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及其脫殼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包括去除原料中的雜質;對苦蕎麥原料以較小的接觸力進行磨削,使其外殼上的較為突出的棱角部分被磨削掉,達到苦蕎麥外殼棱角部分被充分磨削而胚乳和錐面腹溝凹陷部分不會被磨削;通過搓、碾或輕微撞擊使外殼產生較小的變形,進一步使外殼破裂,并最終與仁剝離;用氣流清選的方法將殼仁進行分離。該方法采用非熱脫殼、無壓磨削等新方法,營養成分得到保持,脫殼成本低,脫殼率高,碎仁率低。
【專利說明】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及其脫殼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及其脫殼裝置。【背景技術】
[0002]苦蕎麥被譽為“五谷之王”,不僅有卓越的營養保健價值,還含有其他糧食作物所不具有的特種微量元素及藥用成分,是國際上公認的藥食兼用的作物。我國是世界上大面積種植苦蕎麥的國家,栽培面積約30萬hm2,產量為30萬噸~50萬噸,二者均居世界第I位。但我國苦蕎麥深加工量較少,僅占總產量的5%左右。
[0003]苦蕎麥籽粒的形態呈三棱錐結構,錐面凹陷較深,圓弧形棱角突出。苦蕎麥外皮堅韌,麥仁較脆,皮仁緊貼,間隙較小。由于苦蕎麥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苦蕎麥脫殼和設備一直是制約其深加工的瓶頸問題。國內外目前主要采用熟化脫殼技術。即利用水煮、蒸汽蒸煮或微波加熱使其熟化。熟化脫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了脫殼整米率,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獲得的苦蕎麥脫殼率和整仁率均依然很低,分別在70%和50%以下。由于熟化脫殼工藝中水溶性物質被溶出、熱敏性物質被破壞、氧化等,導致加工出的苦蕎麥米營養破壞嚴重,總黃酮、蘆丁和槲皮素含量、多酚化合物等含量和抗氧活性大大降低。苦蕎麥熟化脫殼方法還需要大量能耗、水耗和人工,加工成本較高。
[0004]目前,國內采用的苦蕎麥脫殼方法和設備大體都是沿用蕎麥、小麥、稻谷等脫殼、去皮的方法,即采用擠壓、碾搓等作用使物料脫殼。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是籽粒往往是要通過一個狹小的縫隙或空間(如砂輥與篩面之間、對輥之間、盤片之間或螺旋滾筒與膛壁之間等),籽粒在工作部件中受到較大的擠壓力。也即籽粒同時受到兩個方向以上(直接或間接的)較大的擠壓力。這類方法采用的設備中脫殼部件通常有砂盤、磨盤、砂輥、膠輥、螺旋滾筒等,它們的變種也還有錐盤、錐輥、曲面砂盤、曲面砂輥、螺旋砂輥、砂板(多個砂板構成間斷圓柱面的砂輥)等。比如專利 CN201020689497.X.CN200820199736.6.CN200820111033.3、CN200820112477.9、CN00212114.X、CN201020689475.3、CN200610134792.7 等。脫殼過程中,苦蕎麥通過這些盤面、輥面、板面與其它面形成的縫隙或空間時,苦蕎麥均受到較大的擠壓力使皮殼撕裂,從而達到脫殼目的。由于受到較大的擠壓力,必然引起部分苦蕎麥仁破碎。為了降低破碎率,這類脫殼方法和設備通常要求苦蕎麥籽粒大小要均勻。但由于苦蕎麥籽粒大小不可能完全均勻,且受品種、籽粒結構等因素影響,依然會產生大量碎仁。此外,也有采用沖擊法對苦蕎麥進行脫殼,比如沿用離心式礱谷的方法。由于這種方法和設備主要是靠較大的沖擊力使苦蕎麥產生彈性變形,從而引起皮殼破裂,難免會造成大量苦蕎麥仁的破碎。
