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08440閱讀:27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聯合收割機,更具體地講,涉及在駕駛部中具備發動機罩、和由該發動機罩支承的駕駛座位的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在上述那樣的聯合收割機中,以往有例如日本特開2001 - 136823號所示的聯合收割機。 在日本特開2001 - 136823號所示的聯合收割機中,駕駛座位安裝在發動機蓋的上表面上。將操縱塔、臺階、發動機蓋、側板一體化了的蓋體經由支點接頭支承在機體框架上。蓋體以支點接頭的縱向支點為中心稍稍向橫向外方擺動并以支點接頭的橫向支點為中心向上方擺動,由此,發動機蓋及駕駛座位相對于機體框架上升轉動,將發動機敞開。如果通過采用日本特開2001 - 136823號所示的技術而能夠進行發動機的敞開,則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繞機體橫向的軸心轉動。因此,為了能夠將發動機敞開為在發動機的上方沒有作業障礙物的狀態,產生了使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等從關閉的狀態上升到高處的需要。于是,有開閉操作變重的傾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將發動機敞開為上方沒有障礙物的狀態、同時能夠輕松地移動操作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的聯合收割機。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聯合收割機,在駕駛部中具備發動機罩、和受該發動機罩支承的駕駛座位,其特征在于,上述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構成為,能夠繞上下朝向的開閉軸心而切換為上述發動機罩覆蓋發動機的關閉狀態、和上述發動機罩將上述發動機敞開的打開狀態;在機體上立設有支柱,通過該支柱,繞上述開閉軸心轉動自如地支承有上述發動機罩的轉動連結部,并且,在將上述發動機罩在上述關閉狀態和打開狀態之間切換時,支承該發動機罩的自由端側。根據該結構,能夠使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以與關閉狀態下的配置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配置高度轉動移動而將發動機敞開。由此,能夠使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以與關閉狀態下的配置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配置高度轉動移動而輕松地進行打開操作。此外,通過支柱支承發動機罩的轉動連結部,并且支承發動機罩的自由端側、由此,由于發動機罩的負荷除了支柱外,也由支承框架支承,相應地能夠使發動機罩輕便地轉動,能夠更輕便地進行發動機罩的開閉操作。在一優選實施方式中,設有繞平行于上述開閉軸心的軸心擺動自如地連結在機體上的支承框架,在該支承框架的自由端側滑動自如地支承著上述發動機罩的自由端側。除了上述結構以外,如果上述開閉軸心在機體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發動機靠后方,并且在機體橫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發動機的外側端靠內側,則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以往,在日本特開2004 - 34780號所示的聯合收割機中,駕駛座位支承在發動機罩上。發動機罩起伏開閉自如地支承在罩支承部上,罩支承部在駕駛部的地板前端側的下方繞機體上下朝向的旋轉軸心轉動自如地連結在機體框架上。通過將發動機罩倒伏敞開,并且令罩支承部繞旋轉軸心轉動,發動機罩與駕駛座位繞旋轉軸心相對于機體框架旋轉移動到機體橫外側,將發動機敞開。如果通過采用在日本特開2004 - 34780號所示的技術而能夠進行發 動機的敞開,則在將發動機敞開時,成為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從機體向橫向外側較大地露出的狀態。相對于此,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結構,成為打開狀態的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能夠盡量位于發動機的后方側,在使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從機體向外側的突出量盡可能小的狀態下將發動機敞開。由此,抑制了成為打開狀態的發動機罩及駕駛座位向機體外的突出量,發動機罩等不易成為作業的障礙物,容易進行檢修作業等。除了上述結構以外,如果在上述駕駛部中,設有位于上述駕駛座位的前方的駕駛部地板及操縱塔、在上述駕駛部地板的橫側方將上述駕駛部的內外分隔的橫側壁、以及位于上述駕駛座位的橫向一側方的操作盤,則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根據該結構,如果使發動機罩轉動到打開狀態而將發動機敞開,則操縱塔、橫側壁、操作盤、駕駛部地板也與發動機罩一齊轉動,發動機前方側的機體也被敞開。由此,能夠將發動機、以及發動機前方的機體迅速地敞開,除了發動機的檢修等作業以外,從發動機向行駛裝置及收割前處理部的傳動系統的檢修等作業也能夠高效率地進行。并且,為了使發動機前方側敞開為容易作業的狀態,使發動機罩及駕駛部地板等輕松地以與關閉狀態下的配置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移動,從這方面也能夠有利地進行檢修作業。除了上述結構以外,如果在上述支柱的上端部上,繞上述開閉軸心轉動自如地支承有上述發動機罩的上述轉動連結部的下端部,將上述支柱的上端部和上述轉動連結部的下端部連結的部位的高度配置得比上述發動機的最上端高,則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根據該結構,在進行發動機罩的組裝作業時,從將發動機罩從機體的外部拿入到內部中的作業的方面變得容易進行。S卩,如果將支柱的上端部和發動機罩的轉動連結部的下端部連結的部位位于比發動機最上端低,則通過送入裝置以下述支承高度支承發動機罩,所述支承高度指提起得比發動機罩轉動自如地連結在支柱上的組裝狀態時發動機罩相對于機體框架的配置高度大,能夠一邊將發動機罩維持為該支承高度一邊從機體的外部拿入到內部中。即,在發動機罩在發動機的上方移動時,能夠在避免發動機罩的轉動連結部等碰到發動機等的同時將發動機罩拿入到機體內部中。然后,如果發動機罩的轉動連結部位于支柱的上方,則需要采用將發動機罩下降操作、將轉動連結部連結到支柱上的組裝方法。相對于此,根據本發明的結構,即使采用借助送入裝置以與組裝狀態下相對于機體框架的配置高度較大地不同的支承高度支承發動機罩、以該支承高度從機體的外部拿入到內部中的組裝方向,也能夠避免發動機罩與發動機的相碰,同時將發動機罩拿入到機體的內部中。并且,在采用該組裝方向的情況下,如果發動機罩的轉動連結部位于支柱的上方,則僅通過將發動機罩稍稍下降操作,就能夠將發動機罩的轉動連結部連結到支柱上。由此,能夠迅速且高效率地進行發動機罩的組裝作業,能夠降低成本。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設有使設在機體上的操作對象裝置的操作部與設在上述駕駛部上的操作件聯動的機械式聯動機構,該機械式聯動機構具備支承在上述駕駛部的駕駛臺上的第I聯動部件、和支承在上述機體上的第2聯動部件,橫跨上述第I聯動部件和上述第2聯動部件而設有卡合機構,能夠通過該卡合機構切換為使兩聯動部件聯動的卡合狀態、和使兩聯動部件分離的脫離狀態,上述卡合機構構成為,在上述駕駛部切換為上述打開 狀態的情況下通過上述兩聯動部件的相對分離而切換為脫離狀態,在上述駕駛部切換為上述關閉狀態的情況下通過上述兩聯動部件的相對接近而切換為卡合狀態。該結構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上述聯合收割機能夠將通常時由駕駛臺覆蓋的機體部分在檢修及修理等時敞開。作為這種以往的聯合收割機,有例如日本特開2000 — 4641號公報所示的結構。日本特開2000 - 4641號公報所示的結構具備一體形成了安裝有駕駛座位的罩、搭乘臺階、和操縱塔的構造體(相當于駕駛臺)。該構造體繞縱軸心擺動開閉自如地支承在行駛機體上,變位為罩覆蓋發動機的作業位置、和罩從發動機離開的維護位置。在上述聯合收割機的情況下,易于構成為,如果通過電氣式聯系機構使設在機體上的變速裝置等操作對象裝置與設在駕駛臺上的操作件聯系,則在開閉駕駛臺時能夠在使操作對象裝置與操作件為聯系的狀態而將駕駛臺擺動開閉,從而不需要將操作對象裝置與操作件的聯系斷開的工夫。但是,在此情況下,需要具備驅動操作對象裝置的驅動器、檢測操作件的操作位置的檢測機構、和基于該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操作驅動器的控制機構。結果,有成本變高的傾向。相對于此,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結構,在將駕駛臺開閉時,通過伴隨著駕駛臺的打開擺動的第I聯動部件與第2聯動部件的相對離開,卡合機構切換為脫離狀態,操作件與操作對象裝置成為分離狀態。此外,通過伴隨著駕駛臺的關閉擺動的第I聯動部件與第2聯動部件的相對接近,卡合機構切換為卡合狀態,操作件與操作對象裝置成為聯動狀態。由此,能夠通過機械式聯動機構使操作件與操作對象裝置聯動,同時,能夠不花費將操作件與操作對象裝置的聯動斷開的工夫而將駕駛臺敞開。因而,使能夠不花費將操作件與操作對象裝置的聯動斷開的工夫而打開駕駛臺從而高效率地進行檢修及修理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成為操作件和操作對象裝置通過機械式聯動機構而聯動的狀態,能夠實現成本降低。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設有收割部、行駛變速器、將變速動力傳遞給上述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的收割變速裝置,上述發動機與上述行駛變速器能動力傳遞地聯系,并且上述發動機與上述收割變速裝置能動力傳遞地聯系,并且上述收割變速裝置配置在收納上述行駛變速器的行駛變速箱的外部且上述收割部的上述動力輸入部的附近的位置。該結構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
