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松根施肥蓋膜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松根施肥蓋膜機。
背景技術: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甘蔗種植增產的根本技術保障是實施蔗根破壟松根(蔸)、早施肥、地膜覆蓋等。破壟松根,可以使甘蔗前期發株早、生長快,吸水和吸肥早,提高出芽率。在甘蔗地破壟松根之后,及時對甘蔗根加施早肥,可起到甘蔗根發芽早、發芽多、發芽壯等作用。地膜覆蓋,對甘蔗地壟保溫保濕,避寒保暖,克服天氣惡劣對甘蔗根生長的影響,可充分發揮宿根蔗早生快發等優點,對宿根蔗的增產效果極為明顯,經濟效益效高,并可延長宿根年限。 目前甘蔗種植戶解決甘蔗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通常做法有①人力手工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蔗農先用鐵鍬等工具,進行人力手工破壟、松根,施肥,然后進行手工蓋地膜。其勞動強度大,效率極其低下。勞動力嚴重缺少的情況下,實施人工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費時費力,成本高,效率低,根本不能大面積開展。②牲力輔助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先由牲畜(牛或馬等)拉動鏵犁對甘蔗地進行破壟松根,然后人工施肥,人工蓋膜。其勞動強度較高,效率比純人力有所提高。由于采用的是鏵犁的破壟方式,泥塊較大,不疏松,通氣性較差,破壟效果不是很好,且成本高,不利于大面積開展。③機械鏵犁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采用微耕機或拖拉機配置大鏵犁耕具,先第一遍對甘蔗地進行犁耕作業,破壟松根、施肥。然后需再換用專用蓋膜耕具拖動地膜,其后拉聯接小鏵犁耕具,對先前已開犁破壟的甘蔗壟進行地膜覆蓋。其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仍然采用的是鏵犁的破壟方式,泥塊較大,破壟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很容易把整個甘蔗蔸勾起,損壞甘蔗蔸,不利于大面積開展。因此,如何提高生產率,節約種植成本,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松根施肥蓋膜機,以提高生產率,節約種植成本。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松根施肥蓋膜機,包括機架,其上設有用于與拖拉機連接的懸掛安裝部;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主變速器,所述主變速器用于與所述拖拉機后部的傳動軸相連;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傳動軸,所述傳動軸與所述主變速器相連;設置于所述傳動軸上,用于破壟松根的耙刀組件;[0015]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用于施肥的施肥裝置;設置于所述機架后側的覆膜裝置。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耙刀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傳動軸上的軸套;設置于所述軸套上的刀架;設置于所述刀架兩端的耙刀,位于所述刀架兩端的耙刀以所述傳動軸中心對稱。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刀架沿所述軸套的軸向均勻分布有多個。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軸套上設有三個所述刀架。·[0023]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軸套和所述傳動軸型面套裝配合。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傳動軸的橫截面為正六邊形結構,所述軸套具有與所述傳動軸套裝配合的所述正六邊形結構的內孔。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施肥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架上,與所述主變速器相連的蝸輪變速箱;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用于盛放肥料的料斗;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機架上,且與所述蝸輪變速箱相連的轉盤,所述轉盤位于所述料斗的出料口下方,且其上開設有肥料導流孔。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施肥裝置為兩個。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所述覆膜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架后側,用于支撐并展開地膜的后擋板;設置于所述后擋板上,用于安裝所述地膜的地膜支撐架;設置于所述后擋板上,用于將泥土匯流到地膜兩側的導泥板;設置于所述后擋板上的地膜擋架。優選地,在上述松根施肥蓋膜機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犁地裝置。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松根施肥蓋膜機,通過安裝在機架前端的傳動軸,傳動軸上設有耙刀組件,對甘蔗地壟進行破碎、破壟松根,機架上的施肥裝置同時在動作,把肥料施加到剛剛破壟后的地壟里,接著覆膜裝置對地壟蓋上地膜,覆膜裝置同時把耙刀組件飛濺起的泥土導引到地膜兩側端,對地膜進行壓緊,貼平,從而完成地膜覆蓋。本實用新型與傳統方式對比,在地壟的破壟松根上效果更加明顯。由于破壟碎土的地壟全履蓋,可以對甘蔗地壟起到更加有效地除草功能,同時由于一次完成多道工序,大大節約了時間,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機械化作業程度。本實用新型利用施耕原理,克服鏵犁帶來的各種不利,并首次把甘蔗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等多種功能集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節約了種植成本。
