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先灌后施冬小麥追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5-20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2~5米;(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灌水量為40-60m3;(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6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進行追肥,追施氮肥量按冬小麥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30~40%。本發明通過先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60mm再進行追肥的方式,調節了灌水、追肥的方式,減少了尿素隨灌溉水淋洗到根層以下的養分量,增加了作物根層的速效養分,減少因灌溉對地下水產生的污染,提高了作物產量。
【專利說明】一種先灌后施冬小麥追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屬于農業施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冬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在小麥栽培上,有水澆條件的高產栽培的地方,一般在小麥返青到拔節期間,需要進行澆水和追肥。目前,農民一般的小麥澆水施肥方法是:先撒施尿素,然后灌水,且施肥和灌水量一般都較大,尤其是黃灌區。這樣做的缺點是:1、尿素是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易于隨水移動,在“先撒施尿素,然后灌水”的情況下,會使尿素隨水下滲到根層以下的土體深處。尿素可隨水進入到IOOcm 土體以下,造成肥料的無效且對環境造成污染。2、灌溉水流失、損耗較為嚴重,水資源利用率低。因此,改進當前施肥灌溉方法,提高肥料、灌溉水利用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0003]為改善傳統的追肥、灌溉方式的缺陷,發展出了噴滴灌的方法,其在田野間架設水管及噴嘴,將水、肥噴灑于土壤表面,該方法能節水節肥,減少或避免環境污染,但該種方法需要配置噴灌設備,前期資金投入大,對運行和維護的要求高,比較適用于大規模的農場或是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而對于大田糧食作物和目前我國普遍的一家一戶的傳統種植模式,不容易接受。
[0004]中國專利文獻CN103069997A公開了一種施用于密植作物的節水灌溉方法,播種前將土地整理成(l_2)mX (8-24)m規格的條形畦,施加基肥;作物處于拔節一孕穗期時進行一次灌溉,采用隔畦限量灌溉方法,相鄰兩畦分別澆灌正常水量和正常水量的1/3-2/3 ;作物處于灌漿期時進行一次灌溉,采用隔畦限量灌溉方法,相鄰兩畦的灌水量與上次澆灌時交換。該方法能夠大幅減少灌溉用水量,且對作物起到一定的增產作用。該方法只是針對減少灌溉用水量而設計的一種節水灌溉方法,對尿素會隨水下滲到根層以下而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沒有加以考慮,并且該方法需要整地且灌溉分多次進行,勞動強度大,增加了勞動成本。
[0005]中國專利文獻CN101438650A公開了一種節水灌溉與施肥的方法及其裝置,該方法主要于植物根部周圍土壤鉆設多個垂直孔,然后于每個垂直孔中插置以肥料制成的肥料棒,然后使用一供水裝置以穩定而少量的方式將灌溉水滴注于肥料棒之上,使灌溉水經由肥料棒引導進入到土壤底層,而被植物根部所吸收,并且可于供水裝置的灌溉水中,添加作為追肥的水溶性肥料,使水溶性肥料隨著灌溉水進入到土壤中,使得受灌溉的植物根部可有效吸收灌溉的水分及養分,提高了用水效率,并且提高了植物吸收養分的效率,但該方法需要提前在植物根部周圍土壤鉆設多個垂直孔,并且將欲施的肥料制成肥料棒,由于小麥屬密植作物,將該方法使用在小麥追肥工作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種植成本高、人的勞動強度大,不符合現在農業發展的要求。
[0006]如何平衡節約灌溉與提高冬小麥返青期追肥過程中氮肥的利用率,既達到追肥時節水灌溉,又達到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使二者相互促進,是目前小麥種植的難題,目前尚未有相關報道。
【發明內容】
[0007]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該方法既提高了冬小麥追肥時用水效率,又提高了冬小麥對氮肥的利用率,并且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
[0008]術語解釋:
[0009]冬小麥全生育期:冬小麥從種子到收獲整個生育期。
[0010]基肥:在耕地前施用的肥料。
[0011]追肥:指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加施的肥料,冬小麥追肥一般在返青到拔節期間進行。
[0012]畦灌:用土埂將耕地分隔成長條形的畦田,水流在畦田上形成薄水層,借重力作用沿畦長方向流動并浸潤土壤的灌溉方法。
[0013]灌水量:每次每畝的灌水數量,一般以m3表示。
[001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0015]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6](1)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5-20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2~5米;
[0017](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40-60m3 ;
[0018](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_6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進行追肥,追施氮肥量按冬小麥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30~40% ;
[0019]冬小麥播種前的施用基肥、播種、播種后的灌水、除草、防治病蟲和收獲等田間管理工作,按本領域常規技術操進行。
[0020]本發明優選的,所述步驟(2)中,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5-50m3。
[0021]本發明優選的,步驟(3)中,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5_50mm時,再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
[0022]所述步驟(3)中的氮肥為尿素、硫酸銨、氯化銨或硝酸銨,優選尿素。
