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基于蜂、蛙、燈的水稻生產集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稻米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蜂、蛙、燈的水稻生產集成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用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投入以及不合理使用,已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鑒于此,綠色農業、有機食品正逐漸成為熱點。而全球有機食品的平均年消費量以20%-30%的速度增長,為了滿足社會對有機食品的需求,國際上以綠色農業和有機食品為追求目標的計劃和行動層出不窮,如法國的“標準-環境”計劃、德國的“藍色天使”行動、加拿大的“環境的選擇”行動、日本 的“生態”標準計劃等。據不完全統計,歐美發達國家的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土地占農場的1%-2%,其中德國有3%-5%的農場專門從事有機食品原料的生產。近十年,我國的綠色和有機食品得到了飛速發展,據不完全調研及統計,至“十五”末,我國綠色AA級和有機水稻的生產面積已達到3. 4萬hm2左右,稻谷年產量20萬-22萬t,精制綠色AA級和有機大米在12萬-13萬t左右。隨著“十二五”到來,國民對肥料污染、農藥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日益關注,而環保型、純天然、無污染的優質食品將會受到人們的青睞。然而,目前我國AA級稻米和有機稻米的生產大部分采用原始的栽培方式,技術和生產嚴重脫節,病蟲害難以防治(少數采用殺蟲燈誘殺害蟲或生物防治措施,但效果有限),導致水稻產量較低,提高了生產成本,同時降低了 AA級和有機稻米的市場競爭力。中國專利200910042916. 2公開了一種扇吸式高效誘蟲燈,201010533153. 4公開了一種益害昆蟲高效分離方法及裝置,兩種燈可簡稱為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包括集蟲箱、裝置底座、內置箱,集蟲箱的頂部具有漏斗型昆蟲入口,集蟲箱壁由網狀物圍成,內置箱箱壁也為網狀物,內置箱固定在集蟲箱中央的裝置底座上,集蟲箱底部與裝置底座上部連接,連接處設置數個天敵逃生孔。使用時,通過誘蟲燈將昆蟲收集到集蟲箱中,集蟲箱底部具有天敵逃生孔,害蟲鱗翅目成蟲的個體比較大、不能爬行,益蟲步甲、隱翅蟲、龍虱、瓢蟲等則可在泥水中通過天敵逃生孔逃離,集蟲箱的裝置底座上安裝有內置箱,內置箱中央的裝置底座上栽有小苗或新鮮秸桿,內置箱只允許小個體昆蟲飛虱、黑肩綠盲蝽、蚊子等進入,大部分飛虱聚集在小苗或新鮮秸桿上,同時害蟲飛虱把卵也產在小苗或新鮮秸桿上,而黑肩綠盲蝽則以飛虱卵為食,同樣,集蟲箱內的益蟲能吃掉里面大多數害蟲,3 - 5天后害蟲全部死亡,益蟲全部放回田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針對目前我國AA級稻米和有機稻米的栽培產量低、生廣成本聞、病蟲害防治不力等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的、生態的、聞效的AA級和有機稻米生產的基于蜂、蛙、燈的水稻生產集成方法,以提高AA級稻米和有機稻米的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減輕病蟲危害,并且對人民的身體健康、生態環境的保護、稻米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基于蜂、蛙、燈的水稻生產集成方法,在包括道路、大水溝、田間小水溝、田埂、水池和雜草的稻田中實現;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在每畝稻田設置9 一10個赤眼蜂釋放點,種植早稻時釋放赤眼蜂I一2次,種植晚稻時釋放赤眼蜂2—4次,赤眼蜂釋放量=稻田蛾量X30-田間寄生卵量X70%;其中,所述稻田蛾量是指害蟲發蛾后稻田中蛾的數量,所述田間寄生卵量是指田間可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蟲蟲卵量;
(2)將蛙類飼養于大水溝中,種植早稻時飼養幼蛙80—100只/畝或者飼養中蛙30—35只/畝,種植晚稻時飼養幼蛙100—150只/畝或者中蛙35— 45只/畝;
