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的種植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中草藥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黃芩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根繁殖方法為:黃芩尚未萌發新芽之前,將其全株挖起,切取主根留供藥用,然后依據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每株根莖分切成若干塊,每塊都具有芽眼,即作繁殖材料,并在栽植之前把繁殖材料分別放入50PPm、75PPm、100PPm三種不同濃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小時,經過浸泡處理后,按30×32厘米的行株距分別栽植。其扦插繁殖方法為:用莖梢8~10厘米作插條,并用IAA100微克/毫升處理3小時,扦插行株距10厘米×6厘米,搭陰棚,插后澆水保濕,成活率最高達95%以上。其有益效果在于繁殖方法簡單易行,種植產量高,提高了種植農戶的種植效益。
【專利說明】黃芩的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草藥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黃芩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黃芩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入藥。中醫認為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大腸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的功能,對暑溫胸悶嘔吐、肺熱咳嗽、血熱妄行、高熱煩渴、濕熱下痢等有良好功效。現代研究證明,黃芩主要含黃芩甙、黃芩素、漢黃芩素,漢黃芩甙、黃芩新素、β_谷留醇等成分。它的抗菌譜較廣,對多種細菌、皮膚真菌、鉤端螺旋體等都有抑制作用。即使對青霉素等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黃芩仍然很敏感。黃芩還有降血壓、鎮靜、利尿、保肝、利膽、抗過敏、解除平滑肌痙攣等作用。
[0003]黃芩喜生于中高山地或高原草原溫涼、半濕潤、半干旱環境,喜陽光,抗嚴寒能力較強,在中心分布區常以優勢建群種與一些禾草、蒿類或其它雜草共生。在中溫帶山地草原常見于海拔600-1500米向陽山坡或高原草原等處,林下陰濕地不多見。適宜野生黃芩生長的氣候條件為年太陽總輻射量在110~135千卡/厘米2,以120千卡/厘米2適宜;年平均氣溫-4~8°C,最適平均溫度為2~4°C,成年植株35°C高溫不致枯死,_35°C低溫下仍能安全越冬,以上連續高溫天氣;年降水量要求比其它中旱生植物略高,約在400~600毫米;土壤要求中性或微酸性,并含有一定腐殖質層,以淡粟鈣土和砂質壤土為宜,排水不良、易積水的不宜栽培。人工栽培以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栽培為佳。由于黃芩的藥效作用,近幾年對野生黃芩進行了大量的采挖,野生黃芩面臨滅絕的境況,但人工引種栽培技術還沒有形成體系,造成藥用黃芩嚴重短缺,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急需人工栽培技術的應用。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利用分根繁殖方法和扦插繁殖,解決人工種植黃芩成活率低,種植效益差,藥用黃芩嚴重短缺的問題。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
[0006]一、分根繁殖方法黃芩分根繁殖即黃芩從播種到收獲至少需用2~3年的時間,為了縮短栽培年限,采用分根繁殖的方法。黃芩分根繁殖是在黃芩尚未萌發新芽之前,將其全株挖起。切取主根留供藥用,然后依據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每株根莖分切成若干塊,每塊都具有芽眼,即作繁殖材料,黃芩分根繁殖在栽植之前把繁殖材料分別放入50PPm、75PPm、IOOPPm三種不同濃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小時,經過浸泡處理后,按30X31厘米的行株距分別栽植到試驗地里。
[0007]經試驗凡是經過用生根粉溶液浸泡處理的,其地上部枝莖比較繁茂,地下部分的須根伸展情況也表現良好。可見分根繁殖時,應用促進生根劑處理后再行栽植,是有效果的。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應用分根繁殖法栽培黃芩,能夠省略播種育苗階段的時間和勞力,可縮短從種到收的生產周期。老藥材產區當地有足夠的老苗可供為分根繁殖材料,因地制宜就地繁殖,對擴大栽培面積是極為有利的。
[0008]二、扦插繁殖方法采用不同部位的莖段作插條及激素處理,試驗結果表明:用莖梢作插條成活率最高達95%以上,而且生長最快;用莖基部作插條,成活率只有10%-30%)。若用激素處理可大幅度提高莖中段插條的成活率,其中IAA(吲哚乙酸)100微克/毫升處理3小時的成活率最高,比對照高35.6%。從地里剪取莖梢(頂端帶芽梢部分)8~10厘米,去掉下半部葉,扦插行株距10厘米X 6厘米,搭陰棚,插后澆水保濕,根據天氣和濕度決定噴水次數和噴水量。不宜過濕,防止插條腐爛。
[0009]三、種植試驗對黃芩產量及有效成分的影響通過分根繁殖方法和扦插繁殖方法比較,不同季節和溫濕度等對比試驗,對黃芩無性繁殖進行研究。用分根繁殖法和扦插育苗的黃芩,在加強田間管理條件下,產量高,平均畝產達385公斤,最高單產427公斤,而且有效成分黃芩甙(C21H18011)含量高達13.4%,超過《中國藥典》不得低于4%的規定,也高過有性繁殖(12.9% )和野生樣品(9.4% )。
