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冬小麥采用四個相等窄行距15cm,加1個寬行距20cm的模式播種,播種密度為300粒/m2;B、在冬小麥拔節期澆54m3/畝水,其他生育期不再另澆水,施肥量與當地農戶保持一致,即施底肥磷酸氫二銨70斤/畝,尿素30斤/畝。C、在冬小麥抽穗期葉面噴施黃腐酸,稀釋倍數:8%商品黃腐酸與水質量比為1∶1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D、冬小麥灌漿初期葉面噴施脫落酸,稀釋倍數:90%的商品脫落酸與水的質量比為1∶30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本發明選擇冬小麥“四密一稀”種植形式,通過播種方式,灌溉方式與抗蒸騰劑噴施的結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麥密植灌溉需水量較大的缺點。
【專利說明】一種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屬于農業種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干旱成為了糧食增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農業生產中,缺水會導致冬小麥產量降低以及品質下降。例如,干旱發生在開花期前后(開花前20-30天或者花后10天)會降低冬小麥穗粒數和粒重。造成減產的主要原因是冬小麥在干旱脅迫下較為普遍的反應是通過閉合氣孔降低蒸騰耗水,但氣孔關閉同時限制了 CO2固定以及光合過程。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氣孔調節在平衡奢侈蒸騰與碳同化方面的作用,希望找到可行方法來提高冬小麥抗旱能力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噴施抗蒸騰劑阻止冬小麥表面水分散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和見效快的特點。研究顯示,對多種大田作物噴施抗蒸騰劑能夠提高其葉片水勢、植株成活率以及產量。
[0003]在抗蒸騰劑領域,研究重點大多集中于新品種研發和已有品種使用范圍、劑量的進一步摸索方面,雖然這種研究模式有利于新產品更快轉入生產應用,但較少涉及不同抗蒸騰劑產品之間綜合配套使用方式的研究。近年來推出的抗蒸騰劑產品在作用機制、效果上的側重多有不同且各具優勢。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探討一種包括從冬小麥播種,灌溉和不同生長階段組合使用抗蒸騰劑的綜合方法,建立包括多種抗蒸騰劑產品的組合使用方法和指標體系,針對冬小麥在不同生育階段特點噴施不同類型和濃度的抗蒸騰劑,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達到抗旱增產目的。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這種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06]A、冬小麥采用四個相等窄行距15cm,加I個寬行距20cm的模式播種,播種密度為300 粒 /m2 ;
[0007]B、在冬小麥拔節期澆水54m3/畝,其他生育期不再另澆水,施肥量與當地農戶保持一致,即施底肥磷酸氫二銨70斤/畝,尿素30斤/畝。
[0008]C、在冬小麥抽穗期葉面噴施黃腐酸,稀釋倍數:8%商品黃腐酸與水質量比為I: 1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
[0009]D、冬小麥灌漿初期葉面噴施脫落酸,稀釋倍數:90%的商品脫落酸與水的質量比為I: 30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
[0010] 所述的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中步驟A所述的播種方式適用于麥壟套種或麥后貼巷直播。
[0011]所述的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中步驟B所述的磷酸氫二銨中含N16%,含P20546%,尿素中含 N ≥46.4%ο[0012]所述的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中步驟C噴施黃腐酸或步驟D噴施脫落酸時選擇晴天無風傍晚,如果噴后6小時遇雨淋需重噴一遍。
[0013]脫落酸作為植物內源激素,能夠引發一系列抵御干旱脅迫的生理反應,還能促進淀粉以及多糖類物質合成,試驗證實干旱條件下噴施脫落酸能夠促進植株地下部分干物質積累并提高植物耐旱性;黃腐酸作為一種植物生長素類似物,能夠通過提高作物抗氧化酶活性維持作物正常光合作用,促進植株生長,并且黃腐酸作為一種抗蒸騰劑已進入商業化生產應用階段,對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冬小麥進行大范圍施用后,取得了較好的抗旱增產效果,成本也較為低廉。本發明通過在冬小麥不同生長階段兩種抗蒸騰劑優勢互補,在保證冬小麥“四密一稀”增產效果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由于小麥密植灌溉需水量較大的缺點,最終達到抗旱增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抽穗期冬小麥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NSC)積累量對比圖
