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08233閱讀:29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備具有左右一對的履帶行進裝置的行進機體、設在上述行進機體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一端側的運轉部、擺動升降自如地連結在上述行進機體的左右方向另一端側上的收割前處理裝置、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在上述收割前處理裝置上的多個拉起裝置、 和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在上述行進機體上的脫粒裝置和谷粒儲存部的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作為上述聯合收割機,以往有例如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裝置。
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聯合收割機中,將收割部(相當于收割前處理裝置)擺動升降自如地連結在具備左右的履帶行進裝置的機體框架的前部上,在上述機體框架上,搭載支撐有脫粒裝置、箱(相當于谷粒儲存部)、和搭乘運轉部。
箱位于脫粒裝置的左右一方側的橫肋上。搭乘運轉部位于箱的前側。
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4-173529號公報(JP-A-2004-173529)(段落
, 圖1 3)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抑制谷粒儲存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大小變大而作為聯合收割機的橫寬變大并使谷粒儲存部具備需要的容量,則有時谷粒儲存部的機體上下方向上的大小變大。于是,行進機體上的谷粒儲存部的高度變得比脫粒裝置的高度高,如果將谷粒儲存到谷粒儲存部中,則有因儲存部內谷粒的重量使機體重心變高的問題。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在使谷粒儲存部具備需要容量的同時橫寬較小、并且在穩定方面也能夠得到良好的狀態的聯合收割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具有以下的結構
一種聯合收割機,包括
行進機體;
運轉部,設在上述行進機體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一端側;
收割前處理裝置,擺動升降自如地連結在上述行進機體的左右方向另一端側,具備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的多個拉起裝置;
脫粒裝置和谷粒儲存部,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在上述行進機體上;
左右一對履帶行進裝置,支撐上述行進機體,包括接近于上述谷粒儲存部一側的第I履帶行進裝置和接近于上述脫粒裝置一側的第2履帶行進裝置;
其特征在于,將上述第I履帶行進裝置的接地輪的左右中心與上述谷粒儲存部的橫外側端的間隔設定為 比上述第2履帶行進裝置的接地輪的左右中心與上述脫粒裝置的橫外側端的間隔小。
根據本結構,通過令第I履帶行進裝置的接地輪的左右中心與谷粒儲存部的橫外側端的間隔比第2履帶行進裝置的接地輪的左右中心與脫粒裝置的橫外側端的間隔小,即使減小谷粒儲存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大小而盡量減小作為聯合收割機的橫向寬度,并且即使使谷粒儲存部的容量為需要容量,結果谷粒儲存部的機體上下方向上的大小變大而因谷粒儲存部的儲存谷粒的重量使機體重心變高,也能夠盡可能使機體重心相對于履帶位于橫向內側、使谷粒儲存部側的翻倒角盡可能地大。
此外,容易抑制谷粒儲存部從行進機體向橫外側的突出量,即使使已割地位于行進機體的橫側也容易防止、避免谷粒儲存部與植立秸桿的接觸。
因而,能夠在谷粒儲存部中儲存需要量的谷粒,并且為橫寬較小的緊湊的結構而容易操縱,并且能夠得到翻倒角較大而穩定性良好的聯合收割機。
此外,能夠容易地防止、避免位于行進機體的橫側的植立秸桿與谷粒儲存部的接觸,進行中間收割及周圍收割作業。
除了上述結構以外,具備以下的結構也是有利的。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收割前處理裝置中具備左右一對拉起裝置,并且在這些一對拉起裝置之間及左右外側設有分禾器;
使右外側的分禾器前端的位置與上述第I履帶行進裝置的履帶的橫外側端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
使左外側的分禾器前端的位置與上述第2履帶行進裝置的履帶的橫外側端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
根據本結構,能夠在收割前處理裝置的左外側的分禾器前端與右外側的分禾器前端的間隔和左履帶橫外側端與右履帶橫外側端的間隔(以下稱作行進機體的踩踏帶)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狀態下、收割前處理裝置在行進機體的踩踏帶(踩踏區域)的正前方進行收割作業。
因而,能夠進行不發生左右履帶行進裝置對植立秸桿的踐踏的良好的中間收割及周圍收割作業。
此外,具備以下的結構也是有利的。即,其特征在于,
將最接近于上述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設定為比其他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
