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河蟹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河蟹,學名為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隸屬于方蟹科,絨螯蟹屬,是以底棲動物和沉水植物為主,兼食有機碎屑的雜食性動物。
沼澤地是內陸天然濕地的主要類型之一,以其較高的生物生產力、生物種群效益、生態系統效益和全球效益而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松嫩平原是我國沼澤地集中分布的主要區域之一。這些沼澤地中,底棲動物、沉水植物、有機碎屑等河蟹的天然餌料資源十分豐富,養殖河蟹已成為松嫩平原沼澤地生態漁業利用模式之一。根據吉林、黑龍江兩省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松嫩平原沼澤地養蟹面積已發展到25.2萬hm2,平均產量33.22kg/hm2,平均經濟效益為592.7元/hm2。實踐證明,開發利用沼澤地發展河蟹養殖,對當地農民增收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都起到積極作用。
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某些養殖戶蟹種的放養量往往過大,造成餌料資源不足,不僅成蟹規格較小,產量和經濟效益下降,還導致沼澤地植被和底棲動物的自然再生能力降低,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減弱,濕地生態遭到破壞,濕地的健康發展也受到影響。與之相反,有些養殖戶則因蟹種放養量不足,沼澤地的生物生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造成天然餌料資源的浪費。這些問題的存在,使養殖經濟效益差和養殖效率低,同時對沼澤地生態系統平衡機制構成潛在威脅。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要解決現有方法中沼澤地河蟹放養量不當導致養殖經濟效益差、養殖效率低以及對沼澤地生態系統平衡機制構成威脅的問題,提供了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
本發明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的:
一、測定河蟹天然餌料的生物量:對沼澤地河蟹的天然餌料的生物量進行測定;其中天然餌料為沉水植物、有機碎 屑和底棲動物;
二、計算成蟹生產潛力: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通過下述公式計算:P =0.01637B1+0.06340B2+0.21712B3 ;式中,P為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 ;B1、B2和B3分別為步驟一所測定的沼澤地河蟹天然餌料基礎中沉水植物、有機碎屑和底棲動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單位為kg/hm2 ;
三、估算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蟹種合理放養密度:根據計算公式為:d= 1000XP/kX (W2-W1)計算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其中d為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單位為只/hm2 ;P為步驟二中計算出的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Wl為蟹種的放養規格,單位為g/只;W2為成蟹養成規格,單位為g/只;k為蟹種的計劃回捕率,單位為% ;
四、增殖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動物性餌料:在河蟹養殖期間的6、7和8月,每月向養殖區域投放活體螺類,以增殖河蟹的動物性餌料資源,活體螺類的投放數量為每100只蟹種投放12 15kg ;
五、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水環境優化調控:每隔13 16天向養殖區水體潑灑一次質量百分含量為40g/m3的生石灰漿,用量為Im3水體潑灑0.3g ;養殖至9月即可捕撈出售或暫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成蟹生產潛力的估算方法,是針對餌料基礎是沼澤地河蟹養殖的主要限制因素,成蟹的生產力取決于沼澤地的天然供餌能力的特點,通過適當的方法,將沼澤地中河蟹的主要天然餌料生物量轉化為成蟹的生產潛力。通過這種方法更能準確地了蟹沼澤地成蟹的生產能力,從而為蟹種合理放養密度的確定提供科學依據。
2、本發明提供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解決了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問題。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是使放養的蟹種群體對餌料的攝食符合沼澤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供餌能力,即既不妨礙天然餌料的自然增殖,又能最大限度地為成蟹的養殖提供餌料資源,使沼澤地生態系統能夠提供成蟹的最大群體生產量。當放養密度過大時,每只河蟹所占有的餌料量較少,由于相互競爭和覓食過程都要消耗過多的能量,致使河蟹生長緩慢,產量較低;反之,放養密度過小,每只河蟹所占有的餌料量過多,雖然個體生長速度較快,肥滿度較高,但餌料利用率較低,成蟹的總產量也不高。只有達到放養密度適宜,使沼澤地水環境中河蟹的種群密度和餌料基礎相適應,個體平均增重量適中,達到餌料效率最高。這時沼澤地可有最大的餌料生產量,即河蟹的放養量不影響餌料生物的持續高產。在合理的放養密度條件下,沼澤地生態系統中的底棲動物和沉水植物均可自然再生,確保沼澤地自然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即達到在不破壞沼澤地生態系統平衡機制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養殖經濟效益。
3、本發明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天然動物性餌料人工增殖的方法,是針對沼澤地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機制主要由沉水植物所決定,河蟹在動物性餌料不足的條件下,會大量攝食沉水植物而導致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生物學特點,采用適當的方法,對沼澤地中河蟹喜歡攝食的螺類餌料進行人工增殖,以補充自然資源的不足,防止河蟹因動物性餌料不能滿足需要而大量攝食沉水植物。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本實施方式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的:
