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繩索分股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化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海草種植所需的繩索分股機構,尤其適合用于種植海帶、龍須菜等,根植于繩索上的水生植物的種植。
技術背景中國專利CN100556281C,公開的一種立式海帶夾苗機,該機以撥動裝置作為動力,由壓緊氣缸控制的卡爪和壓緊桿共同作用實現苗繩的松扣,以便人工插苗;壓緊氣缸與行走氣缸協作,完成苗繩子的下行,從而實現循環連續作業。該機構采用可編程控制,由氣缸驅動,完成走繩和松扣的動作。繩索松扣動作,理論上可達到解開或者松動結繩的三股,露出間隙以供插入海帶苗,實際上依然受到繩索本身松緊度、繩索表面附著物,以及松扣繩段的距離等因素影響,往往結繩的三股很難分開,或者達到快速插入海帶苗的規范。為此,開 發一種能將繩索的繩股拔開的種植機,即成為本實用新型研究的對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采用多對機械手,分別完成送繩、松繩和拔開繩股一個設定間距的繩索分股機構。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繩索分股機構,包括機架、作業臺面、電控氣動總成、送繩總成、松繩總成和拔繩總成;所述送繩總成、松繩總成和拔繩總成中的氣缸由電控氣動總成控制,其特征是送繩總成包括一進繩機械手和一送繩機械手,所述的進繩機械手和送繩機械手垂直于作業臺面,安裝在各自的滑塊上,所述的滑塊滑動定位于作業臺面底部的光軸上,光軸兩端固定在機架上,所述的滑塊與機架間分別設氣缸,進繩機械手和送繩機械手在各自的氣缸作用下,能做同步和異步平移;松繩總成包括一對旋轉機械手,所述的一對旋轉機械手水平安裝在各自的滾軸上,滾軸定位在作業臺面的軸座上,滾軸上設有一齒輪,該齒輪與滑動定位于作業臺面上的一齒條嚙合,所述的齒條由安裝在作業臺面上的氣缸,驅動其往復運動;所述旋轉機械手的夾指垂直于作業臺面,其夾持中心與滾軸軸心線重疊,兩旋轉機械手旋轉的方向相反;拔繩總成包括一對拔繩機械手,所述的一對拔繩機械手水平安裝在各自的支架上,拔繩機械手與支架之間分別設有氣缸;一對拔繩機械手在氣缸驅動下做相向和相背的同步往復運動;所述一對拔繩機械手處于作業臺面中心位置,一對旋轉機械手分立在作業臺面的兩側邊,而旋轉機械手的夾指伸至拔繩機械手的兩側,進繩機械手和送繩機械手處于旋轉機械手夾指的外側。所述送繩機械手滑動定位在所述的滑塊上,送繩機械手與滑塊間設有氣缸,該氣缸能驅動送繩機械手升降動作。進繩機械手、送繩機械手、旋轉機械手和拔繩機械手,均包括有臂軸、臂軸氣缸和軸定位于臂軸上的一對夾指;臂軸氣缸與臂軸相固定,臂軸氣缸活塞端與一對夾指相連接,由臂軸氣缸驅動一對夾指張開和夾緊動作;所述的臂軸氣缸由電控氣動總成控制。本實用新型采用三對氣動機械手的協同作業,自動完成苗繩的進給、松開繩股、以及拔開繩股的動作,使繩股分開一設計間距,以便將海草苗插入繩股之間,完成種植的夾苗動作。本種植機可大大改善水生植物,尤其是海帶苗、龍須菜苗種植時,人工分繩股的動作,減輕勞動強度,解決種植季節來臨時,人力不足的矛盾。