根據本結構,能夠進行沒有植立秸桿的踐踏的良好的中間收割及周圍收割作業, 并且能夠得到可以使收割前處理裝置為構造簡單的裝置的便宜的聯合收割機。
S卩,在進行中間收割或周圍收割作業的情況下,使位于運轉部側的植立秸桿沿著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向左右方向的內側拉近,以使其不會受到履帶行進裝置的踐踏,與來自該拉起裝置的前方的植立秸桿合流,通過該拉起裝置進行拉起處理。即,在中間收割或周圍收割作業的情況下,將比旋繞收割作業的情況數量更多的栽植條的植立秸桿導入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以使得不會發生履帶行進裝置對植立秸桿的踐踏。由此,可以以比中間收割或周圍收割作業時的收割條數少的數量滿足裝備在收割前處理裝置中的拉起裝置所需的數量。
此外,具備以下的結構也是有利的。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運轉部中立設有操縱塔,在該操縱塔的收割前處理裝置側的端部上,設有形成上述收割前處理裝置的裝置部分與上述操縱塔的間隙的凹入部。
根據本結構,能夠進行沒有履帶行進裝置對植立秸桿的踐踏的良好的中間收割及周圍收割作業,并且能夠得到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前后長度較短而緊湊的聯合收割機。
S卩,如果為了將位于運轉部側的植立秸桿導入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而使該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比其他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則收割前處理裝置的具備分禾器或拉起裝置的部位處的橫寬變大。但是,即使使收割前處理裝置盡量靠近行進機體而連結,在升降操作收割前處理裝置時,收割前處理裝置的裝置部分通過操縱塔的凹入部,收割前處理裝置與操縱塔也不會干涉,能夠使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前后長度盡可能短。
此外,具備以下的結構也是有利的。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個拉起裝置的背后設有將植立秸桿朝向機體后方輸送的輔助輸送裝置;
將最接近于上述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上述輔助輸送裝置配置在比上述其他拉起裝置的上述輔助輸送裝置高的配置高度。
根據本結構,能夠進行沒有履帶行進裝置對植立秸桿的踐踏的良好的中間收割及周圍收割作業,并且能夠得到容易避免秸桿的桿身彎折帶來的堵塞等的故障發生的聯合收割機。
S卩,如果為了將位于運轉部側的植立秸桿導入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而使該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比其他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則位于運轉部側的植立秸桿一邊使桿身較大地彎曲一邊被導入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在其彎曲狀態下受到拉起裝置背后的輔助輸送裝置的輸送。在進行該輔助輸送裝置的輸送時,由于該輔助輸送裝置位于比其他輔助輸送裝置高的配置高度,所以秸桿在距離地面很高的部位處受到輔助輸送裝置的輸送作用,在秸桿上不易發生較陡角度的彎曲。于是,不易發生秸桿的桿身彎折,在以后的輸送中不易發生姿勢紊亂或堵塞。
此外,具備以下的結構也是有利的。即,其特征在于,
在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設有將拉起鏈從拉起鏈返回路徑導引到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中的橫向旋繞用鏈導引部件、和將拉起鏈從上述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導引到拉起鏈上升路徑中的上升用鏈導引部件;
將上述上升用鏈導引部件的鏈卷繞曲率設定為比上述橫向旋繞用鏈導引部件的鏈卷繞曲率大。
根據本結構,能夠進行沒有履帶行進裝置對植立秸桿的踐踏的良好的中間收割及周圍收割作業,并且能夠得到容易避免秸桿的桿身彎折帶來的堵塞等的故障發生的聯合收割機。
S卩,如果為了將位于運轉部側的植立秸桿導入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而使該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比其他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則位于運轉部側的植立秸桿一邊使桿身較大地彎曲一邊沿著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被向左右方向上的內側拉近,并且在該彎曲狀態下被導入到沿著拉起鏈上升路徑的拉起路徑中而進行拉起處理。在這樣將秸桿從拉起裝置的下端部導入到拉起路徑中時,由于上升用鏈導引部件的鏈卷繞曲率比橫向旋繞用鏈導引部件的鏈卷繞曲率大,所以秸桿被從拉起裝置下端部沿著較大的曲率的彎曲角部導入到拉起路徑中,在秸桿上不易發生較陡角度的彎曲。于是,不易發生秸桿的桿身彎折,在以后的輸送中不易發生姿勢紊亂或堵塞。
此外,具備以下的結構也是有利的。即,其特征在于,
將上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配置在比上述其他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高的配置高度。