以往,收割變速裝置設置在行駛變速箱內(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6 - 77811號公報)。由于收割變速裝置設置在行駛變速箱內,所以收割變速裝置的自由的設置位置選擇受到制約。因此,從收割變速裝置向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的傳動構造變大,從發動機向行駛變速箱的傳動系統和從收割變速裝置到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的傳動系統都是以行駛變速箱為起點配置的,所以有時會發生傳動系統的稠密(congestion)(這里,是發動機的動力被傳遞給變速箱(行駛變速器)、從變速箱傳遞給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的狀態)。相對于此,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結構,通過做成將收割變速裝置配置在行駛變速箱外的結構,能夠將該收割變速裝置配置在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的附近。由此,只要從發動機將動力傳遞給變速箱(行駛變速器)、從發動機將動力傳遞給收割變速裝置就可以,所以不需要從行駛變速箱向收割變速裝置的動力輸入部的傳動系統,能夠避免從發動機向行駛變速箱的傳動系統和從行駛變速箱向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的傳遞系統的稠密。
由此,通過實施將收割變速裝置配置在行駛變速箱外這一簡單的構造,能夠將收割變速裝置配置在動力輸入部的附近,并且能夠構建從發動機向收割變速裝置的傳動系統,能夠避免傳動系統桐S。除了上述結構以外,如果上述收割部構成為能夠切換為位于上述機體的前方的作業姿勢、和從上述機體的前方退避的非作業姿勢,并且在上述機體上設有將上述收割變速裝置的變速動力輸出給上述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的輸出齒輪,在上述收割部上設有將上述變速動力向上述動力輸入部導入的輸入齒輪,上述輸出齒輪及輸入齒輪構成為能相互咬合/脫離,則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在以往的收割變速裝置中,為了將上述收割變速裝置的變速動力輸出給上述動力輸入部,在行駛機體上設置輸出帶輪,在上述收割部上設置輸入帶輪,橫跨上述輸出帶輪和上述輸入帶輪而卷繞帶,可動力傳遞地構成(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2 - 95335號公報)。在日本特開2002 - 95335號公報所述的發明中,在將收割部切換為非作業姿勢的情況下,需要將橫跨設在行駛機體上的輸出帶輪和設在收割部上的輸入帶輪而架設的帶拆下,在使收割部回到作業姿勢的情況下,需要將帶架起。因而,需要帶的拆裝作業,作業變得復雜。相對于此,根據上述結構,在將收割部切換為非作業姿勢的情況下,由于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成為從收割變速裝置離開的狀態,所以能夠在收割變速裝置的周圍確保空間,維護作業變得容易。并且,為了從收割變速裝置對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進行動力傳遞,通過將屬于行駛機體的輸出齒輪與屬于收割部的輸入齒輪咬合脫離自如地構成來實現。因而,在將收割部切換為非作業姿勢的情況下,不需要如以往那樣將帶拆下的作業,能夠消除作業的復雜。由此,對收割變速裝置的維護作業變得容易,并且在將收割部切換為非作業姿勢的情況下,除了切換所需的作業以外不需要將帶拆下等的輔助性作業,能夠消除作業的復雜。關于其他特征結構及由該特征結構發揮的有利的效果,通過參照附圖閱讀以下的說明就會變得清楚。


圖1是第I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整體側視圖。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圖3是聯合收割機的發動機罩打開狀態下的俯視圖。圖4是駕駛部的側視圖。圖5是發動機罩的頂板拆下狀態下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發動機罩的開閉的俯視圖。圖7是原動部的后視圖。圖8是原動部的防熱板拆下的狀態下的后視圖。
圖9是發動機罩支承構造的俯視圖。圖10是開關操作盤的主視圖。圖11是表示發動機罩的安裝要領的俯視圖。圖12是表示發動機罩的安裝要領的后視圖。圖13是變速用的機械式聯動機構的側視圖。圖14是變速用的機械式聯動機構的主視圖。圖15是桿側聯動部件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的卡合狀態下的側視圖。圖16是卡合機構的主視圖。圖17 Ca)是定位機構的作用狀態下的剖視圖,圖17 (b)是定位機構的解除狀態下的剖視圖。圖18是定位彈簧的配置部的側視圖。圖19 Ca)是變速用的卡合機構的卡合狀態下的剖視圖,圖19 (b)是變速用的卡合機構的脫離狀態下的剖視圖,圖19 (C)是變速用的卡合機構的施力(\ — 7)狀態下的剖視圖。圖20是制動器用的機械式聯動機構的立體圖。圖21是卡合機構的主視圖。圖22 Ca)是制動器用的卡合機構的卡合狀態下的剖視圖,圖22 (b)是制動器用的卡合機構的脫離狀態下的剖視圖,圖22 (C)是制動器用的卡合機構的施力狀態下的剖視圖。圖23是第2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側視圖。圖24是收割部處于作業姿勢的狀態的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圖25是收割部處于非作業姿勢的狀態的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圖26是表示設在行駛機體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支承構造的主視圖。圖27是表示支承設在行駛機體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左端的支承盒的側視圖。圖28是表示支承設在行駛機體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右端的框架及收割HST箱等的左側視圖。圖29是表示支承設在行駛機體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右端的框架及收割HST箱等的右側視圖。圖30是表示設在行駛機體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支承構造的俯視圖。圖31是表示從圖30的收割部的作業姿勢向非作業姿勢切換的途中的橫向主框架的狀態的俯視圖。圖32是表示從收割部的作業姿勢向非作業姿勢切換的途中收割輸入齒輪和收割輸出齒輪離開的狀態的右側視圖。圖33是表示從發動機向行駛變速器、從發動機向收割變速裝置的動力系統圖。圖34是對收割變速裝置及行駛變速器的控制結構圖。圖35是表示油箱與筒狀主框架的位置關系的側視圖。圖36是表示由支承盒與框架夾著的油箱的俯視圖。
圖37是表示谷物箱支承構造的俯視圖。圖38是表示谷物箱的板框架的彎折邊部的左側視圖。圖39是表示燃料箱的形狀的左側視圖。圖40是表示升降用液壓缸與筒狀主框架的連結構造的側視圖。圖41是表示左托架、旋轉臺、鎖定操作件的右側視圖。圖42 (a)是表示使右托架與安裝臺一體化的狀態的俯視圖,圖42 (b)是圖42 (a)的側視圖。圖43 Ca)是表示減速齒輪箱部的俯視圖,圖43 (b)是圖43 Ca)的側視圖。圖44 Ca)是表示使右托架、安裝臺與減速齒輪箱部一體化的狀態的俯視圖,圖44(b)是表示使右托架、安裝臺與減速齒輪箱部一體化的狀態的左側視圖,圖44 (c)是表示圖44 (b)中的主體箱部的右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例。[第I實施方式]圖1是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的整體側視圖。圖2是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如這些圖所示,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具備具有履帶行駛裝置I的機體、連結在該機體的機體框架2的前部上的收割部10、沿機體橫向排列而搭載在上述機體框架2的后部的脫谷裝置3和谷粒箱4。該聯合收割機是收獲稻、麥等的谷粒的設備。