[0023]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其步驟包括:
[0024]( 1)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5-20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2~5米;
[0025](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40-60m3 ;
[0026](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_6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進行追肥,追施氮肥量按冬小麥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30~40% ;
[0027](4)冬小麥處于孕穗-灌漿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0-60m3。
[0028]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更為優選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9]( 1)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8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3~3.5米;
[0030](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60m3;
[0031](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60_,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進行追肥,追施氮肥量為10-20kg/畝;
[0032](4)冬小麥處于孕穗-灌漿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0m3。
[0033]本發明步驟(2)中的灌溉也可按當地習慣灌水量進行灌溉。
[0034]本發明步驟(3)中的追肥,追肥兩也可以按當地習慣施肥量進行。
[0035]本發明的畦埂可以供人行走,以便灌溉、撒肥使用。畦埂后續耕作注意保護,一次筑埂,供多年使用,減少了筑埂成本。
[003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37]1、通過大量實驗和理論分析表明,土壤入滲率隨時間而變化,入滲過程中,最初的入滲率相對很大,隨時間的延長,入滲率逐漸降低,然后達到穩定入滲率。先施肥后灌水情況下,氮肥溶于灌溉水中并快速入滲到土壤,并隨灌溉水運移至土層深處,使得作物根系難以吸收利用,而先灌后施,肥料在灌溉水入滲一段時間后施入,此時土壤入滲速率明顯降低,含肥料的灌溉水量減少,而且肥料隨水運移的速率明顯下降,肥料在土壤中的運移深度相應變淺,避免了肥料隨灌溉水下滲到根層以下的土體深處,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了環境污染。
[0038]2、本發明通過先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_60mm再進行追肥的方式,調節了灌水、追肥的方式,得出了最佳的灌溉水下滲,地表留有的水深深度,從而有利于氮肥高效率吸收,減少氮肥損失,提高氮肥肥效,同時大幅度減少了灌溉用水量。
[0039]3、本發明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灌溉水的入滲再分布使得根層土壤中水分分布較為均勻,在這種情況下,往水中撒施氮肥進行追肥,氮肥施肥的均勻性得到提高。
[0040]4.本發明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提高了氮肥在根層的分布量和濃度,更有利于根系養分吸收。
[0041]5.本發明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與習慣施肥灌溉方式相比,不需改變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不額外增加施肥操作成本,只是改變施肥和灌溉的時間次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易于實現和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所保護范圍不限于此。
[0043]實施例中所用小麥品種為:濰麥18 ;
[0044]實驗地:在山東省惠民縣皂戶李村進行,于2012年10月6日播種,收獲時間為2013年6月15日,灌溉時間為 2013年3月21日,灌溉時測定灌溉水深度,施用基肥、播種、播種后的灌水、除草、防治病蟲和收獲按常規技術操進行。
[0045]實施例1:
[0046]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47]( I)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5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2.8米;
[0048](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40m3 ;
[0049](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6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尿素,追施氮肥量為20kg/畝,進行追肥。
[0050]實施例2:
[0051]如實施例1所述方法,不同之處在于:
[0052]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尿素,追施氮肥量為20kg/畝,進行追肥。
[0053]實施例3:
[0054]如實施例1所述方法,不同之處在于:
[0055]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50_,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尿素,追施氮肥量為20kg/畝,進行追肥。
[0056]實施例4:
[0057]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58]( I)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8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3.5米;
[0059](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60m3;
[0060](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6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追施氮肥量為20kg/畝,進行追肥,