根據本結構,能夠進行沒有履帶行進裝置對植立秸桿的踐踏的良好的中間收割及周圍收割作業,并且能夠得到秸桿的拉起性能良好的聯合收割機。
S卩,如果將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和與其相鄰的拉起裝置配置為使相互的拉起路徑相互對置,則通過使兩拉起裝置的拉起爪對合對置而進行拉起動作,能夠將秸桿拉起而不會從拉起爪脫離。為了在拉起爪的對合狀態下同步驅動這樣對置的拉起裝置,將兩拉起裝置具備的拉起鏈的周長設定為拉起爪間距的整數倍的長度。
如果為了將位于運轉部側的植立秸桿導入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而使該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比其他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則如果預先使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和與其相鄰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位于相同的配置高度,則即使兩拉起裝置具備的拉起鏈具備拉起爪間距的整數倍的長度的周長,兩拉起裝置的拉起爪有時也不成為對合狀態的情況。這是因為,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比相鄰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掛在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與掛在相鄰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不同。
相對于此,根據本結構,即使掛在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與掛在其相鄰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不同,由于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位于比其他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 升路徑的上端高的配置高度,掛在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與掛在其相鄰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不同,掛在拉起鏈上升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的差異、和掛在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中的拉起鏈長度的差異相互抵消,由此,能夠在拉起爪的對合狀態下同步驅動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和與其相鄰的拉起裝置。
并且,通過令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位于比其他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高的配置高度,在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中不會發生拉起鏈上升路徑的長度不足,并且能夠使兩拉起裝置的拉起爪成為對合狀態。
因而,即使在使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比其他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并且將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和與其相鄰的拉起裝置配置為使相互的拉起路徑對置的情況下,也能夠在拉起爪的對合狀態下同步驅動兩拉起裝置,并且使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具備不會長度不足的拉起鏈上升路徑,使秸桿不會從拉起爪脫離,并且能夠盡量將拉起作用施加到穗尖側而進行拉起處理。
對于其他結構及由此發揮的有利的效果,通過參照附圖閱讀以下的說明就會變得更加清楚。


圖1是聯合收割機的整體的左視圖。
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
圖3是聯合收割機的主視圖。
圖4是聯合收割機的整體的右視圖。
圖5是表示脫粒裝置與谷粒箱相對于行進裝置的配置的后視圖。
圖6是拉起裝置的主視圖。
圖7是收割前處理裝置與行進裝置的旋繞收割作業狀態下的俯視圖。
圖8是收割前處理裝置與行進裝置的中間收割和周圍收割作業狀態下的俯視圖。
圖9是收割前處理裝置的輔助輸送裝置配設部的俯視圖。
圖10是收割前處理裝置的輔助輸送裝置配設部的主視圖。
圖11是操縱塔的主視圖。
圖12是收割前處理裝置的下降作業狀態下的側視圖。
圖13是收割前處理裝置的上升狀態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進行說明。