【發明內容】
[0005]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該方法對苦蕎麥不進行熟化處理直接脫殼,且脫殼過程中,苦蕎麥受到的作用力較小。
[0006]實現上述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去除原料中的雜質;
2)對苦蕎麥原料以較小的接觸力進行磨削,使其外殼上的較為突出的棱角部分被磨削掉,達到苦蕎麥外殼棱角部分被充分磨削而胚乳和錐面腹溝凹陷部分不會被磨削;
3)通過搓、碾或輕微撞擊使外殼產生較小的變形,進一步使外殼破裂,并最終與仁剝
離;
4)用氣流清選的方法將殼仁進行分離。
[0007]所用的磨削為無壓磨削,僅磨削接觸面一側受力,沒有兩個以上的工作面或兩個以上較大的作用力同時作用在同一苦蕎麥籽粒上。
[0008]本發明還一個目的是提供上述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的專用脫殼裝置,包括進料斗,所述的進料斗安裝在水平布置的磨削圓筒左上方;所述的進料斗底部設置流量控制門;所述的磨削圓筒內壁固定有磨料內套,磨削圓筒右端布置有脫殼室,磨削圓筒與脫殼室同心,且二者內部直通。
[0009]磨削轉子和脫殼轉子安裝在同一主軸上,主軸兩端通過軸承和軸承座安裝在機架上,并沿磨削圓筒與脫殼室的中心線安裝在磨削圓筒和脫殼室內部;
所述的脫殼室內圓周方向上安裝有篩子;
電機和風機安裝在磨削圓筒和脫殼室下部的機架上;
所述的脫殼室的頂部有微塵出口,經微塵出口蝶閥與風選管連通;
所述的脫殼室的底部右端面上設置碎料出口,在脫殼室的右端面篩子之上設置有苦蕎麥排料口 ;
所述的苦蕎麥排料口與風選管連通;
所述的風機的入口與風選管連通,中間裝有風機的入口蝶閥,風選管的末端為落料口,落料口的下方設置苦蕎麥仁集料斗,風機的出口與外殼排料管相連。
[0010]所述的磨削轉子在圓周上沿徑向固定有數個棒狀磨齒,棒狀磨齒沿主軸方向按螺旋線排列。
[0011]所述的棒狀磨齒的頂端與磨料內套內壁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
[0012]所述的脫殼轉子左側1/2?3/4段在圓周方向徑向安裝有數個脫殼齒,脫殼齒沿主軸的方向按螺旋線排列。
[0013]所述的脫殼齒的頂端與脫殼室內的篩子之間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
[0014]所述的脫殼室的左端直徑大于磨削圓筒的直徑。
[0015]所述的脫殼室的右端直徑比其左端略大。
[0016]所述的磨削轉子的直徑小于脫殼轉子的直徑。
[0017]該方法與其它糧食脫殼方法相比,其特征在于,所用的磨削為無壓磨削,即在籽粒一次接觸磨削工作部件磨削過程中,僅磨削接觸面一側受力,沒有兩個以上的工作面或兩個以上較大的作用力同時作用在同一苦蕎麥籽粒上(苦蕎麥籽粒之間較小的接觸力除外)。籽粒與磨削部件接觸后實現磨削,接觸力較小,不足以使仁破碎。籽粒與磨削部件反復多次接觸,磨削時間相對較長。該方法主要依靠多次接觸磨削工作面、反復研磨逐漸使外殼被磨削。經磨削、研磨后的苦蕎麥的外殼對仁的包裹力已經大大降低,在外殼與仁的剝離過程中,揉搓或撞擊力都比較小,因此在提高脫殼率的同時,會大大降低苦蕎麥仁的破碎率。
[0018]此外,該發明還公開了 一種苦蕎麥等農產品脫殼裝置。
