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牧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的輪牧方法,包括:步驟一:將放牧場地劃分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放牧區域,多個放牧區域的面積相同;步驟二:將羊群分為多個小群,小群的數量與放牧區域的數量相同,每個小群的羊的數量相同;步驟三:每一個放牧區域內設置一個小群,所有小群按相同的放牧方式同時進行放牧;步驟四:每經過第一時間段,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相鄰的放牧區域內并按照步驟三的放牧方式放牧,直至每一放牧區域均被每個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利用本發明的輪牧方法進行羊群放養時,可以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羊群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羊群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
【專利說明】輪牧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畜牧業的飼養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輪牧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輪牧是劃區輪牧或分區輪牧的簡稱,是經濟有效利用草地的一種放牧方式。輪牧通常是指在兩塊以上放牧地按一定順序定期輪流放牧和休閑。輪牧周期長短取決于牧草再生速度,一般再生草高達8厘米-15厘米可再次放牧,需25天-40天。輪牧周期長短還因草地類型不同而異,一般干草原為30天-35天,荒漠草原為40天-50天,森林草原及草甸為25天-30天,山地草甸為30天-35天,荒漠、高山地帶再生草很少,有時一年只利用一次。
[0003]輪牧可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牲畜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牲畜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但迄今為止,廣泛采用的輪牧手段還是傳統的隨羊群或牛群遷徙放牧的方式,這種方式無法充分利用草場資源。實踐表明,若想改進傳統輪牧手段,實現科學的牛羊飼養,必須首先設計出一種規劃科學、保證牧草充分利用的輪牧方法。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規劃科學、保證牧草充分利用的輪牧方法。
[0005]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包括:
[0006]步驟一:將放牧場地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放牧區域,所述多個放牧區域的面積相同;
[0007]步驟二:將羊群分為多個小群,所述小群的數量與所述放牧區域的數量相同,每個小群的羊的數量相同;
[0008]步驟三:每一個放牧區域內設置一個小群,所有小群按相同的放牧方式同時進行放牧;
[0009]步驟四:每經過第一時間段,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相鄰的放牧區域內并按照步驟三的放牧方式放牧,直至每一放牧區域均被每個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10]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一級子區域,所述多個一級子區域的面積相同,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具體包括:
[0011]子步驟一: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放牧區域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內放牧;
[0012]子步驟二:每經過第二時間段,將所述一級子區域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同一放牧區域內的相鄰的一級子區域內放牧,直至一個放牧區域內的每一一級子區域均被所述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13]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的每個一級子區域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二級子區域,多個所述二級子區域的面積相同;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的子步驟一具體包括:
[0014]步驟A: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放牧區域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內的一個二級子區域內進行放牧;
[0015]步驟B:每經過第三時間段,將所述小群驅趕至同一一級子區域內的相鄰的二級子區域內放牧,直至一個一級子區域內的每一個二級子區域均被所述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16]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的子步驟二中:所述小群在每一一級子區域內的放牧方式均按照所述步驟A、所述步驟B順序進行。
[0017]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具體包括:將放牧場地規劃為圓形,利用第一柵欄將放牧場地劃分四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扇形的放牧區域,四個所述放牧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多個所述第一柵欄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
[0018]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具體還包括:分別利用五個第二柵欄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分隔形成六個扇形的所述一級子區域,全部所述一級子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所述多個第二柵欄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
[0019]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具體還包括:分別利用兩個第三柵欄將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分隔形成三個二級子區域,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的所述三個二級子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軸向依次排列。