即,收割部10,通過由液壓缸(未圖示)相對于機體框架2上下地擺動操作該收割部10的主框架11,被升降操作為沿收割部橫向排列而位于收割部10的前端部的分禾器12位于地面附近的下降作業狀態、和上述分禾器12從地面較高地上升的上升非作業狀態。如果使收割部10成為下降作業狀態并使機體行駛,則收割部10通過上述各分禾器12將作為收割對象的植立禾桿導入到位于分禾器12的后方的拉起路徑13中,將導入到各拉起路徑13中的植立禾桿通過位于拉起路徑13的橫側的拉起裝置14進行拉起處理,并且通過位于拉起路徑13的末端部的推子型的收割裝置15進行收割處理,借助供給裝置16將來自收割裝置15的收割禾桿朝向機體后方輸送,供給到脫谷裝置3中。脫谷裝置3 —邊通過脫谷進給鏈(未圖示)夾持收割禾桿的株根側并朝向機體后方輸送,一邊將收割禾桿的穗尖側供給到處理室(未圖示)中,將該穗尖側脫谷處理。谷粒箱4,回收從脫谷裝置3輸送的脫谷粒并進行存儲。該谷粒箱4通過位于箱內的底部的排出螺桿5、位于谷粒箱4的后部的縱螺桿輸送機6、和連結在該縱螺桿輸送機6的上端部上的橫螺桿輸送機7將箱內的脫谷粒排出。橫螺桿輸送機7能夠相對于縱螺桿輸送機6旋轉及起伏操作。機體除了具備上述履帶行駛裝置I和上述機體框架2以外,還具備具有位于上述谷粒箱4的前方附近的發動機罩21的原動部20、和具有位于上述發動機罩21的上方的駕駛座位51的駕駛部50。圖4是原動部20的側視圖。圖5是將原動部20的發動機罩21的頂板22拆下的狀態下的俯視圖。圖7是原動部20的后視圖。圖8是將原動部20的防熱板25、26拆下的狀態下的后視圖。如這些圖所示,原動部20除了具備上述發動機罩21以外,還具備配置在該發動機罩21的機體橫外側端部的內部中的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和配置在比上述發動機罩21的內部的上述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靠機體的橫向的內側的發動機28(對于來自發動機28的行駛動力及收割作業動力的傳遞系統在第2實施方 式中詳細說明)。原動部20還具備通過覆蓋發動機28的后方而使原動部20的排熱不易向后方散出的上述防熱板25、連接設置在發動機罩21的后端側的上部的進氣箱29、和設在該進氣箱29的內部中的空氣清潔器30。如圖5、圖7、圖8所示,發動機28具備連結在發動機28的一端側的冷卻風扇31、和連結在發動機28的另一端側的輸出帶輪32,以冷卻風扇31位于機體橫向外側、輸出帶輪32位于機體橫向內側的搭載姿勢經由支承裝置33支承在機體框架2上。冷卻風扇31受發動機28驅動轉動,將發動機罩21的外部的空氣從發動機罩21的橫壁體23的進氣口 23a吸引到發動機罩21的內部中,產生冷卻風而向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供給。此外,冷卻風扇31使進氣箱29的內部的空氣與來自發動機罩21的上述進氣口 23a的冷卻風合流,向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供給。輸出帶輪32將發動機28的輸出傳遞給行駛裝置1、收割部10、脫谷裝置3。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支承在固定于機體框架2上的散熱器框架34上。如圖8所示,散熱器框架34也經由支承框架36而被下述支柱35支承,所述支承框架36橫跨連結在該散熱器框架34的上端部、和立設于機體框架2上的支柱35的上端部。上述防熱板25橫跨連結在上述支柱35和上述散熱器框架27上,成為散熱器框架27的加固部件。如圖7所示,防熱板25具備借助脫裝式的蓋板37而開閉自如的管理口 37a。該管理口 37a如圖8所示,是用來檢修或調節操作裝備在發動機28上的風扇切換裝置38的。風扇切換裝置38具備經由操作線38a與上述冷卻風扇31的切換操作部(未圖示)聯動的扇形齒輪38b、與該扇形齒輪38b聯動的減速機構38c、和與該減速機構38c聯動的電動馬達38d,借助該電動馬達38d的驅動力將冷卻風扇31切換操作為冷卻狀態和除塵狀態。被切換為冷卻狀態的冷卻風扇31從發動機罩21的上述進氣口 23a和上述進氣箱29進氣,以將冷卻風導入到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被切換為除塵狀態的冷卻風扇31對進氣口 23a送風,以將附著在發動機罩21的上述進氣口 23a上的灰塵吹飛。上述空氣清潔器30經由由波紋軟管形成的進氣軟管30a連接在發動機28的進氣岐管28a上,通過發動機28的進氣作用,吸引進氣箱29的內部的空氣并除塵,將除塵后的空氣作為燃燒用空氣供給到發動機28中。進氣箱29的朝向機體橫外方的進氣口 29a是在進氣箱29的橫側壁上設置多個貫通孔而形成的。進氣箱29的朝向機體后方的進氣口 29b具備除塵網。進氣箱29的橫側壁在通過樹脂材料的成型而形成發動機罩21的橫壁體23時,與該橫壁體23 —體地形成。圖4表示發動機罩21的機體側視時的構造。圖5表示將發動機罩21的頂板22取除后的狀態下的機體俯視時的構造。圖7表示發動機罩21的機體后視時的構造。如這些圖所示,發動機罩21除了具備覆蓋發動機28及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的上方的上述頂板22、和覆蓋發動機28及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的機體橫向外側的上述橫壁體23以外,還具備覆蓋發動機28的前方的上述側壁板24。如圖4、圖5所示,發動機罩21具備三角形狀的倒角部21a,所述倒角部21a設在位于發動機罩前端側的機體橫向外側的角部上。該倒角部21a將發動機罩21的面對上下口的角部的朝外面形成為越靠近上端側越位于機體內側的傾斜面,使發動機罩21難以成為上下駕駛部40的障礙。如圖7所示,在發動機罩21的后側設有上述防熱板26。該防熱板26覆蓋上述進氣箱29與上述防熱板25之間,使原動部20的排熱不易向后方散出。該罩側的防熱板26的下端部26a在機體前后方向上與上述機體側的防熱板25的上端部重合,提高了防熱效果。該下端部26a與機體側的防熱板25的外表面側重合,以使其不會成為發動機罩21的敞開的障礙。如圖4所示,上述橫壁體23的上述進氣口 23a,是在橫壁體23上設置多個貫通孔而形成的。
如圖5、圖8所示,經由連結部件39安裝在發動機罩21的后側的外部的由筒體構成的轉動連結部39a,旋轉自如地連結在支承部位35a上,所述支承部位35a位于立設于機體框架2上的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由此,發動機罩21繞上述支承部位35a所具有的機體上下朝向的駕駛部開閉軸心X (以下簡稱為開閉軸心X)轉動自如地被支承。上述開閉軸心X配置在比發動機28靠機體后方側、并且比由發動機28的曲柄軸端構成的機體橫向的外側端28b (參照圖8)靠內側。更具體地講,該開閉軸心X配置在發動機罩21的橫寬的范圍內(在該實施方式中是發動機罩21的左后部)。此外,上述支承部位35a位于比由發動機28的進氣岐管28a的上端構成的最上端28c聞的配置聞度。S卩,發動機罩21如圖2、圖3、圖6所示那樣轉動切換自如。圖2表示發動機罩21的關閉狀態下的俯視狀態,圖3表示發動機罩21的打開狀態下的俯視狀態。圖6中用實線表示的發動機罩21表示關閉狀態,用雙點劃線表示的發動機罩21表示打開狀態。由這些圖所示,通過繞上述開閉軸心X轉動操作發動機罩21,將其切換為位于比開閉軸心X靠機體前方側而將發動機28覆蓋的關閉狀態、和位于比發動機28靠機體后方側而將發動機28敞開的打開狀態。如果發動機罩21成為關閉狀態,則上述連結部件39所具備的卡止部39b卡合在固定于脫谷裝置3的機體上的支承部件40上,轉動連結部39a經由支承部件40支承在脫谷裝置3上。卡止部39b通過朝向發動機罩21的打開狀態的轉動操作而自然從支承部件40脫離。圖9是發動機罩支承構造的俯視圖。如該圖所示,發動機罩支承構造具備支承框架42,繞平行于上述開閉軸心X的軸心P擺動自如地支承在托架41上,該托架41在機體框架2上配置設置在比上述支柱35靠機體橫外側;連結部件44,橫跨駕駛部地板框架52的橫框架部52a和上述支承框架42的自由端側而設置,該駕駛部地板框架52連結在沿著發動機罩21的前側壁板24及橫壁體23的下部的罩框架43上。支承框架42具備設在支承框架42的自由端側的導引槽42a。連結部件44在上端側連結在上述橫框架部52a上,經由裝備在連結部件44的下端側的輥而滑動自如地卡合在上述導引槽42a中。S卩,如果發動機罩21被轉動操作,則支承框架42為了進行由發動機罩21引起的經由駕駛部地板框架52和連結部件44的操作而追隨發動機罩21擺動,經由駕駛部地板框架52和連結部件44支承轉動的發動機罩21的自由端側的負荷。