在以下的說明中,以聯合收割機的行進機體向前方前進時的方向為基準稱作“前后方向”,將與其正交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分別稱作“左右方向”(或“橫向”)及“上下方向”。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整體的左視圖。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主視圖。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整體的右視圖。如這些圖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具備具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進裝置1、1 (以下簡稱行進裝置I)的行進機體、連結在該行進機體的機體框架2的前部上的收割前處理裝置3、和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在上述機體框架2的后側的脫粒裝置(這里是左側)4和谷粒箱(谷粒儲存部的一例。這里是右側)5 而構成。該聯合收割機收獲稻、麥等。
S卩,行進機體除了具備上述左右一對行進裝置1、1以外,還具備設在上述機體框架2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一端側的運轉部6、和裝備有設在上述運轉部6所具備的駕駛席7的下方的發動機8的原動部(主動部)。
上述收割前處理裝置3具備繞軸心P上下擺動自如地連結在與上述機體框架2的前部的運轉部側相反的橫端側的收割前處理框架10。該收割前處理框架10具備上下擺動自如地連結在機體框架2上的主框架10a、和沿左右方向排列連結在該主框架IOa的前端部上的三條分草框架10b。
收割前處理裝置3通過用液壓缸11將上述收割前處理框架10相對于機體框架2 上下擺動操作,升降為設在上述各分草框架IOa的前端部上的分禾器12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下降作業狀態、和上述分禾器12從地面較高地上升的上升非作業狀態。
如果使收割前處理裝置3成為下降作業狀態并使行進機體行進,則收割前處理裝置3將來自上述各分禾器12的收割對象的植立秸桿拉起處理并收割處理,將收割秸桿供給到脫粒裝置4的脫粒給料鏈4a。脫粒裝置4 一邊通過脫粒給料鏈4a將收割秸桿的株根側朝向機體后方夾持輸送一邊將穗尖側供給到處理室(未圖示)中進行脫粒處理。谷粒箱5被供給來自脫粒裝置的脫粒并儲存。
圖1表示上述行進裝置I的側視的構造。圖7表示上述左右的行進裝置I的俯視的構造。如這些圖所示,上述左右的行進裝置I具備沿著行進機體前后方向的軌道框架 20、沿行進裝置前后方向排列并空轉自如地支撐在該軌道框架20上的三個接地輪21、位于三個接地輪21的前方的履帶驅動輪22、支撐在上述軌道框架20的后端部上的履帶張緊輪 23、和跨越卷繞在上述接地輪21、履帶驅動輪22和上述履帶張緊輪23上的履帶24而構成。
上述履帶驅動輪22驅動旋轉自如地支撐在設于上述機體框架2的前部上的變速箱25上。
上述履帶24是橡膠制的履帶。該履帶24具備沿其長度方向排列埋設的多個金屬芯26 (參照圖5)。上述各金屬芯26相對于履帶24的橫寬方向上的中心向履帶橫外側偏置的配置。
如圖5所示,上述各接地輪21具備左右一對輪體主體21a、21a,成為外轉輪,以使其借助左右一對輪體主體21a、21a在比上述金屬芯26所具備的左右一對突起26a、26a靠外側、接觸作用在履帶24的內面側。
圖5是表示上述脫粒裝置4與上述谷粒箱5相對于上述行進裝置I的配置的后視圖。如該圖所示,上述脫粒裝置4配置為在左右一對行進裝置1、1中的接近于脫粒裝置4 一側的行進裝置(相當于第2履帶行進裝置)I的上述接地輪21的左右中心21C與脫粒裝置4的橫外側端4b之間具備間隔D1。脫粒裝置4的橫外側端4b由覆蓋脫粒給料鏈4a而安裝在脫粒裝置4的橫外側的鏈蓋4c (參照圖1)的外側面構成。
上述谷粒箱5配置為在左右一對的行進裝置1、I中的接近于谷粒箱5 —側的行進裝置(相當于第I履帶行進裝置)I的上述接地輪21的左右中心21C與谷粒箱5的橫外側端5a之間具備間隔D2。谷粒箱5的上述間隔D2比脫粒裝置4的上述間隔Dl小。
圖5所示的行進機體的機體重心Gl表示谷粒箱5的上述間隔D2比脫粒裝置4的上述間隔Dl小的情況下(以下稱作本 實施方式的情況)、并且谷粒箱5為谷粒儲存狀態的情況下的機體重心。圖5所示的行進機體的谷粒箱5所處于的橫側的翻倒角ΘI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并且谷粒箱5為谷粒儲存狀態的情況下的翻倒角。圖5所示的行進機體的機體重心G2與翻倒角Θ 2表示在接近于谷粒箱5的一側的行進裝置I的上述接地輪21 的左右中心21C與谷粒箱5的橫外側端5a之間設有比脫粒裝置4的上述間隔Dl大的間隔 D3的情況下(以下稱作比較例的情況)、并且谷粒箱5為谷粒儲存狀態的情況下的機體重心和翻倒角。
如該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并且谷粒箱5為谷粒儲存狀態的情況下的行進機體的機體重心Gl與比較例的情況、并且谷粒箱5為谷粒儲存狀態的情況下的行進機體的機體重心G2相比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內側。因而,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并且在谷粒箱5為谷粒儲存狀態的情況下的行進機體的谷粒箱5所處于的一側的翻倒角Θ1比比較例的情況、 并且谷粒箱5為谷粒儲存狀態的情況下的行進機體的谷粒箱5所處于的一側的翻倒角Θ 2 大。
如圖1、圖9、圖12所示,上述收割前處理裝置3除了具備上述收割前處理框架10 和上述分禾器12以外,還具備設在比上述三個分禾器12稍稍靠行進機體后方側的左右一對拉起裝置30L、30R、設在各拉起裝置30L、30R的背后的輔助輸送裝置50L、50R、跨越上述各分草框架IOb連結設置在各輔助輸送裝置50L、50R的輸送末端側的下方的推子形的收割裝置13、和輸送起始端部位于上述輔助輸送裝置50L、50R的輸送末端側的上方的供給裝置 14而構成。
