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具體涉及一種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為采用深開溝、寬起壟的綜合立體式菜田,在該綜合立體式菜田的溝內灌水,投放蟹苗養殖螃蟹,在壟上放置蚯蚓并種植農作物,實現菜田內農作物和螃蟹的共同種養。本發明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提供了一種將農作物種植與河蟹養殖結合的創新模式與技術,改變了傳統河蟹養殖方法與蔬菜田單純種植作物,飼料和化學肥料投入量大,以及系統單一而造成的資源浪費,收益低等問題;該技術可實現一次性投入,成本低,管理簡單,農產品品質好,收益率高。
【專利說明】一種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菜蟹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具體涉及一種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立體生態種養模式,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資源,同時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時或交互進行生產,既,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建立多物 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巧妙地借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此模式可以利用生物間的相互關系,興利避害,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立體種養結合在推進農業科技術進步以及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0003]蟹是十足目短尾次目的甲殼動物,尤指短尾族的種類,亦包括其他一些類型,約4500種,見于所有海洋、淡水及陸地。通常以步行或爬行的方式移動,亦用扁平槳狀的附肢游泳,動作靈巧。一小部分蟹類完全在淡水中生長繁殖,它們多棲息于山區溪流的石塊下。還有少數蟹類如地蟹能適應陸地生活,穴居于潮濕的泥洞中,繁殖時期則遷移下海。蟹類絕大部分為雜食性。有些蟹類是肉食性,如梭子蟹可捕食魚、蝦及軟體動物等。少數蟹類如股窗蟹則刮食或濾食藻類及有機碎屑。中國約600種,其中最主要的為河蟹(中華絨螯蟹)我國人民吃螃蟹有久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天子時代。直到今天,金秋時節,持蟹斗酒,賞菊吟詩還是人們的一大享受。可見蟹是公認的食中珍味,有“一盤蟹,頂桌菜”的民謗。它不但味奇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螃蟹還有抗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大有補益。一般認為,藥用以淡水蟹為好,海水蟹只可供食用。中醫認為螃蟹有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筋活血、通經絡、利肢節、續絕傷、滋肝陰、充胃液之功效。對于淤血、損傷、黃疸、腰腿酸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0004]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河蟹自然資源量的大幅度衰減,其人工養殖逐漸興起,出現了大量的室內外人工池塘、湖泊、海水圍田等的養殖方法,并得以迅速推廣,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實現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池塘養殖存在投資成本高,池塘施肥、消毒、飼喂填料等廢棄物造成環境二次污染,也影響河蟹的品質。因此近年來,水產養殖模式及產品的安全問題越來越被社會關注。谷孝鴻建立了一種生態化養殖螃蟹技術(CN200810025003 )采用圍網養蟹和圍攔養草交替間隔的方式,實現了物質的高效循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提高水體水質。龔麗貞建立了一種海灘涂圍塘蝦蟹貝混養的低碳環保高效養殖管理方法(CN201010279669)具體涉及為海灘涂圍塘蝦蟹貝混養的養殖管理,目的在于減少養殖過程中水產養殖廢物的產生及排放,減少養殖區周圍水域富營養化污染,克服了傳統養殖管理的盲目施肥、大排大灌造成的環境污染、病害頻發問題。但以上方法還是建立在河蟹的單一養殖上,如何利用生態學原理,在現有的生態養殖理論與技術上繼續創新,摸索更健康環保的生態養殖模式已經成為水產養殖理論和技術研究的重點。