圖2表示駕駛部50的俯視時的構造。圖4表示駕駛部50的側視時的構造。如這些圖所示,駕駛部50除了具備上述駕駛座位51以外,還具備配置在駕駛座位51的前方的駕駛部地板53及操縱塔54、位于駕駛部地板53的與上下口側相反側的端部上的橫側壁55、和配置在駕駛座位51的與上下口相反側的橫側的操作盤56。上述橫側壁55將駕駛部內的發動機罩21與上述操縱塔54之間的空間與收割部側的外部分開,防止灰塵從收割部10進入到駕駛部內。操縱塔54具備進行機體的轉向操作和收割部10的升降操作的操作桿60、和表示有關發動機28的工作時間等的信息等的儀表盤61。上述操作盤56具備行駛變速桿(操作件的一例)62、脫谷離合器桿63、配置在比行駛變速桿62及脫谷離合器桿63靠機體前方側的開關盤64。行駛變速桿62通過被沿機體前后方向擺動操作而變速操作靜油壓式無級變速裝置(未圖示),進行行駛裝置I的驅動、停止、變速操作。脫谷離合器桿63通過被沿機體前后方向擺動操作,切換操作脫谷離合器(未圖示),驅動、停止操作脫谷裝置3。開關盤64具備旋轉、起伏操作上述橫螺桿輸送機7的開關(未圖不)、將橫螺桿輸送機7的自動運轉切換操作為接通狀態和切斷狀態的開關(未圖示)、和選擇并設定橫螺桿輸送機7通過自動運轉而停止的排出位置的操作機構(未圖示)。如圖10所示,上述開關盤64為在 機體前后方向觀察時越靠近駕駛座位側越低的傾斜狀態,以使就座于駕駛座位51中的操縱者容易觀察。如圖9所示,除了將上述駕駛部地板框架52與上述罩框架43連結以外,將沿著上述操作盤56及橫側壁55的橫側壁框架57與上述連結部件39連結,將上述橫側壁框架57與上述駕駛部地板框架52連結。操縱塔54立設在駕駛部地板53的前端部。由此,駕駛部地板53、操縱塔54、橫側壁55、操作盤56成為一個上部構造體,繞開閉軸心X與發動機罩21 一起相對于機體框架2轉動開閉。駕駛座位51如圖4所示,經由座位支承裝置51a支承在上述發動機罩21的頂板22上。由此,如圖2、圖3所示,如果駕駛座位51與發動機罩21 —起轉動,發動機罩21被切換為打開狀態,則發動機罩21位于比發動機28靠機體后方側,將發動機28敞開。即,在進行原動部20、或向行駛裝置I及收割部10的傳動構造的檢修及修理作業時,將發動機罩21繞開閉軸心X從關閉狀態向機體橫外側轉動操作。此時,將空氣清潔器30連接在發動機28上的進氣軟管30a由于是波紋軟管,所以伸曲自如,不需要空氣清潔器30與發動機28的分離。此外,此時,發動機罩21中,發動機罩21的自由端側一邊受支承框架42支承一邊轉動,發動機罩21的轉動操作變輕。如果發動機罩21成為打開狀態,則發動機罩21與駕駛座位51位于比發動機28靠機體后方側,將發動機28敞開。此時,駕駛部地板53、操縱塔54、橫側壁55和操作盤56與發動機罩21 —起轉動移動,在通常時位于駕駛部地板53的下方的機體部分、在通常時由橫側壁55覆蓋的收割部部分都被敞開。另外,此時如圖3所示,將谷粒箱4繞縱螺桿輸送機6的軸心6a向機體橫外側擺動敞開,確保發動機罩21位于發動機28的后方的空間。圖11是表示發動機罩21的安裝要領的俯視圖。圖12是表示發動機罩21的安裝要領的后視圖。如這些圖所示,將發動機罩21與駕駛部地板53等為一體的構造體、和送入裝置的一對支承臂70經由連結部件71連結,將發動機罩21設為發動機罩21的轉動連結部39a位于比支柱35的支承部位35a稍高的位置的支承高度,通過一對支承臂70、70進行支承。一邊將發動機罩21維持為該支承高度,一邊從機體的橫外側通過發動機28的上方而放入到內部中。如果轉動連結部39a位于支柱35的上方,則下降操作發動機罩21,將轉動連結部39a連結到支柱35的支承部位35a上。圖2表示駕駛臺50A的關閉狀態,圖3表示駕駛臺50A的打開狀態。如這些圖所示,駕駛臺50A轉動自如地支承在設于機體框架2上的支柱35上,能夠繞機體上下朝向的開閉軸心X擺動開閉為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所述開閉軸心X位于比發動機28靠機體后方偵U、且比發動機28的機體橫向的機體外側端靠機體內側。成為關閉狀態的駕駛臺50A通過發動機罩21覆蓋發動機28和發動機冷卻用散熱器27,將駕駛部地板53、操縱塔54、橫側壁55和操作盤56配置在機體的既定位置。成為打開狀態的駕駛臺50A位于發動機28的機體后方側,將發動機28及發動機冷卻用散熱器27敞開以便容易進行檢修及修理,并且將在通常時由駕駛部地板53和橫側壁55覆蓋的機體部分敞開以便容易進行檢修及修理。如圖1、圖2所示,駕駛臺50A具備設在上述操作盤56上的行駛桿或行駛變速桿(操作件的一例)62、和設在上述駕駛部地板53的前端側的制動器踏板(操作件的另一例)141。行駛變速桿62,變速操作裝備于支承在上述機體框架2的前端部上的變速箱142中的 靜油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43 (操作對象裝置的一例。參照圖13,以下簡稱為無級變速裝置143。),由此驅動、停止、變速操作行駛裝置I。制動器踏板141操作作為裝備在上述變速箱142中的操作對象裝置的摩擦制動器144 (操作對象裝置的另一例。參照圖20。以下簡稱為制動器144。),由此來控制操作行駛裝置I。圖13表示使行駛變速桿62與無級變速裝置143的操作部143a聯動的機械式聯動機構150的機體側視時的構造。圖14表示上述變速用的機械式聯動機構150的機體前后方向觀察時的構造。如這些圖所示,上述變速用機械式聯動機構150具備下端側的連結軸151a連結在無級變速裝置143的操作部143a上的聯動桿151、自由端連結在該聯動桿151的上端側的連結軸151b上的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第2聯動部件的一例)152、一體旋轉自如地連結在行駛變速桿62的旋轉支軸62a上的擺動臂153、上端側的連結軸154a連結在該擺動臂153上的聯動桿154、自由端連結在該聯動桿154的下端側的彎折端部154b上的桿側聯動部件(第I聯動部件的一例)155、和橫跨該桿側聯動部件155和上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而設置的卡合機構156。上述桿側聯動部件155經由固定在上述橫側壁55上的支承部件157、和連結該支承部件157與桿側聯動部件155的基端的連結軸158而支承在駕駛臺50A的橫側壁55上。由此,桿側聯動部件155繞上述連結軸158的機體橫向的軸心158a沿機體上下方向擺動。上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經由上述變速箱142、下端側固定在該變速箱142上的支承部件159、和連結該支承部件159的上端部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的基部的連結軸160而支承在機體的機體框架2上。由此,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繞上述連結軸160的軸芯160a沿機體上下方向擺動。如圖15、圖16、圖19所示,上述卡合機構156具備設在上述桿側聯動部件155上的連結銷156a、和可進行與上述連結銷156a的卡脫而設置在上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上的銷孔156b。連結銷156a由聯動桿154的上述彎折端部154b構成。卡合機構156具備由上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構成的施力彈簧機構156c。圖19 (a)表不上述卡合機構156的卡合狀態,圖19 (b)表不上述卡合機構156的脫離狀態,圖19 (c)表示上述卡合機構156的施力狀態。如這些圖所示,卡合機構156通過將駕駛臺50A開閉,切換為卡合狀態和脫離狀態,或者成為施力狀態。即,如果將駕駛臺50A操作為打開狀態,則桿側聯動部件155與擺動的駕駛臺50A一起移動,桿側聯動部件155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相對離開而連結銷156a從銷孔156b拔出。由此,卡合機構156成為使桿側聯動部件155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分離的脫離狀態,將行駛變速桿62與無級變速裝置143的操作部143a的聯動斷開。如果將駕駛臺50A操作為關閉狀態,則桿側聯動部件155與擺動的駕駛臺50A —起移動,桿側聯動部件155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相對接近,連結銷156a卡入到銷孔156b中。由此,卡合機構156成為使桿側聯動部件155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聯動的卡合狀態,使行駛變速桿62與無級變速裝置143的操作部143a聯動。此外,卡合機構156使桿側聯動部件155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聯動,以使其各自用來擺動的軸心158a、160a成為同一軸心Y而一體擺動。此時,如圖17所示,由凹形導引部161a和凸形導引部161b構成的定位機構161從如圖17 (b)那樣的凹形導引部161a與凸形導引部161b脫離的解除狀態切換為如圖17 Ca)那樣的凹形導引部161a與凸形導引部161b卡合的作用狀態,所述凹形導引部161a設在連結于桿側聯動部件155上的上述連結軸158的端部上,所述凸形導引部161b設在連結于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上的上述連結軸160的端部上,將兩連結軸158、160定位以使其排列為一直線狀,連結銷156a與銷孔156b變得容易卡合。在圖19 (C)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呈連結在連結銷156a上的狀態。圖19(c)中用實線表示的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呈彈性變形的狀態。如該圖所示,在將駕駛臺50A操作為關閉狀態時,在連結銷156a與銷孔156b位置錯開的情況下,連結銷156a抵接在從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的銷孔156b錯開的部位上,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通過連結銷156a的推壓作用,以連結在連結軸160上的部位為擺動支點,彈性變形為銷孔156b所位于的自由端側從桿側聯動部件155離開的擺動狀態。由此,卡合機構156成為以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為施力彈簧機構156c而對連結銷156a與銷孔156b卡合施力的施力狀態,移動操作行駛變速桿62,隨著連結銷156a與銷孔156b對齊,使連結銷156a卡入到銷孔156b中,使桿側聯動部件155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聯動。圖20是使制動器踏板141與制動器144的操作部144a聯動的機械式聯動機構170的立體圖。