一、測定河蟹天然餌料的生物量:對沼澤地河蟹的天然餌料的生物量進行測定;其中天然餌料為沉水植物、有機碎屑和底棲動物;
二、計算成蟹生產潛力: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通過下述公式計算:P =0.01637B1+0.06340B2+0.21712B3 ;式中,P為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 ;B1、B2和B3分別為步驟一所測定的沼澤地河蟹天然餌料基礎中沉水植物、有機碎屑和底棲動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單位為kg/hm2 ;
三、估算沼澤地河蟹生態保 護型高效養殖的蟹種合理放養密度:根據計算公式為:d= 1000XP/kX (W2-W1)計算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其中d為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單位為只/hm2 ;P為步驟二中計算出的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Wl為蟹種的放養規格,單位為g/只;W2為成蟹養成規格,單位為g/只;k為蟹種的計劃回捕率,單位為% ;
四、增殖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動物性餌料:在河蟹養殖期間的6、7和8月,每月向養殖區域投放活體螺類,以增殖河蟹的動物性餌料資源,活體螺類的投放數量為每100只蟹種投放12 15kg ;
五、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水環境優化調控:每隔13 16天向養殖區水體潑灑一次質量百分含量為40g/m3的生石灰漿,用量為Im3水體潑灑0.3g ;養殖至9月即可捕撈出售或暫養。
本實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成蟹生產潛力的估算方法,是針對餌料基礎是沼澤地河蟹養殖的主要限制因素,成蟹的生產力取決于沼澤地的天然供餌能力的特點,通過適當的方法,將沼澤地中河蟹的主要天然餌料生物量轉化為成蟹的生產潛力。通過這種方法更能準確地了蟹沼澤地成蟹的生產能力,從而為蟹種合理放養密度的確定提供科學依據。
2、本發明提供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解決了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問題。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是使放養的蟹種群體對餌料的攝食符合沼澤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供餌能力,即既不妨礙天然餌料的自然增殖,又能最大限度地為成蟹的養殖提供餌料資源,使沼澤地生態系統能夠提供成蟹的最大群體生產量。當放養密度過大時,每只河蟹所占有的餌料量較少,由于相互競爭和覓食過程都要消耗過多的能量,致使河蟹生長緩慢,產量較低;反之,放養密度過小,每只河蟹所占有的餌料量過多,雖然個體生長速度較快,肥滿度較高,但餌料利用率較低,成蟹的總產量也不高。只有達到放養密度適宜,使沼澤地水環境中河蟹的種群密度和餌料基礎相適應,個體平均增重量適中,達到餌料效率最高。這時沼澤地可有最大的餌料生產量,即河蟹的放養量不影響餌料生物的持續高產。在合理的放養密度條件下,沼澤地生態系統中的底棲動物和沉水植物均可自然再生,確保沼澤地自然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即達到在不破壞沼澤地生態系統平衡機制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養殖經濟效益。
3、本發明的 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天然動物性餌料人工增殖的方法,是針對沼澤地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機制主要由沉水植物所決定,河蟹在動物性餌料不足的條件下,會大量攝食沉水植物而導致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生物學特點,采用適當的方法,對沼澤地中河蟹喜歡攝食的螺類餌料進行人工增殖,以補充自然資源的不足,防止河蟹因動物性餌料不能滿足需要而大量攝食沉水植物。
具體實施方式
二: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驟五中的暫養為捕撈出水后的成蟹放在暫養池中暫養7 10天;抽取養殖河蟹的沼澤地水作為暫養池水,暫養池水的深度為1.2m ;成蟹的暫養密度不超過5kg/m3 ;暫養期間投喂人工飼料,人工飼料為煮熟的玉米和死亡的小雜魚,每天的投喂量為:每100只成蟹投喂玉米2.5kg,小雜魚6kg。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
通過以下試驗驗證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試驗1、本試驗2006 2012年,在松嫩平原吉林省西部的大安市、挑南市和乾安縣進行了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試驗。所確定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試驗地共計6 ±夾,每一塊的面積在17 98hm2,總計為424hm2,分別由農戶承包管理。每一塊試驗地均連續養殖7年。
本試驗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的:
一、測定河蟹天然餌料的生物量:采用水產養殖天然餌料生物量的常規測定方法,對沼澤地河蟹的天然餌料的生物量進行測定,結果見表I ;其中天然餌料為沉水植物、有機碎屑和底棲動物;
二、計算成蟹生產潛力: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通過下述公式計算:P =0.01637B1+0.06340B2+0.21712B3 ;式中,P為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 ;B1、B2和B3分別為步驟一所測定的沼澤地河蟹天然餌料基礎中沉水植物、有機碎屑和底棲動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單位為kg/hm2,結果見表2 ;
