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藤蔓類作物種植器材,特別是一種能在強紫外線地區使用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
背景技術:
藤蔓類作物在我國多地區大面積種植,由于作物生長結構的特殊性,局限于作物支架結構,人工種植和采摘一直是很多地區采用的落后種植方式,造成作物成熟采摘不及時,人工采摘費用高、效率低等缺點,機械化種植采收成為種植戶的首選,但因支架結構等問題一直是無法解決的難題。傳統的種植方式以木結構,毛竹結構,大棚支架鐵管結構支架組成。其缺點:易老化坍塌,抗風耐腐抗紫外線侵蝕能力差,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機械采收的需要。以葡萄為例:木結構框與毛竹結構:每一種植季,采收后必須大范圍修整,對多年生藤木作物在修整中帶來相當的破壞。病蟲害滋生嚴重,如:葡萄霜霉病(曝啦病)、葡萄白腐病、葡萄穗軸褐枯病、葡萄毛氈病等容易通過木真菌引起的作物病,木竹結構也是葡萄短須螨(葡萄紅蜘蛛)、金龜子、等蟲害的滋生載體。鐵結構不銹鋼結構:造價昂貴,耐腐能力差,抗風承重能力不足,安裝復雜,需焊機,切割機,電源等特定安裝條件,局限性大。在大規模葡萄種植的新疆地區基本無法安裝使用。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 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使用插裝方便、支撐牢固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包括桿體,桿體為空心圓柱形桿體,其特點是:在桿體的下部設有方形的定位防倒托盤,定位防倒托盤設在桿體總長度的4/5處,在桿體上由頂端向下等間距的設有數個繩結固定環。以上所述的水產養殖撐桿技術方案,優選的技術特征是:1、所述的繩結固定環為3個,間隔為30_60cm設置;2、定位防倒托盤通過固定銷固定在桿體上;3、繩結固定環包括上環體和下環體,上環體和下環體之間設有凹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桿體下部設有定位防倒托盤,使撐桿在使用過程中支撐牢固,不旋轉,不松動,不傾斜,安裝簡易,運輸方便,適合大面積安裝操作,并符合機械化種植采摘的安裝要求等優點,高耐腐,抗紫外線,一次安裝不需維護,提高了生產種植效率,降低安裝維護管理成本。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參照附圖1, 一種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包括桿體2,桿體2為高分子復合防紫外線材料制成,桿體2為空心圓柱形桿體,在桿體2的下部設有方形的定位防倒托盤4,定位防倒托盤4設在桿體2總長度的4/5處,在桿體2上由頂端向下等間距的設有數個繩結固定環I。使用時,將定位防倒托盤4下方的桿體2埋到土里,將土夯實即可。定位防倒托盤4起到穩定撐桿的作用,是為了增加撐桿與覆土或水泥的接觸面使撐桿的穩定性得到提聞。實施例2,如實施例1所述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所述的繩結固定環I為3個,間隔為30-60cm設置。實施例3,如實施例1和2所述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定位防倒托盤4通過固定銷3固定在桿體2上。固定銷3可以防止捆繩后的撐桿旋轉而造成繩子松動或脫落,還具有防盜拔的作用。實施例4,如實施例1-3所述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繩結固定環I包括上環體和下環體,上環體和下環體之間設有凹槽,在固定繩索時,繩索處于凹槽中,繩索固定牢固。傳統支架承受極限為:行株距為1.2—1.4米X0.5米,畝定植1000株左右。采用本實驗新型可以達到1.5-2米X0.4米,畝定值1100-1200株左右,提高畝產量,降低撐桿使用量,施肥集 中,便于管理,而且因行距加大,機械化采收成為可能。
權利要求1.一種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包括桿體,桿體為空心圓柱形桿體,其特征在于:在桿體的下部設有方形的定位防倒托盤,定位防倒托盤設在桿體總長度的4/5處,在桿體上由頂端向下等間距的設有數個繩結固定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繩結固定環為3個,間隔為30-60cm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其特征在于:定位防倒托盤通過固定銷固定在桿體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其特征在于:繩結固定環包括上環體和下環體,上環體和下環 體之間設有凹槽。
專利摘要一種藤蔓類作物種植撐桿,包括桿體,桿體為空心圓柱形桿體,在桿體的下部設有方形的定位防倒托盤,定位防倒托盤設在桿體總長度的4/5處,在桿體上由頂端向下等間距的設有數個繩結固定環。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桿體下部設有定位防倒托盤,使撐桿在使用過程中支撐牢固,不旋轉,不松動,不傾斜,安裝簡易,運輸方便,適合大面積安裝操作,并符合機械化種植采摘的安裝要求等優點,高耐腐,抗紫外線,一次安裝不需維護,提高了生產種植效率,降低安裝維護管理成本。
文檔編號A01G9/12GK203152121SQ2013201603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日
發明者王強 申請人: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