(3)將益害蟲分離型吸式誘蟲燈按每40—50畝一盞的數量安裝于道路邊或大水溝邊;
(4)將蔬菜棚種植于大水溝邊和水池邊;
(5)移栽水稻時將豆類植物種植于道路和田埂邊;
(6)水稻移栽7—10天后,將水浮蓮種植于田間小水溝內,將蕹菜種植于田間小水溝邊。其中,所述大水溝的寬度設置為70-100cm,深度設置為50-70cm ;,所述田間小水溝的寬度設置為30cm,深度設置為30cm ;所述水池的數量為每8 —10畝設置一個。下面結合原理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實施的領域為稻田,適合于長江中下游稻作區,主要選擇自然環境好、生物多樣性廣、土壤-水-空氣無污染以及利用天然水庫水灌溉的地區作為AA級和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其中最好穿插池塘、水溝、蔬菜地、玉米地等。生產基地包括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赤眼蜂、蛙類、棚架蔬菜、黃豆、蕹菜、水浮蓮、水池、大水溝、田間小水溝、田埂。本發明主要以赤眼蜂放蜂點、蛙類和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為核心,蔬菜棚、水浮蓮、豆類植物和蕹菜為輔助,水池、大水溝、田間小水溝、田埂和雜草為配套設施,形成一套AA級和有機稻米生產技術;其中赤眼蜂的釋放量為“蛾量X30-田間寄生卵量X 70%”,一般每畝稻田設置9-10個放蜂點2,早稻時釋放I一2次,晚稻時釋放2—4次,赤眼蜂釋放的次數和數量主要根據目標害蟲和自然赤眼蜂的數量而定;
蛙類飼養于大水溝中,早稻時幼蛙數量80-100只/畝或者中蛙數量30-35只/畝,晚稻時幼蛙量100-150只/畝或者中蛙數量35-45只/畝;
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安裝于道路邊或水溝邊,每40-50畝I盞;
蔬菜棚種植于大水溝和水池邊,主要給蛙類等害蟲天敵提供保護場所,以及為害蟲天敵提供食物和寄主;
豆類植物在早稻移栽時種植于道路和田埂邊,晚稻齊穗時收獲,主要為害蟲天敵提供保護場所,并為害蟲天敵提供食物和寄主;
水浮蓮在水稻移栽7-10天后引入田間小水溝內,主要為害蟲天敵提供保護場所;
蕹菜在水稻移栽7-10天后種植于田間小水溝邊,同樣也是為害蟲天敵提供保護場所和為害蟲天敵提供食物和寄主;
另外,大水溝的寬度70-100cm,深度50-70cm,用于蛙類等天敵的養殖,溝邊種植棚架式蔬菜,溝中種植蕹菜和水浮蓮,是為天敵提供棲息場所,并繁殖蔬菜害蟲為天敵提供食物和寄主;田間小水溝的寬度30cm,深度30cm,用于蛙類等水生天敵的活動和取食,溝中種植水浮蓮,溝邊種植蕹菜,作為天敵的躲藏場所,并繁殖蔬菜害蟲為天敵提供食物和寄主;
田埂上種植豆類植物,同樣也為天敵提供保護場所,并引發豆類害蟲為天敵提供食物;水池為8-10畝稻田設置一個,周圍種植豆類植物和蕹菜,并在其上面搭建一個蔬菜棚,池中放一些水浮蓮,該水池主要用了養殖蛙類,以及為天敵提供保護場所;
雜草則是天敵提供避難場所和天敵轉移的綠色通道。加上合理的施肥原則和栽培技術就能實現AA級稻米和有機稻米的生產。本發明的集成方法以害蟲-天敵食物鏈平衡為基本原理。通過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殺死大部分害蟲,保護天敵益蟲,實現益害蟲之間的比例協調;用赤眼蜂寄生螟蛾的卵粒,以減少螟蛾卵的孵化率,間接降低了螟蟲的基數;用蛙類捕食稻田間大部分害蟲,
以保證稻田間的生態平衡。同時在水池、水溝邊種植蕹菜和豆類植物等,在其上面搭建蔬菜棚,水中放養水浮蓮,田埂邊和稻田四周種植豆科植物等,以該方式優化稻田景觀,實現生物多樣性,間接為蛙類和赤眼蜂等天敵提供棲息和保護場所,也為它們提供所需的部分食物和為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敵提供寄主。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第一,能有效控制稻田病蟲害的發生。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的誘蟲效果為普通殺蟲燈的2-3倍以上,捕殺范圍廣,且還能達到利用害蟲天敵取食害蟲而消滅害蟲、保護益蟲的目的,顯著提高了益蟲的存活率;赤眼蜂為寄生性昆蟲,它將自己的卵產入寄主的卵中以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研究表明,赤眼蜂可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螟蛉、稻苞蟲和黏蟲等害蟲;蛙類是稻田中天然存在的害蟲天敵,由于人為捕殺和農藥過度使用,導致稻田中蛙類大幅度減少,而蛙類可取食稻田中大部分害蟲,對防治病蟲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能大幅度提高AA級稻米和有機稻米的栽培產量。