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松根施肥蓋膜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耙刀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側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覆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沿A-A線的剖視圖;[0042]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犁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松根施肥蓋膜機,以提高生產率,節約種植成本。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松根施肥蓋膜機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包括機架3、主變速器9、傳動軸12、耙刀組件8、施肥裝置和覆膜裝置2。
其中,機架3上設有用于與拖拉機連接的懸掛安裝部11,通過該懸掛安裝部11與農用拖拉機機頭完全配掛。本實用新型優選采用通用旋耕機三點式懸掛。主變速器9設置于機架3上,主變速器9用于與拖拉機后部的傳動軸相連,將傳動軸的動力傳遞給主變速器9,主變速器9將動力輸出。傳動軸12設置于機架3上,并與主變速器9相連,主變速器9將動力傳遞給傳動軸12,驅動傳動軸12轉動。用于破壟松根的耙刀組件8設置于傳動軸12上。用于施肥的施肥裝置設置于機架3上,覆膜裝置設置于機架3后側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松根施肥蓋膜機,通過安裝在機架3前端的傳動軸12,傳動軸12上設有耙刀組件8,對甘蔗地壟進行破碎、破壟松根,機架3上的施肥裝置同時在動作,把肥料施加到剛剛破壟后的地壟里,接著覆膜裝置2對地壟蓋上地膜5,覆膜裝置2同時把耙刀組件8飛濺起的泥土導引到地膜5兩側端,對地膜5進行壓緊,貼平,從而完成地膜覆蓋。本實用新型與傳統方式對比,在地壟的破壟松根上效果更加明顯。由于破壟碎土的地壟全履蓋,可以對甘蔗地壟起到更加有效地除草功能,同時由于一次完成多道工序,大大節約了時間,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機械化作業程度。本實用新型利用施耕原理,克服鏵犁帶來的各種不利,并首次把甘蔗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等多種功能集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節約了種植成本。請參閱圖2和圖3,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耙刀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側視圖。在本實施例中,耙刀組件8包括軸套84、刀架83和耙刀81。其中,軸套84設置于傳動軸12上,用于使先與傳動軸12的連接。刀架83設置于軸套84上,耙刀81設置于刀架83的兩端(耙刀81通過刀座82設置于刀架83上),位于刀架83兩端的耙刀81以傳動軸12中心對稱。每個刀架83對應有兩把耙刀81,在本實施例中,一個軸套84可軸向間隔的設置三個刀架83,三個刀架83沿360°均勻分布。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刀架83的數量可為任意,本實用新型不進行限定。傳動軸12包括設置于主變速器9左側的左傳動軸和設置于主變速器9右側的右傳動軸。左傳動軸和右傳動軸上均設有耙刀組件8。在本實施例中,刀架83沿軸套84的軸向均勻分布有多個,優選為沿360°均勻分布的三個。軸套84和傳動軸12采用型面套裝配合,即傳動軸12的橫截面為正六邊形結構,軸套84具有與傳動軸12套裝配的述正六邊形結構的內孔。傳動軸12的橫截面還可為其他型面圖形,只要是沿軸向的各部分截面形狀相同,且為非圓截面即可。型面配合可以靈活調整間距,這樣在地壟行距寬窄不一時,便可以調節兩側軸套84間距,滿足行距需要。在本實施例中,施肥裝置包括蝸輪變速箱6、料斗10和轉盤7。其中,蝸輪變速箱6設置于機架3上,且與主變速器9相連,主變速器9將動力傳遞給蝸輪變速箱6。用于盛放肥料的料斗10設置于機架3上,轉盤7可轉動地設置于機架3上,且與蝸輪變速箱6相連,轉盤7位于料斗10的出料口下方,且其上開設有肥料導流孔。蝸輪變速箱6將動力傳遞給轉盤7,帶動轉盤7轉動,料斗10里的肥料在轉盤7的導流作用下等量地往外排出。肥料通過導流孔最終流進經耙刀組件8破碎后的地壟里。在本實施例中,施肥裝置為兩個,兩個施肥裝置分別與左傳動軸和右傳動軸對應布置,以保證左傳動軸和右傳動軸上的耙刀組件8破土形成地壟后,施肥裝置能夠將肥料施在地壟里。 請參閱圖4和圖5,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覆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側視圖。在本實施例中,覆膜裝置2包括后擋板23、地膜支撐架21、導泥板22和地膜擋架24。其中,用于支撐并展開地膜5的后擋板23設置于機架3的后側,用于安裝地膜5的地膜支撐架21設置于后擋板23上。用于將泥土匯流到地膜兩側的導泥板22設置于后擋板23上,地膜擋架24設置于后擋板23上。本實用新型利用導泥板22把旋轉刀片破碎飛濺起的泥土匯流到覆蓋有地膜的地壟兩側,碎土在重力的作用下壓緊地膜兩側,同時把前述已灑下的肥料埋進甘蔗根根部。后擋板23上設置有滑槽,地膜擋架24可以沿滑槽左右調整,滿足行距寬度不同的需要。