[0019]該裝置主要由進料斗1、流量控制門26、磨削圓筒5、磨削轉子4、棒狀磨齒3、脫殼轉子13、脫殼齒12、脫殼室10、苦蕎麥仁集料斗20、電機21、三角帶23、帶輪24、風機18、風選管7、外殼排料管6、機架22等組成。進料斗I安裝在水平布置的磨削圓筒5左上方,與磨削圓筒5內部相通。進料斗I底部設置流量控制門26。磨削圓筒5內壁固定有磨料內套2,右端布置有脫殼室10。磨削圓筒5與脫殼室10同心,且二者內部直通。磨削轉子4和脫殼轉子13安裝在同一主軸25上,主軸25兩端通過軸承14A和軸承座14安裝在機架22上,并沿磨削圓筒5與脫殼室10的中心線安裝在磨削圓筒5和脫殼室10內部。脫殼室10內圓周方向上安裝有篩子11。電機21和風機18安裝在磨削圓筒5和脫殼室10下部的機架22上。
[0020]磨削轉子4在圓周上沿徑向固定有數個棒狀磨齒3,棒狀磨齒3沿主軸25方向按螺旋線排列。棒狀磨齒3的頂端與磨料內套2內壁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棒狀磨齒3和磨料內套2表面有金剛砂或其它種類的磨料層。
[0021]脫殼轉子13左側1/2?3/4段在圓周方向徑向固定有數個脫殼齒12,脫殼齒12沿主軸25的方向按螺旋線排列。脫殼齒12的頂端與脫殼室內的篩子11之間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脫殼齒12的材質為金屬或工程塑料,其表面沒有尖銳棱角。
[0022]脫殼室10的左端直徑大于磨削圓筒5的直徑。脫殼室10的右端直徑比其左端略大。磨削轉子4的直徑小于脫殼轉子13的直徑。
[0023]脫殼室10的頂部有微塵出口 9,經微塵出口蝶閥8與風選管7連通。脫殼室10的底部右端面上設置碎料出口 17,在脫殼室10的右端面篩子11之上設置有苦蕎麥排料口16。苦蕎麥排料口 16與風選管7連通。
[0024]風機入口 15B與風選管7連通,中間裝有風機入口蝶閥15A。風選管7的末端為落料口 19,落料口 19的下方設置苦蕎麥仁集料斗20。風機出口 15與外殼排料管6相連。
[0025]工作時,原料從進料斗加入,經過流量控制門26調節進入磨削圓筒5左端內部。電機21經帶輪24和三角帶23將動力傳遞到主軸25上,使主軸25以一定的轉速旋轉。主軸25上的磨削轉子4和脫殼轉子13因直徑不同獲得不同的線速度,并對物料產生不同的作用力。
[0026]磨削圓筒5的主要任務是對苦蕎麥進行磨削、研磨,使其棱角被磨削,使苦蕎外殼形成花托部位相連而其它部分相互分離的狀態,或減小棱角部分的外殼結合力和外殼對仁的包裹力。在磨削圓筒5內,苦蕎麥與磨削轉子4上的棒狀磨齒3高頻接觸,棒狀磨齒3表面的磨料對苦蕎麥進行反復磨削、研磨。同時,磨削圓筒5內壁的磨料內套2也對苦蕎麥進行磨削和研磨,最終將苦蕎麥外殼棱角磨削掉,而錐面凹陷部分不被磨削。螺旋線型排列的棒狀磨齒3對苦蕎麥有向右推進的作用。
[0027]脫殼室10的主要作用是實現苦蕎麥的脫殼,即外殼與仁的剝離。苦蕎麥在磨削圓筒5內經充分磨削后,在棒狀磨齒3的推進作用下進入到脫殼室10。在脫殼室10內,脫殼齒12的線速度比棒狀磨齒3的線速度高,對苦蕎麥具有碰撞、揉搓作用,篩子11、壁面等對苦蕎麥也有二次碰撞的作用。苦蕎麥顆粒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碰撞、揉搓作用。這些作用使得經磨削后的苦蕎麥外殼與仁剝離、脫落。適當控制脫殼齒12的線速度,苦蕎麥仁會保持完整而外殼被剝離。剝離后的苦蕎麥殼和仁從苦蕎麥排料口 16排出,進入風選管7。在適當速度的氣流作用下,苦蕎麥仁下落進入苦蕎麥仁集料斗20,而苦蕎麥外殼上行,經風機18從外殼排料管6排出。脫殼室10內苦蕎麥經碰撞、揉搓,有少量碎料產生。碎料穿過篩孔成為篩下物。篩下物為外殼碎料和少量仁碎料混合物,由碎料出口 17排出。脫殼室10內產生的粉塵隨氣流經過微塵出口 9和微塵出口蝶閥8進入風選管7后與苦蕎麥外殼一起排出。風機入口蝶閥15A和微塵出口蝶閥8起調整風選管7氣流速度和脫殼室10風壓的作用。