齊遵利(CN201110236976)、李曉東(CN200510046166)和馬旭洲(CN201210044666)等分別建立了稻田河蟹生態養殖的方法,其優點在于利用水稻、害蟲、河蟹等生物之間形成的生物鏈的互控互促作用,并根據水稻各生育規律和生物的有機結合,改善稻蟹共生生態環境,實現稻蟹產品無公害化、營養化的一項種養新技術,不但實現了水稻豐收又可獲得河蟹高產,還可充分利用土地及水資源進行生態調控,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并提供了綠色無污染的食品。進而孔贊榮建立了絲瓜水芹菜螃蟹立體種植養殖的方法(CN200910216853)實現二種植物:絲瓜、水芹菜,一種甲殼動物:螃蟹,農業三位一體的“立體農業”種植養殖模式與方法。上述河蟹養殖模式改變了傳統的養殖局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均未真正達到農業生產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的內循環,以及環境的自凈功能,而且還涉及投資高,回報率低,技術難度大,管理要求高,養殖風險性大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探索一種新型的蔬菜田種養結合的河蟹養殖模式,利用作物生長中的空間資源和土壤生態環境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多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種新的蔬菜作物種植與河蟹養殖共存的模式與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河蟹養殖方法,不僅解決了農田單純種植作物收益低的問題,還能充分利用農田耕地資源,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具有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的優點。
[0006]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方案為:一種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為采用開溝、起壟的綜合立體式菜田,在該綜合立體式菜田的溝內投放蟹苗養殖螃蟹,在壟上放置蚯蚓并種植農作物,實現菜田內農作物和螃蟹共同種養的方法。本發明綜合立體式菜田的特點為深開溝、寬起壟。
[0007]較優的,所述綜合立體式菜田包括菜田邊緣土坡和菜田中央壟溝區,所述菜田邊緣土坡和菜田中央壟溝區之間設有邊緣溝;所述菜田邊緣土坡位于菜田四周的邊緣;所述菜田中央壟溝區包括多條壟,壟之間設有壟間溝;每個壟面上筑有I~2條土坡,土坡長度小于等于壟長度;壟兩側為斜坡狀,并且壟側的斜坡與地平面夾角為銳角,用于防止坡面過直引起溝內水的侵蝕坍塌;壟間溝之間通過邊緣溝保持連通,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灌有水質良好無污染的淡水;菜田四周埋有防逃網;河蟹的蟹苗投放于壟間溝和邊緣溝內,在壟上投放蚯蚓并種植農作物。
[0008]更優的,所述菜田邊緣土坡位于菜田四周的邊緣,寬度為0.5~1.5m ;所述邊緣溝寬30~60cm,溝深40~60cm ;所述壟的壟長為25nTl00m,寬4~6m ;壟面上的土坡高于壟面
0.2nT0.6m、寬0.5π-2.0m,土坡整理為龜背形;壟間溝的寬幅要求下口寬40cnT80cm,上口寬6(Tl20cm,壟間溝的深度為60cnT80cm ;壟兩側為斜坡狀,并且壟側的斜坡與地平面夾角為45~60。。
[0009]本發明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模式與配套技術,不僅適用于水稻田,也適用于旱地;本發明壟上種植的農作物包括蔬菜類作物及糧食類作物,例如塊莖類作物(芋艿)、糧食類作物(玉米)、蔬菜(花菜)或者多種作物的混合種植等。
[0010]較優的,所述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的水面距離壟面10~25cm。當菜田內水量較少時,可結合作物需水情況通過農田灌溉等常規手段控制。[0011]較優的,所述菜田內,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的水面面積為菜田整體面積的1/7~1/10。本發明菜田整體面積包括水面面積和土壤的地面面積。
[0012]較優的,每畝菜田(水面加地面的總面積)蟹苗投放量為30~45kg (100~120只/kg),蚯蚓的放置量為50kg~300kg。蚯蚓投放于壟上,既可以用于飼喂河蟹,又可以分解殘葉和秸桿等廢棄物,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質量。
[0013]更優的,所述菜田內,蟹苗投放的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面投放10~20只(100~120只 /kg)。
[0014]更優的,所述壟間溝和邊緣溝內還可以投放螺螄和/或小魚作為河蟹養殖的輔助型天然餌料。
[0015]更優的,可以視季節和河蟹長勢向溝內的河蟹投喂人工配置餌料。
[0016]最優的,所述人工餌料投放的量為每畝25kg~200kg ;優選的,人工餌料投放的量為每畝150kg。人工餌料可以選擇市售的常規螃蟹人工餌料進行投喂,或者采用市售螃蟹餌料與糧食自行配置的人工餌料投喂螃蟹。