該模式采用種植和施用有機肥為主體、施用國家綠色認證肥為輔助、運用增苗節氮為主要技術的施肥原則,大大提高了稻田肥力和基本苗,為提升稻米產量提供了必要條件,加上有效的稻田病蟲害防治措施,示范結果證明,該模式的稻米產量與化學防治相當,與以往AA級稻米和有機稻米的栽培方式相比,大幅度增加了稻米的產量。第三,能提高稻米的品位。該模式采用物理方式、生物措施防治稻田中病蟲害,在水稻生育期間基本不使用化學農藥,生產的稻米是農藥殘留極低甚至沒有的綠色有機食品。第四,能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利用該模式生產出來的水稻產量與化學防控相當,但從稻谷收購價來看,其收購價格明顯高于普通水稻,其中晚稻AA級綠色和有機稻谷比普通稻谷高出I. 8元/kg,從年收益來看,該模式的年產值2228. 5元/畝,減去種植成本后的純收益為1176. 0元/畝,比普通稻谷多370. 3元/年,增收率為45. 8% ;同時,該模式成功推廣,有利于提高水稻產業層次,延伸產業鏈,促進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調整,以及增強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和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本發明集成了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單一病蟲害防控技術,以赤眼蜂控制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技術、稻田養蛙防治稻飛虱技術、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保益控害誘殺技術為核心,稻田邊界生境天敵保護技術和生物農藥防治病害為輔助的AA級和有機稻米生產技術,實現了稻田病蟲害由單一的平面防治到立體生態防控的轉變,有效解決了稻田病蟲害防治問題,大幅度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學農藥,大大減輕了稻米中的農藥殘留量,保證了稻米的品質。同時該模式以種植綠肥、秸桿還田和農家肥返田為主,施用國家綠色認證肥作為補充的施肥原則,逐步提升稻田肥力,采用增苗節氮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生產率,運用群體調控技術和水分調控技術等栽培措施,提高秧苗的分蘗率和成穗率,最終實現稻米的增產和穩產。本實用新型技術模式應加快在全國推廣,以解決AA級和有機稻米生產的難題。總之,本發明是以種植和施用有機肥為主體、施用國家綠色認證肥料為輔助、運用增苗節氮為主要技術的施肥原則,以害蟲-天敵食物鏈平衡為基本原理,通過自然繁殖、人工釋放和天敵飼養等生物措施,并以物理防治和生物農藥控制為輔助手段的病蟲害立體生態防控方法,形成安全、優質、豐產和高效的水稻綠色生產規范化技術模式,為我國AA級稻米和有機稻米生產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圖I為本發明水稻生產集成方法在平原稻田的應用示意 圖2為本發明水稻生產集成方法在不規則山陵、山區稻田的應用示意 圖3為本發明水稻生產集成方法綠色生產區與常規生產區產量比較表。圖中
I一大水溝2—赤眼蜂放蜂點 3—娃類
4一田間小水溝5—田埂6—雜草
7—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8—蕹菜
9一類植物10—7jC浮蓮11一蔬菜棚
12—水池。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參見圖I和圖2,所述基于蜂、蛙、燈的水稻生產集成方法,在包括道路、大水溝I、田間小水溝4、田埂5、水池12和雜草6的稻田中實現;具體為
(1)在每畝稻田設置9一10個赤眼蜂釋放點2,種植早稻時釋放赤眼蜂I一2次,種植晚稻時釋放赤眼蜂2—4次,赤眼蜂釋放量=稻田蛾量X 30-田間寄生卵量X 70% ;其中,所述稻田蛾量是指害蟲發蛾后稻田中蛾的數量,所述田間寄生卵量是指田間可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蟲蟲卵量;
(2)將蛙類3飼養于大水溝I中,種植早稻時飼養幼蛙80—100只/畝或者飼養中蛙30—35只/畝,種植晚稻時飼養幼蛙100—150只/畝或者中蛙35— 45只/畝;