[0028]脫殼過程中,苦蕎麥被磨削、研磨時,主要受力是摩擦力和較小的棒狀磨齒3的碰撞作用,苦蕎麥仁不會產生破碎。苦蕎麥在脫殼室10中,由于外殼已經磨削,夕卜殼棱角處的結合力和外殼對仁的包裹力都已經大大減小,脫殼齒12的線速度也不需要太高。因此,苦蕎麥也僅受到較弱的碰撞和揉搓作用,在剝離外殼的過程中,不會造成仁的破碎。綜上,該裝置可獲得較好的脫殼質量。
[0029]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的苦蕎麥脫殼方法和設備具有以下優點:
I)脫殼率和整仁率高。
[0030]2)由于沒有熱致營養損失,脫殼苦蕎麥的有效成分得到保持。
[0031]3)脫殼工藝簡單,無需加熱、蒸煮、干燥等環節。苦蕎麥經除雜后直接可入機脫殼。
[0032]4)節省能源、人工、時間和場地。熟化脫殼中蒸煮和干燥需要消耗大量能耗,也需要消耗大量人工、時間并占用場地。
[0033]5)熟化脫殼中苦蕎麥蒸煮會產生大量廢水(每噸產品產生廢水約3.5噸),而非熱脫殼技術不產生廢水廢氣。
[0034]6)脫殼設備簡單,無需蒸煮、干燥等設備。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5]圖1是本發明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和裝置。
[0037]實施例一: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
如圖1所示,該裝置主要由進料斗1、流量控制門26、磨削圓筒5、磨削轉子4、棒狀磨齒
3、脫殼轉子13、脫殼齒12、脫殼室10、苦蕎麥仁集料斗20、電機21、三角帶23、帶輪24、風機18、風選管7、外殼排料管6、機架22等組成。進料斗I安裝在水平布置的磨削圓筒5左上方,與磨削圓筒5內部相通。進料斗I底部設置流量控制門26。磨削圓筒5內壁固定有磨料內套2,右端布置有脫殼室10。磨削圓筒5與脫殼室10同心,且二者內部直通。磨削轉子4和脫殼轉子13安裝在同一主軸25上,主軸25兩端通過軸承14A和軸承座14安裝在機架22上,并沿磨削圓筒5與脫殼室10的中心線安裝在磨削圓筒5和脫殼室10內部。脫殼室10內圓周方向上安裝有篩子11。電機21和風機18安裝在磨削圓筒5和脫殼室10下部的機架22上。[0038]磨削轉子4在圓周上沿徑向固定有數個棒狀磨齒3,棒狀磨齒3沿主軸25方向按螺旋線排列。棒狀磨齒3的頂端與磨料內套2內壁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棒狀磨齒3和磨料內套2表面有金剛砂或其它種類的磨料層。
[0039]脫殼轉子13左側1/2?3/4段在圓周方向徑向固定有數個脫殼齒12,脫殼齒12沿主軸25的方向按螺旋線排列。脫殼齒12的頂端與脫殼室內的篩子11之間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脫殼齒12的材質為金屬或工程塑料,其表面沒有尖銳棱角。
[0040]脫殼室10的左端直徑大于磨削圓筒5的直徑。脫殼室10的右端直徑比其左端略大。磨削轉子4的直徑小于脫殼轉子13的直徑。
[0041]脫殼室10的頂部有微塵出口 9,經微塵出口蝶閥8與風選管7連通。脫殼室10的底部右端面上設置碎料出口 17,在脫殼室10的右端面篩子11之上設置有苦蕎麥排料口16。苦蕎麥排料口 16與風選管7連通。
[0042]風機入口 15B與風選管7連通,中間裝有風機入口蝶閥15A。風選管7的末端為落料口 19,落料口 19的下方設置苦蕎麥仁集料斗20。風機出口 15與外殼排料管6相連。
[0043]工作時,原料從進料斗加入,經過流量控制門26調節流量進入磨削圓筒5左端內部。電機21經帶輪24和三角帶23將動力傳遞到主軸25上,使主軸25以一定的轉速旋轉。主軸25上的磨削轉子4和脫殼轉子13因直徑不同獲得不同的線速度,并對物料產生不同的作用力。