[001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繁殖方法簡單易行,種植農戶一般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掌握,通過采用本方法種植產量高,有效成分黃芩甙(C21H18011)含量高達13.4%,超過《中國藥典》,提高了種植農戶的種植效益,可以有效實施。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某種植基地試驗做進一步的說明。
[0012]實例1、
[0013]一、分根繁殖方法
[0014]黃芩分根繁殖即黃芩從播種到收獲至少需用2~3年的時間,為了縮短栽培年限,采用分根繁殖的方法。
[0015]黃芩分根繁殖是在黃芩尚`未萌發新芽之前,將其全株挖起。切取主根留供藥用,然后依據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每株根莖分切成若干塊,每塊都具有芽眼,即作繁殖材料。
[0016]黃芩分根繁殖在栽植之前把繁殖材料分別放入50PPm、75PPm、IOOPPm三種不同濃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小時,經過浸泡處理后,按30X31厘米的行株距分別栽植到試驗地里。
[0017]經試驗凡是經過用生根粉溶液浸泡處理的,其地上部枝莖比較繁茂,地下部分的須根伸展情況也表現良好。可見分根繁殖時,應用促進生根劑處理后再行栽植,是有效果的。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應用分根繁殖法栽培黃芩,能夠省略播種育苗階段的時間和勞力,可縮短從種到收的生產周期。老藥材產區當地有足夠的老苗可供為分根繁殖材料,因地制宜就地繁殖,對擴大栽培面積是極為有利的。
[0018]二、扦插繁殖方法采用不同部位的莖段作插條及激素處理,試驗結果表明:用莖梢作插條成活率最高達95%以上,而且生長最快;用莖基部作插條,成活率只有10%-30%)。若用激素處理可大幅度提高莖中段插條的成活率,其中IAA(吲哚乙酸)100微克/毫升處理3小時的成活率最高,比對照高35.6%。從地里剪取莖梢(頂端帶芽梢部分)8~10厘米,去掉下半部葉,扦插行株距10厘米X 6厘米,搭陰棚,插后澆水保濕,根據天氣和濕度決定噴水次數和噴水量。不宜過濕,防止插條腐爛。[0019]三、無性繁殖技術對黃芩產量及有效成分的影響通過不同扦插材料,不同季節和溫濕度等對比試驗,對黃芩無性繁殖進行研究。用無性繁殖法扦插育苗的黃芩,在加強田間管理條件下,不但產量高,平均畝產達385公斤,最高單產427公斤,而且有效成分黃芩甙(C21H18011)含量高達13.4%,超過《中國藥典》不得低于4%的規定,也高過有性繁殖(12.9% )和野生樣品(9.4% ),是一項值得推廣的新技術。
[0020]四、田間管理無論采用播種或分根繁殖的,在出苗期都應保持土壤濕潤,適當松土、除草。育苗移栽的在幼苗長至6~8厘米高時,選擇陰天把苗移栽到大田中去,定植行株距25~30 X 12~15厘米,移栽后及時澆水,分根繁殖時其行株距參照播種定植的標準,于定植后7~10天即能萌芽,6~7月間為幼苗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根據苗情酌施施用氮、磷、鉀3種肥料,通常每畝施用過磷酸鈣20公斤,硫酸銨10公斤,硫酸鉀10公斤。二年生的苗子在4月份開始返青,6~7月抽薹開花。如計劃采收種子,于開花之前要多施追肥,促進花朵旺盛,結籽飽滿。若不需要采種,則應在抽出花序之前,將花梗剪掉,控制養分消耗,以促使根部生長,增加藥材產量。
[0021]五、病蟲害及其防治
[0022]葉枯病:發病初期噴灑1: 120波爾多液,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藥一次,連續噴灑2~3次。根腐病:雨季注意排水,除草、中耕加強苗間通風透光;實行輪作即可。黃芩舞蛾:用90%敵百蟲或40%樂果乳油噴霧即可防治。
[0023]六、采收與初加工栽培I年的黃芩雖然可以刨收,但質量較差不符合藥典標準。通常種植2~3年的才能收獲。于秋后莖葉枯黃時,選擇晴朗天氣將根挖出,刨挖時注意操作,切忌挖斷,對收獲下來的根部,去掉附著的莖葉,抖落泥土,曬至半干,撞去外皮,然后迅速曬干或烘干。以堅實無孔洞內部呈鮮黃色的為上品。新刨收的鮮根經過干燥加工,大致3-4公斤可以加工成I公斤干貨。一般每畝能收鮮品560-860公斤,加工后可得150-280公斤的商品生藥。根據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訂的藥材商品規格標準,黃芩商品分條芩和枯碎芩兩個品別。
【權利要求】
1.一種黃芩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根繁殖方法為:黃芩尚未萌發新芽之前,將其全株挖起,切取主根留供藥用,然后依據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每株根莖分切成若干塊,每塊都具有芽眼,即作繁殖材料,并在栽植之前把繁殖材料分別放入50PPm、75PPm、IOOPPm三種不同濃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小時,經過浸泡處理后,按30X 32厘米的行株距分別栽植。
2.一種黃芩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扦插繁殖方法為:用莖梢(頂端帶芽梢部分)8~10厘米作插條,并用IAA (B引哚乙酸)100微克/毫升處理3小時,扦插行株距10厘米X 6厘米,搭陰棚,插后澆水保濕 ,成活率最高達95 %以上。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650803SQ201210314145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成元 申請人: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