[0061](4)冬小麥處于孕穗-灌漿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0m3。
[0062]實施例5:
[0063]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64]( I)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20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3米;
[0065](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45m3;
[0066](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5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追施氮肥量為15kg/畝,進行追肥,
[0067](4)冬小麥處于孕穗-灌漿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5m3。
[0068]對比例1:
[0069]如實施例1所述方法,不同之處在于:
[0070]步驟(2)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尿素,追施氮肥量為20kg/畝,
[0071]步驟(3)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40m3。[0072]對比例2:
[0073]如實施例1所述方法,不同之處在于:
[0074]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2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尿素,進行追肥。
[0075]對比例3:
[0076]如實施例1所述方法,不同之處在于:
[0077]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7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尿素,進行追肥。
[0078]結果分析
[0079]上述實施例1-3及對比例,試驗設5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計15個試驗小區,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大小為3mX7m。對比結果如表1、表2所示
[0080]1.先灌后施對土壤硝態氮剖面分布的影響
[0081]表1為先灌后施對土壤硝態氮剖面分布的影響。由表1可以看出,先施肥后灌水條件下,土壤硝態氮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為灌溉水較強的淋洗作用,將氮肥隨灌溉水運移到土壤剖面下層,林洗出Im 土體。而先灌水后施肥處理,土壤硝態氮峰值出現在土壤耕層和SO-1OOcm 土層內,呈“C”型分布。與習慣施肥后灌溉的做法相比,先灌后施主要增加了硝態氮在耕層的分布,減少了土壤硝態氮的淋洗損失。先灌后施利于保持土壤養分,減少氮肥污染地下水的風險,改善農田土壤環境。
[0082]表1先灌后施對土壤硝態氮剖面分布的影響(單位:mg/kg)
【權利要求】
1.一種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5-20CH1,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2~5米; (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40-60m3 ; (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6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進行追肥,追施氮肥量按冬小麥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30~40% ; 冬小麥播種前的施用基肥、播種、播種后的灌水、除草、防治病蟲和收獲等田間管理工作,按本領域常規技術操進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5-50m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5-50mm時,再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的氮肥為尿素、硫酸銨、氯化銨或硝酸銨,優選尿素。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驟包括以下: (1)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5-20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2~5米; (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40-60m3 ; (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40-60mm,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進行追肥,追施氮肥量按冬小麥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30~40% ; (4)冬小麥處于孕穗-灌漿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0-60m3。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先灌后施的冬小麥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冬小麥播種前,施加基肥后進行旋耕或翻耕整理土地,修建畦埂,將畦埂踏實,筑成永久性畦埂,以便灌溉、撒肥使用,所述永久性畦埂的高度為18cm,相鄰畦埂之間的畦寬為3~3.5米; (2)冬小麥處于返青-拔節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溉采用采用管道輸水小畦畦灌,灌水量為60m3 ; (3)停止灌水,待地表灌溉水水深降至60_,向地表灌溉水中均勻撒施氮肥,進行追肥,追施氮肥量為10-20kg/畝; (4)冬小麥處于孕穗-灌漿期進行一次灌溉,所述的灌水量為40m3。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597988SQ201310533982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31日
【發明者】孫澤強, 董亮, 王學君, 鄭東峰, 董曉霞, 馬征, 劉兆輝 申請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