如圖12所示,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擺動軸心P位于比脫粒給料鏈4a的輸送起始端部稍高的配置高度。由此,隨著收割前處理裝置3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到上升非作業位置,能夠在使左右一對拉起裝置30L、30R的上端向機體后方側移動的行程較小就可以的同時將收割前處理裝置3升降為上升非作業狀態和下降作業狀態。
如圖3所示,收割前處理裝置3作為最大的收割處理寬度W而具備上述三個分禾器12中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兩端的分禾器12的前端彼此的距離。位于三個分禾器12中的最接近于運轉部6的分禾器12與位于中間的分禾器12的前端彼此的距離比最遠離運轉部6的分禾器12與位于中間的分禾器12的前端彼此的距離大。
圖6是上述左右一對拉起裝置30L、30R的主視圖。如該圖和·圖12所示,上述各拉起裝置30L、30R具備下端部位于上述分禾器12的機體后方側、越靠上端側越靠機體后方側的傾斜姿勢的拉起箱31 ;設在該拉起箱31的內側的下部的左右一對導引輪體32、33或一個導引輪體34 ;設在上述拉起箱31的內側的上部的鏈輪35和張緊輪體36 ;和沿上述各導引輪體32、33、34、上述鏈輪35和上述張緊輪體36卷繞的環狀鏈型的拉起鏈37而構成。
左右一對的拉起裝置30L、30R中的位于運轉部側的拉起裝置30R (以下稱作右拉起裝置30R)具備上述左右一對導引輪體32、33,位于與運轉部側相反側的拉起裝置30L (以下稱作左拉起裝置30L)具備上述一個導引輪體34。上述各導引輪體32、33、34與上述張緊輪體36空轉自如地被支撐。上述鏈輪35驅動自如地被支撐。上述拉起鏈37具備起伏擺動自如地設在拉起鏈37的周長方向上的多個部位上的拉起爪38。
在上述右拉起裝置30R中,上述拉起鏈37被上述鏈輪35驅動,在從上述左右一對導引輪體32、33中的大徑側的導引輪體33到上述鏈輪35的拉起鏈上升路徑40(以下稱作鏈上升路徑40)中上升。達到該鏈上升路徑40的上端40a的拉起鏈37被上述鏈輪35導引到從上述鏈輪35到上述左右的導引輪體32、33中的小徑側的導引輪體32的拉起鏈返回路徑41 (以下稱作鏈返回路徑41)中,在該鏈返回路徑41中下降。達到該鏈返回路徑41 的下端的拉起鏈37被上述小徑側的導引輪體32的外周面32a導引到從上述小徑側的導引輪體32到上述大徑側的導引輪體33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42a (以下簡稱作鏈橫向旋繞路徑42a)中,在該鏈橫向旋繞路徑42a中移動。到達了該鏈橫向旋繞路徑42a的末端的拉起鏈37被上述大徑側的導引輪體33的外周面33a導引到上述鏈上升路徑40中,在鏈上升路徑40中再次上升。
由此,在上述右拉起裝置30R中,上述各拉起爪38被在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a 中移動的拉起鏈37在沿著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a位于拉起裝置30R的下端部的爪橫向旋繞路徑43a中移送。此時,上述左右一對導引輪體32、33的外周面32a、33a、和配置在左右一對的導引輪體32、33之間并固定在拉起箱31上的起立導引部44抵接在拉起爪38的基部上,通過起立操作,拉起爪38維持相對于拉起鏈37起立的姿勢,在拉起爪38的前端側從拉起箱31突出到爪橫向旋繞路徑43a中的狀態下橫向移動,卡止在來自運轉部側的分禾器12的植立秸桿的株根側,將該植立秸桿向左右方向上的內側拉近。
到達爪橫向旋繞路徑43a的末端的拉起爪38被上述大徑側的導引輪體33的周面33a導引到沿著上述鏈上升路徑40位于拉起裝置30R的橫側部的拉起路徑45中。移動到上述拉起路徑45中的拉起爪38被在鏈上升路徑40中移動的拉起鏈37在拉起路徑45中上升移送。此時,配置在導引輪體33與鏈輪35之間而固定在拉起箱31上的起立導引軌道 46抵接在拉起爪38的基部上,通過起立操作,拉起爪38維持相對于拉起鏈37起立的姿勢, 在拉起爪37的前端側從拉起箱31突出到拉起路徑45中的狀態下上升移動,對來自運轉部側的分禾器12和位于中間的分禾器12的植立秸桿進行梳起作用。
到達了拉起路徑45的末端的拉起爪38被移動到鏈返回路徑41中的拉起鏈37拉入到拉起箱31的內部中,移動到達到上述小徑側的導引輪體32的爪返回路徑47。拉起爪 38在被拉入到拉起箱31中時,抵接在設于拉起箱31的內部中的倒伏導引部48上,切換為相對于拉起鏈35倒伏的姿勢,以該倒伏姿勢在爪返回路徑47中下降移動。達到爪返回路徑47的末端的拉起爪38被從上述鏈返回路徑41移送到鏈橫向旋繞路徑42a中的拉起鏈 37移送到上述爪橫向旋繞路徑43a中,在該爪橫向旋繞路徑43a中再次移動。達到了爪返回路徑47的末端的拉起爪38抵接在位于上述導引輪體32的附近的起立導引部49上,通過受到起立操作,從相對于拉起鏈37的倒伏姿勢姿勢變化為起立姿勢,移動到爪橫向旋繞路徑43a中ο
作為將拉起鏈37從鏈橫向旋繞路徑42a導引到鏈上升路徑40中的上升用鏈導引部件的上述導引輪體33由于具備比作為將拉起鏈37從鏈返回路徑41導引到鏈橫向旋繞路徑42a中的橫向旋繞用鏈導引部件的導引輪體32的外徑大的外徑,所以具備比作為向旋繞用鏈導引部件的導引輪體32的鏈卷繞曲率大的鏈卷繞曲率。由此,導引輪體33使拉起爪38從爪橫向旋繞路徑43a沿著較大的曲率的彎曲角部移動到拉起路徑45中,以使得不易發生被拉起爪38從爪橫向旋繞路徑43a導入到拉起路徑45中的植立秸桿的桿身彎折。
另一方面,在上述左拉起裝置30L中,通過上述鏈輪35驅動上述拉起鏈37,在從上述導引輪體34到上述鏈輪35的拉起鏈上升路徑40 (以下簡稱作鏈上升路徑40)中上升。 達到該鏈上升路徑40的上端40b (相當于 鏈輪35的上端)的拉起鏈37被上述鏈輪35導引到從上述鏈輪35到上述導引輪體34的拉起鏈返回路徑41 (以下簡稱作鏈返回路徑41) 中,在該鏈返回路徑41中下降。達到該鏈返回路徑41的下端的拉起鏈37被上述導引輪體 34的外周面34a導引到由上述導引輪體34的外周面34a的下部形成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42b (以下簡稱作鏈橫向旋繞路徑42b)中,在該鏈橫向旋繞路徑42b中移動。達到了該鏈橫向旋繞路徑42b的末端的拉起鏈37被上述導引輪體34的外周面34a導引到上述鏈上升路徑40中,在鏈上升路徑40中再次上升。