下面結合具體圖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圖I繩索分股機構立體示意圖圖2進繩機械手和送繩機械手關系不意圖圖3旋轉機械手示意圖圖4拔繩總成圖5送繩機械手圖6拔繩機械手其中I-機架11-作業臺面12-光軸13-軸座14-支架2-送繩總成21-進繩機械手 22-送繩機械手23-滑塊3_松繩總成31-旋轉機械手 32-滾軸33-齒輪34-齒條4_拔繩總成 41-拔繩機械手5-臂軸51-臂軸氣缸 52-夾指6_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I和圖2,繩索分股機構,本機構在海草種植領域,可用作分開苗繩,以供插入諸如海帶苗、龍須菜苗等,其結構包括機架I、作業臺面11、電控氣動總成、送繩總成2、松繩總成3和拔繩總成4 ;所述送繩總成2、松繩總成3和拔繩總成4中的氣缸由電控氣動總成控制;送繩總成2包括一進繩機械手21和一送繩機械手22,所述的進繩機械手21和送繩機械手22垂直于作業臺面,安裝在各自的滑塊23上,所述的滑塊23滑動定位于作業臺面底部的光軸12上,光軸12兩端固定在機架I上,所述的滑塊23與機架I間分別設氣缸6,進繩機械手21和送繩機械手22在各自的氣缸6作用下,能做同步和異步平移;為了避免送繩機械手22刮擦到夾設在苗繩上的海草苗,送繩機械手22采用可升降結構,也即其滑動定位在所述的滑塊23上,送繩機械手22與滑塊23間設有氣缸6,該氣缸能驅動送繩機械手22升降動作。送繩機械手22下降后,才移動復位避免刮到苗繩。送繩總成2的工作程序是苗繩放置于作業臺面11,保證兩端放置在進繩機械手21和送繩機械手22的夾指上,初始動作,送繩機械手22和進繩機械手21在初始位置夾緊苗繩,緊接著進繩機械手21后退,繃緊苗繩,等松繩總成3動作后,兩者放開苗繩的夾緊力,以便讓苗繩扭動,松繩、拔繩和植苗結束后,送繩機械手22再次夾緊,并在滑塊23移動氣缸6作用下,前進一設定距離,將夾苗后的苗繩送出一段距離,進繩機械手21也同步前進一步;在送繩機械手22到位后,進繩機械手21再次后退一步,使苗繩繃緊,松繩總成3第二次動作后,送繩機械手22放開苗繩,并在升降的氣缸作用下,送繩機械手22下降,并隨著滑塊23 —同復位、再次升起并再次夾緊苗繩,進入循環作業。參照圖I和圖3,松繩總成3包括一對旋轉機械手31,所述的一對旋轉機械手31水平安裝在各自的滾軸32上,滾軸32定位在作業臺面的軸座13上,滾軸32上設有一齒輪33,該齒輪33與滑動定位于作業臺面11上的一齒條34嚙合,所述的齒條34由安裝在作業臺面上的氣缸6,驅動其往復運動;所述旋轉機械手31的夾指52垂直于作業臺面,其夾持中心與滾軸32軸心線重疊,兩旋轉機械手31旋轉的方向相反,且與苗繩的結繩繩股方向相反旋轉,使得繩股松開,以利于下道拔繩作業。旋轉機械手31在進繩機械手21后退繃緊苗繩時,即夾住苗繩,兩旋轉機械手31反向旋轉,即松開繩股,等待拔繩總成4動作時,即松開苗繩并在氣缸6作用下復位,等待下一松繩動作。參照圖I和圖4,拔繩總成4包括一對拔繩機械手41,所述的一對拔繩機械手41水平安裝在各自的支架14上,支架14固定在作業臺面11上,拔繩機械手41與支架14之間分別設有氣缸6 對拔繩機械手41在氣缸驅動下做相向和相背的同步往復運動。一對 拔繩機械手41在旋轉機械手31松開苗繩時,相向移動到位,并分別夾持苗繩部分繩股,而后在氣缸作用下相背移動,強行拔開繩股;下一道工序作業完畢,也即插入海草苗后,拔繩機械手41松開對繩股的夾持,繩股在自身的扭力作用下自動復位,可夾住海草苗。再參照圖I、圖2和圖3,所述一對拔繩機械手41處于作業臺面11中心位置,一對旋轉機械手31分立在作業臺面的兩側邊,而旋轉機械手31的夾指52伸至拔繩機械手41的兩側,進繩機械手21和送繩機械手22處于旋轉機械手夾指52的外側。