鼢鼠無損傷活捕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鼢鼠無損傷活捕器,它包括不銹鋼絲網制成的一側開口且呈長方體的鏤空的捕鼠籠、設在所述捕鼠籠內的連有杠桿的觸發機關、設在所述捕鼠籠外的無線發射裝置開關和無線發射裝置。所述捕鼠籠開口處的左右兩邊分別設有一段導槽,該兩段導槽之間設有閘板;所述閘板的頂部設有孔洞Ⅰ,其底部設有孔洞Ⅱ;所述孔洞Ⅰ設有兩根彈簧,該彈簧的末端固定在所述捕鼠籠上;所述孔洞Ⅱ插有所述杠桿,該杠桿與所述孔洞Ⅱ之間設有支點;所述捕鼠籠外的后端設有所述無線發射裝置,該無線發射裝置連有所述無線發射裝置開關;所述無線發射裝置開關與所述杠桿相接。本發明效率高、無損傷。
【專利說明】鼢鼠無損傷活捕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鼢鼠捕捉器,尤其涉及鼢鼠無損傷活捕器。
【背景技術】
[0002]鼢鼠是倉鼠科中營地下生活的鼠類之一,其種群數量的變化對農林和草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一種營地下生活的鼠類,其生活型、行為、種群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此類動物對土壤、植被及生態系統作用的多樣性。地下挖掘能改變土壤的物理環境,導致土壤類型、發育速率、營養可利用性、微地形等的變化;地下啃食直接影響植物的形態、豐富度、種間競爭、植被類型、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量及群落結構組成等;地下鼠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空間異質性、營養結構和循環、碳素儲存以及微量氣體釋放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均能產生重要影響,顯示出有別于地面植食性動物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隨著鼢鼠的取食和挖掘活動的加劇,農田、森林以及草場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加快了現有農林和草地的退化速度。目前研究鼢鼠的手段單一,基礎研究不足,嚴重影響了鼢鼠的防治策略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這與缺乏有效的活捕技術有很大的關系。傳統的鼢鼠捕捉以弓箭法、鼠夾法和使用化學滅鼠劑和生物毒素等為主,這些方法只能靜態的研究鼢鼠,局限性較大。利用活捕技術,對鼢鼠無損傷活捕后進行后期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0003]從上世紀90年代,科學工作者就開始不斷嘗試無損傷活捕技術。周文揚(1990,《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1990年01期)制作了一個無損傷活捕籠,該無損傷活捕籠由于利用食物誘捕,放置在洞道中時間較長。因為該裝置埋于地下,在地上無法觀察是否捕捉成功,所以需要勤檢查,耗時耗力;而且,由于該捕鼠籠“籠門向內打開”,極易造成鼢鼠從內部拱土進而頂住籠門,造成籠門不能落下,導致失敗。經按照提供的圖紙仿制后發現效果并不理想。謝惠春和馬永貴等人(2011)申報了一個無損傷活捕器(專利號:201120492407),林恭華和蘇建平等人(2011)也申報了一個無損傷活捕箭(申報號:CN201120429596.9)。從這兩個專利說明書可以看出它們都是基于弓箭法的改進。但是,具體使用效果沒有進一步說明。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效率高、無損傷的鼢鼠無損傷活捕器。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述的鼢鼠無損傷活捕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不銹鋼絲網制成的一側開口且呈長方體的鏤空的捕鼠籠、設在所述捕鼠籠內的連有杠桿的觸發機關、設在所述捕鼠籠外的無線發射裝置開關和無線發射裝置;所述捕鼠籠開口處的左右兩邊分別設有一段導槽,該兩段導槽之間設有閘板;所述閘板的頂部設有孔洞I,其底部設有孔洞II ;所述孔洞I設有兩根彈簧,該彈簧的末端固定在所述捕鼠籠上;所述孔洞II插有所述杠桿,該杠桿與所述孔洞II之間設有支點;所述捕鼠籠外的后端設有所述無線發射裝置,該無線發射裝置連有所述無線發射裝置開關;所述無線發射裝置開關與所述杠桿相接。