[0017]在作物病蟲害防治步驟中,要避免使用馬拉松、敵百蟲,樂果、稻瘟凈和馬拉硫磷等有機磷類農藥;作物施肥要求以使用有機肥為主,同時也可根據作物需求施用少量化肥,并可添加秸桿菜葉等有機物料于壟上。
[0018]本發明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的優點如下:
[0019]I)河蟹產出率高:每畝農田河蟹產出率為1:10以上。
[0020]2)管理方便:河蟹放置簡便,只需要把河蟹苗放入農田溝內、蚯蚓放入壟上即可,根據需要可向耕地增施秸桿菜葉、有機肥料供蚯蚓食用繁殖,技術易操作掌握。
[0021]3)菜田設計合理:壟上的作物種植、溝內的螃蟹養殖與壟上投擲的蚯蚓共同構成完整的農田循環系統,并且壟上設有多條突出的土坡,可以在降雨水時防止壟面積水,用于蚯蚓逃生,以保護蚯蚓不被水淹。
[0022]4)經濟效益好:每畝蔬菜田河蟹養殖凈利潤可達2500元以上。
[0023]5)生態效益好:由于農田放養蚯蚓飼喂河蟹,可疏松土壤、改善土質、分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質,增加土壤肥力,同時由于大量使用有機肥料減少了化肥用量和避免了有機磷等農藥的使用,更加環保。
[002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根據農作物生長特點和河蟹生長發育規律,以及結合當前生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提出的一套高效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經田間試驗可知,本發明方法可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和產量,經濟效益顯著,具有經濟效益高、管理要求簡便、技術易操作掌握、生態效益好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綜合立體式菜田俯視結構示意圖(1.菜田邊緣土坡2.菜田中央壟溝區3.邊緣溝21.壟22.壟間溝4.土坡5.防逃網)
[0026]圖2:綜合立體式菜田剖面結構示意圖(1.菜田邊緣土坡2.菜田中央壟溝區3.邊緣溝21.壟22.壟間溝4.土坡5.防逃網)
【具體實施方式】[0027]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28]實施例1蟹苗投放密度的影響
[0029]1.綜合立體式菜田的設計
[0030]綜合立體式菜田如圖1-2所示,包括菜田邊緣土坡I和菜田中央壟溝區2,所述菜田邊緣土坡I和菜田中央壟溝區2之間設有邊緣溝3 ;所述菜田邊緣土坡I位于菜田四周的邊緣,寬度為Im ;所述菜田中央壟溝區2包括多條壟21,壟21之間設有壟間溝22,每壟長度50m,寬度5 m,壟間溝寬幅要求下口寬60cm,上口寬100cm,壟間溝要求溝深70cm ;每個壟面上筑有兩條土坡4,土坡4長度與壟長度相同,高度要求高于壟面0.2m、面寬1.0m左右,土坡要求整理為龜背形;壟兩側為斜坡狀,并且壟側的斜坡與地平面夾角為45度,用于防止坡面過直引起溝內水的侵蝕坍塌;壟間溝22之間通過邊緣溝3保持連通,壟間溝22和邊緣溝3內灌有水質良好無污染的淡水;菜田四周埋有防逃網5,防止河蟹逃跑。壟間溝內需保持一定的水層,水面距離壟面20~25cm,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的水面面積為菜田整體面積的1/7。當農田溝內水量較少時,可結合作物需水情況通過農田灌溉等常規手段控制。
[0031]2.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
[0032]壟上種植芋艿,溝內投放蟹苗養殖河蟹。每畝農田(水面加地面合計)內,蟹苗放置量為40kg (100 — 120只/kg),壟上Φ丘蚓的放置量為100kg,人工配置館料的投放量為150kg。設置4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內蟹苗的投放密度分別為每平方米放置5、10、15、和20只(100 — 120只/kg),實驗結果見表1。
[0033]人工餌料為小麥與混養魚配合飼料,(購自上海超越飼料有限公司的金亮牌I號)按1.5:1的重量比例混合后獲得。
[0034]表1不同蟹苗放養密度對河蟹產量的影響
[0035]
放養密度只/m2 河蟹產量kg/m25/m2 0.55 c10/m2 0.85 a15/m2 0.71 b_20/m2_0.65 b_
[0036]3.實驗結果分析
[0037]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蟹苗放養密度對河蟹產量影響不同,其中,以每平方米放置10只蟹苗,螃蟹的產量最高,可以達到0.85kg/m2。
[0038]實施例2人工餌料投放量的影響
[0039]1.綜合立體式菜田的設計