[0044]磨削圓筒5的主要任務是對苦蕎麥進行磨削、研磨,使其棱角被磨削,使苦蕎外殼形成花托部位相連而其它部分相互分離的狀態,或減小棱角部分的外殼結合力和外殼對仁的包裹力。在磨削圓筒5內,苦蕎麥與磨削轉子4上的棒狀磨齒3高頻接觸,棒狀磨齒3表面的磨料對苦蕎麥進行反復磨削、研磨。同時,磨削圓筒5內壁的磨料內套2也對苦蕎麥進行磨削和研磨,最終將苦蕎麥外殼棱角磨削掉,而錐面凹陷部分不被磨削。螺旋線型排列的棒狀磨齒3對苦蕎麥有向右推進的作用。
[0045]脫殼室10的主要作用是實現苦蕎麥的脫殼,即外殼與仁的剝離。苦蕎麥在磨削圓筒5內經充分磨削后,在棒狀磨齒3的推進作用下進入到脫殼室10。在脫殼室10內,脫殼齒12的線速度比棒狀磨齒3的線速度高,對苦蕎麥具有碰撞、揉搓作用,篩子11、脫殼室10的內壁面等對苦蕎麥也有二次碰撞的作用。苦蕎麥顆粒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碰撞、揉搓作用。這些作用使得經磨削后的苦蕎麥外殼與仁剝離、脫落。適當控制脫殼齒12的線速度,苦蕎麥仁會保持完整而外殼被剝離。剝離后的苦蕎麥殼和仁從苦蕎麥排料口 16排出,進入風選管7。在適當速度的氣流作用下,苦蕎麥仁下落進入苦蕎麥仁集料斗20,而苦蕎麥外殼上行,經風機18從外殼排料管6排出。脫殼室10內苦蕎麥經碰撞、揉搓,有少量碎料產生。碎料穿過篩孔成為篩下物。篩下物為外殼碎料和少量仁碎料混合物,由碎料出口 17排出。脫殼室10內產生的粉塵隨氣流經過微塵出口 9和微塵出口蝶閥8進入風選管7后與苦蕎麥外殼一起排出。風機入口蝶閥15A和微塵出口蝶閥8起調整風選管7氣流速度和脫殼室10風壓的作用。
[0046]脫殼過程中,苦蕎麥被磨削、研磨時,主要受力是摩擦力和較小的棒狀磨齒3的碰撞作用,苦蕎麥仁不會產生破碎。苦蕎麥在脫殼室10中,由于外殼已經磨削,夕卜殼棱角處的結合力和外殼對仁的包裹力都已經大大減小,脫殼齒12的線速度也不需要太高。因此,苦蕎麥也僅受到較弱的碰撞和揉搓作用,在剝離外殼的過程中,不會造成仁的破碎。綜上,該裝置可獲得較好的脫殼質量。
[0047]實施例二: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
1.該方法的工藝流程是:
原料清理一無壓磨削一外殼剝離一殼仁分離
2.苦蕎麥脫殼步驟
(O原料清理:原料為陜西延安產苦蕎麥,已去除原料中的雜質,含水率13%。
[0048](2)無壓磨削:苦蕎麥加入脫殼裝置后,棒狀磨齒3、磨料內套2等磨削部件對苦蕎麥原料以較小的接觸力進行磨削,使其外殼上的較為突出的棱角部分被磨削掉,達到苦蕎麥外殼棱角部分被充分磨削而胚乳和錐面腹溝凹陷部分不會被磨削。這樣,苦蕎麥籽粒經一定時間的磨削后,其外殼在錐頂部分被磨掉,整個外殼因棱角部分被磨掉而形成主要在錐底部分(胚根部位)相連的三瓣包裹結構。這樣,外殼對仁的包裹力就大大降低,為后續外殼的剝離創造條件。
[0049](3)外殼的剝離:磨削步驟完成后,通過脫殼齒12的揉搓和輕微撞擊使外殼產生較小的變形,進一步使外殼破裂,并最終與仁剝離。
[0050](4)殼仁分離:依據殼仁空氣動力學特性不同,用氣流清選的方法將殼仁進行分離。脫殼室10中剝離后的苦蕎麥殼和仁從苦蕎麥排料口 16排出,進入風選管7。在氣流作用下,苦蕎麥仁下落進入苦蕎麥仁集料斗20,而苦蕎麥外殼上行,經風機18從外殼排料管6排出。
【權利要求】
1.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去除原料中的雜質; 2)對苦蕎麥原料以較小的接觸力進行磨削,使其外殼上的較為突出的棱角部分被磨削掉,達到苦蕎麥外殼棱角部分被充分磨削而胚乳和錐面腹溝凹陷部分不會被磨削; 3)通過搓、碾或輕微撞擊使外殼產生較小的變形,進一步使外殼破裂,并最終與仁剝離; 4)用氣流清選的方法將殼仁進行分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磨削為無壓磨削,僅磨削接觸面一側受力,沒有兩個以上的工作面或兩個以上較大的作用力同時作用在同一苦蕎麥籽粒上。