如該圖所示,上述制動器用的機械式聯動機構170具備一端側連結在制動器144的操作部144a上的操作線纜171、雙叉部(二又部)172a連結在該操作線纜171的另一端側的制動器側聯動部件(第2聯動部件的一例)172、一體旋轉自如地連結在制動器踏板141的踏板臂141a所具備的安裝筒141b上的踏板側聯動部件(第I聯動部件的一例)173、和橫跨該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上述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而設置的卡合機構174。另外,圖20所示的鉤198是卡合在踏板臂141a的銷141c上、將制動器踏板141保持為踏入位置而將制動器144保持為接通狀態的部件。制動器踏板141借助連結在上述安裝筒141b所具備的臂175上的復位彈簧176向上升斷開位置受到擺動施力。上述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經由踏板支軸177支承在駕駛臺50A的框架部分上。由此,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繞上述踏板支軸177的機體橫向的軸心177a與制動器踏板141 一起沿機體上下方向擺動。上述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經由連結在托架178上的連結軸179、和上述托架178而支承在機體的機體框架2上,所述托架178將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的基部固定于上述機體框架2上。由此,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繞上述連結軸179的軸心179a沿機體上下方向擺動。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的基部被復位彈簧181向抵接在擋塊180上的擺動界限擺動施力,所述擋塊180連接設置于上述托架178上。操作線纜171具備外線纜171a和內線纜171b。外線纜171a的一端側連結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的線纜支承部上,內線纜171b的一端側經由彈簧182連結在線纜保持器83上。線纜保持器83支承在固定于機體框架2上的上述支承部件157上。踏板側聯動部件173具備分別連結到一對長孔173a、173a中的一對聯動桿185、185。一對聯動桿185、185如果上述行駛變速桿62從前進側或后退側被操作到中立位置而無級變速裝置143成為中立狀態、則使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行駛變速桿62聯系,以通過行駛變速桿62的操作力將制動器踏板141操作為制動器接通狀態。如圖21、圖22所示,上述卡合機構174具備設在上述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的上述雙叉部172a上的連結銷174a、能夠進行上述連結銷174a的卡脫而設置在上述踏板側聯·動部件173上的銷孔174b、和在上述雙叉部172a的一對支承片之間安裝在連結銷174a上的由螺旋彈簧構成的施力彈簧174c。圖22 Ca)表示卡合機構174的卡合狀態,圖22 (b)表示卡合機構174的脫離狀態,圖22 (c)表示卡合機構174的施力狀態。如這些圖所示,卡合機構174通過開閉駕駛臺50A而切換為卡合狀態和脫離狀態、或成為施力狀態。S卩,如果將駕駛臺50A操作為打開狀態,則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擺動的駕駛臺50A 一起移動,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相對分離,連結銷174a從銷孔174b拔出。由此,卡合機構174成為使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分離的脫離狀態,將制動器踏板141與制動器144的操作部144a的聯動斷開。如果駕駛臺50A被操作為關閉狀態,則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擺動的駕駛臺50A一起移動,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相對接近,連結銷174a卡入到銷孔174b中。由此,卡合機構174成為使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聯動的卡合狀態,使制動器踏板141與制動器144的操作部144a聯動。此時,踏板支軸177與連結軸179排列為一直線狀。由此,卡合機構174使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的用來擺動的軸心177a、和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的用來擺動的軸心179a為同一軸心Z,使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繞軸心Z —體擺動。在駕駛臺50A被操作為關閉狀態時,如果連結銷174a與銷孔174b位置錯開,則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的從銷孔174b錯開的部位抵接在連結銷174a上,連結銷174a在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的推壓作用下被滑動操作到退讓側,固接在連結銷174a上的彈簧承接銷86使施力彈簧174c向壓縮側彈性變形。由此,卡合機構174成為通過施力彈簧174c對連結銷174a與銷孔174b卡合施力的施力狀態,移動操作制動器踏板141,隨著連結銷174a與銷孔174b對齊,使連結銷174a卡入到銷孔174b中,使踏板側聯動部件173與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聯動。根據以上,當將駕駛臺50A切換為打開狀態時,為了進行駕駛臺50A的朝向打開狀態的擺動,桿側聯動部件155繞軸心Y相對于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離開,連結銷156a從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拔出,卡合機構156切換為脫離狀態。由此,行駛變速桿62與無級變速裝置143的操作部143a自然切換為分離狀態。此外,為了進行駕駛臺50A的朝向打開狀態的擺動,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繞軸心Z相對于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離開,連結銷174a從踏板側聯動部件173拔出,卡合機構174切換為脫離狀態。由此,制動器踏板141與制動器144的操作部144a自然切換為分離狀態。結果,可以不用花費用來分別將行駛變速桿62和無級變速裝置143切換為分離狀態、并且將制動器踏板141與制動器144切換為分離狀態的特別的工夫。另一方面,在使駕駛臺50A回到關閉狀態時,為了進行駕駛臺50A的朝向關閉狀態的擺動,桿側聯動部件155繞軸心Y相對于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接近,連結銷156a卡入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中,卡合機構156切換為卡合狀態,在駕駛臺3A切換為關閉狀態時,行駛變速桿62回到與無級變速裝置143的操作部143a聯動的狀態。在雖然駕駛臺50A切換為關閉狀態而行駛變速桿62與無級變速裝置143沒有成為聯動狀態的情況下,在駕駛臺50A處于關閉狀態的狀態下將行駛變速桿62繞旋轉支軸62a的軸心移動操作。于是,卡合機構156成為施力狀態,所以隨著連結銷156a與銷孔156b對齊,通過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所具備的作用力使連結銷156a卡入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中,卡合機構156切換為卡合狀態。由此,行駛變速桿62與無級變速裝置143成為聯動狀態,能夠進行通 過行駛變速桿62的無級變速裝置40的操作。即,如果將行駛變速桿62繞旋轉支軸62a的軸心沿機體前后方向擺動操作,則擺動臂153繞旋轉支軸62a的軸心與行駛變速桿62 —起擺動,將聯動桿154推拉操作,將桿側聯動部件155繞軸心158a擺動操作。于是,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繞作為與軸心158a同一軸心Y的軸心160a與桿側聯動部件155 —體地擺動,聯動桿151被推拉操作,擺動操作操作部143a。由此,無級變速裝置143動作到前進側及后退側的傳動狀態或中立狀態。此外,在使駕駛臺50A回到關閉狀態時,為了進行駕駛臺50A的朝向關閉狀態的擺動,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繞軸心Z相對于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接近,連結銷174a卡入到踏板側聯動部件173中,卡合機構174切換為卡合狀態。由此,在駕駛臺50A切換為關閉狀態時,制動器踏板141回到與制動器144聯動的狀態。此外,在雖然駕駛臺50A切換為關閉狀態但制動器踏板141與制動器144沒有成為聯動狀態的情況下,在駕駛臺50A的關閉狀態下擺動操作制動器踏板141。