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組合型生態浮床的開發和應用越來越被重視,本發明通過“生物共生機制、生物多樣性的原理”構筑生態機制,大幅提高生態效應和生態凈化功能。目前該技術主要應用于河流、湖泊的富營養水體的治理上,而在池塘養殖中的應用未見報道。
【專利說明】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
【背景技術】
[0002]池塘養殖是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形式,研究發現,養殖外部水源環境日益惡化,給水產養殖者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同時養殖者為了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多采用高密度放養、大量施肥、投餌的養殖模式,導致水體中的殘余餌料和魚類排泄物大量積聚,水中有機物、氮、磷等含量猛增,造成了池塘養殖的病害頻發和藥物的亂用,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隱
串 [0003]目前,池塘水質處理措施主要有人工濕地凈化系統和規模化的植物生態浮床。人工濕地凈化系統應用較為廣泛,具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等優點,但其投資高,且占用土地面積大,對于許多“寸土寸金”的地區,開發濕地處理系統比較困難。規?;闹参锷鷳B浮床也是實施水質凈化的有效方式,與人工濕地相比,生物浮床明顯具有直接利用水體水面面積、不另外占地且運行效果好、管理方便、美化環境、適種范圍廣等優點,為我國發達地區的水質改善提供可能。浮床植物只能凈化表層水體,且凈化主體是植物,生物量的限制阻礙了凈化效果的進一步提高,要增加處理量,只能通過種植面積的增加來改善,但是水面遮光率超過30%時,透光性變差,阻斷藻類需要的陽光,抑制了藻類的生長和水體生態修復。因此為凈化池塘水質,研究單位面積凈化量大的組合式生態浮床具有現實意義。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其步驟如下:1)魚種培育池:采取10畝的養殖池作為魚種培育池,魚種培育池的水深1.5~2.0米,每個池配有進排水系統和增氧設施;2)放養前的準備:對池塘用漂白粉清塘消毒;在魚苗下塘前10天左右向養殖池塘進水,進水時用80目篩絹網過濾,嚴防野雜魚及有害生物進入池內。進水水深50厘米左右,進水后施用糞肥以培育水質,使水的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
3)魚苗的放養:在魚苗培育階段的放養密度10~30萬尾/畝,從魚苗直接培育成一齡魚種的模式,魚苗的放養密度在1.0萬~2.0萬尾/畝。放養規格為2.5厘米育魚種200~300尾/畝或6.5厘米左右的魚種100~150尾/畝,經過150天飼養;4)投餌管理:魚苗下塘后2~3天開始投喂豆漿,豆漿沿池四周淺水區潑灑,日投喂3次,日喂漿量為用黃豆2~2.5千克/畝加工而成,第10~12天在投喂豆漿的基礎上,增加投喂菜餅等粉狀飼料。
[0006]所述增氧設施配置為0.8~10千瓦/畝,采用葉輪式增氧機和底部微孔增氧相結合方式增氧。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組合型生態浮床的開發和應用越來越被重視,本發明通過“生物共生機制、生物多樣性的原理”構筑生態機制,大幅提高生態效應和生態凈化功能。目前該技術主要應用于河流、湖泊的富營養水體的治理上,而在池塘養殖中的應用未見報道?!揪唧w實施方式】
[0008]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解釋說明。
[0009]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其步驟如下:
[0010]1)魚種培育池:采取10畝的養殖池作為魚種培育池,魚種培育池的水深2.0米,每個池配有進排水系統和增氧設施;所述增氧設施配置為10千瓦/畝,采用葉輪式增氧機和底部微孔增氧相結合方式增氧;
[0011]2)放養前的準備:對池塘用漂白粉清塘消毒;在魚苗下塘前10天左右向養殖池塘進水,進水時用80目篩絹網過濾,嚴防野雜魚及有害生物進入池內。進水水深50厘米左右,進水后施用糞肥以培育水質,使水的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
[0012]3)魚苗的放養:在魚苗培育階段的放養密度30萬尾/畝,從魚苗直接培育成一齡魚種的模式,魚苗的放養密度在2.0萬尾/畝。放養規格為2.5厘米育魚種200尾/畝或
6.5厘米左右的魚種150尾/畝,經過150天飼養;
[0013]4)投餌管理:魚苗下塘后2天開始投喂豆漿,豆漿沿池四周淺水區潑灑,日投喂3次,日喂漿量為用黃豆2千克/畝加工而成,第10天在投喂豆漿的基礎上,增加投喂菜餅等粉狀飼料。
[0014]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其特征在于, 1)魚種培育池:采取10畝的養殖池作為魚種培育池,魚種培育池的水深1.5~2.0米,每個池配有進排水系統和增氧設施; 2)放養前的準備:對池塘用漂白粉清塘消毒;在魚苗下塘前10天左右向養殖池塘進水,進水時用80目篩絹網過濾,嚴防野雜魚及有害生物進入池內,進水水深50厘米左右,進水后施用糞肥以培育水質,使水的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 3)魚苗的放養:在魚苗培育階段的放養密度10~30萬尾/畝,從魚苗直接培育成一齡魚種的模式,魚苗的放養密度在1.0萬~2.0萬尾/畝,放養規格為2.5厘米育魚種200~300尾/畝或6.5厘米左右的魚種100~150尾/畝,經過150天飼養; 4)投餌管理:魚苗下塘后2~3天開始投喂豆漿,豆漿沿池四周淺水區潑灑,日投喂3次,日喂漿量為用黃豆2~2.5千克/畝加工而成,第10~12天在投喂豆漿的基礎上,增加投喂菜餅等粉狀飼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凈化量大的池塘養殖組合式生態浮床,其特征在于,增氧設施配置為0.8~10千瓦/畝,采用葉輪式增氧機和底部微孔增氧相結合方式增氧。
【文檔編號】A01K63/00GK103766268SQ201310658894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30日
【發明者】萬洪轉 申請人:萬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