請參閱圖6,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犁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針對三年以上甘蔗宿根地壟高、側泥少等特點,本實用新型在機架的最后部位設置了犁地裝置I。犁地裝置I包括后犁架15、犁柱12、犁靠板13和犁刀14。其中,后犁架15上設有若干個犁柱12,犁柱12的底部設置有犁靠板13,犁靠板13上設有犁刀14。在本實施例中,犁柱12共為三組,每組為兩個。三組犁柱12均勻分布于后犁架15上。每組犁柱12上設有兩個犁靠板13和犁刀14,犁柱12通過U型螺栓11安裝在后犁架15上。犁地裝置I在泥土飛濺不足以覆蓋住地膜時,能起補充泥土,壓緊地膜的作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利用施耕原理,克服鏵犁帶來的各種不利,并首次把甘蔗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等多種功能集合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可以一次性同時完成兩壟甘蔗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等種植需求,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節約了種植成本,值得大力宣傳、推廣應用。本實用新型通過安裝在機架前端的耙刀組件,對甘蔗地壟進行破碎、破壟松根,機架上的施肥裝置同時在動作,把肥料施加到剛剛破壟后的地壟里,接著后擋板組件上的覆膜裝置對地壟蓋上地膜,后擋板組件同時把耙刀組件飛濺起的泥土導引到地膜兩側端,對地膜進行壓緊,貼平,從而完成地膜覆蓋。本實用新型與傳統方式對比,在地壟的破壟松根上效果更加明顯,由于破壟碎土的地壟全履蓋,可以對甘蔗地壟起到更加有效地除草功能,同時由于一次完成多道工序,大大節約了時間,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機械化作業程度。[0066]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機架(3),其上設有用于與拖拉機連接的懸掛安裝部(11); 設置于所述機架(3)上的主變速器(9),所述主變速器(9)用于與所述拖拉機后部的傳動軸相連; 設置于所述機架(3)上的傳動軸(12),所述傳動軸(12)與所述主變速器(9)相連; 設置于所述傳動軸(12)上,用于破壟松根的耙刀組件(8); 設置于所述機架(3)上,用于施肥的施肥裝置; 設置于所述機架(3)后側的覆膜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耙刀組件(8)包括 設置于所述傳動軸(12)上的軸套(84); 設置于所述軸套(84)上的刀架(83); 設置于所述刀架(83)兩端的耙刀(81),位于所述刀架(83)兩端的耙刀(81)以所述傳動軸(12)中心對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架(83)沿所述軸套(84)的軸向均勻分布有多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84)上設有三個所述刀架(83)。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84)和所述傳動軸(12)型面套裝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軸(12)的橫截面為正六邊形結構,所述軸套(84)具有與所述傳動軸(12)套裝配合的所述正六邊形結構的內孔。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裝置包括 設置于所述機架(3)上,與所述主變速器(9)相連的蝸輪變速箱(6); 設置于所述機架(3)上,用于盛放肥料的料斗(10); 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機架(3)上,且與所述蝸輪變速箱(6)相連的轉盤(7),所述轉盤(7)位于所述料斗(10)的出料口下方,且其上開設有肥料導流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裝置為兩個。
9.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裝置包括 設置于所述機架(3)后側,用于支撐并展開地膜(5)的后擋板(23); 設置于所述后擋板(23)上,用于安裝所述地膜(5)的地膜支撐架(21); 設置于所述后擋板(23)上,用于將泥土匯流到地膜兩側的導泥板(22); 設置于所述后擋板(23)上的地膜擋架(24)。
10.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松根施肥蓋膜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架⑶上的犁地裝置(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松根施肥蓋膜機,包括機架,其上設有用于與拖拉機連接的懸掛安裝部;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主變速器,所述主變速器用于與所述拖拉機后部的傳動軸相連;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傳動軸,所述傳動軸與所述主變速器相連;設置于所述傳動軸上,用于破壟松根的耙刀組件;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用于施肥的施肥裝置;設置于所述機架后側的覆膜裝置。本實用新型利用施耕原理,克服鏵犁帶來的各種不利,并首次把甘蔗破壟松根、施肥、地膜覆蓋等多種功能集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節約了種植成本。
文檔編號A01B49/06GK202565692SQ20122010220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3日
發明者劉東成, 韋善卿 申請人:劉東成, 韋善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