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零殘留蔬菜生產雙層大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蔬菜生產大棚,具體為一種零殘留蔬菜生產雙層大棚。
背景技術:
我國是個蔬菜生產消費大國,蔬菜蟲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設施蔬菜蟲害危害更為嚴重,如全國每年設施蔬菜紅蜘蛛發生面積5000萬畝,菜蚜發生面積6000萬畝,其它種類害蟲每年發生面積都在4000萬畝以上。設施蔬菜病害發生危害更為嚴重,由于設施蔬菜長期處于高溫、高濕環境,設施蔬菜病害遠比露地蔬菜病害嚴重的。對于大量發生的設施蔬菜病蟲害,只能采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如不使用化學農藥,設施蔬菜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普遍高達80%以上,直至絕收。特別是蔬菜病害,根本離不開化學農藥,在生產中菜農平均每隔7-10天就要打一次殺菌劑,否則會使蔬菜病害嚴重發生,甚至絕收。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嚴重的后果,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使害蟲抗藥性不斷增強,還殺傷了大量天敵造成害蟲再猖獗,使作物農藥殘留居高不下,食品安全問題十分突出,環境激素問題日益嚴重,各種怪病、癌癥病發率快速上升,給外貿出口造成很大影響;同時,生產化學農藥需消耗大量的能源,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給環境造成污染,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加劇了全球溫室效應。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愈加關注自身的健康,對蔬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色蔬菜、有機蔬菜等應運而生。對生產有機蔬菜有嚴格的要求,不準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和化肥,有機蔬菜害蟲防治采用物理或生物防治方法,如在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上蓋防蟲網,防止害蟲傳入大棚內;在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內掛黃色粘蟲板,用于防治對黃色光源具有正趨向的蚜蟲;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內或外邊覆蓋銀色網,用于拒避害蟲;增施有機肥,增加蔬菜的抗性,以減少病害的發生。這些措施雖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防治效果有限,蔬菜病蟲害仍很嚴重,減產嚴重,蔬菜產量不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蔬菜大棚由于結構不合理致使空氣和水中帶的細菌、病毒及害蟲傳入造成蔬菜感染病害及蟲害使蔬菜產量較低和質量較差的問題,提供了一種零殘留蔬菜生產雙層大棚。