(3)將益害蟲分離型吸式誘蟲燈7按每40—50畝一盞的數量安裝于道路邊或大水溝I
邊;
(4)將蔬菜棚11種植于大水溝邊I和水池12邊;
(5)移栽水稻時將豆類植物9種植于道路和田埂5邊;
(6)水稻移栽7—10天后,將水浮蓮10種植于田間小水溝4內,將蕹菜8種植于田間小水溝4邊。
其中,所述大水溝I的寬度設置為70-100cm,深度設置為50-70cm ;,所述田間小水溝4的寬度設置為30cm,深度設置為30cm ;所述水池的數量為每8 —10畝設置一個。采用本發明方法的效果如下
I、投入成本與產量結果
果園綠色生產基地2008年至2011年應用該技術體系,大面積生產結果表明,綠色生產區雙季稻每畝出稻谷770公斤左右,與常規生產區產量相當,并且通過節氮、省藥,成本投入略有降低,但稻谷收購價格顯著高于常規生產區,每畝種稻利潤大幅度提高,具體結果如圖3所示。2、病蟲害控制效果
長沙縣果園鎮新明村優質稻基地2008-2011年大面積示范結果表明,綠色生產區病蟲 害均得到有效控制,總體防效相當于或優于化學防治的常規生產區,而防治效果的穩定性明顯優于常規生產區。3、產品質量
據湖南省農產品檢測中心的檢測檢驗報告,對果園基地的大米進行了檢測,無機砷、鉛、汞、鎘含量低于國家標準。殺螟硫磷、三唑磷、樂果、毒死蜱、草甘膦、丁草胺、殺蟲雙、噻嗪酮、磷化物和黃曲霉毒素均未檢出。對春華基地的優質稻米檢測結果表明無機砷、鉛、汞、鎘、氟含量低于國家標準。殺螟硫磷、三唑磷、樂果、毒死蜱、草甘膦、丁草胺、殺蟲雙、噻嗪酮、磷化物、氟化物、溴氰菊酯、三環唑和黃曲霉毒素均未檢出。4、社會效益
該技術體系在基地的實施,帶動了長沙縣乃至湖南省各地農戶的種稻積極性,提高了人們對綠色稻米生產的認識。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蜂、蛙、燈的水稻生產集成方法,在包括道路、大水溝、田間小水溝、田埂、水池和雜草的稻田中實現;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內容 (1)在每畝稻田設置9一10個赤眼蜂釋放點,種植早稻時釋放赤眼蜂I一2次,種植晚稻時釋放赤眼蜂2—4次,赤眼蜂釋放量=稻田蛾量X 30-田間寄生卵量X 70% ;其中,所述稻田蛾量是指害蟲發蛾后稻田中蛾的數量,所述田間寄生卵量是指田間可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蟲蟲卵量; (2)將蛙類飼養于大水溝中,種植早稻時飼養幼蛙80—100只/畝或者飼養中蛙30—35只/畝,種植晚稻時飼養幼蛙100—150只/畝或者中蛙35— 45只/畝; (3)將益害蟲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按每40—50畝一盞的數量安裝于道路邊或大水溝邊;(4)將蔬菜棚種植于大水溝邊和水池邊; (5)移栽水稻時將豆類植物種植于道路和田埂邊; (6)水稻移栽7—10天后,將水浮蓮種植于田間水溝內,將蕹菜種植于田間小水溝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水溝的寬度設置為70-100cm,深度設置為 50-70cm。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間小水溝的寬度設置為30cm,深度設置為30cm。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的數量為每8—10畝設置一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蜂、蛙、燈的水稻生產集成方法,包括人工釋放赤眼蜂、稻田中放養蛙類、田埂間架設誘蟲燈等。本發明在有效控制病蟲發生危害的基礎上大幅度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學農藥,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同時減少了稻米中的農藥殘留量,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創新技術。
文檔編號A01M1/08GK102845268SQ20121033149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0日
發明者張玉燭, 劉功朋 申請人: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張玉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