三、計算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蟹種合理放養密度:根據計算公式為:d= 1000XP/kX (W2-W1)計算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其中d為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單位為只/hm2 ;P為步驟二中計算出的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Wl為蟹種的放養規格,單位為g/只;W2為成蟹養成規格,單位為g/只;k為蟹種的計劃回捕率,單位為根據目前松嫩平原沼澤地河蟹養殖的實際情況,在該地區1、W2值可分別取5g/只和120g/只,k值可取30%。則上式可簡化為:d = 28.98551P ;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四、增殖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動物性餌料:在河蟹養殖期間的6、7和8月,每月向養殖區域投放活體螺類,以增殖河蟹的動物性餌料資源,活體螺類的投放數量為每100只蟹種投放12 15kg ;
五、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水環境優化調控:每隔13 16天向養殖區水體潑灑一次質量百分含量為40g/m3的生石灰漿,用量為Im3水體潑灑0.3g ;養殖至9月即可捕撈出售或暫養。
本試驗的暫養方法為:捕撈出水后的成蟹放在暫養池中暫養7 10天;抽取養殖河蟹的沼澤地水作為暫養池水,暫養池水的深度為1.2m ;成蟹的暫養密度不超過5kg/m3 ;暫養期間投喂人工飼料,人工飼料為煮熟的玉米和死亡的小雜魚,每天的投喂量為:每100只成蟹投喂玉米2.5kg,小雜魚6kg。
本試驗沼澤地河 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試驗地成蟹產量和經濟效益詳見表4,并對本試驗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試驗地河蟹放養前后沉水植物生物量的變化情況進行測定,結果見表5。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本試驗的方法進行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連續養殖河蟹7年,蟹種的平均放養密度為1093只/hm2,成蟹的平均產量為47.98kg/hm2,經濟效益平均為877.9元/hm2,分別比目前松嫩平原沼澤地河蟹養殖的平均產量提高了44.43%和48.12%,沼澤地的沉水植物生物量在養殖河蟹前后無顯著變化,實現了沼澤地生態保護前提下的河蟹高效養殖。因此,本試驗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是可行的。
表1: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試驗地河蟹天然餌料基礎特征
權利要求
1.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的: 一、測定河蟹天然餌料的生物量:對沼澤地河蟹的天然餌料的生物量進行測定;其中天然餌料為沉水植物、有機碎屑和底棲動物; 二、計算成蟹生產潛力: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通過下述公式計算:P=0.01637B1+0.06340B2+0.21712B3 ;式中,P為沼澤地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 ;B1、B2和B3分別為步驟一所測定的沼澤地河蟹天然餌料基礎中沉水植物、有機碎屑和底棲動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單位為kg/hm2 ; 三、估算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蟹種合理放養密度:根據計算公式為:d=1000XP/kX (W2-W1)計算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其中d為蟹種的合理放養密度,單位為只/hm2 ;P為步驟二中計算出的成蟹生產潛力,單位為kg/hm2,Wl為蟹種的放養規格,單位為g/只;W2為成蟹養成規格,單位為g/只;k為蟹種的計劃回捕率,單位為% ; 四、增殖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動物性餌料:在河蟹養殖期間的6、7和8月,每月向養殖區域投放活體螺類,以增殖河蟹的動物性餌料資源,活體螺類的投放數量為每100只蟹種投放12 15kg ; 五、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水環境優化調控:每隔13 16天向養殖區水體潑灑一次質量百分含量為40g/m3的生石灰漿,用量為Im3水體潑灑0.3g ;養殖至9月即可捕撈出售或暫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五中的暫養為捕撈出水后 的成蟹放在暫養池中暫養7 10天;抽取養殖河蟹的沼澤地水作為暫養池水,暫養池水的深度為1.2m ;成蟹的暫養密度不超過5kg/m3 ;暫養期間投喂人工飼料,人工飼料為煮熟的玉米和死亡的小雜魚,每天的投喂量為:每100只成蟹投喂玉米2.5kg,小雜魚 6kg。
全文摘要
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本發明涉及一種河蟹養殖的方法。本發明是要解決現有方法中沼澤地河蟹放養量不當導致養殖經濟效益差、養殖效率低以及對沼澤地生態系統平衡機制構成威脅的問題,本發明方法為一、測定河蟹天然餌料的生物量;二、計算成蟹生產潛力;三、計算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蟹種合理放養密度;四、增殖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動物性餌料;五、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水環境優化調控;即完成沼澤地河蟹生態保護型高效養殖的方法。本發明應用于河蟹養殖領域。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210859SQ20131011089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日
發明者楊富億, 李秀軍, 劉興土, 文波龍, 李曉宇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