由此,在上述左拉起裝置30L中,通過上述各拉起爪38被在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 42b中移動的拉起鏈37在沿著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b位于拉起裝置30L的下端部的爪橫向旋繞路徑43b中移送。此時,上述導引輪體34的外周面34a抵接在拉起爪38的基部上, 通過起立操作,拉起爪38維持相對于拉起鏈37起立的姿勢,在拉起爪38的前端側從拉起箱31突出到爪橫向旋繞路徑43b中的狀態下橫向移動,卡止在來自位于與運轉部側相反側的分禾器12的植立秸桿的株根側,將該植立秸桿向左右方向上的內側拉近。
達到爪橫向旋繞路徑43b的末端的拉起爪38被上述導引輪體34的周面34a導引到沿著上述鏈上升路徑40位于拉起裝置30L的橫側部的拉起路徑45中。移動到上述拉起路徑45中的拉起爪38被在鏈上升路徑40中移動的拉起鏈37在拉起路徑45中上升移送。此時,配置在導引輪體34與鏈輪35之間而固定在拉起箱31上的起立導引軌道46抵接在拉起爪38的基部上,通過起立操作,拉起爪38維持相對于拉起鏈37起立的姿勢,在拉起爪 37的前端側從拉起箱31突出到拉起路徑45中的狀態下上升移動,對來自位于與運轉部側相反側的分禾器12和位于中間的分禾器12的植立秸桿進行梳起作用。
達到了拉起路徑45的末端的拉起爪38被移動到鏈返回路徑41中的拉起鏈37拉入到拉起箱31的內部中,移動到直到上述導引輪體34的爪返回路徑47中。拉起爪38在被拉入到拉起箱31中時,抵接在設于拉起箱31的內部中的倒伏導引部48上,切換為相對于拉起鏈37倒伏的姿勢,以該倒伏姿勢在爪返回路徑47中下降移動。到達爪返回路徑47 的末端的拉起爪38被從上述鏈返回路徑41移送到鏈橫向旋繞路徑42b中的拉起鏈37移送到上述爪橫向旋繞路徑43b中,在該爪橫向旋繞路徑43b中再次移動。達到了爪返回路徑47的末端的拉起爪38抵接在位于上述導引輪體34的附近的起立導引部49上,通過受到起立操作,從相對于拉起鏈37的倒伏姿勢姿勢變化為起立姿勢,移動到爪橫向旋繞路徑 34中。
上述右拉起裝置30R的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a由沿著鏈橫向旋繞路徑42a排列的一對導引輪體32、33形成,上述左拉起裝置30L的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b由一個導引輪體34的周部形成,上述右拉起裝置30R的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a比上述左拉起裝置 30L的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b長。
由此,如圖3、圖7所示,上述收割處理寬度W為出現左側的行進裝置I的履帶24 的橫外側端24a的位置與左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a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右側的行進裝置I的履帶24的橫外側端24b的位置與右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b的位置在右右方向上大致一致的狀態的大·小的收割處理寬度。
將上述右拉起裝置30R的鏈上升路徑40的上述上端40a配置在比上述左拉起裝置30L的鏈上升路徑40的上述上端40b高的配置高度。
S卩,左右一對拉起裝置30L、30R的拉起鏈37具備等于拉起爪38的安裝間隔(爪間距)的整數倍的長度的周長。由于右拉起裝置30R的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a比左拉起裝置30L的上述鏈橫向旋繞路徑42b長,所以右拉起裝置30R的拉起鏈37具備比左拉起裝置 30L的拉起鏈37的周長更長的周長。
在右拉起裝置30R中掛在鏈橫向旋繞路徑42a中的拉起鏈長度與在左拉起裝置 30L中掛在鏈橫向旋繞路徑42b中的拉起鏈長度不同。在右拉起裝置30R中掛在鏈上升路徑40中的拉起鏈長度與在左拉起裝置30L中掛在鏈上升路徑40中的拉起鏈長度不同。通過令掛在鏈上升路徑40中的拉起鏈長度的差異與掛在鏈橫向旋繞路徑42a、42b中的拉起鏈長度的差異相抵消,左右一對拉起裝置30L、30R的拉起爪38出現在拉起路徑45中以對合的狀態上升的狀態。
圖7是收割前處理裝置3與行進裝置I的旋繞收割作業狀態下的俯視圖。旋繞收割作業是在已割地位于行進機體的運轉部側的橫側、未割地位于行進機體的與運轉部側相反側的橫側的狀態下進行作業。該圖所示的a表示收割對象的植立秸桿,b表示未割地的植立秸桿,c表示已割地的斷株。如該圖所示,收割前處理裝置3在旋繞收割作業中,通過三個分禾器12中的最遠離運轉部6的位置的分禾器12將植立秸桿分草為收割對象和非收割對象,將收割對象的植立秸桿向后方導引,通過三個分禾器12中的位于中間的分禾器12將兩個栽植條的植立稻桿分草而向后方導引。即,分別將一個栽植條的植立稻桿a導入到分禾器間距離較大的一側(運轉部側)的分禾器間,將一個栽植條的植立秸桿a導入到分禾器間距離較小的一側(與運轉部側相反側)的分禾器間。收割前處理裝置3將來自分禾器間距離較大的分禾器間的植立秸桿通過右拉起裝置30R的拉起爪38導入到位于拉起箱31的橫側的拉起路徑45中而拉起處理,將來自分禾器間距離較小的分禾器間的植立秸桿通過左拉起裝置30R的拉起爪38導入到位于拉起箱31的橫側的拉起路徑45中而拉起處理,利用收割裝置13將左右一對拉起裝置30L、30R拉起處理的植立秸桿a收割處理,將來自收割裝置13的收割秸桿通過供給裝置14向機體后方輸送,供給到脫粒裝置4的脫粒給料鏈4a 的起始端部(進行兩條植立秸桿的收割處理)。