于是,卡合機構174成為施力狀態,所以隨著連結銷174a與銷孔174b對齊,通過施力彈簧174c所具備的作用力,連結銷174a卡入到踏板側聯動部件173中,卡合機構174切換為卡合狀態。由此,制動器踏板141與制動器144成為聯動狀態,能夠進行通過制動器踏板141的制動器144的操作。即,如果踏入操作制動器踏板141,則踏板側聯動部件173繞踏板支軸177的軸心177a與制動器踏板141 一起擺動。于是,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繞作為與軸心177a同一軸心Z的軸心179a與踏板側聯動部件173 —體地擺動,操作線纜171被操作,擺動操作操作部144a。由此,制動器144成為接通狀態。如圖14、圖15所示,橫跨上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與上述支承部件159而安裝有線圈部外嵌在上述連結軸160上的定位彈簧190。如圖17、圖18所示,在上述支承部件159上設有進入到該定位彈簧190的一對彈簧端部190a、190b之間的彈簧承接片191,在上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上設有進入到上述一對彈簧端部190a、190b之間的彈簧操作片192。由此,定位彈簧190將成為與桿側聯動部件155的聯動斷開的狀態的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定位到無級變速裝置143成為中立狀態的中立位置。S卩,如果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從中立位置N向前進側F擺動,則定位彈簧190的一個彈簧端部190b受彈簧承接片191支承,另一個彈簧端部190a受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 —起移動的彈簧操作片192推壓操作。如果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從中立位置N向后退側R擺動操作,則定位彈簧190的另一個彈簧端部190a受彈簧承接片191支承,一個彈簧端部190b受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 —起移動的彈簧操作片192推壓操作。由此,不論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被向前進側和后退側的哪一側擺動,定位彈簧190都被彈性變形操作,由此使具備的彈性復原力作用在彈簧操作片192上,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定位在中立位置N。如圖15所示,上述支承部件159具備作為安裝在支承部59a上的發動機啟動牽制機構的電位計193。該電位計193經由一體旋轉自如地連結在旋轉操作軸193a上的擺動臂194、和在卡入于該擺動臂194的長孔194a中的狀態下設在上述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上的聯動銷195而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聯動。電位計193將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的中立位置N作為無級變速裝置143的中立狀態而檢測,基于該檢測結果,將發動機啟動許可的指令輸出給發動機啟動裝置(未圖示),在無級變速裝置143處于中立狀態的情 況下能夠啟動發動機28。S卩,在使駕駛臺50A成為打開狀態,行駛變速桿62與無級變速裝置143的聯動斷開的情況下,即使將行駛變速桿62操作到中立位置以外的操作位置,也能夠啟動發動機28。S卩,如果斷開了與無級變速裝置143的聯動的行駛變速桿62被操作到前進側或后退側的操作位置,則由摩擦機構196 (參照圖13)保持在該操作位置上。在此情況下,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也由定位彈簧190定位在中立位置N上。于是,電位計193檢測到無級變速裝置143處于中立狀態,輸出發動機啟動許可的指令。[第2實施方式]接著,參照圖23以下的附圖,對第2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對于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件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如圖23及圖24所示,該聯合收割機將具備脫谷進給鏈3a的脫谷裝置3、駕駛部50等搭載在通過履帶行駛裝置I行駛的行駛機體上,并且將具備拉起裝置14、收割裝置15、用來輸送收割禾桿的供給裝置16等的收割部10配置在行駛機體的前方,在脫谷裝置I的后方具備排桿處理裝置210。如圖23及圖24所示,使兼用作傳動箱的筒狀主框架209B從行駛機體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在筒狀主框架209B上安裝有收割部5。在筒狀主框架209B與行駛機體的前端之間架設有液壓缸211,將筒狀主框架209B相對于行駛機體繞橫軸心X升降自如地安裝。對筒狀主框架209B的支承構造進行說明。如圖23及圖24所示,筒狀主框架209B一體固接在橫向主框架209A上,從橫向主框架209A朝向前方延伸。橫向主框架209A橫跨設在行駛機體的前端上的左右一對的托架212A、212B而被
安裝、支承。對左框架212A的支承構造進行說明。如圖23 圖27所示,立設有支承盒213,并且在支承盒213的前端部形成有僅朝向左橫側方開口的敞開空間a,在敞開空間a內立設有從下方的機體框架2貫通上方的頂板213A并與后述的旋轉臺212C —體化而支承左托架212A的筒狀的支承軸212D。
如圖26及圖27、圖41所示,在頂板213A上支承有可繞縱向軸心y左右擺動的旋轉臺212C,在旋轉臺212C的上表面上安裝固定有左托架212A。左框架212A由一體形成在旋轉臺212C上的承接托架部212a和螺栓固定在該承接托架部212a上的蓋托架部212b構成,構成為要通過兩托架部212a、212b夾持固定橫向主框架209A。如圖26及圖28所示,對置于立設在行駛機體的左前端上的支承盒213,在行駛機體的前端位置且左右的中間位置上立設有支承右托架212B的框架214。框架214是將方管材彎折形成的,從行駛機體的前端以一定高度立設,并且從其上端朝后上方延伸出傾斜框架部214A,從延伸端朝后延伸出水平框架部214B,從延伸端朝下垂下有框架部,安裝固定在行駛機體上。
橫跨位于左端的支承盒213和位于左右中間的框架214而在前后兩處架設有板部件240、240,實現了機械強度的強化。如圖26 圖30所示,將右托架212B支承在這樣的框架214上。但是,右托架212B與收納后述的收割變速裝置215的箱體一體地形成,對于這一點進行說明。一體地形成有收納作為收割變速裝置的靜油壓式無級變速裝置(收割HST) 215的收割HST箱部215A、收納從收割HST215承受動力并減速的減速齒輪機構216的減速齒輪箱部216A、和軸支承減速齒輪箱部216A的輸出軸并將它們安裝到框架214上的安裝臺217。在該一體形成的結構上形成有上述的右托架212B。S卩,如圖26 圖30所示,將右托架212B的承接托架部212c —體形成在安裝臺217上,并且將蓋托架部212d上下擺動自如地安裝在承接托架部212c上,可安裝保持地構成橫向主框架209A。另一方面,升降用的液壓缸211構成為相對于從橫向主框架209A朝向前方延伸的筒狀主框架209B拆裝自如。S卩,如圖36所示,將托架209b設置在筒狀主框架209B的下表面上,并且通過帶旋鈕的螺栓250將液壓缸211的活塞211A連結固定在該托架209b上。此外,在旋轉臺212C上設有在使收割部10從作業姿勢切換為非作業姿勢時將收割部10維持為一定高度的鎖定操作件218。即,如圖26及圖41所示,將左右朝向姿勢的操作軸218A繞該操作軸218A的軸心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承在支承左托架212A的旋轉臺212C的橫側部上,并且在操作軸218A的從旋轉臺212C突出的左端上安裝有操作把手218B,在操作軸218A的從旋轉臺212C突出的右端上安裝有鎖定片218C。如圖30及圖41所示,在旋轉臺212C的右橫側面上,以接近于鎖定片218C的狀態形成有承接塊212E。通過在該承接塊212E的上表面上使操作軸218A旋轉而載置鎖定片218C、將橫向主框架209A的朝下突出部209c載置到該鎖定片218C之上,能夠將橫向主框架209A維持為對地浮起狀態,進而能夠將收割部10維持為對地浮起狀態。如圖27所示,為了將收割部10維持為非作業姿勢,在旋轉臺212C的后表面上設有- 7字狀的鎖定件支承部212F,將孔I上下朝向地形成,插入支承鎖定件251。另一方面,在支承盒213的頂板213A上形成有對應于收割部10的非作業姿勢的鎖定孔213a,采用將鎖定件251插入固定到該鎖定孔213a中、將收割部10維持為非作業姿勢的結構。另外,如果設置將鎖定件251向卡合到鎖定孔213a中的方向施力的彈簧(未圖示),則如果將收割部10切換為非作業姿勢,則鎖定件251自動地卡合到鎖定孔213a中。通過以上的結構,在位于行駛機體的前方的作業姿勢中,通過升降用的液壓缸211使收割部10上升動作,通過鎖定操作件218將鎖定片218C載置到承接塊212E之上,使收割部10稍稍下降,通過鎖定片218C承接橫向主框架209A,將收割部10維持為一定高度。在此狀態下,將液壓缸211與筒狀主框架209B的聯系解除。在進行了這樣的準備后,如圖32所示,將右托架212B的蓋托架部212d拆下,通過使旋轉臺212C繞縱向軸心y轉動,能夠使收割部10向機體橫外側方旋轉,切換為非作業姿勢。在切換為非作業姿勢的狀態下,通過使鎖定件251卡合到鎖定孔213a中,能夠維持非作業姿勢。對從發動機28的動力傳遞系統進行說明。