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農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生產過程中農作物化學藥劑防治領域,具體指一種有效成分為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農藥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香蕉葉斑病。
背景技術:
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病害浸染,為害嚴重,長期以來,化學防治是防治病害主要的有效手段。然而,近年來單一用藥和不科學用藥,已經導致多種病原菌對當前使用的農藥產生了抗性,成為化學防治的一大難題。由于病菌產生抗藥性,頻繁施藥又造成農民負擔加重和環境污染加劇,在某些病害發生嚴重的區域,常規農藥的單獨使用已經不能達到滿意的防效,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效益。因此,急需高效、低毒、安全、環保的殺菌劑新品種。香蕉葉斑病按其病原菌不同劃分,有黃葉斑病亦稱褐緣灰斑病、黑葉斑病即煤紋病、暗雙孢葉斑病即灰紋病、葉條斑病、尾孢葉斑病和斑點病等真菌類病害。其中以前3種較常見,而又以黃葉斑病的發生和危害為國內外最多見、發生量最大。初期病斑短桿狀,暗褐色,后擴展成長橢圓形病斑,大小為10 40毫米X 3 6毫米,大多單獨存在,近葉緣表面病斑數量比近中脈處多。當大量病斑出現后,葉片迅速早衰,局部或全部枯死,病斑轉為灰白色,雨季或秋季露水多時病斑正面產生大量灰黑色霉狀物。卩比唑醚菌酯,英文名稱:Pyraclostrobin,為新型廣譜殺菌劑,作用機理為線粒體呼吸抑制劑。即通過在細胞色素合成中阻止電子轉移。具有保護、治療、葉片滲透傳導作用。對黃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葉斑病等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對作物安全。B密菌酯,英文名稱:Azoxystrobin,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類殺菌齊U,殺菌譜廣,持效期長,對多種作物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發明內容
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充分利用兩種活性組分復配所產生的增效作用、提高防效及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高效、低毒、環保,且有利于病菌抗藥性治理的農藥組合物,用于防治香蕉葉斑病。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一種以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為有效成分的農藥組合物,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重量份數比為5:1 1:5。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可按照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方法,選用已知的農藥制劑輔助成分,配制成多種農藥劑型。在 本發明中,本發明農藥組合物配制成可濕性粉劑和水分散粒劑等兩種劑型。本發明農藥組合物中使用的農藥制劑輔助成分包括溶劑、分散劑、穩定劑、乳化齊U、防凍劑、增稠劑等及其他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劑中穩定和發揮藥效的已知物質,都是農藥制劑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各種成分,并無特別限定,具體成分和用量根據配方要求通過簡單的試驗確定。
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適用于防治香蕉葉斑病。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通常采用噴霧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據需要采用農業上應用的其他使用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圍內表現出明顯的增效作用,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單劑有了明顯提高,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劑量,減少了用藥次數,降低了用藥成本,減少了農藥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2、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兩種有效成份作用機制各不相同,可以克服長期單一使用容易產生抗性的缺點,延長藥劑的使用壽命,對病害抗性的綜合治理有著重要意義。3、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藥效發揮迅速,持效期長,使用成本低,使用方便,省時省力,其推廣應用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劑型環保,對作物安全。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實質,通過以下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在這些實施例中,除另有說明外,所有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生物測定實施例1:喹啉銅與醚菌酯復配對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方法參照吳文君《植物化學保護實驗技術導論》(1993)進行。將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原藥分別用丙酮、吐溫-80制成3.2 μ g/mL母液,利用母液配制成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質量比例分別為 I: 5 5:1,梯度分別為 0.04 μ g/mL、0.08 μ g/mL、0.16 μ g/mL、0.32 μ g/mL的PDA平板。試驗結果具體數據見表I。 表1、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混配室內抑菌試驗數據。
權利要求
1.一種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組成,其余為農藥助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農藥組合物中的重量份數比為5:1 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香蕉葉斑 病。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農藥組合物,包括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農藥助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農藥組合物中的重量份數比為5:1~1:5。通過室內抑制菌落生長試驗及田間試驗測定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混配對香蕉葉斑病菌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對香蕉葉斑病的防治效果優秀,使用簡單,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實際應用價值。
文檔編號A01N43/54GK103109830SQ20131002910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7日
發明者朱剛, 王睿, 吳培軍, 劉鵬 申請人:成都科利隆生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