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零殘留蔬菜生產雙層大棚,包括風機、溫室大棚,溫室大棚隔為左右分布的設備室和蔬菜室,風機與蔬菜室之間設有與兩者相通的空氣過濾器,蔬菜室內設有蔬菜密閉棚,蔬菜密閉棚隔為若干左右分布的密閉棚本體,溫室大棚的前側設有工作室,工作室隔為左右分布的普通工作室和帶有紫外燈管的無毒工作室;普通工作室與外界、設備室、無毒工作室之間設有門扇I、門扇II、門扇III,無毒工作室與任一密閉棚本體、蔬菜室之間設有門扇IV、門扇V,相鄰兩密閉棚本體之間設有門扇VI ;設備室內設有沼氣池、發電機、燃燒器、控制系統、脫硫脫水裝置、水泵、水過濾器,密閉棚本體內均設有溫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燈管、噴霧裝置;沼氣池與發電機、燃燒器連通,發電機與控制系統連接,燃燒器與脫硫脫水裝置連通,脫硫脫水裝置連通有冷凝器,冷凝器上連接有通入每個密閉棚本體的管路I,水泵與水過濾器相連通,水過濾器上連接有通入每個密閉棚本體地下的管路II,管路II的側壁開有若干出水孔,控制系統與溫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相連。控制系統、脫硫脫水裝置、噴霧裝置均可采用市場有售的現有產品。進行蔬菜種植時,先對土壤進行消毒并施加有機肥,封閉溫室大棚和無毒工作室,當蔬菜室溫度超過30°C時,風機作業,將空氣經空氣過濾器過濾后通入蔬菜室,使蔬菜室溫度降至30°C以下,避免蔬菜室內氣溫過高,蔬菜密閉棚氣溫難以降至蔬菜生產的適宜溫度;當人工進行移栽蔬菜或對蔬菜進行栽枝處理時,通過門扇I進入普通工作室,經門扇III進入無毒工作室消毒后再經門扇IV、門扇V和門扇VI即可在蔬菜室和各個密閉棚本體內作業,通過門扇II進入設備室對設備進行維護操作;水泵將水抽起經過水過濾器進入管路II,并通過管路II上的出水孔對密閉棚本體內土壤供水;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經燃燒器燃燒后經脫硫脫水裝置過濾,并通過冷凝器降溫后通過管路I進入密閉棚本體,對密閉棚本體內降濕、降溫并注入蔬菜生產所需的二氧化碳氣肥,當密閉棚本體內二氧化碳超標、溫濕度低于 設定值時,通過二氧化碳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將信號反饋給控制系統,管路II閉合,控制密閉棚本體內的燈管、噴霧裝置作業,使溫濕度保持設定值,徹底克服了現有蔬菜大棚由于結構不合理致使空氣和水中帶的細菌、病毒及害蟲傳入造成蔬菜感染病害及蟲害使蔬菜產量較低和質量較差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可靠,雙層溫室大棚的結構設計徹底杜絕了細菌、病毒及害蟲對蔬菜造成的危害,能源來自農業廢棄物秸桿等,而且實現了遠程控制各個密閉棚本體內蔬菜的生產,可同時生產多種蔬菜,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及品質,具有低碳、循環、零污染、生態的優點。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設備室,2-蔬菜室,3-密閉棚本體,4-普通工作室,5-紫外燈管,6-無毒工作室,7-門扇I,8-門扇II,9-門扇III,10-門扇IV,11-門扇V,12-門扇VI,13-沼氣池,14-發電機,15-燃燒器,16-控制系統,17-脫硫脫水裝置,18-水泵,19-水過濾器,20-溫濕度傳感器,21- 二氧化碳傳感器,22-燈管,23-噴霧裝置,24-冷凝器,25-管路I,26-管路II,27-風機,28-空氣過濾器。
具體實施方式
零殘留蔬菜生產雙層大棚,包括風機、溫室大棚,溫室大棚隔為左右分布的設備室I和蔬菜室2,風機27與蔬菜室2之間設有與兩者相通的空氣過濾器28,蔬菜室2內設有蔬菜密閉棚,蔬菜密閉棚隔為若干左右分布的密閉棚本體3,溫室大棚的前側設有工作室,工作室隔為左右分布的普通工作室4和帶有紫外燈管5的無毒工作室6 ;普通工作室4與外界、設備室I、無毒工作室6之間設有門扇I 7、門扇II 8、門扇III 9,無毒工作室6與任一密閉棚本體3、蔬菜室2之間設有門扇IV 10、門扇V 11,相鄰兩密閉棚本體3之間設有門扇VI 12 ;設備室I內設有沼氣池13、發電機14、燃燒器15、控制系統16、脫硫脫水裝置17、水泵18、水過濾器19,密閉棚本體3內均設有溫濕度傳感器20、二氧化碳傳感器21、燈管22、噴霧裝置23 ;沼氣池13與發電機14、燃燒器15連通,發電機14與控制系統16連接,燃燒器15與脫硫脫水裝置17連通,脫硫脫水裝置17連通有冷凝器24,冷凝器24上連接有通入每個密閉棚本體3的管路I 25,水泵18與水過濾器19相連通,水過濾器19上連接有通入每個密閉棚本體3地下的管路II 26,管路II 26的側壁開有若干出水孔,控制系統16與溫濕度傳感器20、二氧化碳傳感器21相連。