如圖26及圖28 圖30所示,在接近于框架214的右橫側的狀態下配置原動部20的發動機28,并且將安裝在輸出軸上的輸出帶輪219與發動機28的飛輪252 —起以對置于框架214的狀態配置。另一方面,從收割HST箱部215A的朝向發動機28的面突出設置有輸入軸,在該輸入軸上安裝有輸入帶輪220。橫 跨輸出帶輪219和輸入帶輪220而架設有第I傳動帶(第I環狀轉動體的一例)221,從發動機28直接向收割HST215傳遞動力。如圖28所示,在收割HST215的下方,在安裝臺217上樞軸支承有張緊臂222,在張緊臂222上安裝有張緊輪222A,對第I傳動帶221施加張緊力。如圖26及圖28 圖30所示,通過輸入帶輪220導入到收割HST215的動力由收割HST215的液壓馬達傳遞給減速齒輪機構216。減速齒輪機構216如上所述,設置在一體形成在收割HST箱215A上的減速齒輪箱部216A內。在從安裝臺217朝向發動機側突出設置的輸出軸上安裝有收割輸出齒輪(輸出齒輪的一例)223,來自減速齒輪機構216的輸出由該收割輸出齒輪223傳遞給收割部10的動力輸入部10A。在從安裝臺217突出設置的輸出軸上,在收割輸出齒輪223與安裝臺217之間支承有張緊帶輪224,從與上述張緊輪222k相反側對第I傳動帶221施加張緊力。這里,通過將接受來自發動機28的動力傳遞的收割HST215做成將輸入軸配置在上方而將輸出軸配置在下方的結構,能夠將從發動機28的輸出帶輪219到收割HST19的輸入帶輪220的間隔取為較大,可將張緊輪222A及張緊帶輪224的張緊量(張>0代)取得較大。如圖30及圖33所示,收割部10在橫向主框架209A的內部中設有橫向傳動軸225,并且在使該橫向傳動軸225從橫向主框架209A的右端突出設置的軸端部上安裝有收割輸入齒輪(輸入齒輪的一例)226,形成收割部10的動力輸入部10A。經由收割輸入齒輪226取入的動力經由設置在筒狀主框架209B內的縱向傳動軸227被動力傳遞給拉起裝置14、收割HST215等。另一方面,構成為,能夠從設在橫向主框架209A的中間部的輸出部209a向用來輸送收割禾桿的供給裝置8的株根輸送裝置傳遞動力。上述的收割輸出齒輪223與收割輸入齒輪226如圖29及圖30所示,在將收割部10維持為作業姿勢的狀態下,處于在相互前后的位置相互咬合的狀態,能夠將發動機動力動力傳遞給收割部10。為了將收割部10切換為非作業姿勢,如圖26所示,使上述收割部10升降到既定高度,通過鎖定操作件218維持其高度,將液壓缸211與筒狀主框架209B的聯系解除,如圖29所示,如果僅通過將右托架212B的蓋托架部212d敞開而使收割部10繞左托架212A的縱向軸心y轉動,則如圖25及圖32所示,能夠將收割輸出齒輪223與收割輸入齒輪226的咬合狀態自動地解除,將收割部10切換為非作業姿勢。向行駛系統的傳動構造如下。如圖33所示,將行駛HST229配置在收納有行駛變速器228的行駛變速箱228A的輸入部位上,并且將輸入帶輪230配置在行駛HST229上,將發動機28的輸出帶輪231與第2傳動帶(第2環狀轉動體的一例)232聯系,構成為能夠從發動機28向行駛變速器228進行動力傳遞。以上,行駛變速器228與收割變速裝置215從發動機218以獨立的傳動路徑導入動力。因而,需要使行駛速度與收割速度同步。為此,采用如下的結構。如圖34所示,行駛變速器228與收割變速裝置215都利用HST。HST的變速是通過變更斜板的角度來進行的,但這里為了變更斜板角度,使用行駛HST變速馬達233、收割變速馬達234來進行。如圖34所示,設置測量行駛HST229的輸出速度的行駛速度傳感器235,并且設置設定行駛速度的行駛變速桿62,設置檢測該行駛變速桿62的變速位置的電位式的變速位置檢測傳感器237。通過這樣的控制結構,控制裝置238接受來自變速位置檢測傳感器237的變速信號,通過行駛HST變速馬達233設定行駛HST215的速度。通過行駛速度傳感器235檢測受到行駛變速桿62的速度設定而被控制的行駛HST229的輸出速度,將其檢測結果傳遞給控制裝置238,通過控制裝置238驅動控制收割HST變速馬達234。由此,能夠使收割HST215中的收割速度成為與行駛速度同步的速度。但是,作為行駛速度在一邊進行超低速行駛一邊進行收割作業的情況下,如果使收割速度與行駛速度同步,則收割速度變得過低,有可能發生由履帶行駛裝置3將收割作物壓倒等的不良狀況。因而,在此情況下,根據行駛變速桿62的變速位置檢測傳感器237的檢測結果來控制收割HST變速馬達234,將收割HST215的速度設定在不給收割帶來障礙的范圍內。也可以設置檢測收割HST215的速度的傳感器,通過該傳感器的檢測值進行反饋控制。對油箱239的安裝構造進行說明。如圖26及圖30、圖31所示,在相對于立設在行 駛機體的左前端的支承盒213靠行駛機體的前端位置且左右中間位置上,立設有支承右托架212B的框架214。著眼于由該支承盒213與框架214、以及橫跨支承盒213與框架214而架設的前后的板部件240、240圍成的空間,將油箱239載置在該空間內。作為油箱239的板厚,由于通過支承盒213與框架214、以及連結支承盒213與框架214的前后的板部件240、240包圍油箱239,并且不需要負擔包括橫向主框架209A的收割部10等的負荷,所以比較薄就可以,設置與空間形狀匹配的大致箱型的油箱239。對油箱239的上表面形狀進行說明。如圖35及圖36所示,油箱239的截面形狀在俯視中是進入到支承盒213與框架214之間的四邊形狀,在側視中是變形四邊形狀。S卩,基本形狀是四邊形,但在頂板的前半部呈現傾斜面239A。由此,能夠使位于筒狀主框架209B的下方的部分成為前傾斜姿勢,成為不易堆積桿屑等的形狀。如果在油箱239的傾斜面239A與筒狀主框架209B之間設置橡膠板制的隆起(hump )241,則能夠促進桿屑等向地面的流動,能夠提高防止桿屑等的堆積的功能。接著,對構成行駛機體的機體框架2的谷粒箱4的支承構造進行說明。如圖23、圖24及圖37所示,在谷粒箱4中裝備有用來將儲存在谷粒箱4中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縱向進給螺桿輸送機243、和具備排出口 244A的橫向進給螺桿輸送機244。
如圖24及圖37所示,谷粒箱4繞縱向軸心z橫向打開自如地支承在機體框架2上。作為機體框架2的支承谷粒箱4的部分的結構,將前后朝向姿勢的右主框架45A與左右朝向姿勢的橫向框架45B配置組合,在形成于右主框架45A與橫向框架45B的后方的部分上,架設有三角形狀的板框架45C。如圖24及圖37所示,板框架45C使正交的兩邊45a、45a疊合在右主框架45A與橫向框架45B上并焊接固定。板框架45C的斜邊45b如圖38所示,朝下彎折形成,具備彎折邊部45d。彎折邊部45d的朝下的寬度W設定為與橫向框架45B的連接部分最大、與右主框架45A的連接部分最小那樣逐漸變化的狀態。通過以上那樣的結構,通過導入板框架45C,與將主框架等縱橫地配置而構成機體框架2的谷粒箱4的支承部分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部件件數的削減。此外,板框架45C的彎折邊部45d的朝下的寬度W設定為與橫向框架45B的連接部分最大、與右主框架45A的連接部分最小那樣逐漸變化的狀態,所以能夠將最大的朝下寬度W的部分配置在負荷變得最大的部位,能夠設為對應于負荷的大小的朝下寬度W。 從右主框架45A朝橫外向延伸出槽狀的托架45G,在該槽狀的托架45G上形成有谷粒箱4擺動敞開的縱向軸心z用的孔45e。在板框架45C的橫向,在機體框架2的左右中心部側配置有燃料箱46。如圖37及圖39所示,將燃料箱46配置在機體框架2的左端的左主框架4 與從板框架45C的斜邊45b和橫向框架45B的連接部位的附近向后方延伸的中間框架45E之間。燃料箱46的形狀為以下那樣的形狀。如圖39所示,在燃料箱46的前方上方側配置有具備擺動挑選脫谷處理物的挑選裝置的篩箱47,并且在篩箱47與燃料箱46之間配置有二次物橫向輸送裝置48。為了避免與該二次物橫向輸送裝置48的干涉,燃料箱46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形成為向前下方的傾斜面46A。燃料箱46的前端部分的下表面載置在上述的橫向框架45B之上,載置狀態較穩定。另一方面,燃料箱46的后面經由托架安裝固定在橫跨上述的左主框架4 與中間框架45E的后端彼此間而架設的后框架45F上。燃料箱46的上表面46B為平坦面,但其高度被抑制在當篩箱47在維護時被從后方的排塵口取出到機外時不會發生干涉的高度。在燃料箱46的后面,在從上端到中間高度的位置為向后下的傾斜面46C,設定為不會阻礙從配置在篩箱47的后方的排桿細斷裝置49落下的排桿的流動的傾斜面。燃料箱46的下半部分通過位于比上述橫向框架45B靠下方而能夠實現增量化,而下表面雖然前半部分是平坦面,但從中間位置開始成為向后上的傾斜面46D。這樣,通過做成向后上的傾斜面46D,即使在聯合收割機后退的情況下也能夠將燃料箱46的下表面騎到田埂等上的情況防止于未然。另外,對于上述的構成,也可以采用到第I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中。[其他實施方式]也可以代替上述實施例的卡合機構156、174,采用具備下述結構的卡合機構來實施,所述卡合機構將連結銷設置在變速裝置側聯動部件152或踏板側聯動部件173上,將銷孔設置在桿側聯動部件155或制動器側聯動部件172上。在此情況下,也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
在代替上述的實施例的駕駛部而采用裝備了駕駛艙的駕駛部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本發明。因而,將上述實施的駕駛臺50A及駕駛艙統稱為駕駛臺50A。[再其他實施方式](I)在第2實施方式中,作為第1、第2環狀轉動體221、232而采用了帶,但也可以
采用鏈等。(2)在第2實施方式中,作為收割變速裝置215而采用了靜油壓式無級變速裝置(HST),但也可以是帶式的無級變速裝置或齒輪式的有級變速裝置。