[0040]綜合立體式菜田如圖1-2所示,包括菜田邊緣土坡和菜田中央壟溝區,所述菜田邊緣土坡和菜田中央壟溝區之間設有邊緣溝;所述菜田邊緣土坡位于菜田四周的邊緣,寬度為1.5述菜田中央壟溝區包括多條壟,壟之間設有壟間溝,每壟長度100m,寬度6m,壟間溝寬幅要求下口寬80cm,上口寬120cm,壟間溝要求溝深80cm ;每個壟面上筑有2條土坡,土坡長度與壟長度相同,高度要求高于壟面0.6m、面寬0.5m左右,土坡要求整理為龜背形;壟兩側為斜坡狀,并且壟側的斜坡與地平面夾角為45度,用于防止坡面過直引起溝內水的侵蝕坍塌;壟間溝之間通過邊緣溝保持連通,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灌有水質良好無污染的淡水;菜田四周埋有防逃網,防止河蟹逃跑。壟間溝內需保持一定的水層,水面距離壟面10~15cm,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的水面面積為菜田整體面積的1/10 ;當農田溝內水量較少時,可結合作物需水情況通過農田灌溉等常規手段控制。
[0041]2.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
[0042]壟上種植玉米一花菜,溝內養殖河蟹。每畝農田(水面加地面合計)內,蟹苗投放量為45kg (100 — 120只/kg),壟上Φ丘蚓的放置量為100kg,蟹苗的投放密度為每平方米放置10 只(100 — 120 只 /kg)。
[0043]設置6塊試驗田,其中5塊試驗田內喂養螃蟹的人工餌料的投放量分別為25kg/666.7m2、50kg/666.7m2、100kg/666.7m2、150kg/666.7m2 和 200kg/666.7m2。另一塊試驗田內不對螃蟹喂食人工餌料,作為空白對照,實驗結果見表2。
[0044]表2不同餌料投放量對河蟹產量的影響
[0045]
【權利要求】
1.一種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為采用開溝、起壟的綜合立體式菜田,在該綜合立體式菜田的溝內投放蟹苗養殖螃蟹,在壟上放置蚯蚓并種植農作物,實現菜田內農作物和螃蟹共同種植和養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綜合立體式菜田包括菜田邊緣土坡和菜田中央壟溝區,所述菜田邊緣土坡和菜田中央壟溝區之間設有邊緣溝;所述菜田邊緣土坡位于菜田四周的邊緣;所述菜田中央壟溝區包括多條壟,壟之間設有壟間溝;每個壟面上筑有I~2條土坡,土坡長度小于等于壟長度;壟兩側為斜坡狀,并且壟側的斜坡與地平面夾角為銳角;壟間溝之間通過邊緣溝保持連通,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灌有淡水;菜田四周埋有防逃網;河蟹的蟹苗投放于壟間溝和邊緣溝內,在壟上投放蚯蚓并種植農作物。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菜田邊緣土坡位于菜田四周的邊緣,寬度為0.5~1.5m ;所述邊緣溝寬30~60cm,溝深40~60cm ;所述壟的壟長為25m~100m,寬4~6m ;壟面上的土坡高于壟面0.2m~0.6m、寬0.5m~2.0m, 土坡整理為龜背形;壟間溝的寬幅要求下口寬40cm~80cm,上口寬60~120cm,壟間溝的深度為60cm~80cm ;壟兩側為斜坡狀,并且壟側的斜坡與地平面夾角為45~60°。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的水面距離壟面10~25cm。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菜田內,壟間溝和邊緣溝內的水面面積為菜田整體面積的1/7~1/10。
6.如權利要求1或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畝菜田蟹苗投放量為30~45kg,蟹苗大小為100~120只/kg ;蚯蚓的放置量為50kg~300kgo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菜田內,蟹苗投放的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面投放10~20只。
8.如權利要求1或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視季節和河蟹長勢向 河蟹投喂人工配置餌料,人工餌料投放的量為每畝25kg~200kg。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菜田內菜蟹立體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壟間溝和邊緣溝內投放螺螄和/或小魚作為河蟹養殖的輔助型天然餌料。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828741SQ201210486984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6日
【發明者】鄭憲清, 呂衛光, 袁大偉, 李雙喜, 宋科, 陶曉斌, 張惠蘭 申請人: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上海悅海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上海藍匯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