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產(chǎn)孵化培育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屬于水產(chǎn)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根據(jù)FAO (世界糧農(nóng)組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09年鮭科魚類總產(chǎn)量突破300萬噸大關增至309.2萬噸,其中63%產(chǎn)量來自水產(chǎn)養(yǎng)殖。鮭科魚類產(chǎn)量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排在鯉科魚和羅非魚之后位居世界養(yǎng)殖魚類的前三位。鮭科魚類養(yǎng)殖產(chǎn)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養(yǎng)殖技術的發(fā)展,其中人工繁殖技術和早期苗種培育水平等的穩(wěn)定進步更是發(fā)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鮭科魚類由于其繁殖期往往為水溫較低的秋冬季節(jié)或是初春時期,在加之其魚卵孵化所需要的積溫較高,與大宗淡水魚的數(shù)天相比,孵化期較長,往往需要I到2個月時間。鮭科魚類自身的發(fā)育特點決定了其需要有專門的孵化設施、孵化場地等。而鮭科魚類發(fā)育到發(fā)眼卵階段之后再發(fā)育達到2cm左右苗種階段通常也需要1-2個月的時間,這也需要有專門的培育裝置目前國內比較常用的鮭科魚類的孵化方式通常包括兩種,桶式孵化和柜式孵化。國內通常采用“桶式孵化”,5升左右的水桶往往可以孵化1-2萬粒受精卵;國外往往采用“柜式孵化”,其孵化方式能力因柜體大小和內部分層的多少的不同而不同,I個I米寬、2米高的孵化裝置可以孵化出10萬粒左右的發(fā)眼卵。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主要依據(jù)實際生產(chǎn)條件來選擇孵化裝置。而孵化能力往往由孵化期的其他條件因素,尤其是孵化用水的水流大小、水量多少來決定。對于鮭科魚類苗種早期培育,國內外通常采用的是平列槽培育方法,平列槽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狹長(40cm左右寬、2米多長)的空間,為早期苗種模擬類似于自然河流的水流。客觀來講,在生產(chǎn)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論是哪種孵化裝置,還是用于苗種培育的平列槽,均充分發(fā)揮了方便生產(chǎn)、效果較佳的作用。但這種孵化培育生產(chǎn)的方式,存在的典型不足就是對場地需求大、設備閑置期長。繁殖場往往需要建立孵化車間和苗種培育車間兩套設施。但在苗種孵化階段(1、2個月),培育裝置閑置,而培育階段、孵化裝置又閑置。這就造成了場地和設備的巨大浪費。能否結合鮭科魚類早期孵化、培育的自身特點,將孵化及培育裝置進行改進,進而提高設施的利用效率,節(jié)約場地,降低成本成為了水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孵化及培育裝置存在的利用效率低,占用場地大,成本高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包括平列槽、出水管、進水管、閥門、四個或五個前置孵化托盤、以及與前置孵化托盤數(shù)量一致的后置孵化托盤,平列槽內注有水,平列槽的前端側壁底部設置有出水管,平列槽的后端側壁上設置有進水管,閥門安裝在進水管上,四個或五個前置孵化托盤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內,且靠近出水管,與前置孵化托盤數(shù)量一致的后置孵化托盤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內,且靠近進水管。優(yōu)選方案:每個后置孵化托盤靠近進水管一側均設置有探出支架。如此設置,以便預留出進水口進水位置,避免水流對孵化卵的直接沖擊。優(yōu)選方案:出水管為呈L字型的透明管。如此設置,出水管兼具了觀測水位的功倉泛。優(yōu)選方案:平列槽內水面距離上層前置孵化托盤或上層后置孵化托盤的距離為IOcm0優(yōu)選方案:平列槽的長度為2m,寬度為0.6m,高度為0.4m ;前置孵化托盤和后置孵化托盤的長度為0.8m,寬度為58cm,高度為5cm,縫隙大小為2mm。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將孵化和苗種培育兩套裝置整合到一起,在不降低生產(chǎn)技術指標的同時,有效節(jié)約資源、降低成本,節(jié)約場地。