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打孔施肥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包括至少一組打孔施肥裝置,打孔施肥裝置包括機架、打孔機構和施肥機構,打孔機構包括打孔輪和多個形狀大小相同的工作桶,工作桶為兩端開口的圓筒形,多個工作桶均勻的設置在打孔輪的外圈外側,多個工作桶的中心線構成一個垂直于打孔輪的中軸線的平面,打孔輪的輪軸設置在機架上;施肥機構包括儲料箱、施肥活塞、活塞環槽和觸發裝置,儲料箱位于打孔輪的輪軸的一側,儲料箱的下端開口與活塞環槽連接,施肥活塞與活塞環槽相配合的設置有打開活塞施肥位置和關閉活塞位置,施肥活塞的活塞桿與觸發開關連接。本實用新型能提高打孔速度,高效率完成農田種植,打孔后自動施加底肥,減少工作量,適用大片農田種植。
【專利說明】一種打孔施肥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用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打孔并施肥的設備。
【背景技術】
[0002]農田棉苗移栽多采用人工移栽打孔,其現行方案是人工用移苗機打孔。當農田土壤板結時,移苗機很難打入地面,故農田棉苗移栽多選擇雨后天氣放晴這幾日。其工作難度大。一般要等打孔打了一大半才開始種植,效率低,長時間打孔工作可致雙手起泡。
[0003]為使棉苗長勢較好,一般農家會在打好的洞底逐個人工施加一層底肥,這項工作需要長時間彎腰工作,費時費力。若不施加底肥則需在棉苗種好后在選擇時間另外施加。
[0004]故現行移栽技術缺點如下:
[0005]1、人工打孔工作效率低,難度大;
[0006]2、施加底肥費時費力;
[0007]3、對農家雙手、腰及身體是一種考驗。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打孔施肥設備,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0009]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包括至少一組打孔施肥裝置,所述打孔施肥裝置包括機架、打孔機構和施肥機構,所述打孔機構包括打孔輪和多個形狀大小相同的工作桶,所述工作桶為兩端開口的圓筒形,所述多個工作桶均勻的設置在所述打孔輪的外圈外側,所述多個工作桶的中心線構成一個垂直于所述打孔輪的中軸線的平面,所述打孔輪的輪軸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施肥機構包括儲料箱、施肥活塞、活塞環槽和觸發裝置,所述儲料箱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儲料箱位于所述打孔輪的輪軸的一側,所述儲料箱的下端開口與所述活塞環槽連接,所述施肥活塞與所述活塞環槽相配合的設置有打開活塞施肥位置和關閉活塞位置,所述施肥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觸發裝置連接。
[0010]進一步,所述打孔施肥裝置有3組,所述3組打孔施肥裝置通過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外軸連接。
[0011]進一步,所述工作桶有6個。
[0012]進一步,所述活塞環槽的中心線與所述工作桶處在所述打孔輪最低位置時的中心線的水平距離與所述相鄰兩個工作桶的弧面距離相同。
[0013]進一步,所述工作桶有截面半徑不同的多種型號。
[0014]進一步,所述觸發裝置包括電源、觸點、觸發開關、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所述第二電磁鐵、觸點和電源構成閉合電路,所述觸發開關設置在所述輪軸上,并與所述打孔輪同步轉動,所述觸發開關上設置有多個凸起,所述凸起與所述工作桶一一對應,當第一工作桶運行到所述打孔輪最低位置時,與所述第一工作桶對應的第一凸起運行到所述觸點的位置,所述閉合電路通路;所述第一電磁鐵與所述施肥活塞的活塞桿的頂端連接,所述第二電磁鐵設置在所述第一電磁鐵的上方。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打孔施肥設備,能提高打孔速度,高效率完成農田種植,打孔后自動施加底肥,減少工作量,適用大片農田種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打孔施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打孔施肥設備的施肥活塞的局部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打孔施肥設備的觸發開關的示意圖。
[0019]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打孔輪,2、輪軸,3、工作桶,4、機架,5、外軸,6、第二電磁鐵,7、活塞環槽,8、活塞桿,9、儲料箱,10、電源,11、觸發開關,12、第一電磁鐵,13、施肥活塞,14、觸點,15、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2]如圖1所示,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包括至少一組打孔施肥裝置,所述打孔施肥裝置包括機架4、打孔機構和施肥機構,所述打孔機構包括打孔輪I和多個形狀大小相同的工作桶3,所述工作桶3為兩端開口的圓筒形,所述多個工作桶3均勻的設置在所述打孔輪I的外圈外側,所述多個工作桶3的中心線構成一個垂直于所述打孔輪的中軸線的平面,所述打孔輪I的輪軸2設置在所述機架4上,優選的,所述工作桶3有6個。優選的,所述工作桶3有截面半徑不同的多種型號。