旋轉機械手22安裝外側,并采用垂直結構的夾指52,避讓出行程空間,使得旋轉機械手22旋轉角度可達到180度以上。參照圖5為送繩機械手、圖6為拔繩機械手,上述實例所提及的進繩機械手21、送繩機械手22、旋轉機械手31和拔繩機械手41,基本結構相同,均包括有臂軸5、臂軸氣缸51和軸定位于臂軸5上的一對夾指52 ;臂軸氣缸51與臂軸5相固定,臂軸氣缸51活塞端與一對夾指52相連接,由臂軸氣缸51驅動一對夾指52張開和夾緊動作;所述的臂軸氣缸51由電控氣動總成控制。根據不同的功能只對夾指52的造型做調整,而結構和動作均一致。
權利要求1.一種繩索分股機構,包括機架、作業臺面、電控氣動總成、送繩總成、松繩總成和拔繩總成;所述送繩總成、松繩總成和拔繩總成中的氣缸由電控氣動總成控制,其特征是 送繩總成包括一進繩機械手和一送繩機械手,所述的進繩機械手和送繩機械手垂直于作業臺面,安裝在各自的滑塊上,所述的滑塊滑動定位于作業臺面底部的光軸上,光軸兩端固定在機架上,所述的滑塊與機架間分別設氣缸,進繩機械手和送繩機械手在各自的氣缸作用下,能做同步和異步平移; 松繩總成包括一對旋轉機械手,所述的一對旋轉機械手水平安裝在各自的滾軸上,滾軸定位在作業臺面的軸座上,滾軸上設有一齒輪,該齒輪與滑動定位于作業臺面上的一齒條嚙合,所述的齒條由安裝在作業臺面上的氣缸,驅動其往復運動; 所述旋轉機械手的夾指垂直于作業臺面,其夾持中心與滾軸軸心線重疊,兩旋轉機械手旋轉的方向相反; 拔繩總成包括一對拔繩機械手,所述的一對拔繩機械手水平安裝在各自的支架上,拔繩機械手與支架之間分別設有氣缸;一對拔繩機械手在氣缸驅動下做相向和相背的同步往復運動; 所述一對拔繩機械手處于作業臺面中心位置,一對旋轉機械手分立在作業臺面的兩側邊,而旋轉機械手的夾指伸至拔繩機械手的兩側,進繩機械手和送繩機械手處于旋轉機械手夾指的外側。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繩索分股機構,其特征是送繩機械手滑動定位在所述的滑塊上,送繩機械手與滑塊間設有氣缸,該氣缸能驅動送繩機械手升降動作。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繩索分股機構,其特征是進繩機械手、送繩機械手、旋轉機械手和拔繩機械手,均包括有臂軸、臂軸氣缸和軸定位于臂軸上的一對夾指;臂軸氣缸與臂軸相固定,臂軸氣缸活塞端與一對夾指相連接,由臂軸氣缸驅動一對夾指張開和夾緊動作;所述的臂軸氣缸由電控氣動總成控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繩索分股機構,包括機架、作業臺面、電控氣動總成、送繩總成、松繩總成和拔繩總成;所述送繩總成、松繩總成和拔繩總成中的氣缸由電控氣動總成控制;其中送繩總成中的一對機械手完成苗繩的進給動作,松繩總成中的一對機械手相反旋轉,完成松開繩股的動作;再利用拔繩總成中的一對機械手同步動作,分別夾持繩股強行拔開,使繩股分開一設計間距,以便將海草苗插入繩股之間,完成種植的夾苗動作。本機構可大大改善水生植物,尤其是海帶苗、龍須菜苗種植時,人工分繩股的動作,減輕勞動強度,解決種植季節來臨時,人力不足的矛盾。
文檔編號A01G33/00GK202535847SQ2012201118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2日
發明者劉輝 申請人: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