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具有新的用途。本發明的應用防治效率高:白芍生長周期長,蠐螬危害期也較長。新產品目標持藥期1-2年,一次施藥,2年有效,省工省時,且防治效果在90%以上;低毒、低殘留:產品主要成分必須為低毒、低殘留農藥;增產增效益:產品產量提高25%以上,商品性極大提高,一級品比例可達95%以上,根據2013年市價估算,一級品較普通品價格提高1.5元/kg,畝種植效益可提高5000元左右。
【專利說明】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主要涉及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的應用,尤其涉及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
【背景技術】
[0002]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酸,歸肝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功能,主治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等。白芍是我國常用四十種大宗藥材之一,用量巨大,在中藥材品種中位居前列,據報道白芍藥材的全國年銷量可達40000余噸,出口 2000噸,是我國出口創匯最多的品種之一。主產于安徽、浙江、四川,以安徽省亳州產量最大,占全國白芍產量的80%以上。
[0003]白芍屬多年生草本根類藥材,一般在定植后的3-5年收取根。地下蟲害是影響白芍產品質量、產量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成為當地白芍產區發展的制約因素。危害白芍的主要地下害蟲是蠐螬(金龜子幼蟲)。蠐螬生活在土中,在白芍田中,主要啃噬白芍植株的幼嫩根,形成根部空洞、疤痕,嚴重影響白芍的產量和品質,嚴重時,可造成一年生苗整株枯死。蠐螬主要分布于20cm以上土層內,以11~20cm 土層中蟲量最大,30cm以下蟲口量很小。一齡幼蟲多發在7~10月份,7月量最大,二齡幼蟲8~9月最多,因此,7~9月是防治關鍵季節。
[0004]目前,蠐螬的防治主要依賴于化學農藥,常用辛硫磷顆粒劑、辛硫磷乳油以及甲拌磷等。生產上常規防治技術:每年需要防治2次,一次是定植時施藥或春季4月上旬結合晾根施藥防治越冬幼蟲;第二次是當年夏季(7月上中旬)施藥防治當年孵化的低齡幼蟲。由于上述藥劑持藥期為I~2月,生產上需要多次施藥,費工費時,防治成本高;并且由于藥劑難以施入蠐螬活動危害區域,而致防治效果不佳;同時辛硫磷乳油中50%以上為苯類有機溶劑,污染環境;個別農戶為了追求防治效果,使用違禁高毒農藥,如甲拌磷,還有可能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藥材的安全性。因此,如何做到高效、簡便、安全防治白芍地下害蟲,一直是生產上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目的就是提供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
[0006]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所述的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具有新的用途。
[0008]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所述的35%辛硫磷微膠囊劑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的:
[0009]辛硫磷原油10-20、二氯甲烷80-90、2,4_甲苯二異氰酸酯10-12、聚乙烯醇1-2、十二烷苯磺酸鈉0.1-0.3、乙二胺0.4-0.6、水適量。[0010]本發明的優點是:
[0011](I)防治效率高:白芍生長周期長,蠐螬危害期也較長。新產品目標持藥期1-2年,一次施藥,2年有效,省工省時,且防治效果在90%以上;
[0012](2)低毒、低殘留:產品主要成分必須為低毒、低殘留農藥;
[0013](3)增廣增效碰:廣品廣量提聞25%以上,商品性極大提聞,一級品比例可達95%以上,根據2013年市價估算,一級品較普通品價格提高1.5元/kg,畝種植效益可提高5000元左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的產量對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本發明運用安徽農科院植保所研制的辛硫磷微囊緩釋劑(長效、高效、低毒、低殘留),于白芍移栽時,將藥劑兌水噴霧或拌砂施于移栽穴中即覆土。
[0016]表1與圖1列出了施藥后兩年的防治效果的調查結果。
[0017]表1:本發明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效果比較
[0018]
【權利要求】
1.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具有新的用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35%辛硫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白芍蠐螬方面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35%辛硫磷微膠囊劑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的: 辛硫磷原油10-20、二氯甲烷80-90、2,4-甲苯二異氰酸酯10-12、聚乙烯醇1_2、十二烷苯磺酸鈉0.1-0.3、乙 二胺0.4-0.6、水適量。
【文檔編號】A01P7/04GK103749442SQ201310699720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7日
【發明者】董玲, 朱建祥, 李衛文, 蘇衛華, 廖華俊, 寧志怨, 江芹 申請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