆水4次。澆水后進行中耕、鋤草。在苗木緩苗期后,留下生長最為茁壯的小苗,結合澆水追施氮、磷、鉀復合肥I。I年后,苗木培育完成,苗木培育成活率為95%。將培育好的苗木連同網袋一起起出,將網袋底部割破,進行造林,造林成活率為96%。以上結合具體實施方案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不過,這些實施方案僅是說明性的,其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超出或偏離本發明保護范圍的情況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實施方式有多種修飾、改進或等價物,這些均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所選用的育苗區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采用硫酸亞鐵溶液噴灑育苗區土壤; (2)選擇以下透氣透水網袋作為育苗容器所述網袋包括網袋體和與網袋體相連的網袋底,網袋體和網袋底上的網眼面積為0. 25-1平方厘米; (3)起苗起苗前,將苗地澆透水,然后以苗木為中心沿半徑為5-15cm的圓周向下挖土取苗,挖土深度至少為20cm ; (4)裝袋在上述透氣透水網袋中裝入其容量1/3-2/3的土,然后將上述起出的苗木置于網袋中,使得根系舒展,再裝滿土墩實; (5)定植采用低床,床深30-50cm,床寬I.5-2. 0m,株行距(30-50) X (30-50) cm,將裝有苗木的網袋用土壤固定,使得網袋中的土壤表面在同一高度,網袋之間的空隙用土壤填實; (6)苗木管理苗木定植澆水后,如有苗木傾斜和倒伏,在土壤表層干燥時扶正踏實,然后澆水,澆水后進行中耕、鋤草,在緩苗期后,結合澆水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2次,以促進苗木正常生長。
2.根據權利要求I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I)中,酸亞鐵溶液噴灑育苗區土壤濃度為3%。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2)中,網袋由尼龍斜錯交叉編制而成,網眼為四邊形網眼。
4.根據上述任一項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2)中,網袋體為圓柱形,網袋體的高度為25-30cm,網袋底的直徑為15-20cm,網眼面積為0.4-0. 6平方厘米。
5.根據上述任一項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2)中,網眼的相鄰兩邊之間的角度為30-150度。
6.根據上述任一項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3)中,在起苗前I天,將苗地澆透水,然后以苗木為中心沿半徑為5-lOcm的圓周向下挖土取苗,挖土深度至少為20cm,如苗木主根過長,剪留20cm左右。
7.根據上述任一項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4)中,將多株苗木置于網袋中,裝滿土時裝土深度不超過苗木原地徑痕跡的1.5-2.Ocm0
8.根據上述任一項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5)中,床深40cm,床寬I.6m,株行距40X40cm,定植一畦苗木后澆透水,再定植下一畦苗木。
9.根據上述任一項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其中,在步驟(6)中,每隔10-15天澆水一次,在整個生長期中澆水4-5次。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海岸松苗木網袋移植育苗法方法,步驟(1)將所選用的育苗區土壤進行消毒處理;(2)選擇以下透氣透水網袋作為育苗容器所述網袋包括網袋體和與網袋體相連的網袋底,網袋體和網袋底上的網眼面積為0.25-1平方厘米;(3)起苗;(4)裝袋;(5)定植;(6)苗木管理。該方法通過使用由尼龍編制而成的具有大小適宜網眼的網袋作為移植容器,使得海岸松苗木從育苗到移栽造林過程中始終在網袋中生長,避免轉移和包扎的過程,降低造林的工序,提高效率,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使造林的過程更加簡便易行。
文檔編號A01G23/04GK102805023SQ20121029252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6日
發明者李雙君, 張聲凱 申請人: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