具體實施過程中,溫室大棚和密閉棚本體3采用薄壁鍍鋅管、玻璃纖維管、竹材、木制品、鋁材、門窗材等材料制成,密閉材料可選用透光性能好的大棚專用無滴薄膜或玻璃制品;溫室大棚和密閉棚本體3頂部為北面高南面低的圓拱型或平面型結構,有利于增加光照強度及水珠下流;一種蔬菜用一個密閉棚本體3,以利于溫濕度及二氧化碳的調控;同時溫室大棚可替換為玻璃連棟溫室。無毒工作室6的地面有生石灰,并放有經消毒的衣帽,凡進入溫室大棚的人員及帶入材料、工具都要先在無毒工作室6進行消毒; 冷凝器24采用多級空冷法或水冷法,建在大棚的外面,有利于氣體降溫。設備室I內設密閉的硫酸和硫酸銨反應器,需補充二氧化碳氣肥時,把反應器的上蓋打開,把適量的硫酸和硫酸銨放入反應器內的器皿中,把上蓋密閉后,反應后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再吹入密閉棚本體內,當達到蔬菜的二氧化碳要求后,關閉控制開關,將多余的
二氧化碳放掉即可。
權利要求1.一種零殘留蔬菜生產雙層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風機(27)、溫室大棚,溫室大棚隔為左右分布的設備室(I)和蔬菜室(2),風機(27)與蔬菜室(2)之間設有與兩者相通的空氣過濾器(28),蔬菜室(2)內設有蔬菜密閉棚,蔬菜密閉棚隔為若干左右分布的密閉棚本體(3),溫室大棚的前側設有工作室,工作室隔為左右分布的普通工作室(4)和帶有紫外燈管(5)的無毒工作室(6);普通工作室(4)與外界、設備室(I)、無毒工作室(6)之間設有門扇I(7)、門扇II (8)、門扇111(9),無毒工作室(6)與任一密閉棚本體(3)、蔬菜室(2)之間設有門扇IV(10)、門扇V(ll),相鄰兩密閉棚本體(3)之間設有門扇VK12);設備室(I)內設有沼氣池(13)、發電機(14)、燃燒器(15)、控制系統(16)、脫硫脫水裝置(17)、水泵(18)、水過濾器(19),密閉棚本體(3)內均設有溫濕度傳感器(20)、二氧化碳傳感器(21)、燈管(22)、噴霧裝置(23);沼氣池(13)與發電機(14)、燃燒器(15)連通,發電機(14)與控制系統(16)連接,燃燒器(15)與脫硫脫水裝置(17)連通,脫硫脫水裝置(17)連通有冷凝器(24),冷凝器(24)上連接有通入每個密閉棚本體(3 )的管路I (25 ),水泵(18 )與水過濾器(19 )相連通,水過濾器(19)上連接有通入每個密閉棚本體(3)地下的管路II (26),管路II (26)的側壁開有若干出水孔,控制系統(16)與溫濕度傳感器(20)、二氧化碳傳感器(21)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具體為一種零殘留蔬菜生產雙層大棚,解決了現有蔬菜大棚由于結構不合理致使空氣和水中帶的細菌、病毒及害蟲傳入造成蔬菜感染病害及蟲害使蔬菜產量較低和質量較差的問題。包括設備室和蔬菜室,蔬菜室內設有若干密閉棚本體,普通工作室設有門扇Ⅰ、門扇Ⅱ、門扇Ⅲ,無毒工作室設有門扇Ⅳ、門扇Ⅴ,相鄰兩密閉棚本體之間設有門扇Ⅵ;沼氣池與發電機、燃燒器連通,發電機與控制系統連接,燃燒器與脫硫脫水裝置連通,脫硫脫水裝置連通有冷凝器,冷凝器上連接有管路Ⅰ,水泵與水過濾器相連通,水過濾器上連接有管路Ⅱ,控制系統與溫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相連。本實用新型徹底杜絕了病蟲對蔬菜造成的危害,具有低碳、循環、零污染的優點。
文檔編號A01G9/14GK202514361SQ20122017620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4日
發明者段東紅 申請人:段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