[0015]圖1所示,在抽穗期選擇不同地塊冬小麥分別施用黃腐酸、脫落酸和等量水為對照,共三個處理,每個處理四個重復。于抽穗末期取每個處理中冬小麥植株樣本10-15株,實驗室測定葉鞘內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結果顯示,施用黃腐酸可顯著提高開花期冬小麥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積累量,且效果優于施用脫落酸和水;
[0016]圖2為冬小麥灌漿期同化物轉移率對比圖
[0017]圖2所示在灌漿初期選擇不同地塊冬小麥分別施用黃腐酸、脫落酸和等量水為對照,共三個處理,每個處理四個重復。分別于抽穗末期和灌漿末期取每個處理中冬小麥植株樣本10-15株,實驗室測定葉鞘內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后,計算同化物轉移率。結果顯示,在冬小麥灌漿初期施用脫落酸效果優于施用黃腐酸。
[0018]圖3為冬小麥產量與收獲指數對比圖。
[0019]圖3所示選擇不同地塊冬小麥在出苗期、抽穗期和灌漿初期只施用黃腐酸、施用脫落酸以及本發明抗蒸騰劑組合使用方法,共三個處理,每個處理四個重復。于冬小麥收獲時測定產量與收獲指數。結果顯示,本發明抗蒸騰劑組合使用方法可顯著提高冬小麥產量和收獲指數,且效果優于單一施用黃腐酸和脫落酸。注:*表示處理與對照相比差異顯著(P〈0.05),**表示處理與對照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0021]一種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驟:
[0022]A、冬小麥采用四個相等窄行距15cm,加I個寬行距20cm的模式播種,播種密度為300粒/m2,適用于麥壟套種或麥后貼茬直播。
[0023]本發明選擇冬小麥“四密一稀”種植形式,是對小麥窄距等行種植的更新,平均增加冬小麥畝穗數3萬,對提高小麥產量是毋容置疑的;但是由于行距更密,每畝增加23.6%灌溉用水量,不利于緩解農業用水壓力。本發明通過播種方式,灌溉方式與抗蒸騰劑噴施的結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麥密植灌溉需水量較大的缺點。
[0024]B、在冬小麥拔節期澆水54m3/畝,其他生育期不再另澆水,施肥量與當地農戶保持一致,即施底肥磷酸氫二銨70斤/畝,尿素30斤/畝。所述的磷酸氫二銨中含N16%,含P20546%,尿素中含 N ^ 46.4%ο
[0025]C、在冬小麥抽穗期葉面噴施黃腐酸,稀釋倍數:為8%商品黃腐酸與水質量比為
I: 1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
[0026]D、冬小麥灌漿初期葉面噴施脫落酸,稀釋倍數:90%的商品脫落酸與水的質量比為I: 30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
[0027]上述步驟C噴施黃腐酸或步驟D噴施脫落酸時選擇晴天無風傍晚,如果噴后6小時遇雨淋需重噴一遍。
[0028]本發明效果說明:
[0029]1、組合噴施黃腐酸和脫落酸對出苗期、抽穗期和灌漿初期冬小麥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如表1所示。
[0030]表1
[0031]
【權利要求】
1.一種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驟: A、冬小麥采用四個相等窄行距15cm,加I個寬行距20cm的模式播種,播種密度為300粒 /m2 ; B、在冬小麥拔節期澆水54m3/畝,其他生育期不再另澆水,施肥量與當地農戶保持一致,即施底肥磷酸氫二銨70斤/畝,尿素30斤/畝。 C、在冬小麥抽穗期葉面噴施黃腐酸,稀釋倍數:8%商品黃腐酸與水質量比為1: 1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 D、冬小麥灌漿初期葉面噴施脫落酸,稀釋倍數:90%的商品脫落酸與水的質量比為1: 30000,田間施用量為6.7L/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所述的播種方式適用于麥壟套種或麥后貼巷直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所述的磷酸氫二銨中含N16%,含P20546%,尿素中含N ^ 46.4%。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冬小麥抗旱抗蒸騰增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C噴施黃腐酸或步驟D噴施脫落酸時選擇晴天無風傍晚,如果噴后6小時遇雨淋需重噴一遍。
【文檔編號】A01G7/06GK103688723SQ201310697363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7日
【發明者】張小雨, 孫宏勇, 陳素英, 邵立威, 張喜英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