圖8是收割前處理裝置3與行進裝置I的中間收割作業和周圍收割作業下的俯視圖。中間收割作業是未割地位于行進機體的兩橫側的狀態下進行作業。周圍收割作業是在畦位于行進機體的一個橫側的狀態下一邊沿著畦行進一邊作業。該圖所示的a表示收割對象的植立秸桿,b表示非收割對象的植立秸桿。如該圖所示,收割前處理裝置3在中間收割作業和周圍收割作業中,通過三個分禾器12中的最接近于運轉部的分禾器12和最遠離運轉部6的分禾器12將植立秸桿分草為收割對象和非收割對象,將收割對象的植立秸桿向后方導引,通過三個分禾器12中的位于中央的分禾器12將兩個栽植條的植立秸桿分草而向后方導引。即,分別將兩個栽植條的植立秸桿a導入到分禾器間距離較大的一側(運轉部側)的分禾器間,將一個栽植條的植立秸桿a導入到分禾器間距離較小的一側(與運轉部側相反側)的分禾器間。收割前處理裝置3將來自分禾器間距離較大的分禾器間的植立秸桿通過右拉起裝置30R的拉起爪38導入到位于拉起箱31的橫側的拉起路徑45中而拉起處理,將來自分禾器間距離較小的分禾器間的植立秸桿通過左拉起裝置30L的拉起爪38導入到位于拉起箱31的橫側的拉起路徑45中而拉起處理,通過收割裝置13將左右一對拉起裝置30L、30R拉起處理的植立秸桿收割處理,將來自收割裝置13的收割秸桿通過供給裝置14 向機體后方輸送,供給到脫粒裝置4的脫粒給料鏈4a的起始端部(進行三條植立秸桿的收割處理)。
圖9是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輔助輸送裝置配設部的俯視圖。圖10是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輔助輸送裝置配設部的主視圖。如這些圖和圖12所示,上述各輔助輸送裝置50L、 50R具備裝備有多條卡止臂51的環狀轉動帶52L、52R、和設在該環狀轉動帶52L、52R的輸送末端部的下方的旋轉輪體53L、53R而構成。
各輔助輸送裝置50L、50R通過環狀轉動帶52L、52R的卡止臂51將拉起中途的植立稻桿的株根側朝向收割裝置13卡止輸送,通過環狀轉動帶52L、52R的卡止臂51的卡止輸送、和旋轉輪體53L、53R的突起的撥入輸送,將收割裝置13的處理后的收割秸桿的株根側向收割裝置13的后方側輸送,供給到上述供給裝置14的輸送起始端部。
如圖10所示,上述一對輔助輸送裝置50L、50R中的位于運轉部側的輔助輸送裝置 50R (以下稱作右輔助輸送裝置50R)的環狀轉動帶52R和旋轉輪體53R受位于兼用作傳動箱的從收割前處理框架10向右拉起裝置30R傳遞動力的傳動箱54的內部中的旋轉傳動軸 55驅動。上述一對輔助輸送裝置50L、50R中的位于與運轉部側相反側的輔助輸送裝置50L (以下稱作左輔助輸送裝置50L)的旋轉輪體53L通過與右輔助輸送裝置50R 的旋轉輪體53R 的突起的嚙合而被驅動。左輔助輸送裝置50L的環狀轉動帶52L通過與旋轉輪體53L的聯動而被驅動。
如圖10所示,上述一對輔助輸送裝置50L、50R中的右輔助輸送裝置50R的上述環狀轉動帶52R配置在比左輔助輸送裝置50L的環狀轉動帶52L高的配置高度。
即,來自運轉部側的分禾器12的植立秸桿在被從右拉起裝置30R的爪橫向旋繞路徑43a移動到拉起路徑45中的拉起爪38導入到拉起路徑45中之后各易較大地彎曲。右輔助輸送裝置50R的環狀轉動帶52R使卡止臂51在較高的部位對來自運轉部側的分禾器 12的植立秸桿作用,不易發生桿身的較陡角度的彎曲,并將秸桿輸送到收割裝置13。
如圖2、圖3、圖4所示,上述運轉部6除了具備上述駕駛席7以外,還具備設在該駕駛席7的前方下方的運轉部地面60、和配置在駕駛席7的前方并立設在上述運轉部地面 60上的操縱塔61而構成。
如圖11所示,操縱塔61具備從操縱塔61朝向上方突出的固定手柄62和操作桿 63,具備設在操縱塔61的前面的前照燈64,在操縱塔61的收割前處理裝置側端部上具備配置設置在操縱塔61的下部的凹入部65。
上述操作桿63通過被向行進機體橫向擺動操作,操作轉向離合器(未圖示)而分別驅動、停止操作左右一對行進裝置1、1而進行行進機體的轉向操作。
圖13是收割前處理部的上升狀態下的側視圖。如該圖和圖9所示,上述凹入部65 形成輔助輸送裝置50R與操縱塔61的間隙,以使得在上升操作收割前處理裝置3時、作為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裝置部分的上述右輔助輸送裝置50R的上述卡止臂51與上述旋轉輪體53R不會與操縱塔61干涉。
(其他實施方式)
在代替上述實施方式的收割前處理裝置3而采用將拉起裝置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設置3個以上的結構 的情況下,也能夠達到本發明的目的。
在代替上述谷粒箱5而采用構成為漏斗形以便為了裝袋而儲存脫粒的構造的情況下也能夠達到本發明的目的。因而,本發明將谷粒箱5和裝袋漏斗統稱為谷粒儲存部。
代替上述實施方式,采用使左側的履帶行進裝置I的履帶24的橫外側端24a的位置與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左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a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大致一致、使右側的履帶行進裝置I的履帶24的橫外側端24b的位置與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右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b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的結構,或者使左側的履帶行進裝置I的履帶24的橫外側端24a的位置與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