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槽餐廚垃圾處理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高效、節能的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三個相對獨立的發酵槽,帶攪拌、加熱、曝氣功能的垃圾分解發酵設備,占地面積小,節約能源,便于操作控制;全封閉設計,被處理垃圾物料全程無裸露,對環境無污染。
【專利說明】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用于利用生物發酵分解原理對餐廚垃圾的處理,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節能的多槽發酵餐廚垃圾處理機。
【背景技術】
[0002]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中,將居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廢物稱之為餐廚垃圾,包括家庭產生的易腐性廚余垃圾和飯店、餐廳、食堂等產生的易腐性餐飲垃圾。餐廚垃圾中成分復雜,是油、水、果皮、蔬菜、米面、魚、肉、骨頭以及其它廢棄物等多種物質的混合物,以蛋白質、淀粉、纖維素和動物脂肪為主,且鹽分、油脂含量高。由于餐廚垃圾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在溫度和細菌的作用下會腐敗變質,滋生蚊蠅,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也會侵占大量土地。如果將餐廚垃圾與其它生活垃圾混合焚燒會大大降低其熱能利用,同時其中的脂類物質在重金屬的催化條件下成為產生二噁英的重要因子;而填埋處理會產生大量沼氣和滲濾液,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對餐廚垃圾進行專門的處理和有效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0003]目前,國內對餐廚垃圾的處置還處于起步階段,常見的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均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理對餐廚垃圾進行發酵分解處理,其在實際運行應用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0004]問題一:高溫發酵反應,能耗增大。
[0005]目前國內的餐廚垃圾處理機多是間歇運行,即每天統一進出料。為在24小時內達到物料快速減量的目的,往往通過電加熱實現物料的干燥。由于餐廚垃圾含水率較高,因此水分的蒸發消耗了大量的電能,直接造成了運行成本的提高。而且,高溫僅僅能使垃圾中水分在短時間內蒸發,達到減量的目的,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餐廚垃圾進行發酵分解處理。
[0006]問題二:每天向設備內加入的新物料含水率大,與原有物料混合,稀釋菌種,出料不穩定。
[0007]還有一種餐廚垃圾處理工藝是每天向發酵倉內投入物料,待發酵倉內物料達到一定發酵周期后在統一出料。餐廚垃圾含水率較高,每天向設備內加入的新物料,不僅會稀釋菌種,使菌種隨滲濾液排出,還會降低發酵倉內的溫度。為保證微生物菌種的活性,就需要增加對物料的加熱,使得能耗增加。
[0008]此外每天向發酵倉內加入的新物料,使得處于不同發酵時期的物料混合在一起,無法保證物料有一個的穩定發酵期,而在整個發酵周期結束時,這些經過不同發酵時間的混合物料被同時排出,也就無法保證物料性質的穩定性及一致性。
[0009]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效、節能的多槽發酵餐廚垃圾處理機。
【發明內容】
[0010]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高效、節能的多槽發酵餐廚垃圾處理機。
[0011]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具有三個相對獨立發酵槽的餐廚垃圾處理機;一種帶攪拌槳葉、曝氣裝置、發酵槽、隔板、攪拌減速電機、風機、進料口、出料口的餐廚垃圾處理機,對粉碎、脫水后的垃圾進行微生物發酵降解,其中垃圾的微生物發酵降解過程在所述發酵槽內進行,所述攪拌槳葉安裝在所述發酵槽內部,用于對發酵槽內的垃圾物料進行攪拌,促使菌種與垃圾的均勻混合和與空氣的充分接觸混合;所述隔板設置在發酵槽內部,將所述發酵槽分隔成相對獨立的三個發酵槽,物料按順序分別進入三個發酵槽內;所述曝氣裝置設置在所述發酵槽外部和下部,為垃圾的好氧發酵提供所需氧氣,并為微生物菌種的活動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使其更好的發揮活性;所述攪拌減速電機、風機安裝在發酵槽外部;所述進料口設置在發酵槽頂部;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發酵槽的下部。
[0012]優選的,所述攪拌槳葉由攪拌軸和不同旋向的槳葉組成,其中攪拌軸的轉速、轉向及轉動頻率均可調節、設置。
[0013]優選的,所述曝氣裝置由加熱器、發酵槽進氣系統組成,可以對進風進行加熱,避免進冷風會降低物料溫度,有利于物料的快速發酵降解,其中曝氣風量、曝氣頻率均可調節。
[0014]優選的,所述進料口裝有控制閥門,可以控制三個發酵槽中任意一個發酵槽的單獨進料。
[0015]優選的,所述出料口裝有控制閥門,可以控制三個發酵槽中任意一個發酵槽的單獨出料。
