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節水灌溉中地下微灌裝置,尤其是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適用于各種果樹、蔬菜等農作物的節水灌溉,屬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微灌屬于一種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具有節水、節能、省工、灌水均勻和增產等優點。目前,已廣泛用于灌溉果樹、蔬菜、花卉、葡萄等作物。典型的微灌系統通常由水源工程、首部樞紐、輸配水管網和灌水器四部分組成。而灌水器是直接供水的設備,其作用是消減壓力,將水流變為水滴或細流或噴灑狀澆入土壤。但是,現有灌水器存在結構復雜、難于加工安裝、容易堵塞且堵塞后清洗困難等問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清洗方便、灌水均勻的防堵塞的插桿式灌水器,以防止現有灌水器易堵塞及堵塞后清洗困難等問題。本實用新型按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包括導水管2、插桿3,導水管2上部設有進水口 1、其下部設有內出水口 4,插桿3下部設有外出水口 5。所述導水管2下部設有多個內出水口 4,插桿3部設有螺紋、其下部設有多個外出水口 5。所述內出水口 4的位置與外出水口 5的位置一致。所述導水管2通過其上部的螺紋及插桿3上部的螺紋安裝在插桿3上。所述導水管2上部設有上標線6,插桿3螺紋下處設有下標線7。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的工作原理為:擰緊導水管2,使導水管2上的上標線6與插桿3的下標線7錯開,則內出水口 4與外出水口 5錯開,然后將插桿3插入土里,擰松導水管2,使導水管2上的下標線6與插桿3的下標線7對齊,則內水管2的內出水口 4與插桿3內的外出水口 5位置重合,水由導水管2的進水口 I流入,從插桿3的外出水口 5流出。需要清洗時,擰松螺紋連接處直到導水管2與插桿3分離,便可方便的清洗灌水器。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為: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清洗方便、灌水均勻、防堵塞性能好且可拆卸。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外觀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導水管的剖視圖。圖中各標號為:1:進水口、2:導水管、3:插桿、4:內出水口、5:外出水口、6:上標線、7:下標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12]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圍。實施例1:如圖1-3所不,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包括導水管2、插桿3,導水管2上部設有進水口 1、其下部設有內出水口 4,插桿3下部設有外出水口 5。導水管2下部設有3個內出水口 4,插桿3部設有螺紋、其下部設有3個外出水口
5。內出水口 4的位置與外出水口 5的位置一致。導水管2通過其上部的螺紋及插桿3上部的螺紋安裝在插桿3上。導水管2上部設有上標線6,插桿3螺紋下處設有下標線7。實施例2:如圖1-3所示,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包括導水管2、插桿3,導水管2上部設有進水口 1、其下部設有內出水口 4,插桿3下部設有外出水口 5。導水管2下部設有4個內出水口 4,插桿3部設有螺紋、其下部設有4個外出水口
5。內出水口 4的位置與外出水口 5的位置一致。導水管2通過其上部的螺紋及插桿3上部的螺紋安裝在插桿3上。導水管2上部設有上標線6,插桿3螺紋下處設有下標線7。實施例3:如圖1-3所示,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包括導水管2、插桿3,導水管2上部設有進水口 1、其下部設有內出水口 4,插桿3下部設有外出水口 5。導水管2下部設有6個內出水口 4,插桿3部設有螺紋、其下部設有6個外出水口
5。內出水口 4的位置與外出水口 5的位置一致。導水管2通過其上部的螺紋及插桿3上部的螺紋安裝在插桿3上。導水管2上部設有上標線6,插桿3螺紋下處設有下標線7。
權利要求1.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導水管(2)、插桿(3),導水管(2)上部設有進水口(I)、其下部設有內出水口(4),插桿(3)下部設有外出水口(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塞的插桿式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水管(2)下部設有多個內出水口(4),插桿(3)部設有螺紋、其下部設有多個外出水口( 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塞的插桿式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出水口(4)的位置與外出水口(5)的位置一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塞的插桿式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水管(2)通過其上部的螺紋及插桿(3)上部的螺紋安裝在插桿(3)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塞的插桿式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水管(2)上部設有上標線(6),插桿(3)螺紋下處設有下標線(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堵塞插桿式灌水器,屬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包括導水管、插桿,導水管上部設有進水口、其下部設有內出水口,插桿下部設有外出水口。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清洗方便、灌水均勻、防堵塞性能好且可拆卸。
文檔編號A01G29/00GK202918813SQ2012205763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5日
發明者楊啟良, 周兵, 齊亞峰 申請人: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