[0020]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在所述放牧場地的中部設置有用于羊群休息的休息區域,所述休息區域與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均相鄰,所述休息區域位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處,所述休息區域內設置有多個羊舍,所述多個羊舍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
[0021]本發明的輪牧方 法,其中,在所述步驟一之前還包括:在放牧場地上種植苜蓿、鴨茅草、黑麥草、三葉草、雀麥、早熟禾、葦狀羊茅
[0022]利用本發明的輪牧方法進行羊群放養時,可以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羊群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羊群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放牧場地的結構示意圖的俯視圖,主要示出了一個扇形的放牧區域的內部結構;
[0024]圖2為放牧場地的結構示意圖的俯視圖,示出了四個扇形的放牧區域的內部結構;
[0025]圖3為一級子區域的結構示意圖的俯視圖;
[0026]圖4為休息區域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包括:
[0028]步驟一:將放牧場地劃分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放牧區域,所述多個放牧區域的面積相同;[0029]步驟二:將羊群分為多個小群,所述小群的數量與所述放牧區域的數量相同,每個小群的羊的數量相同;
[0030]步驟三:每一個放牧區域內設置一個小群,所有小群按相同的放牧方式同時進行放牧;
[0031]步驟四:每經過第一時間段,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相鄰的放牧區域內并按照步驟三的放牧方式放牧,直至每一放牧區域均被每個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32]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一級子區域,所述多個一級子區域的面積相同,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具體包括:
[0033]子步驟一: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放牧區域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內放牧;
[0034]子步驟二:每經過第二時間段,將所述一級子區域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同一放牧區域內的相鄰的一級子區域內放牧,直至一個放牧區域內的每一一級子區域均被所述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35]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的每個一級子區域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二級子區域,所述多個二級子區域的面積相同;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的子步驟一具體包括:
[0036]步驟A: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放牧區域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內的一個二級子區域內進行放牧;
[0037]步驟B:每經過第三時間段,將所述小群驅趕至同一一級子區域內的相鄰的二級子區域內放牧,直至一個一級子區域內的每一個二級子區域均被所述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38]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的子步驟二中:所述小群在每一一級子區域內的放牧方式均按照步驟A、步驟B順序進行。[0039]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按照步驟A、步驟B在每一一級子區域內的放牧時,采用“先中心、后外圍”的方式,即先在放牧區域中心部位的二級子區域內放牧,然后在牧區域外圍的二級子區域內放牧。
[0040]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具體包括:將放牧場地規劃為圓形,利用第一柵欄將放牧場地劃分四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扇形的放牧區域,四個所述放牧區域沿所述輪牧方法的周向分布,多個所述第一柵欄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所述輪牧方法的圓心。
[0041]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具體還包括:分別利用五個第二柵欄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分隔形成六個扇形的所述一級子區域,全部所述一級子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所述多個第二柵欄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
[0042]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具體還包括:分別利用兩個第三柵欄將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分隔形成三個二級子區域,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的所述三個二級子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軸向依次排列。
[0043]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在所述放牧場地的中部設置有用于羊群休息的休息區域,所述休息區域與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均相鄰,所述休息區域位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處,所述休息區域內設置有多個羊舍,所述多個羊舍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
[0044]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驟一之前還包括:在放牧場地上種植苜蓿、鴨茅草、黑麥草、三葉草、雀麥、早熟禾、葦狀羊茅。
[0045]本發明的輪牧方法適用于在草原上實施。
[0046]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本發明的輪牧方法的實施例包括:
[0047]步驟一:將放牧場地規劃為圓形,利用第一柵欄I將放牧場地劃分為四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扇形的放牧區域10,四個所述放牧區域10沿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多個所述第一柵欄I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放牧場地的圓心,分別利用五個第二柵欄2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10分隔形成六個扇形的所述一級子區域11,全部一級子區域11沿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所述多個第二柵欄2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分別利用兩個第三柵欄3將每個一級子區域11分隔形成三個二級子區域13,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11的三個二級子區域13沿放牧場地的軸向依次排列,在所述放牧場地的中部設置有用于羊群休息的休息區域20,所述休息區域20與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11均相鄰,休息區域20位于放牧場地的圓心處,休息區域20內設置有多個羊舍30,多個羊舍30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本實施例放牧場地面積553畝,每一放牧區域面積125畝,每--級子區域11面積20.83畝;
[0048]步驟二:將羊群分為多個小群,所述小群的數量與放牧區域10的數量相同,每個小群的羊的數量相同,共四個小群,每一小群500只羊;
[0049]步驟三:分別將一個小群500只羊驅趕至一個放牧區域內,多個小群同時進行放牧;
`[0050]步驟四:每經過一段時間后,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內的一個小群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驅趕至相鄰的放牧區域10內放牧。
[0051 ] 具體來說,在每一個放牧區域內,放牧一個小群的方式都是相同的,這種方式具體包括:將一個小群驅趕至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每經過第二時間段,將放牧區域10內的一級子區域11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同一放牧區域10內的相鄰的一級子區域11內放牧,一個小群在放牧區域10內的眾多一級子區域11間的移動按照一個固定的方向進行,如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每經過第二時間段后的一個小群的移動均按照順時針方向,以此保證每一個放牧區域10內的每--級子區域11均被一個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52]更具體的,這種方式包括: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放牧區域10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的一個二級子區域13內進行放牧;
[0053]每經過第三時間段,將這個小群按照一個固定的方向驅趕至同一一級子區域11內的相鄰的二級子區域13內放牧,一個小群在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的眾多二級子區域13間的移動按照一個固定的方向進行,優選是由放牧場地的中心(即圓心)向外輻射的方向,每經過第三時間段后的一個小群的移動均按照由放牧場地的中心(即圓心)向外輻射的方向,以此保證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的每一個二級子區域13均被這個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0054]每一個小群在每一一級子區域11內的放牧方式均按照步驟A、步驟B順序進行。
[0055]更具體來說,步驟三、步驟四包括:
[0056](I)分別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每一放牧區域10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具體來說,是每一放牧區域10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的一個二級子區域13內,在這個二級子區域13內,一個小群的羊被放牧飼養;
[0057](2)經過第三時間段(2天),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10內的二級子區域13內的一個小群的羊按照由放牧場地的中心(即圓心)向外輻射的方向驅趕至同一一級子區域11內的第二個二級子區域13內放牧,以此循環類推,每經過第三時間段(2天),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10內的二級子區域13內的一個小群的羊按照由放牧場地的中心(即圓心)向外輻射的方向驅趕至同一一級子區域11內的下一個二級子區域13內放牧;
[0058](3)當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的所有二級子區域13均被放牧過,即經過6天——即第二時間段,則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10內的二級子區域13內的一個小群的羊按照順時針方向驅趕至同一放牧區域10內的下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放牧,具體來說是順時針方向的下一個一級子區域11內的第一個二級子區域13內放牧;
[0059](4)然后重復上述步驟(2)、(3),當一個放牧區域10內的所有二級子區域13均被放牧過,則一個放牧周期完成。
[0060]按上述天數計算,本實施例一個放牧周期應為36天。
[0061]步驟四中的第一時間段為上文提到的放牧周期。上述步驟四具體為:每經過36天后,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10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相鄰的放牧區域10內放牧,放牧的具體方式按照上述步驟三的方式進行。
[0062]四個放牧周期后,即每一個小群均在四個放牧區域10按照上述步驟三的方式放牧過一個放牧周期,這時一個放牧階段(36X4)完成。
[0063]在一個放牧周期內,每一個放牧區域10內,羊群均在一個二級子區域13內放養,則此放牧區域10內其它區域休養生息,牧草生長,由此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羊群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羊群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
[0064]—個放牧階段的時間為144天,與為一頭羊的最佳發育期間基本吻合,利用本發明的輪牧方法的上述實施例進行羊群放養,經過一個放牧階段144天后,羊群中的平均每只羊增重20-30公斤,較傳統放養每只羊增重增加30%左右。
[0065]一個放牧周期內,每一個放牧區域10內,羊群均在一個二級子區域13內放養,則此放牧區域10內其它區域休養生息,牧草生長,由此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羊群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羊群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
