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包一體漁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護包一體漁護,包括網兜,所述網兜的頂部和底部固定有頂圈和底圈,網兜的底部封閉,網兜的頂部設有網兜口,網兜的內部還設有多個支撐圈,所述頂圈的外側壁上設有活動接口,頂圈外側的網兜上設有一圈第一拉鏈,底圈外側的網兜上設有一圈與第一拉鏈相配合的第二拉鏈,網兜折疊后頂圈與底圈之間通過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的相互連接固定。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結構簡單,通過在頂圈和底圈上設置相互配合的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網兜折疊后頂圈與底圈之間通過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的相互連接固定,同時在頂圈和底圈上還設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攜帶十分方便。
【專利說明】護包一體漁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護包一體漁護。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戶外垂釣運動,對于戶外垂釣運動,漁護是每個垂釣愛好者所必需的用具,但是現有漁護在攜帶時,只能折疊后放入帶有拉鎖的圓形口袋中,這在使用中給用戶帶來極大的不便,攜帶十分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護包一體漁護。
[0004]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包括網兜,所述網兜的頂部和底部固定有頂圈和底圈,網兜的底部封閉,網兜的頂部設有網兜口,網兜的內部還設有多個支撐圈,所述頂圈的外側壁上設有活動接口,頂圈外側的網兜上設有一圈第一拉鏈,底圈外側的網兜上設有一圈與第一拉鏈相配合的第二拉鏈,網兜折疊后頂圈與底圈之間通過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的相互連接固定。
[0005]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所述頂圈的外側還設有第一提手,底圈的外側還設
有第二提手。
[0006]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所述多個支撐圈沿縱向均勻分布在網兜內部。
[000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結構簡單,通過在頂圈和底圈上設置相互配合的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網兜折疊后頂圈與底圈之間通過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的相互連接固定,同時在頂圈和底圈上還設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攜帶十分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護包一體漁護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護包一體漁護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0010]圖中:
[0011]1、網兜;2、頂圈;3、底圈;4、網兜口 ;5、支撐圈;6、活動接口 ;7、第一拉鏈;8、第二
拉鏈;9、第一提手;10、第二提手。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13]如圖1-2所示,一種護包一體漁護,包括網兜I,所述網兜I的頂部和底部固定有頂圈2和底圈3,網兜I的底部封閉,網兜I的頂部設有網兜口 4,網兜I的內部還設有多個支撐圈5,所述頂圈2的外側壁上設有活動接口 6,頂圈2外側的網兜I上設有一圈第一拉鏈7,底圈3外側的網兜I上設有一圈與第一拉鏈7相配合的第二拉鏈8,網兜I折疊后頂圈2與底圈3之間通過第一拉鏈7和第二拉鏈8的相互連接固定。
[0014]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所述頂圈2的外側還設有第一提手9,底圈3的外側還設有第二提手10。
[0015]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所述多個支撐圈5沿縱向均勻分布在網兜I內部。
[0016]本實用新型的護包一體漁護結構簡單,通過在頂圈和底圈上設置相互配合的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網兜折疊后頂圈與底圈之間通過第一拉鏈和第二拉鏈的相互連接固定,同時在頂圈和底圈上還設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攜帶十分方便,解決了傳統護包一體漁護需要特定口袋來攜帶的問題。
[0017]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護包一體漁護,包括網兜(1),其特征在于:所述網兜(I)的頂部和底部固定有頂圈⑵和底圈(3),網兜(I)的底部封閉,網兜(I)的頂部設有網兜口(4),網兜(I)的內部還設有多個支撐圈(5),所述頂圈(2)的外側壁上設有活動接口 (6),頂圈(2)外側的網兜(I)上設有一圈第一拉鏈(7),底圈(3)外側的網兜(I)上設有一圈與第一拉鏈(7)相配合的第二拉鏈(8),網兜(I)折疊后頂圈(2)與底圈(3)之間通過第一拉鏈(7)和第二拉鏈(8)的相互連接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護包一體漁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圈(2)的外側還設有第一提手(9),底圈(3)的外側還設有第二提手(1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護包一體漁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支撐圈(5)沿縱向均勻分布在網兜(I)內部。`
【文檔編號】A01K97/20GK203523612SQ201320701154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8日
【發明者】劉海峰 申請人:劉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