(3)在第2實施方式中,作為收割部10的動力輸入部IOA而設定在橫向主框架209A的發動機28存在側的端部上,但也可以設定在用來輸送收割禾桿的供給裝置8與筒狀主框架209B的連接部位等上。此外,作為輸入動力的形態而采用了收割輸入齒輪226,但也可以利用帶輪、鏈輪等其他的旋轉體。(4)在第2實施方式中,對將右托架212B與收割HST箱部215A、減速齒輪箱部216A和安裝臺217 —體形成這一點進行了說明,而這里對將右托架212B與減速齒輪箱部216A和安裝臺217 —體形成這一點進行說明。以往,如圖42 (a)及圖42 (b)所示,右托架212B的承接托架部212c與安裝臺217一體形成,減速齒輪箱部216A單獨地形成。如圖43 (a)及圖43 (b)所示,減速齒輪箱部216A為分割為兩個的箱體,由受到來自收割HST215的動力傳遞而輸出給收割部10的主體箱部216b和將主體箱部216b封閉的蓋箱部(未圖示)構成。為了支承將減速齒輪機構216的輸出傳遞給收割部10的收割輸出齒輪223,設有將收割輸出齒輪223安裝支承在輸出軸上的輸出箱部216a。該輸出箱部216a —體形成在減速齒輪箱部216A內的主體箱部216b中。一體形成了以上那樣的兩個部件的是如下的構造。但是,不是單純地將兩個部件結合,而是實施與設置狀態匹配的改造。如圖44 (a) 圖44 (c)所示,在安裝臺217上,為了載置到框架214的斜框架部214A的表面上而延伸出圓弧狀的安裝臺部217A。右托架212B的承接托架部212a和主體箱部216b在定位為使輸出箱部216a的軸心P與承接托架部212a的軸心Q的間隔成為既定的間隔的狀態下一體化,以使支承在輸出箱部216a上的收割輸出齒輪223與支承在右托架212B上的收割輸入齒輪226在收割部10的作業姿勢下相互咬合。安裝臺217的后端部分217B為了穩定地安裝固定而從主體箱部216b的輸入來自收割HST215的動力的輸入箱部216c延伸到更向后方側突出的位置。通過以上那樣的結構,能夠維持右托架212B的橫向主框架209A的軸心Q與減速齒輪箱部216A的輸出軸的軸心P的間隔設定等的進行容易程度,同時,可確保收割HST箱部215A的自由的配置。(5)在上述(4)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將右托架212B與收割HST箱部215A、減速齒輪箱部216A、和安裝臺217 —體地形成,但這里雖然沒有圖示,但也可以采用將安裝臺217、收割HST箱部215A —體形成在右托架212B上的結構。由此,能夠對應不使用減速齒輪機構216時的結構。(6)在第2實施方式中,做成了將收割部10切換為非作業姿勢的結構,但也可以應用到將收割部10固定為作業姿勢的聯合收割機中。
(7)本發明除了聯合收割機以外,也可以應用到以胡蘿卜、洋蔥等谷類以外的作物為收獲對象的收獲作業機中,還可以應用到在它們中還包括運輸車等的作業車中。
另外,在權利要求書的各權項中為了容易進行與附圖的對照而記入了附圖標記,但本發明并不因該記入而限定于實施方式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聯合收割機,在駕駛部(50)中具備發動機罩(21)、和受該發動機罩支承的駕駛座位(51),其特征在于, 上述發動機罩(21)及駕駛座位(51)構成為,能夠繞上下朝向的開閉軸心(X)轉動而切換為上述發動機罩(21)覆蓋發動機(28)的關閉狀態、和上述發動機罩(21)將上述發動機(28)敞開的打開狀態,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的機體上立設有支柱(35),通過該支柱,繞上述開閉軸心(X)轉動自如地支承有上述發動機罩(21)的轉動連結部(39),并且, 在將上述發動機罩(21)在上述關閉狀態和打開狀態之間切換時,該發動機罩(21)以其自由端側被支承, 上述開閉軸心(X)在上述機體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發動機(28)靠后方,并且在上述機體的橫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發動機(28 )的外側端(28b )靠內側, 在上述駕駛部(50)中,設有位于上述駕駛座位(51)的前方的駕駛部地板(53)及操縱塔(54)、位于上述駕駛部地板的與上下口側相反側的端部并將上述駕駛部的內外分隔開的橫側壁(55)、以及位于上述駕駛座位(51)的與上下口側相反側的橫向側方的操作盤(56),在將上述發動機罩(21)在上述關閉狀態和打開狀態之間切換時,上述駕駛部地板(53)、上述操縱塔(54)、上述橫側壁(55)和上述操作盤(56)與上述發動機罩(21) —起轉動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上,繞上述開閉軸心(X)轉動自如地支承有上述發動機罩(21)的上述轉動連結部(39a)的下端部, 將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和上述轉動連結部(39a)的下端部連結的部位的高度配置得比上述發動機(28)的最上端聞。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設有使設在上述機體上的操作對象裝置(143、144)的操作部(143a、144a)與設在上述駕駛部(50)上的操作件(62、141)聯動的機械式聯動機構(150、170), 該機械式聯動機構具備支承在上述駕駛部(50)的駕駛臺(50A)上的第I聯動部件(155、173)、和支承在上述機體上的第2聯動部件(152、172), 橫跨上述第I聯動部件和上述第2聯動部件而設有卡合機構(156、174),能夠通過該卡合機構切換為使兩聯動部件聯動的卡合狀態、和使兩聯動部件分離的脫離狀態, 上述卡合機構構成為,在上述駕駛部(50 )切換為上述打開狀態的情況下通過上述兩聯動部件的相對分離而切換為脫離狀態,在上述駕駛部(50)切換為上述關閉狀態的情況下通過上述兩聯動部件的相對接近而切換為卡合狀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件(62)是設在上述駕駛部(50)的操作盤(56)上的行駛變速桿; 上述操作對象裝置(143)是裝備在上述機體的變速箱(142)中而能夠通過上述行駛變速桿進行變速操作的無級變速裝置。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件(141)是設在上述駕駛部(50)的駕駛部地板(53)上的制動器踏板; 上述操作對象裝置(144)是裝備在上述機體的變速箱(142)中而能夠通過上述制動器踏板制動操作上述機體的制動器。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設有收割部(10)、行駛變速器(228)、將變速動力傳遞給上述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IOA)的收割變速裝置(215), 上述發動機(28)與上述行駛變速器(228)能動力傳遞地聯系,并且上述發動機(28)與上述收割變速裝置(215)能動力傳遞地聯系,并且 上述收割變速裝置(215)配置在收納上述行駛變速器(228)的行駛變速箱(228A)的外部且上述收割部(10)的上述動力輸入部(IOA)的附近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割部(10)構成為,能夠切換為位于上述機體的前方的作業姿勢、和從上述機體的前方退避的非作業姿勢,并且 在上述機體上設有將上述收割變速裝置(215)的變速動力輸出給上述收割部的動力輸入部(IOA)的輸出齒輪(223), 在上述收割部(10)上設有將上述變速動力向上述動力輸入部(IOA)導入的輸入齒輪(226), 上述輸出齒輪及輸入齒輪構成為能相互咬合/脫離。
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機體上,立設有支承發動機冷卻散熱器(27)的散熱器框架(34),通過支承框架(36)將該散熱器框架的上端部和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連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駕駛部(50)中具備發動機罩(21)、和受該發動機罩支承的駕駛座位(51)的聯合收割機。在該聯合收割機中,發動機罩(21)及駕駛座位(51)構成為,能夠繞上下朝向的開閉軸心(X)而切換為發動機罩(21)覆蓋發動機(28)的關閉狀態、和發動機罩(21)將發動機(28)敞開的打開狀態,開閉軸心(X)在機體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發動機(28)靠后方,并且在機體橫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發動機(28)的外側端(28b)靠內側。
文檔編號A01D41/02GK103004357SQ20121039263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9月6日
發明者稻田俊寬, 竹中滿, 富永俊夫, 吉田有作, 福井祐己, 崎山洋佑, 高山良宏, 山形浩司, 下田洋平, 北橋敏幸, 池田太, 加藤勝秀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贡觉县| 康保县| 万安县| 长海县| 柳江县| 珲春市| 西藏| 共和县| 高州市| 齐齐哈尔市| 凌云县| 永年县| 信阳市| 奎屯市| 木兰县| 巴青县| 缙云县| 奇台县| 勃利县| 普兰县| 思茅市| 上栗县| 鄄城县| 呼玛县| 稻城县| 攀枝花市| 潮安县| 德安县| 西吉县| 绵阳市| 嘉善县| 灯塔市| 五家渠市| 安泽县| 定边县| 临澧县| 巴彦淖尔市| 江华| 平度市|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