另外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還具有結構簡單,便于生產(chǎn)加工的優(yōu)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僅鋪設一層孵化托盤的結構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 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的整體結構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結合圖1和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包括平列槽1、出水管6、進水管4、閥門5、四個或五個前置孵化托盤2、以及與前置孵化托盤2數(shù)量一致的后置孵化托盤3,平列槽I內注有水,平列槽I的前端側壁底部設置有出水管6,平列槽I的后端側壁上設置有進水管4,閥門5安裝在進水管4上,四個或五個前置孵化托盤2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I內,且靠近出水管6,與前置孵化托盤2數(shù)量一致的后置孵化托盤3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I內,且靠近進水管
4。每個后置孵化托盤3靠近進水管4 一側均設置有探出支架7。如此設置,以便預留出進水口進水位置,避免水流對孵化卵的直接沖擊。出水管6為呈L字型的透明管。如此設置,出水管兼具了觀測水位的功能。平列槽I內水面距離上層前置孵化托盤2或上層后置孵化托盤3的距離為10cm。平列槽I的長度為2m,寬度為0.6m,高度為0.4m ;前置孵化托盤2和后置孵化托盤3的長度為0.8m,寬度為58cm,高度為5cm,縫隙大小為2mm。使用方法:1、加水:打開閥門放水,調節(jié)通過出水管高度將水位調節(jié)為30cm ;2、放孵化托盤同時進行布卵:將后置孵化托盤先放到平列槽靠近進水管一側,探出支架部分朝向進水管以便預留出進水管進水位置,避免水流對孵化卵的直接沖擊;將前置孵化托盤放到平列槽靠近出水管一側;將受精卵在孵化托盤上,平鋪一層,要求避免卵子的上下重疊;第二層的放置順序及方法同第一層,布好后鋪卵,同理,放置4或5層孵化托盤并布上受精卵,要求保證平列槽I內水面距離上層前置孵化托盤2或上層后置孵化托盤3的距離為IOcm ;3、蓋上遮光板,進行避光孵化;4、取卵;5、取出孵化托盤;6、發(fā)眼卵直接 進入平列槽進行孵化孵化出的仔幼魚同時在平列槽中進行培育。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包括平列槽(1)、出水管(6)、進水管(4 )、閥門(5 )、四個或五個前置孵化托盤(2)、以及與前置孵化托盤(2)數(shù)量一致的后置孵化托盤(3),平列槽(1)內注有水,平列槽(1)的前端側壁底部設置有出水管(6),平列槽(I)的后端側壁上設置有進水管(4),閥門(5)安裝在進水管(4)上,四個或五個前置孵化托盤(2)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1)內,且靠近出水管(6),與前置孵化托盤(2)數(shù)量一致的后置孵化托盤(3)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1)內,且靠近進水管(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后置孵化托盤(3)靠近進水管(4) 一側均設置有探出支架(7)。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出水管(6)為呈L字型的透明管。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平列槽(I)內水面距離上層前置孵化托盤(2)或上層后置孵化托盤(3)的距離為IOcm0
5.根據(jù)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平列槽(I)的長度為2m,寬度為0.6m,高度為0.4m ;前置孵化托盤(2)和后置孵化托盤(3)的 長度為0.8m,寬度為58cm,高度為5cm,縫隙大小為2mm。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的孵化培育裝置,它涉及一種水產(chǎn)孵化培育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xiàn)有孵化及培育裝置存在的利用效率低,占用場地大,成本高的問題。平列槽內注有水,平列槽的前端側壁底部設置有出水管,平列槽的后端側壁上設置有進水管,閥門安裝在進水管上,四個或五個前置孵化托盤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內,且靠近出水管,與前置孵化托盤數(shù)量一致的后置孵化托盤上下分層鋪設在平列槽內,且靠近進水管。本實用新型用于鮭鱒魚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3072660SQ201320110370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張玉勇, 賈智英, 馬成學 申請人: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chǎn)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