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螃蟹養殖池的增氧裝置,具體涉及一種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
背景技術:
在螃蟹養殖過程的中后期,由于池塘內部容量的增加,包括投放飼料和蟹類排泄物的增加,造成養殖池塘內部氧氣含量偏低,極易造成螃蟹的死亡率升高。現在養殖過程中為了提高養殖池塘水溶氧量,降低螃蟹的死亡率,普遍使用水車式增氧機、潛水式氧機等,此類增氧機不僅成本較高、安裝使用繁瑣、自動化程度低,而且其只能解決水體表層的溶氧,對養殖池塘底部溶氧含量的增加效果不明顯,而對上下層的水體不能充分徹底交換溶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其技術方案是:包括安裝在池塘堤壩上的鼓風機、控制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主氣管、第一連接管、第二連接管、第一排氣管和第二排氣管。所述鼓風機的主氣管分別通過第一電磁閥及第二電磁閥與設置在池塘底部一側的第一連接管及設置在池塘底部另一側的第二連接管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上連接有第一排氣管,第一排氣管上設有小排氣孔,第二連接管上連接 有第二排氣管,第二排氣管上設有大排氣孔;所述鼓風機、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分別與控制器的三個輸出端電連接,控制器的電源端與電源相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排氣管及第二排氣管均至少設為2根,第一排氣管與第二排氣管為交叉平行排列。所述小排氣孔的直徑為0.5 — 3mm,大排氣孔的直徑為3—6mm。所述控制器為可編程控制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安裝使用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其既能解決水體表層的溶氧,又能增加養殖池塘底部溶氧含量,且能自動交替轉換排氣區域,產生對上下層的水體充分徹底交換溶氧的作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一種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包括安裝在池塘堤壩上的鼓風機1、控制器2、第一電磁閥5、第二電磁閥4、主氣管3、第一連接管6、第二連接管7、第一排氣管9和第二排氣管8。所述鼓風機I的主氣管3分別通過第一電磁閥5及第二電磁閥4與設置在池塘底部一側的第一連接管6及設置在池塘底部另一側的第二連接管7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6上連接有第一排氣管9,第一排氣管9上設有小排氣孔11,第二連接管7上連接有第二排氣管8,第二排氣管8上設有大排氣孔10 ;所述鼓風機1、第一電磁閥
5、第二電磁閥4分別與控制器2的三個輸出端電連接,控制器2的電源端與電源12相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排氣管9及第二排氣管8均至少設為2根,第一排氣管9與第二排氣管8為交叉平行排列。所述小排氣孔11的直徑為0.5 — 3mm,大排氣孔10的直徑為3—6mm。所述控制器2為可編程控制器。運行時,連接電源12,將控制器2輸入特定程序即可。第一排氣管9及第二排氣管8會在控 制器2的控制下,交替工作,分別通過小排氣孔11及大排氣孔10交替或共同排出大氣泡、小氣泡。
權利要求1.一種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包括安裝在池塘堤壩上的鼓風機、控制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主氣管、第一連接管、第二連接管、第一排氣管和第二排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風機的主氣管分別通過第一電磁閥及第二電磁閥與設置在池塘底部一側的第一連接管及設置在池塘底部另一側的第二連接管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上連接有第一排氣管,第一排氣管上設有小排氣孔,第二連接管上連接有第二排氣管,第二排氣管上設有大排氣孔;所述鼓風機、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分別與控制器的三個輸出端電連接,控制器的電源端與電源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氣管及第二排氣管均至少設為2根,第一排氣管與第二排氣管為交叉平行排列。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排氣孔的直徑為0.5一3mm,大排氣孔的直徑為3—6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為可編 程控制器。
專利摘要一種螃蟹養殖池塘底部自動轉換式增氧裝置,包括安裝在池塘堤壩上的鼓風機、控制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主氣管、第一連接管、第二連接管、第一排氣管和第二排氣管。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安裝使用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其既能解決水體表層的溶氧,又能增加養殖池塘底部溶氧含量,且能自動交替轉換排氣區域,產生對上下層的水體充分徹底交換溶氧的作用。
文檔編號A01K63/04GK203120735SQ2013201202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8日
發明者李懷章 申請人:山東天清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