左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a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使右側的履帶行進裝置I的履帶24的橫外側端24b的位置與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右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b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的結構,或者使左側的履帶行進裝置I的履帶24的橫外側端24a的位置與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左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a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大致一致、使右側的履帶行進裝置I的履帶24的橫外側端24b的位置與收割前處理裝置3的右外側的分禾器前端12b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大致一致的結構,也能夠達到本發明的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聯合收割機,包括行進機體;運轉部,設在上述行進機體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一端側;收割前處理裝置,擺動升降自如地連結在上述行進機體的左右方向另一端側,具備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的多個拉起裝置;脫粒裝置和谷粒儲存部,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在上述行進機體上;左右一對履帶行進裝置,支撐上述行進機體,包括接近于上述谷粒儲存部一側的第I 履帶行進裝置和接近于上述脫粒裝置一側的第2履帶行進裝置;其特征在于,將上述第I履帶行進裝置的接地輪的左右中心與上述谷粒儲存部的橫外側端的間隔設定為比上述第2履帶行進裝置的接地輪的左右中心與上述脫粒裝置的橫外側端的間隔小,將最接近于上述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設定為比其他拉起裝置的下端部的拉起鏈橫向旋繞路徑長,將上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配置在比上述其他拉起裝置的拉起鏈上升路徑的上端高的配置高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個拉起裝置的背后設有將植立秸桿朝向機體后方輸送的輔助輸送裝置; 將上述最接近于運轉部的拉起裝置的上述輔助輸送裝置配置在比上述其他拉起裝置的上述輔助輸送裝置高的配置高度。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割前處理裝置中具備左右一對拉起裝置,并且在這些一對拉起裝置之間及左右外側設有分禾器;使右外側的分禾器前端的位置與上述第I履帶行進裝置的履帶的橫外側端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使左外側的分禾器前端的位置與上述第2履帶行進裝置的履帶的橫外側端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運轉部中立設有操縱塔,在該操縱塔的收割前處理裝置側的端部上,設有形成上述收割前處理裝置的裝置部分與上述操縱塔的間隙的凹入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在谷粒儲存部中具備需要的容量的同時橫寬較小、并且在穩定方面能夠得到良好的狀態的聯合收割機。為了達到該目的,聯合收割機具備具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進裝置(1、1)的行進機體、設在行進機體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一端側的運轉部、擺動升降自如地連結在行進機體的左右方向另一端側的收割前處理裝置(3)、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在收割前處理裝置(3)上的脫粒裝置(4)和谷粒儲存部(5)。將左右一對履帶行進裝置(1、1)中的接近于谷粒儲存部(5)一側的履帶行進裝置(1)的接地輪(21)的左右中心(21C)與谷粒儲存部(5)的橫外側端(5a)的間隔(D2)設定為比左右一對履帶行進裝置(1、1)中的接近于脫粒裝置(4)一側的履帶行進裝置(1)的接地輪(21)的左右中心(21C)與脫粒裝置(4)的橫外側端(4b)的間隔(D1)小。
文檔編號A01D57/01GK103004356SQ20121037762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10日
發明者后藤義昭, 西田和彥, 松尾理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陕西省| 镇雄县| 湘阴县| 德格县| 广南县| 乐业县| 永靖县| 恩施市| 祁东县| 鸡东县| 二手房| 北碚区| 韶山市| 巫溪县| 奉新县| 周宁县| 温州市| 宁安市| 建始县| 桃园县| 太谷县| 乃东县| 正定县| 百色市| 托克托县| 申扎县| 平顺县| 江门市| 河间市| 咸阳市| 阜城县| 绥德县| 凤凰县| 贵阳市| 余庆县| 灯塔市| 漳州市| 新田县| 衡南县|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