3.一種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包括進料斗(1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料斗(1)安裝在水平布置的磨削圓筒(5)左上方;所述的進料斗(1)底部設置流量控制門(26);所述的磨削圓筒(5)內壁固定有磨料內套(2),磨削圓筒(5)右端布置有脫殼室(10),磨削圓筒(5)與脫殼室(10)同心,且二者內部直通; 磨削轉子(4)和脫殼轉子(13)安裝在同一主軸(25)上,主軸(25)兩端通過軸承(14A)和軸承座(14)安裝在機架(22)上,并沿磨削圓筒(5)與脫殼室(10)的中心線安裝在磨削圓筒(5)和脫殼室(10)內部; 所述的脫殼室(10)內圓周方向上安裝有篩子(11); 電機(21)和風機(18)安裝在磨削圓筒(5)和脫殼室(10)下部的機架(22)上; 所述的脫殼室(10)的頂部有微塵出口(9),經微塵出口蝶閥(8)與風選管(7)連通; 所述的脫殼室(10)的底部右端面上設置碎料出口( 17),在脫殼室(10)的右端面篩子(11)之上設置有苦蕎麥排料口( 16 ); 所述的苦蕎麥排料口(16)與風選管(7)連通; 所述的風機(18)的入口(15B)與風選管(7)連通,中間裝有風機(18)的入口蝶閥(15A),風選管(7)的末端為落料口( 19),落料口( 19)的下方設置苦蕎麥仁集料斗(20),風機(18)的出口(15)與外殼排料管(6)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磨削轉子(4)在圓周上沿徑向固定有數個棒狀磨齒(3 ),棒狀磨齒(3 )沿主軸(25 )方向按螺旋線排列。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棒狀磨齒(3)的頂端與磨料內套(2)內壁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脫殼轉子(13)左側1/2~3/4段在圓周方向徑向安裝有數個脫殼齒(12),脫殼齒(12)沿主軸(25)的方向按螺旋線排列。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脫殼齒(12)的頂端與脫殼室內的篩子(11)之間保持苦蕎麥籽粒直徑1.5倍以上的間隙。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脫殼室(10)的左端直徑大于磨削圓筒(5)的直徑。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脫殼室(10)的右端直徑比其左端略大。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苦蕎麥非熱脫殼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磨削轉子(4)的直徑小于脫殼轉子 (13)的直徑。
【文檔編號】B02B3/00GK103920555SQ201310010707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3日
【發明者】朱新華, 郭文川, 賈云鵬, 梁志斌, 王敏, 何浩, 楊中平, 郭康權, 查崢 申請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