[0016]相比現有設備,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有:三個相對獨立的發酵槽,分別進出料控制,使得不同發酵時期的物料處于不同的發酵槽內,可以保證每批次進料均有足夠的穩定的發酵周期,出料性質穩定,且物料在穩定發酵期內可以依靠自身的反應升溫維持微生物菌種所需的溫度,所以無需再進行額外加熱,可以有效降低運行費用;槳葉攪拌器對物料攪拌效果較好,使物料能夠在發酵槽內徑向翻滾,使微生物菌種和空氣能夠與物料更加充分的混合,同時攪拌充分還可避免由于垃圾物料自身的流動性不好造成的受熱不均勻,局部受熱溫度過高現象;熱風式加熱,使加熱點分散,也可避免由于垃圾物料自身的流動性不好造成的受熱不均勻,局部受熱溫度過高現象,提高加熱效率,有效節約能源;將所有功能設備有機集成為一體,占地面積小,便于操作控制;全封閉設計,被處理垃圾物料全程無裸露,對環境無污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的整體圖
[0018]圖2是關于圖1的實施例之一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進料口,2——隔板,3——曝氣裝置,4——攪拌槳葉,5——抽氣孔,6——風機,7——攪拌減速電機,8——出料口,9——發酵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之所以提出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基于餐廚垃圾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可以通過好氧發酵的方式將其轉化為穩定的腐殖質物的原理而設計的。比較現有的以微生物發酵法為處理方式的垃圾處理設備,存在著能否在節能的同時達到有效進行物料減容、發酵的目的、整個處理過程中設備的密閉性可靠與否。以下實施例將就以上問題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逐一展開解決所述問題的技術方案:首先,結合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該機由進料口 1,隔板2,曝氣裝置3,攪拌槳葉4,抽氣孔5,風機6,攪拌減速電機7,出料口 8,發酵槽9組成。
[0021]所述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的工作原理為:發酵槽9由2塊設置在發酵槽內部的隔板2分成三個完全獨立的發酵槽9-1,9-2,9-3,經過分選、破碎及脫水等預處理后的餐廚垃圾由設置在發酵槽9頂部的進料口 I進入設備發酵槽9內,進行密閉發酵,在發酵槽9內微生物菌種通過其生命活動將這些餐廚垃圾快速分解,同時微生物自身以幾何倍數的速度大量繁殖,繼續對新投入的垃圾進行分解,如此周而復始,剩下的少量殘渣和穩定的腐殖質物一起可作為肥料,在發酵槽9內部的攪拌槳葉4的作用下,由設置在發酵槽9下部的出料口 8自動排出機外,至此完成對餐廚垃圾的處理;其中第I?4天,通過進料口 1-1向第一個發酵槽9-1內投料,第5?8天,通過進料口 1-2向第二個發酵槽9-2內投料,第9?12天,通過進料口 1-3向第三個發酵槽9-3內投料;;第13天,第一個發酵槽9-1內物料經過12天的發酵后,由出料口 8-1排出;出料后,再開始向第一個發酵槽9-1內投料,持續投料4天后,第二個發酵槽9-2內物料經過12天的發酵后,由出料口 8-2排出;出料后,再開始向第二個發酵槽9-2內投料,持續投料4天后,第三個發酵槽9-3內物料經過12天的發酵后,由出料口 8-3排出;出料后,再開始向第三個發酵槽9-3內投料,持續投料4天后,第一個發酵槽9-1內物料經過12天的發酵后,由出料口 8-1排出;依次類推循環往復。期間攪拌槳葉4在安裝在發酵槽外部的攪拌減速電機7帶動下緩慢轉動,使物料在發酵槽9內翻轉,促使菌種與垃圾物料的均勻混合和與空氣的充分接觸;安裝在發酵槽9外部的風機6和安裝在發酵槽9外部和下部曝氣裝置3向發酵槽9內物料強制通熱風,為餐廚垃圾的好氧發酵提供所需氧氣,進氣同時被加熱,避免進冷風會降低物料溫度,有利于物料的快速發酵降解;同時廢氣由設置在發酵槽上部的抽氣口 5被抽出,通過生物過濾處理后,排放。
[0022]結合圖1,本實用新型將所有功能模塊有機集成在一個框架底座上,占地面積小,便于操作控制;全封閉設計,被處理垃圾物料全程無裸露,對環境無污染。
[0023]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具體實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組件的置換或依本實用新型專利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例如,還可以其他機械形式替代上述實施例中的隔板,對發酵槽進行分隔,及以不同數量的隔板數量將發酵槽分隔成不同數量的發酵槽,此等變化皆應仍屬本專利涵蓋的范疇。
【權利要求】
1.一種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其特征在于具有三個相對獨立發酵槽的餐廚垃圾處理機,包括一種帶攪拌槳葉、曝氣裝置、發酵槽、隔板、攪拌減速電機、風機、進料口、出料口的餐廚垃圾處理機;所述攪拌槳葉安裝在所述發酵槽內部;所述隔板設置在發酵槽內部,將所述發酵槽分隔成相對獨立的三個發酵槽,物料按順序分別進入三個發酵槽內;所述曝氣裝置設置在所述發酵槽外部和下部;所述攪拌減速電機、風機安裝在發酵槽外部;所述進料口設置在發酵槽頂部;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發酵槽的下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槳葉由攪拌軸和不同旋向的槳葉組成,由攪拌減速電機帶動旋轉對物料進行攪拌。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裝置由加熱器、發酵槽進氣系統組成,可以對進風進行加熱。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口裝有控制閥門,可以控制三個發酵槽中任意一個發酵槽的單獨進料。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槽餐廚垃圾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裝有控制閥門,可以控制三個發酵槽中任意一個發酵槽的單獨出料。
【文檔編號】C05F9/02GK203700220SQ201320789781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5日
【發明者】張毅 申請人:張毅