[0066]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驟一之前還包括:在放牧場地上種植苜蓿、鴨茅草、黑麥草、三葉草、雀麥、早熟禾、葦狀羊茅。
[0067]上述苜蓿、鴨茅草、黑麥草、三葉草、雀麥、早熟禾、葦狀羊茅特別適合羊群飼養。
[0068]利用本發明的輪牧方法進行羊群放養時,可以首先將羊群圍在第一個放牧區域10內放養,待一定時間后,將羊群驅趕至下第二個放牧區域10內放養,給第一個放牧區域10時間以恢復,待一定時間后,將羊群驅趕至下第三個放牧區域10內放養,給第二個放牧區域10時間以恢復,以此類推,每個放牧區域10都有時間恢復,這樣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羊群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羊群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
[0069]在放牧階段,在每天晚上,可以驅趕羊群回休息區域20的羊舍30內休息。[0070]羊舍30用于容納夜晚休息的羊群。羊舍30包括豎立于地面的支柱以及固定于支柱四周的多個擋片,所述多個擋片的第一端分別與支柱連接,所述多個擋片的第二端分別與地面連接,所述多個擋片依次連接形成圍繞支柱的頂棚,所述擋片的第二端上設置有向所述擋片的第一端凹陷的通風凹槽。
[0071]羊舍30適宜在氣候溫暖的地區使用,特點是造價低、光線充足、通風良好,夏季可作為涼棚,雪雨天可作為補飼的場所,進一步促進羊群的正常發育和生長。
[0072]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可以更好的管理羊群,使羊群的活動更加科學、合理并更有秩序,更加方便的監控羊的生長發育;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對羊群的活動路線做出了精確的規劃,克服了完全散養帶來的羊群活動量大,體能消耗大,上膘慢以及疾病容易大面積傳染的缺點,又使羊群每天有一定的運動,有效強健其體質。
[0073]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草場。完全散養的羊群經過后的草場的青草經常會表現的參差不齊,草還很茂盛得區域和草被大量吃掉的區域錯落間隔,這樣非常不利于其他羊群的再次利用以及草場管理,采用本發明的輪牧方法則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由此充分利用草場,提高載畜量。
[0074]利用本發明的輪 牧方法的上述實施例進行羊群放養,經過一個放牧階段144天后,羊群中的平均每只羊增重20-30公斤,較傳統放養每只羊增重增加30%左右。
[0075]天然草地的載畜量一般0.08-0.14頭每畝,本發明的輪牧方法的上述實施例以553畝地飼養2000只肉羊。其中種植牧草500畝,每畝飼養量4只-5只,與天然草地相比,提高載畜量20-100倍。
[0076]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輪牧方法包括: 步驟一:將放牧場地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放牧區域,所述多個放牧區域的面積相同; 步驟二:將羊群分為多個小群,所述小群的數量與所述放牧區域的數量相同,每個小群的羊的數量相同; 步驟三:每一個放牧區域內設置一個小群,所有小群按相同的放牧方式同時進行放牧; 步驟四:每經過第一時間段,分別將每一放牧區域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相鄰的放牧區域內并按照步驟三的放牧方式放牧,直至每一放牧區域均被每個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一級子區域,多個所述一級子區域的面積相同,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 具體包括: 子步驟一: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放牧區域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內放牧; 子步驟二:每經過第二時間段,將所述一級子區域內的一個小群驅趕至同一放牧區域內的相鄰的一級子區域內放牧,直至一個放牧區域內的每一一級子區域均被所述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的每個一級子區域劃分為多個依次首尾相連的二級子區域,所述多個二級子區域的面積相同;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的子步驟一具體包括: 步驟A:將一個小群驅趕至放牧區域內的一個一級子區域內的一個二級子區域內進行放牧; 步驟B:每經過第三時間段,將所述小群驅趕至同一一級子區域內的相鄰的二級子區域內放牧,直至一個一級子區域內的每一個二級子區域均被所述小群以相同時間放牧過一次。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三的放牧方式的子步驟二中:所述小群在每一一級子區域內的放牧方式均按照所述步驟A、所述步驟B順序進行。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具體包括:將放牧場地規劃為圓形,利用第一柵欄將放牧場地劃分四個依次首尾相連的扇形的放牧區域,四個所述放牧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多個所述第一柵欄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具體還包括:分別利用五個第二柵欄將每個所述放牧區域分隔形成六個扇形的所述一級子區域,全部所述一級子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所述多個第二柵欄的延伸延長線均通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具體還包括:分別利用兩個第三柵欄將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分隔形成三個二級子區域,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的所述三個二級子區域沿所述放牧場地的軸向依次排列。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還包括:在所述放牧場地的中部設置有用于羊群休息的休息區域,所述休息區域與每個所述一級子區域均相鄰,所述休息區域位于所述放牧場地的圓心處,所述休息區域內設置有多個羊舍,所述多個羊舍沿所述放牧場地的周向分布。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輪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一之前還包括:在放牧場地上種植苜 蓿、鴨茅草、黑麥草、三葉草、雀麥、早熟禾、葦狀羊茅。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3444625SQ201310378445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8日
【發明者】陳谷, 王雪冰 申請人:百綠國際草業(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