[0006] 所述無線發射裝置內置GSM/GPRS模塊,并通過網絡外接預留手機。[0007]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利用鼢鼠獨有的開洞堵洞的生活習性(即鼢鼠對其洞道環境要求嚴格,如果洞道被打開,很快就會將其堵住,以維持其洞道的內環境),設計了一個可重復利用的閘板式無損傷活捕器,可實現鼢鼠的無損傷活捕,為開展標志重捕、無線追蹤等研究奠定了基礎,對實現鼢鼠的生態學、生理學研究,農林牧業鼢鼠防治,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0008]2、由于本發明是不銹鋼絲網制成的鏤空籠體,因此,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捕鼠器籠體內部與鼠洞內環境的一致,在捕鼠籠內部放適量的虛土并模擬出鼠洞的樣子,并且觸發機關前端再無任何裝置,鼢鼠進入鼠籠后無異常感覺,在觸發機關時,閘板落下,將鼢鼠關在捕鼠籠中。
[0009]3、速度快。本發明利用了鼢鼠的堵洞習性,大大縮短了捕捉時間,從放置到捕獲最快可以到10分種以內。
[0010]4、效率高。本發明利用了鼢鼠重復利用同一道洞的習性,一次捕獲失敗,還可以在原地重新布置,再次捕獲。
[0011]5、信息化。本發明在觸發機關被觸發后,利用無線發射裝置發射信號通知人們,避免了以前因不知道捕鼠機關是否被觸發而需要人工進行反復檢查的麻煩。
[0012]6、無損傷。本發明設計的閘板在鼢鼠已進入捕鼠籠中后才落下,擋住其退路,真正實現了對鼢鼠的無損傷捕捉。從目前實施效果來看,沒有一例鼢鼠出現受傷。
[0013]7、減少動物緊張,保護動物福利。本發明中無線發射模塊的運用可以及時通知研究人員進行處理,減少了鼢鼠的緊張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護了動物福利,并且有利于科研活動的正常進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發明的主視圖。
[0017]圖中:1 一支點2—杠桿3—觸發機關4一閘板5—彈簧 6—導槽 7—捕鼠籠8—無線發射裝置開關9一無線發射裝置10—通風洞11 一地面 12—鼢鼠洞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所示,鼢鼠無損傷活捕器,它包括不銹鋼絲網制成的一側開口且呈長方體的鏤空的捕鼠籠7、設在捕鼠籠7內的連有杠桿2的觸發機關3、設在捕鼠籠7外的無線發射裝置開關8和無線發射裝置9。捕鼠籠7開口處的左右兩邊分別設有一段導槽6,該兩段導槽6之間設有閘板4 ;閘板4的頂部設有孔洞I,其底部設有孔洞II ;孔洞I設有兩根彈簧5,該彈簧5的末端固定在捕鼠籠7上;孔洞II插有杠桿2,該杠桿2與孔洞II之間設有支點I ;捕鼠籠7外的后端設有無線發射裝置9,該無線發射裝置9連有無線發射裝置開關8 ;無線發射裝置開關8與杠桿2相接。
[0019]其中:無線發射裝置9內置GSM/GPRS模塊,并通過網絡外接預留手機。[0020]使用時,找到鼢鼠經常活動的洞道(最好選用只有一個洞道并且沒有其他岔路的筆直的洞道),將其挖開找到鼠洞,沿鼠洞將鼢鼠洞道12挖開,大小應放得下捕鼠籠7為宜,挖開的洞道底部略低于鼠洞,并在挖開的洞道底部上面撒一些虛土。把捕鼠器的閘板和觸發機構安裝好,再在捕鼠籠7內部放適量的虛土并模擬出鼢鼠洞道12的樣子,然后根據經驗判斷出鼢鼠的運動方向,把捕鼠器安置在鼢鼠洞道12中,捕鼠籠7的開口朝向鼢鼠經過的方向,捕鼠籠7內部模擬鼠道的高度應與鼢鼠洞道12內部的高度相近,然后把捕鼠籠7的開口處與鼢鼠洞道12的對接處和捕鼠籠7用土蓋嚴密封,并在捕鼠器后部40cm處,同一鼠洞沿地面11挖開一個通風洞10,誘導鼢鼠前來堵洞。在鼢鼠經過捕鼠籠7時,碰觸觸發機關3,杠桿2彈起,閘板4落下,將鼢鼠關在捕鼠籠7中,杠桿2彈起同時觸發無線發射裝置開關8,無線發射裝置9撥打電話并發 送短信給預留的手機,提醒研究人員及時進行處理。
【權利要求】
1.鼢鼠無損傷活捕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不銹鋼絲網制成的一側開口且呈長方體的鏤空的捕鼠籠(7)、設在所述捕鼠籠(7)內的連有杠桿(2)的觸發機關(3)、設在所述捕鼠籠(7)外的無線發射裝置開關(8)和無線發射裝置(9);所述捕鼠籠(7)開口處的左右兩邊分別設有一段導槽(6),該兩段導槽(6)之間設有閘板(4);所述閘板(4)的頂部設有孔洞I,其底部設有孔洞II ;所述孔洞I設有兩根彈簧(5),該彈簧(5)的末端固定在所述捕鼠籠(7)上;所述孔洞II插有所述杠桿(2),該杠桿(2)與所述孔洞II之間設有支點(1);所述捕鼠籠(7 )外的后端設有所述無線發射裝置(9 ),該無線發射裝置(9 )連有所述無線發射裝置開關(8 );所述無線發射裝置開關(8 )與所述杠桿(2 )相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鼢鼠無損傷活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線發射裝置(9)內置GSM/GPRS模塊,并通過網絡外接預留手機。
【文檔編號】A01M23/20GK103931599SQ201310023002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2日
【發明者】花立民, 周建偉, 董力瑋, 左松濤, 楊思維, 蘇軍虎, 牛鈺杰, 李生昊 申請人: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