[0023]所述施肥機構包括儲料箱9、施肥活塞13、活塞環槽7和觸發開關,所述儲料箱9設置在所述機架4上,所述儲料箱9位于所述打孔輪I的輪軸2的一側,所述儲料箱9的下端開口與所述活塞環槽7連接,所述施肥活塞13與所述活塞環槽7相配合的設置有打開活塞施肥位置和關閉活塞位置,如圖2所示,圖中虛線部分為關閉活塞位置,圖中實線部分為打開活塞施肥位置,所述施肥活塞13的活塞桿8與所述觸發裝置連接。
[0024]優選的,所述打孔施肥裝置有3組,所述3組打孔施肥裝置通過設置在所述機架4上的外軸5連接。可以直接由農田的耕地機械提供動力,采用后掛式工作。
[0025]所述活塞環槽7的中心線與所述工作桶3處在所述打孔輪I最低位置時的中心線的水平距離與所述相鄰兩個工作桶3的弧面距離相同。
[0026]所述觸發裝置包括電源10、觸點14、觸發開關11、第一電磁鐵6和第二電磁鐵12,所述第二電磁鐵12、觸點14和電源10構成閉合電路,所述觸發開關11設置在所述輪軸2上,并與所述打孔輪I同步轉動,所述觸發開關11上設置有多個凸起15,所述凸起15與所述工作桶3 —一對應,當第一工作桶運行到所述打孔輪I最低位置時,如圖3所示,與所述第一工作桶對應的第一凸起15運行到所述觸點14的位置,觸點14形成通路,所述閉合電路通路;所述第一電磁鐵6與所述施肥活塞的活塞桿8的頂端連接,所述第二電磁鐵12設置在所述第一電磁鐵6的上方。
[0027]工作時,3組打孔施肥裝置通過設置在所述機架4上的外軸5連接,并由農田的耕地機械提供動力,采用后掛式工作。耕地機械帶動六個工作桶3輪流扎向地面。由于是筒狀,泥土將填滿工作桶3,耕地機械繼續前行,工作桶3從地面連泥土一起拔出,形成打孔,當帶泥土的工作桶3再次扎向地面時,地面的泥土將再擠入工作桶3,將先前留在工作桶3內的泥土擠出,從而形成連續工作打孔;當某一工作桶3剛好豎直打入地面時,施肥活塞13將正好對準上一個已經打好的孔,與所述工作桶3對應的凸起15運行到所述觸點14的位置,所述閉合電路通路,第一電磁鐵12與第二電磁鐵6距離縮小,電磁力使得施肥活塞13被拉起到打開活塞施肥位置,形成落料以施加底肥,耕地機械繼續前行,底肥施加完畢,所述凸起15與所述觸點14分離,所述閉合電路斷路,第一電磁鐵12與第二電磁鐵6分離,施肥活塞13回到關閉活塞位置,等待下一輪工作。
[002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組打孔施肥裝置,所述打孔施肥裝置包括機架、打孔機構和施肥機構,所述打孔機構包括打孔輪和多個形狀大小相同的工作桶,所述工作桶為兩端開口的圓筒形,所述多個工作桶均勻的設置在所述打孔輪的外圈外側,所述多個工作桶的中心線構成一個垂直于所述打孔輪的中軸線的平面,所述打孔輪的輪軸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施肥機構包括儲料箱、施肥活塞、活塞環槽和觸發裝置,所述儲料箱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儲料箱位于所述打孔輪的輪軸的一側,所述儲料箱的下端開口與所述活塞環槽連接,所述施肥活塞與所述活塞環槽相配合的設置有打開活塞施肥位置和關閉活塞位置,所述施肥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觸發裝置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施肥裝置有3組,所述3組打孔施肥裝置通過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外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桶有6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環槽的中心線與所述工作桶處在所述打孔輪最低位置時的中心線的水平距離與所述相鄰兩個工作桶的弧面距離相同。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桶有截面半徑不同的多種型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打孔施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觸發裝置包括電源、觸點、觸發開關、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所述第二電磁鐵、觸點和電源構成閉合電路,所述觸發開關設置在所述輪軸上,并與所述打孔輪同步轉動,所述觸發開關上設置有多個凸起,所述凸起與所述工作桶一一對應,當第一工作桶運行到所述打孔輪最低位置時,與所述第一工作桶對應的第一凸起運行到所述觸點的位置,所述閉合電路通路;所述第一電磁鐵與所述施肥活塞的活塞桿的頂端連接,所述第二電磁鐵設置在所述第一電磁鐵的上方。
【文檔編號】A01C5/04GK203457518SQ201320593802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5日
【發明者】譚亮, 盛嫻, 熊盛開, 孟祥紅, 盛玲 申請人: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